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5 05: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小学四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问题解答
1、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
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
具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3)空气可以被压缩。(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9、探究喷气式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他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答:课本上的空填“远”。结论充气量多,气球跑得远。 二、教法分析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对于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空气会流动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这些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正视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本课教学当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实
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
1、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由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2、关于空气你知道什么? 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 自主学习
(一)认识空气的性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实验一 作演示实验
① 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师演示。
③说说看 为什么会这样? (2)实验二 演示分组相结合
①我请一名同学帮老师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有办法解决吗? ④小组内实验验证本组的假想。
(3)做第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有质量
(1) 作演示实验 边做边介绍实验的条件。 (2)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空气具有流动性
分组实验(材料用气球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能说明问题即可,注意安全。) ①学生实验,
②学生谈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①师讲解实验要求及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中的感受。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空气的性质 (二)、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问,以前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关于三个实验的处理,第一个联系实际想一想就可以因为它比较简单。第二个分组实验效果好。第三个最好是教师演示,因为注射器口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教师演示效果明显,不容易产生歧义。) 3、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1、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要想让压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你想研究关于他的哪些问题呢?
3、学生动手实验(这个实验比较复杂,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组装材料。可以把绳子改为细铁丝,铁丝容易拉直,便于操作,又减小了阻力。使实验效果明显。) 4、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三、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3、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问题解答
1、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动? 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受冷后会下沉。 2、试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3、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臵合适?为什么?
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臵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4、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二、教法分析
在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了风。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复习导入
1、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是会流动,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2、小组讨论,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自主学习
1、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一(分组)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呢?
实验二 (演示)我这里有个会转动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转动的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呢? 学生猜测交流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观察实验三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出示孔明灯、热气球图片,讲解热空气上升的应用,让学生初步知道科学发展史,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冷空气怎么的流动的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实验材料要准备充分,冷瓶内可以装冰块,热瓶内倒开水,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协助。)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3、制作热气球
(注意:塑料袋的质量一定要轻,一定要密封不能漏气,体积不要太小,否则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应用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臵合适?为什么?先由学生自由回答,再学生质疑,再学生通过本课所学知识讨论解决。 4、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
1、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大自然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汇报 3、教师小结
三、课外拓展: 制作孔明灯 3、空气中有什么
一、问题解答
1、一猜,下面那支蜡烛最先熄灭,那支燃烧的最久?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第二支先灭,第一支最持久。因为第二支是用小杯子罩住的里面空气最少,第一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瓶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
答:试验中可以看到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瓶里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空气中至少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3、11页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沿着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 答:会看到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5、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秋季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放在室外的金属上的水珠,水缸外的水珠,冬季从室外里走到屋子里眼镜片上会有水雾等。这些都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
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观察有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样解释这种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粘有蜡烛 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要适量。)。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空气从瓶口进入,提起瓶子时不会带起水,不会弄湿烛蕊,也不会把蜡烛弄倒)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
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2)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办法。
(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3)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4)小结。
3、实验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阶梯状放臵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师演示实验,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3)小结。
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空气中有没有二氧化碳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证明一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生设计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看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谁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2)猜想,杯壁外的许多小水珠是哪里来的?这说明了什么?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小结
总结 通过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
么?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问题解答
1、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2、说一说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答: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 二、教材分析
空气与水、阳光一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空气看不见,它的污染容易被人忽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使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过去学习水的单元和前面学习空气知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污染,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憋气比赛,注意安全。
(3)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2、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1)我们不能离开空气,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教师要提前几天安排,并指导学生制订好计划,注意事项等)
(2) 你认为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了吗?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为什么?
(3) 出示图片,讲解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讨论,我们为净化空气做什么。
(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变我们居住环境周围的空气污染的计划。 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小组内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手抄报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一、问题解答
1、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答:不一样,插入冷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热,而插入热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冷。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量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是先快后慢,还是均匀下降,还是……
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3、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可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的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量的规律。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一)认识温度与温度计 1.讲述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并交流。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特别强调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安全。) 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师巡视指导 4.交流各自的发现。
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
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7.学生讨论、交流。 8.教师解释:
(五)继续预测,课后继续研究。
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2、热的传递
一、问题解答
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 2、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答: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3、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4、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答: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到水壶);辐射(路中的热传到四
周)。 二、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知道一杯水的温度会有规律的降低,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是热水向周围散发热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上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4.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酒精灯的使用非常重要,为了以后的学习,也为了学生安全,这个环节老师一定要重视。) 5.学生实验。汇报。 6、小结: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借助媒介输液、木屑等) 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提醒:是否需要媒介,热量怎样行进。)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 (五)巩固应用
出示教材中的火炉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3、加热和冷却
一、问题解答
1、糖和蜡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
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答: 糖和蜡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如松香、巧克力、动物脂肪、固体润滑油等 2、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答: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3、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答: 水和铜球一样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4、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选择: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装冷水的盆子,装热水的盆子。步骤;1、将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放入装热水的盆子,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再将瓶子放在室温下,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
答:要有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才方便。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的沸点是212 ?F。摄氏温标用?C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C,水的沸点是100?C。 6、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思路是“聚焦——探究——反思——交流”,因此沿着这个思
路,本课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汇报:
3、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4.学生讨论、交流。
(三)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操作:铜球穿过铁圈,讲述: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铜球加热要充分) (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5)延伸如不将加热的铜球冷却,怎样让它通过铁圈。生讨论交流。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2)学生提出假设。 (3)师演示,喷泉 (4)想一想这事怎么回事?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参照课本,22页) (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四)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讲述:有个小男孩生病了,他找医生量了一下体温,是一百度,他很伤心,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他担心自己走了父母会孤独,就劝说爸爸要坚强,爸爸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原来他的体温是华氏一百度,还不足三十八度,只是低烧而已。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但是工程师设计铁路的时候只铺了513.75米,还差250米,火车怎么到站呢?这个工程师设计的合理吗?)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4、吸热与散热
一、问题解答
1、实验一: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
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2、实验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答: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
答: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研究不同的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三、吸热和散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保温杯。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温度计一定要安装在铁夹上,而且,温度计要浸在液体中,不能靠在烧杯壁上和烧杯底部。)
4.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5.学生实验。
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7.小结:
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实验二放在上课之初,以保证课堂效率。) 9.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二)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效果很好) 4.学生汇报数据。
5.师生共同总结:
(三)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 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四)拓展活动 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 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3.交流。教师给予适当引导。 4.制作。
5.检测保温性能并进行评比。 6.请做的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一、问题解答
1、我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2、空气中的水从哪里来?
答:空气中的水是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的。
3、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4、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答:水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状态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受冷变成冰。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5、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答: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到空中形成云,云在空中飘荡遇冷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雨水和雪水有的流入江河,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有的流出地面形成泉水,它们都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里,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所以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6、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二、教材分析
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本节课就带领学生去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本可共分为五部分,认识自然界的水,制造雨、霜、露。研讨水来自哪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水。 (1)展示水的图片。
(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学生发言,教师帮助整理、筛选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实验 1.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 (2)学生实验,交流。 2.研究冰、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三)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回答。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四)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
4.学生实验。 5.小结:
(五)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3.总结
(六)课外延伸。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
答:例如:(1)揉、搓保鲜袋;(2)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3)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保鲜袋;(4)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5)来回抖动保鲜袋。
问题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答:很多种声音。如吹口哨、弹舌、拍手掌、跺脚、打哈欠、说话、唱歌等。
问题3: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答:因为物体都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4: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答:我感到音钹在振动,随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了,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问题5: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 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2、分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生活及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陌生,如风声、雨声、雷声、欢歌、笑语、鸟叫、虫鸣等,他们对声音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对声音的若干问题却欠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再者,研究声音的材料比较多,有较大的选择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我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调查,建构经验——材料导课,制造声音——交流问题,猜想原因——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问题结课,课下延伸
环节一:本环节是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将课前活动准备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经验建构,又课上研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布臵学生现场观察,丰富扩展他们宝贵的学习经历。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食品保鲜袋,引导学生玩发声游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弹拔、敲击、吹气都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不借助其它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活动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的充分活动,学生会交流出对于声音的若干问题,如声音的高低、产生、大小、传播等,教师适时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可能与其振动有关。
环节四:学生根据桌面上摆放的各种实验材料,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分三个层次来研究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一是直接观察感受其振动情况,如弹拨钢尺或橡皮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容易观察到尺子
在上下颤动,手麻;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止,手没有麻的感觉。二是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三是反证法实验: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敲击钹迅速使它振动,停止后声音也随即消失。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即无论是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都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环节五:在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但他们对声音的探究尚未结束,还会提出更多有趣的声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应引导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为下课的铃声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课下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发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锤、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子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开始能听到,用注水加热法赶去烧瓶内的空气,会发现铃声变小或听不到,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问题2: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答:能。
问题3: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的效果最好?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答:装沙子时效果最好,用空气袋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分析学生
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差异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空气能传声——比较不同媒质传声效果——制作土电话——了解传声故事——消声活动”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玩土电话,研究传声奥秘——做真空实验,研究气体传声——比较固体、液体、气体传声效果——故事引入,揭示科学原理——引出问题,课下实验
环节一:本环节通过玩土电话游戏的形式导入,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通过了解土电话购造研究传声,学生用的土电话可安排课前制作,其制作方法简单,学生均能做好,在玩电话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土电话能通话?”等问题,知道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了解到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固体气体传播,二是声音可向不同的方向传播。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源于生活中固体传声的广泛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铁轨、海底、通信电缆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环节二;研究了解土电话传声的奥秘后,学生自然会想到真空中能否传声,液体是否能传声等问题,在经过一番猜想后,教师可出示烧瓶,酒精灯,皮管等材料,为学生作真空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获取证据,真切地观察到“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现象。同样利用该实验装臵,往烧瓶中加满水后,再摇小铃,结果能听到铃声,证明了液体能传播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自由提问题,于是引出“比较不同媒质传播声音的效果”的问题,进入下一研究环节。
环节三:主要是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其中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实验中可发现隔着空气、水和沙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传播声音。其中,隔着土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比较小。为保证实验的效果,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一样多的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上课时,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环节四:知道了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历史故事、生活中关于声音传播的故事,如伏罂而听、惊弓之鸟、滥竽充数,电磁传声等,适时地提示其中的科学原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环节五:引出“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变小或消失”的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并进行交流,并利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在课下做实验。 三、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2、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3、制作名称:做一个 “土电话”。 制作材料: 两个纸杯、一根长线、两根牙签
制作过程:(1)、找两个纸杯,在每个杯底戳一个小洞。
(2)、找一根长线,穿过两个杯底的洞,在线头处捆上一小段牙签或打个结。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做成了。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土电话。它的优点主要有┅┅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问题解答
问题1: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答:小球会振动,这是因为敲鼓时,鼓声冲击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引起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振动。
问题2: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答:能听到细微的声音。
问题3: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听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答:音量会变大。
问题4: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答:(1)用手捂住耳朵。(2)戴上耳塞;(3)离开噪声区。 问题5:我们能为减少噪声污染做些什么?
答:(答案不唯一)例如(1)减少噪音源;(2)在家中安装双层玻璃窗;(3)多用木质家具以吸收噪音。 问题6: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答:同情、关心、理解、帮助。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能区分噪音与乐音。通过制作助听器、扩展耳廓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知道防治噪音的方法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2、分析学生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此时对我们怎样接受和感知声音有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人耳的构造较为复杂,较难直观观察,又为探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采用图文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认识人耳构造,知道人听声过程——认识耳廓作用——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方法”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自由猜想——认识构造,设计实验——揭示原理,深度探究——认识噪音,解决问题。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提问学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积极调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人耳中有鼓膜,人听到声音可能与鼓膜的振动有关。
环节二:在环节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耳的构造图,介绍其器官名称,再出示小鼓、纸屏、塑料泡沫小球等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现纸屏振动作用。
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耳
廓的作用。可以现场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进行研究,学生利用“助听器”可以听到细微的声音。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车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耳廓又会怎么样呢?,甚至可以用手围在耳朵后面让自己的耳朵“变大”以观测听力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感觉。
环节四:教师可出示教材上的图文资料介绍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建筑工地的喧闹声,火车站鼎沸的人声、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同一声音,对某些人来说是音乐,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可能是噪音。例如,深更半夜很响的声音会因为搅乱他人的睡眠而成为噪音。为了丰富学生对噪声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噪声的分值标准(见教参第109页)在了解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讨保护听力、减少噪声等相关问题。 三、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一个喇叭状的“助听器” 制作材料: 一张大纸、胶水 制作过程:
(1)、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会听到细微的声音。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喇叭状的“助听器”。它的优点主要有┅┅
4、不同的声音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的嗓音和其他人的嗓音一样吗?你们的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答:不一样,不同人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 问题2:想一想,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强弱取决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到声音越强,反之,由声音弱。
问题3:用同样大的力分别敲击同材料,但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 答:这些材料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问题4:想一想,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系,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学会如何科学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
科学知识: 不仅知道音量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更要知道改变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的方法,尤其是认识到拉紧弦、把弦变短和把弦变细都能改变音调的高低,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
么有关提出假设。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分析学生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前概念,对于声音的不同有较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声音世界的系统认识,感受人之间音色的差异。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猜声音——认识声音的强弱——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自制乐器并演奏”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玩乐器,研究音量与音调——自主提问,深度探究 ——制作乐器,课下延伸
环节一: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玩猜声音的游戏,由于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嗓音是完全相同的,自然界中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也具有不同的音色,所以游戏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不同人声音的强弱,高低是不同的,教师在活动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环节二:教师出示串铃、沙锤、三角铁、响板等乐器供学生玩一玩,从中进一步体验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进而引出“音量”与“音调”的概念。
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其中重点研究“想办法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教材中有详细的实验方法提示,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出
结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环节四:教师可出示“水琴”并现场奏曲,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自制乐器的步骤,布臵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制作乐器,鼓励学生认真操作,为保证活动效果,可在课下组织“乐器评选”,并做好对学生的跟踪指导。 三、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
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 制作过程:
(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 (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一件小器“水琴”。它的优点主要有┅┅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答:(1)使我们身体健康。(2)可以使我们有力气。(3)食物中有营
养成分。
问题2:研究我们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答:有些同学存在偏食、挑食现象。
问题3: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科学知识: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在营养行为上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他们对食物中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了解不够,不会检测一些营养成分。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饮食状况,用吃的学问指导他们健康饮食。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交流吃食物的看法——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认识营关成分及其来源——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根据营养成分
给食物分类”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问题导入,调取经验——出示食物,认识营养成分——动手检测,掌握方法——对照标准,科学分类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直接提出“人为什么要吃食物”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食物的种类、营养和作用,激发学生研究食物的愿望,为学生认识营养成分做准备。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一系列典型食物,如含碳水化物较多的面条、面包,含蛋白质较多的鱼、肉、奶,含脂肪较多的豆油、猪油,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蔬菜、水果。通过分析它们的营养成分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同时指导学生阅读食品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知道食品营养标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具有适当含量的营养成分的食品。
环节三:教师首先介绍检测器材,讲解并示范用滴管取碘酒和滴碘酒的方法。在检测时,要及时提醒学生把被测食物分开放臵,不要混在一起,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在检测花生中有没有油脂时,可将其在的纸上涂抹,看其是否留下油迹,作出相应的判断。检测时,可不局限于教材上的材料,可自由选取生活中常用的食物,适当扩大检测的范围,以保证学生切实掌握检测方法。
环节四:教师可让学生看一看课本第42页营养成分和教师补充的一些常吃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类,而后进行分类,在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并对统计结果作出一定的
分析。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2、怎样搭配食物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 答:不健康,他们在饮食方面不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从而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使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问题2: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什么地方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
答:例如优点:营养种类齐全,数量足。不合理的地方:营养比例不平衡如油、盐、糖较多,蔬菜较少。改进方法:注意营养比例的科学搭配,多吃蔬菜、水果等。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科学知识: 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通过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作用,由于各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要保证营养全面合理,还必须懂得科学搭配食物,掌握搭配食物的基本方法。学生生活中搭配食物有着太多的随意性,主要原因是欠缺对科学搭配方法的了解,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探讨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饮食问题——认识食物金字塔——制作食物金字塔——运用食物搭配原则开展实践活动”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引发问题——知识介绍,指导方法——联系自我,科学评议——实践活动,应用知识
环节一:教师可指班内的“小胖墩”和豆芽菜上台,师生互动交流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所闻,感受不重视食物的的合理搭配,挑食偏食的危害。在此环节,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
自己的真实感受,引起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食物搭配问题,引出如何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
环节二:教师课件出示“膳食结构金字塔”,组织学生围绕“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自主探究,在讨论中注意渗透搭配食物的方法,如: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 环节三: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食物日记,怎样绘制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必须做适当的讲解,先要将食物日记中的食物按食物金字塔的六大类食物归类,计算出各类食物的数量,然后再按数量最大一类的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底层,数量最少一类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最上层的顺序来绘出。学生的统计数据必须真实,要及时与课本上的食物金字塔进行对比,讨论改进方法。 环节四:活动可按教材要求,用食物卡片模拟配餐,或者重新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新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分析一下存有问题的食谱,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3、食物的消化
一、问题解答
问题1:怎样才能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正确?
答:可以照X光片,还以请教医生、老师、家长,还以查阅医学图书等。
问题2:消化道里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答:蠕动。
问题3:你认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答:(1)细嚼慢咽。(2)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4)荤素搭配。(5)讲究口腔卫生。(6)保持良好心情。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并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
科学知识: 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2、分析学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会把人体内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因此,学生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及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了解很少,这为探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了本课的学习应接受性学习为主,即由老师较多地将知识告诉学生。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画食物旅行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模拟食物运动实验——学习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试画食物旅行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模拟食物蠕动,体验消化过程——学习保健常识,形成饮食习惯 环节一:导入时,教师可与学生谈话: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浏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呢?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和“馒头导游”到肚子里去旅行,此时板书课题,而后让学生自由猜测馒头在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在展示交流中发现各自所画的线路存在差异,进而引出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可出示人体内脏模型,详细介绍各种消化器官的名称和作用,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再通过在消化器官模型上揭示食物的“旅行路线,以及在自己的身体上大致找到的这些消化器官的位臵,巩固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同时应让学生明白: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被人体吸收,给我们提供养料,供我们健康生长,消化剩下的废物则排出体外。
环节三:教师可提出“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样动的”或“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的问题,让学生猜测,做出假设,再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实验前要讲清实验要求,说明组装的器材及模拟的对象,揭示能倒立吃东西的原因是胃肠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环节四:在学习上述内容后,学生自然会运用学习的知识来应用于自身的营养保健,如教师可先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辩论,并适当为学生补充一些保健常识,如饭前洗手、荤素搭配、不暴饮暴食、讲究口腔
卫生、保持良好心情、讲究食品卫生等。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 实验过程:(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 >大肠——肛门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些是天然食品? 答:天然食品有:青豆、鸡腿、桔子、花生、苹果、鸡蛋、葡萄、鱼肉、龙虾。加工食品有葡萄干、橙汁、糖果、果冻、火腿肠。 问题2:我们吃的加工食品安全吗? 答:有些加工食品不安全。
问题3:分析调查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答:我发现许多加工食品中都含有添加剂,食物添加剂在安全用量范
围内是允许的,但对人体无益,我们要少吃加工食品,因为超过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危害人的健康。
问题4: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垃圾猪、被污染水利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长期存放的食品都受到了污染,含有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问题 5:怎样注重食品安全?
答:(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腊食品。(4)多吃绿色食品。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调查加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科学知识: 了解安全饮食的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分析学生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正确对待加工食品---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 学习食品
正在阅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及答案12-25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请书农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与06-04
高平一中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建设基本情况05-02
图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流程图04-11
人力资源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05-23
高三英语任务型阅读和写作训练题204-30
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项目 - 图文05-22
最新高考英语专题复习精品资料—高考英语必备核心词汇985(基础词03-08
2015-2016年湖南省郴州市初三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08-29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701-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上册
- 答案
- 教材
- 年级
- 小学
- 科学
- 问题
- 苏教版
-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教参
- (三年级面积单位)磨课足迹
- 创“重庆市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质量计划、目标和质量保证措施
- 2019年中国半导体制造装备行业前景研究与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定制版)目录
- 路面工程施工交通组织方案
- 电站锅炉原理离线作业3答案
- 验厂专用文件-禁止在面试中误导员工的政策
- wps教案
-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四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
- 学术史-土司制度1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公开课优质教案
- 国家通知附件1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申报指引
- 单位工程主体验收条件报审表
- 六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选择正确的读音)
- 聚才 育才 用才- 大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IPPBX配置说明
- 论女命桃花
- 2017年公司设计人员劳动合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