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预防与干预研究》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15 0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预防与干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 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但当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1、 大量离异家庭的出现。家本是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充满爱的地方,是孩子生活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带给孩子健康向上的完美人格,不幸的家庭则带给孩子许多身心方面的痛苦与缺陷。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破裂、残缺的家庭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量离异家庭的出现,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离

异家庭大量出现。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住来自父母离异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家庭的不完整、亲情的淡漠,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严重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性格怪僻,缺乏同龄孩子的热情与活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学校中有一群为数不少的离异家庭的孩子。陈某,我班上的学生,父母离异。因其母另有子女,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爷爷生活。他言语不多,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经常没吃早饭就到学校读书,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打瞌睡,又不做作业。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始不管我怎么问,他总是不说话。而班上另外一个孩子,父母关系不好,家里经常争吵不断。他们对孩子缺少教育关爱。他的个性顽皮、倔强又孤僻。由于缺少管教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逃课,躲在家里不到学校,还老是欺骗他妈妈。就在这个月因为他不想读书,开始背着书包假装上学,等他妈妈走了又回家拿了手机跑到外面去玩,我把他无故旷课的情况反映给他妈妈后,他妈妈到处找也找不到,开始不

接他妈妈的电话,后来干脆关机。他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

2、“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学生逐渐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学生的父母亲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他们的父母平时都不在家,使许多家庭为“空巢家庭”,于是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我班上就有多半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监护人监管,监护人基本仅识字一部分甚至没文化。孩子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下长大,他们认为孩子吃饱穿暖没病没灾能长大就可以了。孩子在基本上与父母没有什么交流。有的孩子甚至父母的电话都不接。由于缺乏关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由此可见,“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

3、特殊家庭子女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等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条

件中大约有70%的青少年犯罪者与破裂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无论是父母的离婚,分居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他们往往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而离家出走,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被犯罪分子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某少管所对一部分少年犯的问卷调查表明,少年犯们回答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差、很差的占21%;回答家长与子女关系时,29.5%的父母不与他们交谈,偶尔有交谈的占41.5%,经常有交谈的占8%。可见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研究表明,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家庭环境有关,特殊家庭由于家庭破裂或缺位往往成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孩子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危害社会,这方面教训真是不少。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缺少关心和爱,打架惹事,骗人偷东西,还经常有暴力倾向,对不听他话的同学恐吓拳脚相加。而且不准被他欺负的同学告诉老师。2018年4月27日陕西米脂县发生砍杀学生事件造成19伤其中7人死亡,该犯罪嫌疑人赵某某,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故持匕首杀人。2018年5月6日河南的一位21岁空姐遭滴滴司机残忍的杀害,而这个凶手在小学读书就是问题少年,初中辍学,工作不想干,家庭不幸福。一个个血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特殊家

庭学生他们的心理不健康会给自己别人的家庭和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4、关注特殊家庭学生使之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他们这一特殊群体内心的苦楚及学习、生活遇到的困惑与无奈,更是向社会发出了他们内心渴求关爱的悲怆呼唤。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尤其在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关注包括“留守孩子”在内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关部门和组织正研究这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出具体措施。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对概念来说,心理健康包括很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2、对个人来说, 21世纪是压力时代,心理健康是成功之本,幸福之源。心理不健康,将难以生存。

3、对社会来说,心理健康乃是强国之本。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才能有充分保证。

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特殊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三)、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基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离婚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当事人本身心绪不宁,便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终日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而那些“空巢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那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长期下来,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原因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

(四)身心疾病突出。 特殊家庭学生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期限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也有一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经商,父

母出于心理补偿考虑留给留守子女很多的零化钱。这部分学生生活条件比前面的孩子要优越得多,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而沉湎网络、酒吧舞厅等对青少年不良影响的场所而不能自拔,身心同样受到伤害。

六、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特殊家庭学生学心理压力基本状况研究。

(二)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其结构调查研究。

(三)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隐性和显性危害的个案研究。

(四)特殊家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方式、差异以及干预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五)教育行政、教师辅导、家长关心、社会救助和学生自省等不同层面,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内容、原则、策略的研究。

(六)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

(二)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的一般应对方式和常规求助模式,

(三)制定应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策略; (四)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负面后果的应

急干预机制;

(五)构建特殊家庭学生心里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系统。

八、研究对策与实施过程

(一)对策

1、爱心倾注,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只有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才能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的特殊家庭学生来说,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2、尊重理解,培养自信。 由于特殊家庭学生可能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如别人,产生消极意识,和好学生在一起总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因此他们常以各种捣乱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视”。其实,这正是他们内心情感脆弱、敏感、多疑,自我保护意识强的表现;是他们对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一种强烈需要的表现;是他们内心期望人们承认他们价值的热烈憧憬。因此,化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危机,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这种需要,用

炽热的情感去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的坚冰,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上的污染。用信任与尊重唤起他们----自信心的复苏,唤起他们潜在的力量,前进的动力,向上的能源,高尚的心理品质。 3、赞美激励,一视同仁。对特殊家庭学生要多关心、严要求、不偏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可见,在转化特殊家庭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相当重要。我们要寻找理由嘉奖学生,往往一次合理的嘉奖要比十次各种各样的指责带给学生的收益多。“对犯错误者,给他们以好环境包围起来,暗示他们以很好的前途,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这是最好的教育典型。”(徐特立)。老师平时少绷一回脸,少瞪一次眼,少一点冷漠,少一些排斥;而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次关心,多一回尊重,多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我为你而骄傲”,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可对那些备受冷落的特殊家庭学生,却是能够润泽万物的和风细雨,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电子表格自测等

方式对学生心里危机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分析。

3、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通过每一个班级配备的心理联络员和学生平等的零距离接触,得到的私下的言行,归类总结以后,将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

4、对比法。分类建立基础档案,定期分析其表现。对比个体学生的前后表现,对比同类学生的不同反应,通过各类活动对比学生的行为,以及通过教育者实施干预前后或不同学生发生的变化,得出准确的结论,优选、调整、运用更加科学的干预措施,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 5、个案研究法

旨在通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观察、监控、研究、矫正,调整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过程以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研究,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寻求共性,于特殊中总结一般,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6、经验总结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及 时积累总结。

7、对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应急机制进行概括、总结。 (1)对特殊家庭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作为教育者就要尊重这些学生。苏霍姆林斯说:“一个好的教师是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爱儿童。”特殊家庭学生于心灵受到了创伤,自小就要承受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痛苦,更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下有的是一颗自卑的心,他们坚强的外表藏着一颗脆弱的灵魂。因为受过了伤害,他们会很警惕身边的人,不容易与人相处。这样的小孩子性格倔强、离群、逆反心理强、爱搞小破坏引起别人的注意。作为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投入自己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若要点燃别人,自己就应是一团火,若要感动别人,自己应先捧出一颗温暖的心。要用细微的春雨去滋润干枯的心田,用源远流长的爱去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在青春的花季扬帆起航

(2)要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学校应当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建立领导体制,设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把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的考查中,加强班主任对他们的心理咨询辅导。班主任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动态,以便更好地做好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改善育人环境。对特殊家庭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校园、班级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特殊家庭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

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与关爱,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特殊家庭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九、研究的条件

我校收集了很多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面的资料,并通过校园

网络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查阅大量的与课题相关的资源。并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关心与关爱。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撰写了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争取达到理想效果。 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做好课题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目前预防、干预的具体手段、措施,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确定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与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通过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深入剖析危机的成因、表现、危害,提出预防与干预的原则、措施、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形成基本操作系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研究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搞好本课题的查新工作,了解当前国内外、省内外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为本研究积累理论材料。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预防教育。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学校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个身残志坚的事例来感染他们,以身边的人来鼓励他们。教育他们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

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早期预警。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1)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班主任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并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2)对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①对不能适应学习环境学生的排查;②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③对心理压力太大学生的重点排查。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1)班主任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向年级组长汇报一次,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汇报。

(2)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每周一次向学生辅导员了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3)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心理辅导办公室报告。

第三阶段:修改完善课题设计。对课题内容全部完成后,课题组人员对课题进行再讨论再研究,修改完善课题设计。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一)及时总结实验与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按实验目标及时修改实验方案,完善实验设计。

(二)撰写论文、总结材料。

(三)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出成果的研究策略,并申请专家结题。

十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一) 建立了防范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联络员)——家长。 危机的发生是有征兆的,而且是可以识别和预测的,其中包括对易感人群的高度关注和对于危机的识别。学生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罹患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重大丧失(如亲近的人死亡、人际关系破裂、考试失败等)后出现异常表现;遭受严重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有异常反应;明确或间接表露自己感到痛苦、抑郁、无望、无价值甚至流露出死亡的意图;孤僻、人际关系恶化;物质滥用量加大;易激惹、与人敌对;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依赖性加大;出现自毁性或攻击性行为;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出现明显的负性改变。我们通过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心理联络员)——家长“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随时

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以了解危机发生的征兆,抓好危机的预防这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把即将发生的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把心理危机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 形成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干预的基本模式。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主要包括挫折教育、自我完善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心理联络员,将这些知识加以普及渗透。

1、通识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危机认知教育,使其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危机等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都是病态的表现,正常人在外来强烈和持久的刺激下也会陷入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也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的,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自我完善模式。 自我完善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主要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教育,包括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主要有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3、适应提高模式。帮助学生明确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分析学生中常见的适应不良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使学生明确外部环境对他们所提出的挑战,引导他们学习适应、生存与发展的技能,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4、挫折考验模式。 帮助学生理解挫折,了解人生道路是由主客观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外部环境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生结局、人生境遇必然会出现顺境和逆境,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对待逆境、挫折,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技法。

5、意志优化模式。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善于明辨是非,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自觉抵制诱惑,保持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感的控制力,保持心理健康,使自己乐观、勇敢、有效的面对困难与危机,摒除失望、忧郁与退缩,做身心健康的人。

(三)构建了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操作策略。 1、文化建设策略。学校文化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我们通过学生的“心理联络手册”、校园板报等,向学生传递心理优化和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对各种文化进行批判吸纳的过程中,积极吸收新鲜合理的文化观念,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世界的和谐,自我协调、化解、消除与外界文化价值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2、学科渗透策略。课堂教学是实施危机预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辅导等内容为主,使学生能够更好

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危机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研究,不仅帮助教师探索学生心理危机的一般规律,还掌握一定的干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心理干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热爱学习、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够体验到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朝更加健康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危机预防教育的阵地应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参观、志愿服务、心理沙龙、心理剧场、影视等)的实施,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性,增强危机预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3、家庭影响策略。构建家庭教育是学生心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举办系列心理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以及应激源、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理智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角度和方法,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孩子

心理健康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

4、心理咨询策略。充分利用老师家长同学的有利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早干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对每一个学生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进行咨询、分析、指导。迄今为止,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学生及其家长数百人次,有效发挥了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

十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1、结题报告。

2、论文:《浅议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应对》

十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与展望

(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反思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及时总结与提炼。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干预效果不佳。他们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容易受不良行为现象的影响,再次陷入心理问题学生。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致。在学校里老师费了很大的心血对学困生加强教育和转化,可是仍有部分家长因为精力与观念原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信心。

(三)学校在心理危机实践研究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活动与活动之间未能有效整合。

(四)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个孩子快乐

的、有尊严的生活学习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未能自觉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e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