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水淹及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更新时间:2024-04-21 2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油气储层水淹及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一、基本概念

1.地层损害:由于油田生产过程中外来流体与储层的不匹配(水-岩作用)从而造成油井产能下降,甚至丧失产能的现象。

2.敏感性矿物:储集层中与流体接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并导致渗透率大幅度下降的一类矿物。

3.速敏:当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喉道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潜在可能性。

4.水敏性:当相对淡水进入地层时,某些粘土矿物发生膨胀、分散、运移,从而减少或堵塞孔隙喉道,造成渗透率降低的潜在可能性。

5.盐敏:由于不同矿化度的工作液进入地层发生矿物析出变化,造成油气层孔喉堵塞,引起渗透率下降的潜在可能性

6.酸敏: 油气层与进入的酸性流体反应后引起渗透率降低的潜在可能性。。

7.碱敏:当高PH值流体进入油层后(大部分钻井液的PH值大于8)油层中粘土矿物和颗粒矿物溶解发生改变,释放大量微粒,从而造成油气层堵塞,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8.储层敏感性: 储层对各类地层损害的敏感程度。

9.储层保护:防止地层损害(主要指油气层),稳定油井产量的措施。

10.驱替过程:非湿相驱替湿相称为“驱替过程”,随驱替过程,湿相饱和度降低。

11.吸吮过程:湿相驱替非湿相则称为“吸吮过程”,随吸吮过程,湿相饱和度增加。

二、简答题

1.地层伤害的后果?

① 降低产能及产量。

② 影响试井、测井解释的正确性,严重时导致误诊,漏掉或枪毙油气层。

③ 增加试油、酸化、压裂、解堵、修井等井下作业的工作量,因而提高油气生产成本。

④ 影响最终采收率,造成油气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⑤ 地层损害是永久性的造成其它无法弥补的损失。

2.储集层伤害如何评价?

接实验室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储集层伤害及敏感性程度。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性、压敏实验及评价。或间接测定其伤害程度,即渗透率或产能指标。方法包括离心发毛管压力曲线、试井、测井、完井等。

3.简述储层结构变化影响因素.

主要的几个控制因素:

① 储层特征与储层变化的关系

② 注入水与岩石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

③ 注水温度对油层孔隙的影响

4.水淹层描述指标及级别划分方案如何?

水淹层描述指标含水率(Sw),根据含水率的大小可以将水淹级别分为四类,既未淹Sw<10%;弱淹,10%≤Sw<40%;中淹40%≤Sw<80%;强淹,80%≤Sw。

5.水淹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量技术有那些?

① 单井剩余油测量技术:取芯分析、返排示踪试验、测井、单井压力瞬变分析等方法,因为只测量一口井,所以属于单井剩余油测量方法。

② 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电阻率、井间示踪、原油驱替、总压缩率、测水比

③ 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计算法是从原始油藏储量中减去已采油量所剩原油含量的一种平均估算法,使用体积或物质平衡法计算地层原始储量。包括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

6.剩余油在孔隙和喉道中的赋存状态.

珠状、棒状、条带状、环状、连片状 、网络状、 凝块状。

三、综合题

1.论述储层结构变化机理.

① 驱油层结构及物性变化总体上说是由于注入水与油藏地下流体和岩石相互进行的水岩作用而引起的,是油层伤害的一种形式。

② 主要机理是储层中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地层微粒迁移的结果。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层微粒和粘土矿物迁移出地层进入井筒,则使油层孔渗和喉道增加,若微粒迁移堵塞喉道则使物性和喉道变差。

③ 另外,注入水冲刷溶蚀作用强烈则会增加孔喉通道;而化学沉淀又会造成渗透率和喉道降低。因此,从机理上讲储层变化是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2.结合学习的储层地质知识,说明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

剩余油的存在是由于驱油效率不高,或驱油面积未到所致,从储层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 断裂输导系统控制

② 裂缝分布及其开启性

③ 砂体组合叠置关系与砂体连通性与连续性

④ 夹层及阻隔层

⑤ 垂向渗透性差异

⑥ 孔隙结构

⑦ 粒序与层理性

⑧ 砂体边部 ⑨ 井间

⑩ 溶孔溶洞沟通性(裂缝)

3.结合实例论述储层宏观特征相关的因素与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

① 垂向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北油田9口井不同时间段测定的地层吸水剖面变化类型,从中分出8种吸水变化类型,主要基本吸水类型:

均质油层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正韵律油层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反韵律油层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复合韵律油层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薄油层指进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② 平面上水淹变化与剩余油分布

平面上储层水淹规律受控因素比垂向上更加复杂,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也更为复杂。我们重点讨论该尺度级别河流相(含河道类砂体)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平面变化。河流相储层油藏中的剩余油分布基本包括:

水淹区剩余油 弱水淹区剩余油层 未动用的薄油层

微型圈闭内的剩余油

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③ 水淹储层宏观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控制储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因(储层本身)和外因(工程和人为因素)两大因素,具体有:沉积及储层因素、构造因素、流体因素、工程因素、油藏管理因素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e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