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1-26 16: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2.理性的经济人 3.有效市场 4.股东 5.股票 6.用脚投票

7.用手投票 8.财务状况 9.公司的外部利益集团 10.财务会计 11.管理会计 12.审计 13.财务管理

1.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

2.人们通过各种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没有人能长期、系统地欺骗资本市场,市场能分辨出会计指标中真正反映企业业绩的部分和纯粹属于经理人员操纵的部分。

4.是指股份公司的“老板”,他按规定向公司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公司向其提供能证明其拥有该公司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

5.公司向股东提供的能证明其拥有该公司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

6.如果股东认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欠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卖掉,即通常所说的“用脚投票”。

7.通过股东大会来干涉公司的经营,称为“用手投票”。 8.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公司各项资产的分布、债务的构成等。

9.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与企业在利益上有着一定关联性的各种单位与个人。 10.是以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信息。

11.是面向管理当局,为他们更有效地管理企业提供各种信息。 12.站在中立的角度,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13.从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角度出发,力求在最佳的时点、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适量资本,同时,以最经济的方式保有和使用资本.

、简答题

1.简述信任对企业存在与发展所起的的作用。

2.简述会计信息系统对股份公司的股东来说所起的作用。 3.简述财务会计产生的背景。 4.简述会计对公司债权人的的作用。 5.简述会计对公司经营管理部门的作用。 6.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7.简述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8.简述财务管理的作用。

9.为什么说会计是两权分离的产物?试用理性经济人加以解释。 10.如何确定股票的市场价值?

11.每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都要公布其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什么上市公司要公开其财务报表,所公开的财务报表为什么要经过独立审计?

12.财务状况是指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3.简述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14.简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

1.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理性经济人在争抢有限资源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之间的信任就会成为问题。如果企业的各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就不能合作;而没有合作,企业就难以为继。

有效市场假设表明,如果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存在欺骗行为,最终只能由他们承担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后果。可见,信任构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内部成员相互合作的基础。

2.①通过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股东和其他投资人制订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②报告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业绩,以帮助公司的所有者合理评价管理当局的成绩; ③提供详细反映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未来流量分布的信息,帮助股东评估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现金周转不畅所引发的财务风险。

3.会计产生于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者较为彻底的分离,是在股票市场出现之后。在股票市场产生之前,一个公司的股东有限,且每个股东都有权要求管理者提供信息。但在股票市场上,一个公司的股东可能成千上万,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股东无法通过与公司管理当局直接联系获取信息,但他们又有权了解公司管理当局对自己资本的经营、管理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以面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信息的财务会计应运而生。

4.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是否能顺利地还本付息,是债权人、特别是长期债权人所关心的。债权人想要获得这些信息,就需要依赖会计所提供的相关信息。

5.经营管理部门可以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生产各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环节或每一步骤的最佳成本水平,以此为标准来达到控制、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目的,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6.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存在于企业内部,其中,财务会计以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信息;管理会计面向管理当局,为他们更有效地管理企业提供各种信息。

7.审计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检查确定管理当局所报告的信息是否可靠,从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使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值得信任。

8.财务管理能够从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角度出发,力求在最佳的时点、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适量资本,同时,以最经济的方式保有和使用资本。使企业具备充足的偿债能

力,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效益,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失败风险。

9.在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投资者投入资本后,就由经营者来运营、管理这些资本。

理性经济人往往通过各种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采取一些对投资者不利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投资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了解并随时控制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以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这都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所以,两权分离以后,会计就成为经营者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情况信息最有效的手段。

10.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后,由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股票的市场价值波动较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高出价值,也可能低于价值。对一种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较为频繁、交易活跃的股份公司的股票而言,它的市场价值就是指最新时点股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11.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可能成千上万,绝大多数股东无法通过与公司管理当局直接联系获取信息,但他们又有权了解公司管理当局对自己资本的经营、管理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信息的财务报表,同时为他们做投资决策提供信息。

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公司的内部信息,就无法确定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在实践中,管理当局向外界提供虚假信息的实例不断发生。为了限制管理当局在提供信息过程中可能的欺骗行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经过专门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进行检查,即进行独立审计。

12.财务状况,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公司各项资产的分布、债务的构成等。

财务状况的好坏,不仅包括各项资产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一些不良资产,还包括债务结构是否合理、公司举债规模是否过大、各项债务到期的时间间隔是否均匀分布等。

13.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组成了现代会计的基本框架。其中,财务会计旨在全面、完整、概括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审计则是站在中立的角度,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以确保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管理会计完全服务于管理当局有效地进行决策和生产过程控制的需要。财务管理更多地从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角度出发,力求在最佳的时点、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适量资本,同时,以最经济的方式保有和使用资本。

14.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即企业所有资产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形成来源。利润表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情况。

名词解释

1.交易 2.事项 3.资产 4.会计主体 5.负债 6.所有者权益 7.会计要素 8.收入 9.费用 10.利润 11.账户 12.原始凭证 13.借贷记账法 14.会计分录 15.分录簿 1.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

2.事项是指发生在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资源的转移。

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4.会计主体指需要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经济主体,也可称为报告主体。

5.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6.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会计要素是企业交易、事项的具体化,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也是账户的归集和概括。企业会计一般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8.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9.费用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0.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

11.账户是指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的科学的再分类,并给每一类别以标准的名称和结构。

12.原始凭证是指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用来证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最初书面证明文件,它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13.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记账方法。

14.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交易或事项列示应借、应贷的账户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15.分录簿是根据原始凭证,按时间顺序,依次记录每一交易或事项的簿籍,因此又被称为日记簿。

五、简答题

1.简要描述会计循环。

2.简述交易、事项与情况的关系。

3.简述交易、事项对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的影响类型。 4.以资产类账户为例,简述账户的结构。 5.设置账户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6.简述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7.简述原始凭证的分类。 8.简述原始凭证的主要要素。

9.什么叫账户?简述账哪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10.简述普通分类簿的优点。 11.简述特种分类簿的优点。

12.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些特征?

13.简述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和联系。 14.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什么重要作用? 15.简述会计恒等式的意义。 16.简述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1.会计信息处理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①交易分析;②编制分录;③过账;④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⑤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⑥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⑦编制正式财务报表;⑧结账并过账。

2.交易、事项和情况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经济数据或输入数据。

①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这种转移可以是双向交换,也可以是单向的。

②事项主要指发生在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的转移。

③情况往往是多件事项共同作用后的一种结果。通常,它还可以解释为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既未发生交易又未发生事项而对企业会计要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会计工作中,习惯上将交易、事项和情况统称为“经济业务”,即指那些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或主体内部、导致各会计要素产生实际数量变化的经济活动。

3.①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②负债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③资产与负债项目同增,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④资产与负债项目同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⑤资产与所有者权益项目同增,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⑥资产与所有者权益项目同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⑦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⑧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恒等式保持不变。 4.每个账户都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分别用来登记增加和减少。

账户的左方是借方,右方是贷方。对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用来登记增加,贷方用来登记减少。

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账户的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如果不能完全抵消,会产生余额。资产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应该在借方。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5.①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科学的再分类,再分类过程中,首要的考虑就是保证分类的科学、合理;

②账户设置应能全面反映企业各项交易、事项; ③账户设置应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6.借贷记账法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

①任何一笔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都必然会同时导致至少两个账户发生变化; ②所记入的账户可以是等式同一方向的,也可以是不同方向的; ③所记入两个账户的金额,借方和贷方必须相等。 7.原始凭证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

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续次数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 8.①原始凭证的名称;②填制的日期;③交易双方单位的名称;④交易或事项的内容;⑤交易或事项的实物数量和金额;⑥有关经办人员的签名、盖章。

9.账户是指根据管理需要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的科学的再分类,并给每一类别以标准的名称和结构。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内容。

10.①与交易、事项直接记入分类账相比,它大大减少了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②每笔分录都列示了相应交易与事项的完整借贷分录;

③分录簿序时地记录每笔交易和事项,是一份按时间排列的企业经济活动的完整档案。 11.①节约人力。若特种分录簿上的专栏标题就是该交易或事项所影响的账户,在记录时就不用再写应借或应贷账户的名称。

②便于分工。特种分录簿能使交易与事项的记录与过账可以分工进行。 12.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②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③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3.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组成权益,其中,负债指债权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的剩余权益。

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资产来源。负债是指借入资产,一般有确定的偿还期限,有的还附有利息要求。这部分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偿还具有强制性;所有者权益代表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的权益,是企业的永久性资金。

③负债的求偿权力高于所有者权益,即所有者权益是在企业全部资产抵减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

14.会计要素是企业交易、事项的具体化,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也是账户的归集和概括。它能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交易、事项变化状况,便于会计的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

15.基本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恒等式是反映企业交易、事项变化的平衡关系式,是会计记账的基础,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16.①对所要处理的交易或事项,判断其究竟引起了哪些账户产生变化; ②判断这些账户的性质; ③确定这些账户受影响的方向;

④根据这些账户的性质和增减方向,确定究竟是借记还是贷记; ⑤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名词解释

1.原始凭证 2.记账凭证 3.科目汇总表 4.账簿 5.备查账簿 6.活页式账簿 7.对账 8.结账 9.过账 10.试算平衡

1.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填制或取得的,用以记载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2.记账凭证又称传票,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会计凭证。

3.科目汇总表是对一定时期内所有记账凭证汇总填制的记账凭证。

4.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以记账凭证(或分录簿)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5.备查账簿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6.活页式账簿是在启用时账页不固定装订成册而置放于活页账夹内,随时可以取放的账簿。

7.对账是对账簿记录所进行的核对工作,是指在期末结账前,进行的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之间、各种账簿之间及账簿记录与实物资产、货币资产实际结存数之间的核对。

8.结账是在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对账簿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所进行的结算工作。

9.过账就是将每一笔分录的借项和贷项记录分别转记到分类账中的各有关账户。 10.试算平衡是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来检查记账、过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概念题

1.会计基础 2.收付实现制 3.权责发生制 4.调账 5.调整分录 6.应计收入 7.应计费用 8.预收收入 9.预付费用 10.结账 11.虚账户 12.实账户 13.结转分录 14.转回分录 15.工作底稿 16.账结法 17.表结法 18.收益性支出 19.资本性支出

1.会计基础是指企业会计人员确认收入和费用等会计事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会计记账基础有两种,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2.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

3.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以是否应该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应属于本期的收益,不管是否收到货币资,应该确认为本期收入;同样,凡应属于本期的费用,不管是否支出,应该确认为本期费用。

4.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是否都已入账,或者虽已收付款项,是否都属于本期的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为了正确确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就有关账项进行适当的或必要的调整。

5.为调账所作的会计分录称为调整分录。

6.那些在本期已经赚得,即收入在本期已经实现,但尚未收取现金的收入。如在期末应确认已为他人提供的劳务收入。

7.那些本期已经发生或已经受益,按受益原则应由本期负担,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属于应计费用的主要是各种预提费用,它是企业的一项负债。预提费用是指应由本期负担,但本期尚未支付,因而须要预先提取的费用。

8.那些在收入赚得或实现之前就已收到货币款项并予以入账,但须在后期提供产品或劳务或按期分摊的经营收入。预收收入也叫预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负债。企业应将预收收入分期确认为各期的收入。

9.那些在费用发生之前就已经支付并入了账,但须在以后按期分摊的成本。对本期而言,此种支出是为下期垫付的费用,而那些费用的受益期会延续至以后几个会计期间,预付费用也叫递延费用或待摊费用,列入企业的资产项目。

10.在会计期末计算并结转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11.虚账户是指于期末结账后一般没有余额的各损益账户。

12.会计期末有余额,并需要随着经营活动的延续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账户。 13.结转分录是指在会计期末对虚账户进行结平处理时编制的分录。

14.转回分录是在期末结账完毕后,对那些应计项目的调整分录进行转回处理所做的分录。

15.工作底稿指用来从试算平衡表到最后的财务报表过渡的一种多栏表。

16.账结法通过编制结账分录,将余额过入各对应账户,以结平各暂记性损益类账户的方法。

17.表结法在每月终了,为了编制利润表,需要在报表中对收入、费用类账户进行结转的方法称为“表结法”。

18.收益性支出是指取得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只及于当期所发生的那些支出。这些支出应作为当期的费用,记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19.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及于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

出。

、名词解释

1.内部控制 2.财产清查 3.全面清查 4.局部清查 5.定期清查 6.不定期清查 7.未达账项 8.会计职业道德

1.内部控制是各单位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保证自身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保护本单位的财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正确可靠,保证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本单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

2.财产清查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核对,查明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实有数额,确定其账面结存数与实际结存数是否一致,以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会计专门方法。

3.全面清查对企业所有财产进行清查和核对,而且把受其他单位委托代管的财产列入清查的范围。

4.局部清查对企业部分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

5.定期清查按计划预先安排的时间对财产进行清查,通常在月末、季末、年终结账时进行。

6.不定期清查指根据实际需要,事前不规定清查时间实施的财产清查。

7.未达账项指单位与银行之间一方已入账、另一方因未收到有关凭证而未入账的款项。 8.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e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