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5 21: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6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 页 共 59 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 页 共 59 页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 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 页 共 59 页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 页 共 59 页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5 页 共 59 页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6 页 共 59 页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7 页 共 59 页

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8 页 共 59 页

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

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9 页 共 59 页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0 页 共 59 页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1 页 共 59 页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2 页 共 59 页

第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3 页 共 59 页

重要程度: ★ ★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一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4 页 共 59 页

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5 页 共 59 页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6 页 共 59 页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7 页 共 59 页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 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8 页 共 59 页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 基本内容的安排

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 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三、 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 德育过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9 页 共 59 页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知识提要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0 页 共 59 页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实质:社会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1 页 共 59 页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

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

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 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 品德行为——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 ,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 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 1.一般顺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内部联系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 遗传论、环境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 三、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2 页 共 59 页

第八章 德育原则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5-18分

重要程度: ★ ★ ★ ★ ★

第一节 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 规律——科学规律——原则 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

第二节 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 (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3 页 共 59 页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 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4 页 共 59 页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

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 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 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 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5 页 共 59 页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

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 (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 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6 页 共 59 页

4.计划性和连贯性 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 2.学生主体

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第九章 德育方法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论述 、简答、材料案例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7 页 共 59 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p153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二节 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8 页 共 59 页

含义

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优点

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 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 3.感染性 (二)谈话法

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 2.营造良好气氛 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 2.主题要有针对性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9 页 共 59 页

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0 页 共 59 页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 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 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 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1 页 共 59 页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2 页 共 59 页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 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3 页 共 59 页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第三节 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

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教师个人因素

第十章 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8分

重要程度: ★ ★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4 页 共 59 页

第一节 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二节 团队、学生会活动

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风建设 3.文体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 寓教于乐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5 页 共 59 页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体活动 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第三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 2.文艺活动 3.体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6 页 共 59 页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节 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作用: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

第五节 校会、周会和晨会

一、校会——集体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第六节 班主任工作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7 页 共 59 页

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

第十一章 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论述 分值分布:3-12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8 页 共 59 页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二节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对象和内容 群体和个体

(二)方法阶段和要求

三个阶段: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提出措施 要求:全面经常、客观深入、发展性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步骤) (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 统一意志行动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风的概念 (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9 页 共 59 页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根据学生类型特点——因材施教 (二)优等生和中等生

优等生:一分为二、严格要求、自我认知

(三)后进生转化

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 要求:1.关爱后进生

2.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 3.培养学习兴趣 4.持之以恒

(四)学生操行评定 (五)计划和总结

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三节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安排、全面负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为主、全面安排活动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0 页 共 59 页

二、 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全班:全部学生、班集体 照顾个别:班级特点

学生个体特点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阶段特点 起始班、中段、毕业班 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班级内 班级和学校社会

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3-14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

一、品德修养的概念

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一定品德水平。

内容: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1 页 共 59 页

品德修养发展水平 二、品德修养和德育的关系

1.共性:教育现象、目标内容、过程同步 2.区别:主导者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 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

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生和所有人) 活动实体和方法不同 3.联系:

德育是品德修养的前提 德育过程依赖品德修养

三、品德修养的作用(所有人) (一)社会生活需要 (二)社会建设的要求

建设精神文明、反对和抵制非无思想 (三)实现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四)健康成长和个体精神需要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2 页 共 59 页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和品德修养能力提高 (四)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

第二节 品德修养的条件和标准

一、品德修养的条件 (一)社会条件

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社会精神文化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德育 (二)主观条件 1.自我品德评价能力 2.品德修养自觉性 二、品德修养的标准 1.社会阶级性质

社会价值(历史唯物) 2.程度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品德 追求共产主义品德

第三节 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3 页 共 59 页

(一)产生品德动机——首要 (二)自我认识和评价 (三)制定目标和计划 (四)进行自我品德激励 (五)行为实践和控制 二、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 自觉性——个人主动自觉进行 内省性——对规则的认同和主动接纳 涵育性——自我教育性 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

第四节 学生品德修养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一、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

返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权利 二、激发 愿望 三、帮助 正确评价自己 四、启发 制定计划 五、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六、帮助 克服障碍 七、教育 形成习惯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4 页 共 59 页

第十三章 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涵义和作用

一、检测和评定的概念

检测——对品德的系统测量、考察、了解 评定——结果的价值判断;好和坏 检测——分析——评定

二、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 (一)困难性: 动机难测 行为难推测动机 动机和行为不一致 技术困难 (二)可能性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5 页 共 59 页

可测性、观念行为相关性 共同性、技术可能性 三、测评的作用

诊断作用(首要目的和作用) 强化作用 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第二节 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五、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 三、评价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定—目标参考性检测(到达度、达标) 2.相对评定—常模参考性测定(比较、选拔) 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定 4.肯定与否定评定 5全面评定——操行评定

四、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6 页 共 59 页

评语(定性) 分数等级(定量)

第四节 检测与评定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

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 二、设计要求和方法

1.指标要具体反应德育目标 2.各指标体系要相容 3.指标相对独立 4.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 (二)设计指标体系的方法 1.分解测评要素——细化 2.筛选测评指标 3.分配权数(权重)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和结构 (一)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 (二)品德测评的标准和结构

1.品德测评的标准——最低层次要求 2.品德测评指标的结构: 标准程度——核心部分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7 页 共 59 页

标号(优良中及格差、12345、abcde) 标度(单位标准)

(定量标准以自然数列为标度、定性标准以等级标号为标度)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p235

第五节 数学量化方法和分析

评剧定量法 加权定量法 测试评分法

第十四章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简答 、选择 分值分布:4-16分

重要程度: ★ ★ ★ ★

第一节 家庭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含义: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8 页 共 59 页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 2.内容:

重点是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二、家庭德育的特点 (一)寓教于养,教养结合 (二)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四)因地制宜,“寓物则诲” 三、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行为常规、文化气氛、家风 (二)严爱(慈)结合,要求统一 (三)尊重和信任孩子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第二节 社会德育

一、社会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广义:

学校和家庭以为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2.狭义:

一定社会机构和广大社会成员施加的影响。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9 页 共 59 页

重在说理疏导、而不是训练人们的品德行为。 二、社会德育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和手段形式) (二)复杂性(实施和作用) (三)自主选择性(受教者) (四)隐蔽性(教育者身份和内容) (五)快速和灵活性(表现)

三、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和要求 (一)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大众传媒 群众组织活动 社会文化机构活动 教育结构组织的活动 (二)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导向

2.统一社会宣传需求,坚持正面说理教育 3.各个结构要相互配合 4.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结合 5.与咨询指导结合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50 页 共 59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e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