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

更新时间:2023-05-02 1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矮小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分泌遗传代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

《Pedia tric Endocinol o gy》(Mark A.Sperli n g主编,Saunde rs El s evie r,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小儿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2006年)。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分泌遗传代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 tric Endoci n ol o gy》(Mark A.Sperli n g主编,Saunde rs El s evie r,2007年)等。

1.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一般骨龄12岁前生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小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小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并经分泌专科或儿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甲状腺功能(T3、T4、TSH、FT3、FT4)、乙肝两对半;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

(4)骨龄、垂体MRI(怀疑肿瘤时需强化);

...

(5)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包括精氨酸激发试验、胰岛素激发试验、可乐定激发试验、左旋多巴,必选2项,其中前两项必选一项)。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皮质醇、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

(2)骨密度;

(3)25羟维生素D3;

(4)头颅、胸部、脊柱、骨盆、四肢长骨X光摄片;

(5)血气分析;

(6)性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催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7)戈那瑞林激发试验;

(8)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试验;

(9)染色体核型分析;

(10)IGF-1生成试验。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者给予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粉剂或水剂,国常用剂量是0.1–0.15U/kg/d,睡前皮下注射。

2.对症治疗药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1)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者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一般选用优甲乐,剂量根据缺乏的程度而异,从小剂量开始,需晨空腹口服给药,开始用药后2-4周复查激素水平并调整剂量。

(2)诊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选用氢化考的松治疗。

(3)其他:根据相应检查结果处理。

(八)出院标准。

1.患者完善相关检查以及病因评估。

2.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检查发现存在较严重的科系统性疾病如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的原因等,并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二、矮小症临床路径表单

...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矮小症(ICD-10:E34.3)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天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I40.001\I4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9月,)。

1.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 Tnl或c 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1)确诊指标:在患儿心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中,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①分离到病毒。

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的患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当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当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代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存在明显阳性发现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

1.应强调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2.镇静及镇痛处理。

3.药物治疗,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和改善心脏功能。

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0.001\I41.1*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ASO、红细胞沉降率;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4)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

(5)病毒IgM检测:柯萨奇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

(6)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Holter动态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感染治疗。

2.抗氧化剂: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

3.供给能量药物。

4.抗心律失常药物。

...

5.改善心功能药物: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剂。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动态心电图。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好转。

2.心律失常控制。

3.心功能不全恢复。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心肌炎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的原因,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等。

二、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I40.001\I41.1*)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

...

...

川崎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1.至少持续发热5天。

...

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

(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

(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梅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3)多形性皮疹。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

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

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1.发病5-9天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

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 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

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川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

...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外周血涂片、尿培养、胸片、B超、EB病毒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大剂量IVIG。

2.阿司匹林。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三项、心脏超声。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

2.血WBC计数及CRP基本正常。

3.皮疹、球结膜充血等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大剂量IVIG治疗重复使用后仍高热不退者。

2.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瘤样扩甚至血栓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对症处理,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CD-10:B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2002年,第七版)、《Krugma n’s Infecti o us Dis ease of Childre n》(Anne A.Gers hon,Pe te r J.Hotez,Samuel L.Katz主编,Mos 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临床症状,至少3项呈阳性。

(1)发热。

(2)咽炎、扁桃体炎。

(3)颈部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4)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

(5)脾脏肿大(可触及)。

(6)皮疹。

2.血象检查。

...

(1)5岁以上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

(2)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

3.EB病毒抗体或EB病毒DNA检查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2002年,第七版)、《Krugma n’s Infecti o us Dis ease of Childre n》(Anne A.Gers hon,Pe te r J.Hotez,Samuel L.Katz主编,Mos by出版,2004年,第11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2.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5-10m 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天,或阿昔洛韦,剂量为5m g/Kg/次,静脉滴注,每日3次,疗程7-10天。

3.对症治疗:退热止痛、止咳、保肝等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2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涂片、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EBV–IgM、EBV–IgG、EBV–DNA至少一项;

(3)腹部B超(肝脾、肾、腹腔淋巴结)。

2.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3.骨髓形态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持续2天以上,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10%,肝功能基本正常(肝酶低于正常值2倍)。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入院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包括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并发症、嗜血细胞增多综合征、肝衰竭等),则退出路径/转入其他相应疾病路径。

...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CD-10:B27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

...

...

癫痫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癫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大学医学,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病史:临床至少发作1次以上。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等因素。

3.伴随神经心理损害。

4.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和(或)影像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大学医学,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药物治疗。

2.药物控制不佳或其他特殊癫痫综合征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40癫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乳酸、感染性疾病筛查;

(3)脑电图;

(4)头颅MRI或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电图、智力测定,有条件者可行相关血药浓度测定。

...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开始治疗的指征:一般在第二次无诱因发作之后才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特殊情况可以在首次发作后考虑开始治疗:例如癫痫持续状态。

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当依据发作类型选药。根据疗效和安全性,结合既往用药情况调整。

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方案确定,可门诊随访。

2.有手术指征者转入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癫痫发作可能为非癫痫性发作,经住院检查和观察确认后,中止抗癫痫药物治疗并让患者出院。

2.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转入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二、癫痫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

...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2004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临床治疗指南–分泌及代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分泌及代

...

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指南》(Diabetes Care,2010,33:S75-S81)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126mg/dl)。

(3)OGTT试验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4)HbA1C≥6.5%(未经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认证一般不建议采用)。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15岁以下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ⅠA型);(2)特发性(ⅠB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分泌及代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分泌及代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E10.9.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2AM等);

(3)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包括肝脾、胰腺等);

...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IAA),C肽激发试验(病情允许时),空腹胰岛素(未用胰岛素前)及C肽;

(6)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垂体):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CA、GAD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3)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微量蛋白系列/肌酐、24h尿总蛋白、微量白蛋白定量、眼底检查,慢性并发症倾向时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七)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

(1)三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或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早餐前短效和中效,晚餐前短效,睡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早餐前短效和中效,晚餐前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短效或速效)。

2.胰岛素治疗剂量调整。

(1)初始剂量为0.5–1u/kg/d;全天剂量分配为:早餐前短效占30–40%,中餐前短效占20–30%,晚餐前短效占30%,睡前中效占10%。

(2)缓解后可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

3.对症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趋于稳定。

2.患者或其监护人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胰岛素注射、自我血糖监测。

3.完成相关并发症的检查。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照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反复发生低血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照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3.若必须同时服用对血糖或胰岛素作用有影响的药物,或患者对胰岛素制剂有过敏情况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ds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