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3-06-07 19: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2008年第5期总第111期外语研究

ForeignLanguagesResearch2008,№5Serial№111

口译即释意?

———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王斌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3

摘 要:“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至

80年代末的主导地位,对口译教学也影响深远。本文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然后扼要介绍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并结合这些观点,在分析释意理论关键词的基础上反思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争议;反思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8)05-0072-05

(thé  “释意理论”“oriedesens”,theoryof

(Lathésense)又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orie

interprétativedelatraduction”,theinterpretativetheoryoftranslation),于20世纪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的DanicaSeleskovitch(达妮卡 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及MarianneLederer(玛丽亚娜 勒代雷)教授提出,主要观点是,释意,故名“释意理论”。

,70年代至80。在标志着口译研究转向的“的里雅斯特口译大会”(Trieste,Italy)之后,它受到众多的批评。然而,对于口译研究这个年轻的领域来说,释意理论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其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仍值得作深入的探讨。

本文先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追本溯源①,然后扼要概括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进而在分析释意理论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并反思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

1.释意理论的概念及观点

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有以下三组:“释意翻译”;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为核心的“翻译程序”“;意义”、“意义单位”和“认知补充”。理清了这三组关键概念,就能够比较清楚地把握释意理论的观点。

1.1“释意翻译”

作为释意理论最基本的概念“,释意翻译”一词在释意理论中有如下界定: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

(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词义层次、

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层次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许钧,袁筱一1998:192-193)

概括地讲,我将字译和句译称为语言翻译,将话语篇章翻译称为释意翻译。……

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语言翻译是字词对应翻译。……

意义对等建立于篇章间,词语对应建立于语言间,即字词、音义段、固定的语法或表达形式间。(勒代雷2001:5,36,37)

……译者翻译的是篇章,而不是语言。语言表明概念,篇章(文章或讲话)描述的是事实、环境、思想、感情等。应该表达的是这些,而绝不能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单纯的符号转换排除交际中的语言成分,转达篇章意义需要对篇章进行分析,需要将语言知识同百科知识相结合。(许钧,袁筱一1998:192)

1.2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为核心的“翻译程序”

释意理论认为,无论是即席口译(连续传译)还是同声传译,译员总是遵循一定的“翻译程序”。这个翻译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赛莱

本论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GW20062Q2024)成果,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GW20062TB2007)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的资助。

3

72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斯科维奇1992:8):

1)听到带有一定含义的语言声。通过分析和解释,理解这语言,领悟其意思。

2)立即审慎地丢开原来的措辞,记住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概念、见解等)。

3)用译入语说出新话。新话必须符合两个要求:完整地表达原话意思,并使听者听得懂。

图示如下,即释意理论著名的“口译三角模(赛莱斯科维奇,勒德雷尔1992:183)

:型”

释意理论认为,一般的翻译过程(包括笔译的过程)也是如此:

看来,翻译过程并非如表面那样是从语言意义从原语到目标语的直接转换,(sens)由原语到“意义”

是非语言的,住,,而不管原语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词。(Seleskovitch,D.1977.PaperreadattheInstituteofLinguists.本文作者转译自Mackintosh1985)

口译程序三个步骤的核心是“脱离原语外壳”,这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

释意派翻译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éverbalisation)、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理解一篇文章和用另一语言重新表达间的一个阶段。指语言符号引发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是对语言符号的跨越。(勒代雷2001:1,187)

释意理论把口语作为其释意翻译思想的分析基础,其“脱离原语外壳”这一关键概念也是来源于这一基础:

大家都会注意到,口头陈述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可以记住听到的整体内容,但却几乎忘记了陈述使用的词语。事实是:讲话使用的有声符号逐渐消失,而听者———译员———保持着非语言形式的记忆,即处于意识状态的思想或提到的事实。……

即席翻译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完整地将其用母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他摆脱了原语言形式。(同上:11)

1.3“意义”“、意义单位”和“认知补充”

释意理论认为,脱离原语外壳之后,只有意义存留下来。对于“意义”,释意理论是这样定义的:

……交际使用的有声或文字工具只会产生初级有意识感知,而意义等于意识状态:

意义是非语言的,先于讲话人的语言表达,受话人理解篇章的结果。……这一意义的输出需要非语言形式的思想同符号迹象结合(话语或手势,这无关紧要,总之是可感知的东西!),接受意义要求受话人的有意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词语排列对陈述者来说只是表述信号,对受话者来讲是要辨识这些信号,对陈述者来讲,它们只是其思想的标识,对受话者来讲,。(同上:13)

,:

,对同声传译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意义是随着对有声语言的捕捉和忘记分小段构成的。讲话在译员耳边回响,词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出现,间距不等,产生一种理解的“响声”。让 拉甘(JeanLacan)将由讲话人引起的、受话人身上出现的知识动员瞬间称为“隆起点”。……听众不时地(实际上只有几秒钟)将听到的字词归结成某种意义。我将这隆起点或字词语义与认知补充的结合称为意义单位。这些意义单位与特定的语言长度并不吻合;……

意义单位只存在于话语篇章层次;它们与字词、音义段排列成固定词组不相吻合。它以精神状态出现,属于心理范畴的短暂意识状态。……

……我认为,意义单位由意识状态变为潜在知识时脱离了语言。它是语言知识与几年前或几秒钟前存在的非语言的语言外知识相融的结果。(同上:15-16)

这一说明中涉及到释意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认知补充”。释意理论认为“,认知补充”即认知知识与语言知识结合的过程。对“认知知识”的说明如下:

认知知识并非一个个单独命名的概念结合体;它由记忆(有人称之为理念表现)、经验、重要

73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事件和情感组成。认知知识也是理论知识、想象,它是思考的结果,阅读之成果,同时也是百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启动。认知知识是一存在于大脑的整体物,属于非语言的,每个人为理解文章可从中汲取需要的内容。……

认知知识就是英文的encyclopaedic或worldknowledge,百科知识或基础知识。它包括存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随时应内部或外部需求重新启动。(同上:24-25)释意理论认为,语言和话语在同认知知识结合前可谓宏观符号,没有实际交际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文章的理解都不能只依靠构成文章的语言。其理解在任何场合都需要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译者不能满足于翻译语言,因为文章的词汇相加总和并不等于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许钧,袁筱一1998:190)

2.质疑释意理论的观点

在1986年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口译大会”之后,不少口译研究者开始质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释意理论质疑以DanielGile指出,尤其是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二是研究路径方面,缺乏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交流,有闭关自守之嫌;三是术语界定过于模糊,精确性不够(参见Gile1990,1994a,1994b)。其他质疑则集中于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脱离原语外壳”。由于这一程序的提出缺乏实证基础,因而受到不少研究者的质疑。

刘和平(2006)撰文系统地回顾了释意理论所引发的争议。该文首先介绍了释意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背景,这有助于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结合当时的学术背景来评价释意理论。文章的主体部分就释意理论被质疑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缺乏实证与认知研究”“、语言与翻译的关系”、“语言特殊性与翻译的关系”“、意义与翻译”等)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质疑释意理论的观点。刘和平教授是从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学成归来的口译研究博士,与释意理论的两位创始人渊源颇深,在本节中她提供了不少有关释意理论发展的史实资料,并引用了勒代雷等新近发表的成果(参见Israel&Lederer2005)来回应种种质疑的观点。该文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释意理论的历史贡献并分析了它的不完善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争议的终结,实 74

际上它的发表推动了口译研究界更深入地探讨释意理论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3.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几点思考3.1口译是“脱离原语外壳”的“释意”吗?按照释意理论,译员在口译时应该“译意不译词”,这已经成为长期以来口译教学中教导学生的一条重要口译原则。

笔者先从理论角度提出对这条原则的几点反思:

首先,释意理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按照以上引文中对其关键概念的说明,似乎不是指“语

(semanticmeaning),而是言意义”“篇章意义”。

那么,什么是“篇章意义”?是指“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吗?对此,释意理论并未提供明确的答案。

其次,这一原则是否意味着译员必须把发言

(intentionalmeaning)也译出来人的“意图意义”

呢?是否意味着把隐含意义(meaning)也?

,,这一原则似乎,,、委,其目的就是要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译员当然听出了他的意思,可译员是否能把源语简而言之地译为“这位发言人的意思就是要拒绝”呢?当然不行,因为一旦这样译出,听众肯定会觉得源语发言人的话语风格是直截了当,可这种印象与源语迂回曲折的委婉风格大相径庭。

下面再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进行反思(以会议口译的两种主要形式为例):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必须同时处理两种语言(包括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语用、风格等各个层级),其面临的认知处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同声传译的显著特点体现在:源语发布是以线性方式进行的一次性发布;源语听解和目标语产出是几乎同时进行的;源语听解和目标语发布受到很大的时间限制;由于这种时间限制,源语听解中所能听取的语言小节/信息量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是否能进行充分的“释意”,笔者持怀疑观点。笔者认为,在同声传译中,译员一方面在努力理解并传达其所理解的意思(释意),另一方面也依据前一瞬间听取到的源语语词的即刻记忆来组织目标语表达。这才能构成同传译员足以应付认知处理压力并不断在听取源语的同时发布目标语表达的条件。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在连续传译中,译员所面临的认知处理压力我们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与同声传译中不同:源语发布也是以线性方式作个基本过程:某说话人以某种意图说出某话,某受一次性发布;源语听解和目标语产出不是同时进话人从其话语中得到某种信号,这种信号即是“意

(lesens),得到信号的过程即行的,但源语听解时须同时执行笔记的任务;源语义”“理解过程”,而任

听解和目标语发布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听取何理解过程都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释意”

(interpretation)。实际上,在(lalangue)和的源语片断往往符合篇章的标准。如此,在连续“语言”

(lesens)之间,必然存在传译中,进行“释意”翻译的可能性较大。“意义”“释意”这一环节。

说到“脱离原语外壳”,释意理论坚持认为,脱翻译也不例外。可以认为,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也离原语外壳后的“意义”等于意识状态,意义以非就是“释意”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思想状态存留于译员的大脑中(见前引勒“释意理论”所提出的并非创新之言。代雷2001:13)。事实上,人类意识中的“意义”与一位与释意派渊源颇深的学者Garcia2Landa

(1995:390)不无讽刺意味地指出,一些研究者在语言往往很难分开“意义”,储存的方式除了“认知

记忆”以外,还有“语词记忆”、“声觉记忆”、“视觉批评释意理论的时候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

(latheoriedusen)作为一记忆”等诸多形式。是,所谓的“释意理论”

Alexieva(1985)对同声传译中的理解提出与种理论其实并不存在,它不能算是一种“理论”,不

(explication),而是释意理论不同的观点。他通过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是一种“理论解释”“有待解释

(explicandum)。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对比,认定口译过程中的理解的现象”“释意理论”所指出的实

(meta2language)为媒介的,也就是是以“元语言”际上是翻译的基本事实,也是语言活动的根本现

说,译员在分析源语的深层语义结构意义并向目象,标语转换表达时,是通过“元语言”来进行的。他(natural)所指的“元语言”由“自然语言”:义维特根斯坦

,;Searle(1983)进一和“,言”为主。,,意义的理解可以从三种视角来看:一是意。义理解是一种认知操作(cognitiveoperation),在因此,。这种操作中,意义即语词的语义价值与人的知识

3.2释意理论可以作为翻译的总体理论和信仰的互动;二是意义理解是一种有意图的行(generaltheory)吗?为(intentionalact),在这种行为中,意义即发话者

先来看一些翻译界学者对释意理论的解读:呈现的意图;三是意义理解是一种感知行为(actof“所谓‘释意理论’,其核心在于确立翻译思维perception),在这种行为中,意义即受话人所感知

(许钧,袁筱一1998:14)模式。”的信息。在释意理论关于意义的阐释中,我们不释意理论的创立者Lederer也认为,释意理论难看到来自语言哲学的思想根源。是“翻译程序的基本理论”(Israel&Lederer3.4反思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口译研究方2005:89)。法论争议

笔者认为,释意理论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通过上节分析,我们知道,从认识论的根源来在于:就翻译过程(尤其是翻译中的理解过程)提看,释意理论就“释意”这一核心概念而言,并不能出了“三角模式”的假说,其核心“脱离原语外壳”算是提出了新的理论。那么,如何看待西方口译实际上是就翻译的理解过程提出的假说。释意理研究界在质疑释意派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论与其说提出了一种翻译理论,倒不如说提出了“自然科学式的研究范式”(thenaturalscience翻译的一种操作理念。以今天回顾的观点看来,paradigm)(Moser2Mercer,1994)呢?释意理论对于口译教学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其根据Moser2Mercer(1994)的分析,西方口译思想很好地引导了口译学员在口译训练过程中把研究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质疑释意派理注意力放到发言人所说的意思上去,而不是在字论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以主观推测和经面上。但是,如果以释意理论作为翻译的一种总验总结为主而科学论证不够、尤其是缺乏实证检体理论,则未免有夸大其理论价值之嫌。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进而形成以实证研究

3.3“释意理论”的认识论根源为主的“自然科学式的研究范式”,与释意派理论

75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theliberal所代表的“人文学科式的研究范式”

artsparadigm)形成对比。

口译研究的自然科学范式主张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对口译现象进行客观描写,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避免基于直觉和经验之上的主观理论推演式方法。但其在对释意派理论进行方法论反思的背景下,给主观理论推演的方法贴上“不科学”的标签,甚至提出在客观描写之前不能有预设的理念和假说(preconceivednotion,presuppositions),则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事实上,任何一种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预设(hiddenpremises),没有理论预设如何能提出研究问题呢?

Moser2Mercer(1994)指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提出都应符合以下5个基本标准:一是准确性,即由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应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一致;二是一致性,包括内部的逻辑一致性以及与外部业已证实的结论的一致性;三是简洁性,理论的描述和解释应为所在研究领域纷繁复杂的现象理清条理;四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涵盖广度,一时所涉及的有限对象,研究发现,反思围绕“释意理论”产生的口译研究方法论争议,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领域,都需要以上两种研究范式的同时存在。既要有基于直觉、经验和内省之上的主观理论推演,又要有基于客观描写和实证检验之上的严格科学论证。只不过,从前者中得出的理论/模式还应经过实证检验;从后者中得出的某一具体方面的数据结论还应进行理论提升。

注释:

①为了努力做到正本清源,不至误读,本文在呈现“释意理论”关键概念及主要观点的过程中注意直接引用其代表性文献中的相关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引用的原文中使用的有些术语与目前翻译研究中通常使用的不同,例如“:原语”即指翻译研究中的“源语”“译入语”,即指翻译研究中的“目标语”。参考文献:

[1]Alexieva,B.1985.Semanticanalysisofthetextin

simultaneousinterpreting[C]∥H.Bühler.DerübersetzerundseineStellunginder;ffentlichkeit.Kongressakte.X.WeltkongressderFIT.Wien:

WilhelmBraumüller.

[2]Garcia2Landa,M.1995.Notesontheepistemologyoftranslationtheory[J].MetaXL(3):388-405.[3]Gile,D.1990.

Gran

&C.

Scientificresearchvs.personal

Aspectsof

Applied

and

theoriesintheinvestigationofinterpretation[C]∥L.

Taylor.

ExperimentalResearchonConferenceInterpretation.

Udine,Campanotto:28-41.

[4]Gile,D.1994a.Openingupininterpretationstudies

[C]∥M.Snell2Hornby,F.Kaindl.[5]Gile,

P chhacker

&K.

TranslationStudies:AnInterdiscipline.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49-158.

D.

1994b.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interpretationandtranslationresearch[C]∥mbert&B.Moser2Mercer.BridgingtheGap:EmpiricalResearchin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39-56.[6]Israel,F.

&M.Lederer.

2005.

LaThéorie

InterprétativedelaTraductionI,II,III[M].

Paris/Caen:MinnardLettres[7],J.1985.andvanDijk

modelofandproduction[J].Meta30(:-82Mercer,B.1994.Paradigmsgainedortheart

ofproductivedisagreement[C]∥mbert&B.Moser2Mercer:17-23.[9]Searle,J.1983.

Intentionality.

AnEssayinthe

PhilosophyofMind[M].Cambridge:CUP.

[10]勒代雷.2001.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1]刘和平.2006.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

翻译(4).

[12]赛莱斯科维奇.1992.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

译经验谈[M].黄为忻,钱慧杰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3]赛莱斯科维奇,勒德雷尔.1992.口笔译概论[M].孙

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4]维特根斯坦.2001.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许钧,袁筱一.1998.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收稿日期:2008-06-25

作者简介:王斌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译系讲师,翻译学博士生,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口译研究,翻译学。

(责任编辑:杨晓荣)

7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d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