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3-11-06 20: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一、 利用信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情境,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黄山奇石》相关的视频片,并揭示问题让学生思考:黄山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黄山奇石的?在配乐朗诵时,把学生带入“游览”黄山的意境中去。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通过眼看、耳听、口说多种感官训练,不仅诱发了同学们对黄山“美”的向往之情,又为进一步理解黄山奇石留下了无穷趣味。学生们被黄山奇石如此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 利用信息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迎合学生想急于知道乌鸦喝水样子的心理,及时播放FLASH动画《乌鸦喝水》,一幅幅图画把课文的线索勾勒的非常清晰。乌鸦为仕么喝不到水→一个装着半瓶水的水瓶→乌鸦想出了好办法→乌鸦在一个一个衔石子→水位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形象直观的画面便给了学生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三、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文字不等同于语文,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

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但这是传统的阅读材料所难以提供的。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需要详解,在课堂上,单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四、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第一次规定了背诵课文的篇数。

但是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是提供阅读内容和阅读指导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其实,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形式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如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古诗,学生可以以作家或诗名为关键词,通过网上查询,找到关于他们的各种文章,然后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要,自由地选

择阅读材料,然后通过出小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就会对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具体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dg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