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心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三星级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12: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建设单位: 株洲市湘江公司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2013年 月 日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1 二、设计目标与主要绿色技术指标 ............................................... 1

2.1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 1 2.2 绿色与节能技术体系设计思路 ....................................... 1

三、项目概况 ................................................................. 3

3.1工程概况 ......................................................... 3 3.2地理位置 ......................................................... 3 3.3自然气候条件 ..................................................... 4 3.4交通条件 ......................................................... 4 3.5定位与规模 ....................................................... 4 3.6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 5

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 6

4.1室内、外风环境模拟优化 ........................................... 6 4.2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 6 4.3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 7 4.4透水地面 ......................................................... 8 4.5太阳热水系统 ..................................................... 8 4.6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 ............................................ 10 4.7活动外遮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8高效照明系统 .................................................... 12 4.9室内空气监测系统 ................................................ 14

五、绿色建筑自评结果 ........................................................ 16

5.1绿色建筑自评总述 ................................................ 16 5.2项目效果图 ...................................................... 16 5.3绿色建筑自评达标情况 ............................................ 17

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 22

1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一、编制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378-2006) 2.《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4.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5.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二、设计目标与主要绿色技术指标

2.1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本项目以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目标,力求打造一座具有生命力的高品质的集办公展览与餐饮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以达绿色建筑可持续的设计:

(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2)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改善城市绿地、交通系统、人文环境、风环境、城市景观等城市环境;

(3)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提高投资效益;通过项目周边环境的改善、防灾能力的提高、环保建材的使用等措施,营造健康绿色的环境。

2.2 绿色与节能技术体系设计思路

绿色与节能技术体系设计也就是以“环保与节能”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原则的绿色设计。因此,应从绿色建筑的高度上、结合节能建筑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其准则。必须同时考虑功能、技术、经济等传统设计因素和节能、生态、环保、健康等可持续设计因素。设计思路如下: (1) 功能适用性

功能适用性是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功能包括基本使用功能、建筑物理性能、视觉艺术效果及室外环境性能,应方便实用、灵活可变、高效率、无冗余。 (2) 技术先进性

1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技术先进性是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的条件。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强调在其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环节采用先进的技术,从技术上保证建筑安全、可靠与高效地实现其各项功能和性能、保证建筑寿命周期全过程具有很好的节能特性。 (3) 环境协调性

环境协调性是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它主要包括节能、生态、环保、健康等内容,设计时应遵守下列原则:

? 能源消耗最少原则:有限度地位用常规能源,尽可能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全方位地采用有效的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使其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耗能量最少。 ? 资源最佳利用原则: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不可替代资源的耗费,控制可替代和可维持资源的利用强度,保护资源再生所需的环境条件。尤其要注重节地、节水,充分使用可循环、可重复和可再生材料。

? 环境负荷最小原则: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固体与气体污染物、污水等废弃物最少,带来的环境负荷最小。

? “零损害”原则: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对生产者、直接和间接使用者的损害趋于“零”。生产条件应安全、卫生,使用环境应健康、舒适。尤其要选用无害化、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建材,保证室内环境品质。 (4) 经济合理性

经济合理性是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获得丰厚的寿命周期经济效益。所谓寿命周期成本是指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研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建设费用、使用维修费用、残值及清理费用等。

以上四条准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将功能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创作出绿色与节能技术体系优化设计方案。

2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三、项目概况 3.1工程概况

表3-1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 总用地面积 净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筑面积 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 其中 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 湘江公司自用建筑 餐厅、厨房建筑面积 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面积 计容建筑面积 计容率 占地面积 建筑密度 绿地面积 绿地率 停车位 其中 地面停车位 地下停车位 数值 56685 56685 59094 12049 9865 9893 4800 4255 18251 36588 0.65 12527 22.1 20803.39 36.7 469 10 233 单位 ㎡ ㎡ ㎡ ㎡ ㎡ ㎡ ㎡ ㎡ ㎡ ㎡ ㎡ % ㎡ % 个 个 个 3.2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株洲市天元区,西向临神农大道,东侧为森林路,南北侧为保留山体,用地中心为保留湖面,其位于神农城控规绿化轴线上。用地形状为一倒梯形,现状标高为中间低,四周高。总用地面积59716.72m2。 3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3-1 项目效果图

3.3自然气候条件

株洲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长江流域,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株洲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3.4交通条件 合理开发地下停车空间,保证必要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环道,方便实用,主次分明。停车位采用地下停车结合地面停车,以地下车车为主。

3.5定位与规模

1.地块的定位:本地块为文化活动用地。

项目定位为集各类文化活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建筑。

4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2.地块的景观要素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从本项目的角度出发,都应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营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文化氛围。同时采用现代简约建筑风格和庭院式的规划布局,彰显庄重高雅、内敛大气的品质形象。

3.用地基本条件:本工程用地范围比较规整,竖向高差不大,总用地面积59716.72平方米,规划容积率0.65。地势平坦,便于开发地下工程。本项目设计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设计目标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 3.6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表3-2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类型 技术内容 场地通风、噪音、日照环境优化设计 节地与室外环境 场地生态环境营造(乡土植物、绿化、透水地面等) 地下空间利用 周边配置(公交站点交通便利等) 优化住宅建筑热工设计,使得建筑能耗不高于节能标准规定值80% 节能与能源利用 高效节能照明系统 高效的空调冷热源及其他节能设备(水泵、电梯) 太阳能热水,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 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用于绿化灌溉用水、场地浇洒用水 喷灌等节水高效灌溉 节水器具与设备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室内采用灵活隔断,造型要素简约 室内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噪音控制,隔墙、楼板、门窗隔声设计 无障碍电梯、卫生间等设计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运营管理 完善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 5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4.1室内、外风环境模拟优化

根据项目所在地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和体型,通过室内、外自然通风模拟分析,使得建筑总平面有利于日照及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项目周边均设计高大乔木,减缓室外风速,使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株洲夏季、过渡季主导风向为东南方,项目西侧地块建筑由于近湖泊周边流场相对较强,东侧地块建筑周边流场较弱,项目整体周边没有出现无风区、涡流区,有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室内流场分布较为均匀,风速基本处于0.05~0.2m/s之间,室内整体换气效率为2次/h以上,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较好。

图4-1 室外风环境模拟

4.2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本项目通过建筑构造设计和布局设计,休闲区、宴会厅通过内部庭院引入自然光,可改善室内自然采光,减少室内照明能耗,保证项目整体主要功能空间约有80%以上的采光系数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01相关功能房间采光系数的要求。

6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4-2 室内自然采光模拟

4.3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本项目在外墙、屋面及外窗等围护结构设计高效保温隔热的节能方案: 1.降低窗墙比:减少窗户的面积可有效的改善墙体的保温效果。

2.建筑技术举措:a.墙面采用成熟保温技术,增大墙体的热阻,如岩棉板等;b.屋面增加保温层,增强屋面的保温能力,如泡沫玻璃保温板;c.外窗:针对这一围护结构中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采用Low-E双层中空玻璃,以改善其保温性能。

高效的围护结构保温可保证室内良好的舒适度,并结合高效的空调系统及照明系统,满足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图4-3 外墙外保温结构示意图

7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4.4透水地面

本项目绿地率为31.6%,建筑密度为34.6%。绿地覆土均在1.2~1.5m,则本项目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例为: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绿地率/(1-建筑密度)

=31.6%/(1-34.6%)=48.3%>45%

因此本项目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4.1.16条项“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的要求。

图4-4 室外植草砖

4.5太阳热水系统 1.气象参数 (1)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

8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4-5 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带

(2)株洲市地理特点

1)气候特点:株洲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长江流域,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株洲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2)太阳辐照量:株洲属于三类太阳能辐照区,为太阳能资源一般区。年总辐照量为4000.0MJ/㎡·a以上。

2. 太阳能热水系统选用

根据建筑形式,合理选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采用自然循环系统,太阳能集热器中直接加热传热工质,利用传热工质的温度梯度产生的密度差进行循环,使传热工质通过换热装置加热水。当水箱水温达不到设定温度时,辅助热源启动辅助加热;加热到设定温度停止。冷水进热水出,顶水式供水,保证了冷热水供水水压一致,使用起来方便舒适。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5.2.18条“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的要求。

9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4-6 太阳能热水系统

4.6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 株洲市夏季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8月的梅雨季节。雨水水质受地面污染程度、下垫面与屋面材料、降雨量、降雨历时、大气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据资料介绍,初期雨水中CODcr 有时可达1000 mg/L 左右,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指标较低。初期雨水排放过后,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CODcr 仅有50 mg/L~100mg/L,适宜于物化为主的处理工艺。经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好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广泛地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等。根据场地高程情况,对一般场地的雨水进行收集后处理回用,不仅减少了基建投资和运营投资的成本,使投资和收益比更加合理。

10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4-7 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如果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能在整个城市推广,有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能增加亲水环境,会使城市河湖周边地价增值;增进人民健康,减少医疗费用;增加旅游收入等。本工程红线范围内的室内外排水及雨水回收系统,满足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第4.3.6条“住区应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及5.3.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

4.7节水灌溉 原理: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Q≥250L/h)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落到地面和作物的表面的灌水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浇灌方法,可以大量节约水量。

11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4.8高效照明系统

根据本项目功能房间的设置,照明系统按照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商定,一般场所为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其他节能型灯具。并且自镇流荧光灯配用电子镇流器;T8直管型荧光灯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电感镇流器;T5直管型荧光灯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考虑采用LED照明;并采用声光等智能照明控制。能在各种恶劣的电网环境和复杂的负载情况下连续稳定地工作,同时还将有效地延长灯具寿命和减少维护成本。

图4-9 T5荧光灯高效节能灯具

12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4.9智能控制绿色照明系统

5.0太阳能光电与建筑一体化

13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5.1智能控制、分项计量系统

智能控制、分项计量系统是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化节能建筑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有机的融入“科学计量、合理收费、管理节能”的理念,建立起水、电、气、空调能耗的自动采集、在线监测、准确统计、合理考评、有效管理的能源运营体系。

中央空调能量计量 中央空调末端计时计量 电力能量计量 给水分项计量 计量系统采用RS485总线制网络组网通讯,从管理主 5.2室内空气监测系统 本项目为文化多功能综合体,由于室内或室外存在连续或间歇性排放不同空气污染源,在通风不良条件下使污染物在密闭空间累积,造成对人体之危害。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及效率,使得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受到重视;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危害风险评估,方可促进环境管理及人体健康。空气调节房间设CO2传感器,系统根据CO2浓度进行风量的自动调节,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14

湖南株洲三个中心项目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

图4-10 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

15

五、绿色建筑自评结果 5.1绿色建筑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一般项与优选项项数达到设计阶段三星级的标准。一般项与优选项的达标情况见表1:

表5-1 株洲三个中心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达标情况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6项 三星需达标 本项目达标 本项目不达标 本项目不参评 节能与能源利用 共10项 一般项(共43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共6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共8项 室内环境质运营管理 量 共6项 共7项 共14项 优选项数 5 6 0 0 8 8 0 1 5 5 0 1 7 5 1 3 6 5 0 1 6 3 0 4 10 10 1 3 5.2项目效果图

图5-1 鸟瞰图

16

5.3绿色建筑自评达标情况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名称 类别 编号 5.1.1 5.1.2 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控制项 5.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5.1.5 节地与室外环境 一般项 5.1.9 5.1.10 5.1.11 5.1.12 优选项 5.1.14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5.1.13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5.1.8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 5.1.7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5.1.6 周边区域的影响。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5.1.3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标准条文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达标 判定 √ √ √ √ — √ √ √ √ √ √ × — √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名称 类别 控编号 5.2.1 标准条文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达标 判定 √ 17

节能与能源利用 5.2.5 5.2.6 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5.2.7 换气装置。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5.2.8 规定的4级要求。 5.2.9 5.2.10 5.2.11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5.2.12 耗。 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5.2.13 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第5.3.26、5.3.27条的规定。 5.2.14 5.2.15 5.2.16 5.2.17 优选项 5.2.18 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 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5.2.19 规定的目标值。 5.2.4 规定的现行值。 5.2.3 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制项 5.2.2 50189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 √ √ √ √ √ √ — √ √ √ 一般项 √ √ — √ — √ √

18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名称 类别 编号 5.3.1 5.3.2 控制项 5.3.3 5.3.4 5.3.5 响。 5.3.6 5.3.7 一般项 5.3.9 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5.3.10 5.3.11 优选项 5.3.12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 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5.3.8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绿化灌溉采取喷灌、微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标准条文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达标 判定 √ √ √ √ √ √ √ √ — √ √ √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名称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一般项 5.4.5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 — 5.4.4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类别 控制项 5.4.2 5.4.3 编号 标准条文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5.4.1 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 — 达标判定 √ √ √ 19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5.4.6 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5.4.7 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5.4.8 修。 5.4.9 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5.4.10 的比例不低于30%。 优选项 5.4.12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4.11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 √ √ √ — × — 5.5 室内环境质量 名称 类别 编号 标准条文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5.5.1 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5.5.2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5.5.3 的设计要求。 控室内环境质量 5.5.6 标准》GB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5.5.7 一般项 5.5.9 中的一级要求。 5.5.8 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5.5.5 制项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5.5.4 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 达标判定 √ √ √ √ √ √ √ — 20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5.5.10 影响。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5.5.11 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 5.5.12 5.5.13 优选项 5.5.15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5.5.14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 √ √ √ √ √ 5.6 运营管理 名称 类别 编号 标准条文 达标 判定 — — — — — 5.6.1 控制项 5.6.3 5.6.4 5.6.5 运营管理 一般项 5.6.8 5.6.9 5.6.10 优选项 5.6.11 5.6.6 5.6.2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 — 5.6.7 和清洗。 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 办公、商场类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 √ — 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

21

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情况 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259094 为实现绿色建筑而增加的初投资成本(元):2174360 2每平米增量成本: 87.98元/ m 为实现绿色建筑 而采取的关键技术/产品名称 单价 应用量 应用面积 (m) 2增量成本 备注 雨水收集系统 47万/套 1套 10381.70 470000元 节水喷灌 20元/ m 215374 m 23218 64360元 CO2浓度检测 20万/套 1套 24714.3 200000元 围护结构加强 120/ m 212000 m 212000 m 21440000元 合计 2174360元 注: 1、成本增量的基准点是满足现行相关标准(含地方标准)要求的“标准建筑”; 2、对于部分减少了初投资的技术应用,其增量成本按负数计; 3、备注部分填写是否有政府补贴/优惠政策及依据。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d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