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城建设学院

更新时间:2024-06-12 0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院概况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三)服务面向 (四)本科专业设置 (五)本科在校学生 (六)本科生生源情况 二、师资、教学条件与教师发展 (一)师资队伍 (二)教学设施条件 (三)教学经费投入 (四)基本办学条件 (五)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 (六)教师科研成果 三、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情况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一)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认真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培养情况 六、特色发展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努力方向

附件:《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学院概况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是教育部2003年正式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学院。学院新校区位于“大湖名城”——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环巢湖旅游景观大道旁,交通便利,风景怡人。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

学院紧抓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努力将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科相关原理和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胜任专业相关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1.3 服务面向

立足省内,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紧紧抓住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等区域社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服务,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4 本科专业设置

我院本科教育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3个学科门类,12个二级类,现共设有24个本科专业。

表1:2016-2017学年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一览表

学科门类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合计

专业数 比例(%) 15 62.50 6 25.00 3 12.50 24 100.00 1.5 本科在校学生

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81人。

1.6本科生生源情况

2017年8月,学院参与招生的有21个本科专业,在全国19个省市区共录取新生2000人,其中在皖录取1626人,在其他省录取374人(分布在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河北、重庆、吉林、河南、海南18个省市)。实际报到新生1846人,报到率92.3%。2017年,录取新生成绩持续稳步提高。在皖录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文科最低分465分,高于二本线25分,理科最低分424分,高于二本线11分。文科最高分489分,高于二本线49分;理科最高分473分,高于二本线60分。

表2:近三年分专业在皖录取分数

2014年 专业名称 次 制 类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层 学 科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土木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水务工程 安全工程 建筑学 城乡规划 环境设计 风景园林 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工程管理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五 五 五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理 理 理 理 理 理 文 理 艺术 文 理 理 理 理 理 理 文 理 450 436 516 506 483 463 464 432 436 415 507 502 466 452 434 424 442 431 508 499 466 448 439 424 466 447 437 424 436 431 518 502 466 449 433 424 460 424 471 435 515 505 491 460 473 436 504 494 556 553 439 433 521 504 468 446 444 427 707 675 694 673 679 647 678 645 499 493 554 549 480 475 479 466 439 431 509 502 471 449 440 428 474 460 441 426 443 434 515 505 472 464 453 428 453 433 514 505 472 462 460 427 447 432 510 504 471 458 444 426 442 431 509 502 509 502 452 424 505 494 557 551 446 433 507 503 468 447 438 425

财务管理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文 理 文 理 理 文 理 文 理 499 495 557 550 479 471 472 465 439 433 511 506 471 461 438 429 498 493 552 548 478 469 471 465 438 431 509 502 469 448 435 426 472 458 448 426 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造价 市场营销 499 491 553 548 478 467 467 465 435 431 509 503 469 455 434 425 489 465 435 424 资产评估 2 师资、教学条件与教师发展

2.1 师资队伍

2.1.1 专任教师结构

截止2017年8月31日,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6人,生师比为18.26。正高级职称1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9%,副高级职称7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4.18%;博士学位的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6%,硕士学位的25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83%;35岁以下青年教师141人,36-45周岁79人,46岁以上教师86人,分布占专任教师46.08%、25.82%、28.1%。 2.1.2 师资结构

表3.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学年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未定 比例(%) 38.24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15 4.90 74 24.18 100 32.68 117 表4.师资队伍学位(学历)结构一览表 年度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比例(%) 0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8 2.62 254 83.00 44 14.38 0 表5.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一览表 年度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 比例(%) 5.22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141 46.08 79 25.82 70 22.88 16 2.1.3 生师比 表6.生师比

学年 专任教师数 教师总数 聘请校外教折合教师数 折合在校生数 生师比

2016-2017 学年 师数 306 77 344 6281 18.26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2.1.4 教师培训情况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17年,学院共组织安排21名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同时,2017年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所有在职教师组织召开两期“第0周”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两期培训,内容充实,极富针对性,对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学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今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推进每学期“第零周”教师集中学习的培训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我院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 2.1.5教授承担本科教学课程情况

学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2016-2017学年学院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为100%。

表7.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年 2016-2017学年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 在岗专兼职教授人数 48

注:教授承担本科课程以完整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包括理论课和独立设课的实验课)为标准,不包括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 48 比例(%) 100.00 教授授本科课程的比例 本科课程总门次数 1318 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门次数 62 比例(%) 11.00 2.2 教学设施条件

2.2.1 教学行政办公用房

学校现有校舍总面积148612㎡,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总面积83216㎡,学生宿舍54476㎡,学生食堂及生活服务用房10920㎡,室内外运动场地32300㎡。校园和校舍面积能够满足目前教学、科研和生活需要。 2.2.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6-2017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38.9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8.1万元,新增比例为10%。

表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一览表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2325.39 2580.84 折合在校生数(人) 4737 519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值(元) 设备值 (万元) 4908.99 4971.76 211 234.45 新增比例 (%) 9.10 10.08 年度 2014年 2015-2016

学年 2016-2017 学年 2838.94 6281 4519.89 258.10 10.00 2.2.3 图书资料及建设 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图书借阅室和阅览室4个,自修阅览室3个,阅览座位700席。截止2017年8月31日,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41.25万册,纸质期刊25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8个,共享数据库8个,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超星电子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图书馆已形成知识门类较为齐全、覆盖学院所有学科专业、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实行统一借还,各借阅室全开架,实行借、阅、藏、咨询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周一至周日全开放,图书阅览室周开放时间80小时以上,自修阅览室周开放时间100小时,电子资源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网络服务。2016-2017学年,全年共接待读者98557人次,纸质图书流通量20551册。

表9.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一览表

折合在图书总校生数量 (人) (万册) 6281 5191 4737 41.25 39.60 38.00 生均图纸质图生均纸纸质图书(册) 书总量质图书书新增(万(册) 量(万册)) 册) 65.67 76.29 80.22 41.25 39.60 38.00 65.67 76.29 80.22 1.65 1.60 5.20 生均年进书量(册) 年度 2016-2017学年 2015-2016学年 2014年 2.62 3.08 10.98 2.2.4信息资源及其建设情况

学院对各类信息资源的设备和使用进行了设备建设和信息整合。学院拥有网络信息点数共计12000个,其中无线接入点22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为98GB。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资源使用需求,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相关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现学院参与信息化培训达到8人次;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2人。

表10.信息化建设情况 网络信息点数(个)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培训人次信息化工作人 (人次) 员数(人) 其中:无数据总量(GB)计 线接入 220 98 8 2 12000

2.3 教学经费投入

表11.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一览表 年度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总额 生均值(万元) (元)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总额 (万元) 123.50 205.03 2745.84 生均值(元) 237.91 394.97 4371.66 本科实验经费 总额 (万元) 426.53 532.54 36 生均值(元) 821.67 1025.89 57.32 本科实习经费 总额 (万元) 89.79 185.83 104 生均值(元) 172.97 357.98 165.57 2014年 989.32 1905.84 2015年 1029.28 1982.82 2016年 4096.48 6522.02 2.4基本办学条件

表12.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一览表(2016-2017学年)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6281人,全日制在校生数6281人,折合在校生数6281人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1.生师比 2.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3.生均仪器设备值(元) 4.生均图书(册) 5.占地面353866m 6.教学行政用房面积83216m 其中:实验室面积 19852 m 7.学生宿舍面积54476m 8.新增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9.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台) 10.年进书量(册) 11.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2222现有各项指标 18.25 31.37 4519.89 65.67 生均 56.34m2 生均 13.25m2 生均 3.16m2 生均 8.67m2 10% 13.06台 生均 2.58册 85.62% 合格指标 ≤18 ≥30% ≥5000 ≥80 ≥59 m ≥16 m ≥6.5 m ≥10% ≥10台 ≥3册 ≥30% 2222.5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

为促进我院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6年底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升学院专任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和教学状态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2.6教师科研成果

本学年,学院制定了科研管理和奖励办法,按照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指标与通知要求,各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各种项目申报工作。2017年立项10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师共发表论文24篇。

3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3.1 专业建设

3.1.1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专业设置上,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院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国家专业设置条件为标准,努力创建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的应用性专业结构体系,努力探索应用性特色专业方向。目前学院共有本科专业24个,涵盖三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以工为主的专业结构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学院自身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对照国家2012年新的专业目录对我院的专业进行了整合, 2016-2017学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与和动画3个专业暂停招生。学院2017年获批申报专业二个,分别为安全工程、资产评估,新专业于2017年开始招生;2017年新申报专业三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3.2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3.2.1突出“应用型”,修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本学年启动了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院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议,布置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先后经过多次会议研讨,初步修订了本科在招的21个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逐步构建完善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7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模块体系。 3.2.2课程建设工作初步开展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等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泛雅平台为依托,通过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线上线下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化。2017年4月学院启动课程建设任务布置工作,课程建设分三个批次进行,2017年底完成第一批建设课程的验收工作,至2018年底,

本校每位专任教师在泛雅平台中至少建设完成一门课程,全校教师完成80-90门左右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完整,基本涵盖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建设任务。

3.3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3.3.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构建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模块。因材施教,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针对学生就业、考研等不同需要,开设职业技能培训,既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3.2继续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初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考试管理上,突破“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创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变以一次考试试卷成绩定优劣的弊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把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统一标准考核与鼓励发挥特长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课程成绩考核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对于课程的结课考试,积极探索尝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演讲演示方式的考试、上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等多种多样考试方式。在教学中实行有效过程管理,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把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把统一标准与鼓励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学科成绩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切实纠正学生中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考试不及格,丧失学习信心等倾向,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3注重教材建设,强化教材选用

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坚持质量第一,实用为重,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原则,注重对教材的科学选用,主要采取精选优秀教材和鼓励精编教材方式选定教材。优秀教材选用主要指选用近年来出版的统编新教材,包括国家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适合我院学生基础的国家统编教材、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国家及省规划教材,这类教材约占使用教材的五成。

3.4 实践教学情况

学院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就业实践等四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实践模块,不断更新充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数量,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如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参观生产基地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同时,学院还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公共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时间。2016~2017学年度实验课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以上。 3.4.1校企紧密合作,实习实训效果良好

一是加强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建设。本学年先后与富煌集团、广东翔飞集团、金鹏建设集团、安徽华翎建工集团、山水装饰集团、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六设计院等7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可接纳3000多名学生实习实训,基本满足了学院所有专业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训课程的需要。二是充分保证实习实训的时间和经费。学院将实习实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保证了实习实训的时间。三是学院严格考核,合作单位指导到位。学院指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指导与管理,认真检查实习实训情况,通过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实习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进。

4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4.1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学院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由教务处牵头、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系统,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本学年,学院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重点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优先保证教学工作,并出台相关文件,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创新、教学保障等做了部署。

4.1.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逐步树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外聘教师招聘和管理制度,培养、充实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服务效能。 4.1.2建章立制,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文件“废改令”工作

在院党委、董事会及学院领导领导下,本学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对《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社会实践与课外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转学实施办法》、《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实施办法》等6项文件重新修订,同时废除原有相关文件。新制定《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调、停课管理规定》、《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学分互认实施细则(试行)》、《安徽建筑大学城

市建设学院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试行)》等4项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基本文件,保障学院健康发展。

4.2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树立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形成运行、监控、评估三个系统并行,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在组织机构上,学校设有教学工作委员会和督查组。教学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论证;督查组负责对全院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专项检查与评估、学生的学风测评等。

在管理方面,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及其管理的制度体系,明确规定教学工作各责任主体的职责,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行为,高度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规范教育,狠抓制度规范的落实。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采用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统计通报、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质量信息,有效监控教学过程质量,形成了包括网上评教、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查、听课(领导、系部负责人、同行)、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年终对各教学单位工作全面考核、专项评估等多维度质量监控。

4.3 认真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

4.3.1 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是我院进行常态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三期检查以系(部)自查、教务处抽查相结合,通过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随机听课、系(部)负责人听课、系部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学生网上评教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检查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状况、实践教学环节、教风和学风情况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 4.3.2 学生教学信息反馈

学院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收集整理教风学风等方面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系)部或其它责任部门,总结推广优点,整改纠正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对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风学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4.3.3 期末试卷质量检查

规范了考试管理,保证试卷命题及批阅质量。根据《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考试考核管理规定》(试行),严格按照课程考试试卷命题审批流程,由各系部审查、学校抽查的方式,保证试卷的命题质量。学院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都对上学期期末试卷的命题质量与阅卷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4.4.4 成立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学督导组

为了掌握教学动态,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在院长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各系部配合,对教学秩序、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工作。以随机听课、查教学文件为主,视频监控和调阅为辅助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上课,遇教学事故需及时报告并处理。自成立教学督察组以来,完成了18个教学周,近600人次的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统计数据发布,以及上百人次的课堂深入听课记录统计。 4.4.5 对学生教学成果性材料归档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为了更好的了解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及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所有学生教学成果性材料(含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及考查类课程试卷/大作业)的归档及管理情况,教务处对各系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生教学成果性材料归档工作检查工作,对于各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并向系部进行反馈,提供整改建议,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了各项教学管理档案材料。

5 人才培养质量

5.1 学生学习满意度

5.1.1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工作

学生对教师教学评教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2016-2017学年教务处共组织学生网上评教2次,最后对各单位的宣传组织情况和各年级专业的网上评教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丰富了学生与教师沟通渠道,效果显著,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效果良好。 5.1.2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

通过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为完善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学生管理及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2016-2017学年,学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014级、2015级、2016级抽取21个班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726份,回收726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700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6%。满意度调查主要涉及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项目。

5.2 学生培养情况

5.2.1本科生毕业情况

2017年,我院毕业生968人,其中获得毕业证书868人,毕业率为89.67%;获得学士学位793人,学位授予率为81.92%。 5.2.2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及就业情况

我院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学生968人,截止到2017年8月31日,就业率为为90.08%。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安徽省以及长三角地区,其中选择安徽省就业

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65.63%。2016年我院共有47人考取研究生,分别被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录取。2017届毕业生已就业人数872人,其中签订就业协议书788人,签订劳动合同37人,其他形式就业0人,应征入伍兵0人,考取研究生47人,出国、出境0人。毕业生签约单位以非国有企业为主,37名毕业生签约国有企业,835人签约三资企业。从就业结构来看,各类中小企业依然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流向。2017届签约、录用、升学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共4人,分布在全国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5.2.3用人单位满意度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先后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等方式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2016-2017学年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的总体满意率在98.6%以上,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专业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肯吃苦,好学。 5.2.4就业工作措施与成效

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省内外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2016-2017学年学院着力在健全就业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上下功夫,在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一年来,在省教育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取得了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为90.08%的好成绩。

5.2.5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2016-2017学年,对2015、2016、2017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共有4287名学生参加了体质测试,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体质优秀的学生为9人,约占总人数的 0.2%,良好学生数为346人,占总人数的8%;合格的为3239人,占总人数的76%,不合格的为693人,占总人数的16%。通过体质测试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上处于合格状态,同时学院体育教学部将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训练项目,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营造一种气氛,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锻炼。 5.2.6奖助学金情况

2016-2017学年,我院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7人,金额总数5.6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149人,金额总数74.5元;国家助学金1121人,金额总数336.3万元;2016年院级奖学金发放金额总数67.27万元,获奖人数达到2491人。 5.2.7学生获奖情况

表13.2016-2017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赛事名称 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安徽省双百科普竞赛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 2017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获奖情况 一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国际二等奖

5 6 7 8 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指尖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大赛 书香江淮 三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6 特色发展

6.1积极拓宽办学空间,加大与国外(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办学力度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院的办学空间,适应人才发展需求,学院启动了与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THEi)的首批交换生项目,遴选了我院5名学生赴港交流学习,开启了我院乃至安徽省内赴港交流学习的空白。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办学渠道,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美国奥马哈大学(UNO)完成了院校及专业基本信息的对接,目前正在洽谈的项目为2014级学生的赴美读研。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LJMU)完成较深程度的对接,并按照省教育厅及英国教育署的要求,准备了部分材料;与新西兰商学院建立了双方合作的意向,鉴于合肥学院与其也在合作,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且考虑到项目的特色性,我院与对方商讨的双本科以及本硕连读项目,已洽谈成功,尤其是搭建了与新西兰著名的八大高校之中的林肯大学、坎特伯雷大学及梅西大学直接合作的平台,待我院领导会议审批后,即可启动;与加拿大高等院校即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滑铁卢大学、怀尔逊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圣力嘉学院等9所高校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2017年暑期我院领导及老师已赴加拿大进行了相关考察;与中澳名校联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保持与澳中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联络。

我院将在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办学空间的拓宽,不仅拓宽了我院学生的升学途径,同时也提高了我院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7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7.1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进一步深化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素质与能力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方案和内涵有待深入的理论研究。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7.1.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院的师资的职称、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个别专业没有形成教学梯队和学术团队,缺乏对中青年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7.1.3实验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院现有实验室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实验室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实验教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实验教学应达到的的基本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设备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实验用房及生均实验设备仍需进一步完善。

7.2 努力方向

7.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积极争取企业、行业参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技能知识会用”的原则,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及其比例。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7.2.2逐步建立应用型团队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强化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作为引进的重点,充实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比赛,打造教学竞赛平台。鼓励他们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和科学研究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一支“动手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7.2.3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合理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改善实验用房面积和条件,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不断对实验室进行补充,配套和更新,进一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附件: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

在校生构成 普通本科学生数 合计 2、教师数量及结构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学年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未定 比例(%) 38.24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15 4.90 74 24.18 100 32.68 117 数量(人) 6281 6281 比例(%) 100% 100% 师资队伍学位(学历)结构一览表 年度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比例(%) 0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8 2.62 254 83.00 44 14.38 0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一览表 年度 2016-2017 学年 3 生师比 表6.生师比 学年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数 306 教师总数 聘请校外教师数 77 折合教师数 344 折合在校生数 6281 生师比 18.26 专任教师 人数 306 ≤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 比例(%) 5.22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 (%) (%) 141 46.08 79 25.82 70 22.88 16

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一览表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2325.39 2580.84 2838.94 折合在校生数(人) 4737 5191 628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值(元) 设备值 (万元) 4908.99 4971.76 4519.89 211 234.45 258.10 新增比例 (%) 9.10 10.08 10.00 年度 2014年 2015-2016 学年 2016-2017 学年 5、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教学用房总面积 (平方米) 83216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平方米) 421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平方米/生) 12.58 6、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2017年8月)

门序号 院系 类 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建筑与艺术系 08 工学 土木工程系 08 工学 土木类 土木类 水利类 材料类 土木类 建筑类 建筑类 建筑类 13 艺术学 设计学类 081001 081002 081104T 080406 081006T 082801 082802 082803 130503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水务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环境设计 门类 名称 专业类名称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全称) 修业 年限 学位 授予 门类 四年 工学 四年 工学 四年 工学 四年 工学 四年 工学 五年 工学 五年 工学 四年 工学 四年 艺术学 10 机械与电气工程系 机械类 08 工学 电气类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11 080601 四年 工学

12 13 土木类 电子信息类 081004 08070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14 机械类 080205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15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类 12 工商管理类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120103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16 17 管理工程系 18 120204 120202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19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土木工程系 08 工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类 120105 工程造价 四年 管理学 20 082901 安全工程 四年 工学 21 管理工程系 12 管理学 120208 资产评估 四年 管理学 7、生均图书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一览表

折合在图书总校生数量 (人) (万册) 6281 5191 4737 41.25 39.60 38.00 生均图纸质图生均纸纸质图书(册) 书总量质图书书新增(万(册) 量(万册)) 册) 65.67 76.29 80.22 41.25 39.60 38.00 65.67 76.29 80.22 1.65 1.60 5.20 生均年进书量(册) 年度 2016-2017学年 2015-2016学年 2014年

2.62 3.08 10.98

8、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16年)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万元) 4096.48. 9、体质测试

体质测试达标率 年级 大学一年级 性别 男 女 合计 男 大学二年级 女 合计 男 大学三年级 大学总体 各项所占比例

女 合计 样本数 1122 469 1591 1151 466 1617 769 310 1079 4287 优秀 5 1 6 2 0 2 1 0 1 9 0.21% 良 93 55 148 81 42 123 35 40 75 346 8.08% 及格 873 345 1218 895 357 1252 551 218 769 3239 75.55% 不及格 151 68 219 173 67 240 182 52 234 693 16.16% 在校生人数 (人) 6281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元/生) 6522.02

8、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16年)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万元) 4096.48. 9、体质测试

体质测试达标率 年级 大学一年级 性别 男 女 合计 男 大学二年级 女 合计 男 大学三年级 大学总体 各项所占比例

女 合计 样本数 1122 469 1591 1151 466 1617 769 310 1079 4287 优秀 5 1 6 2 0 2 1 0 1 9 0.21% 良 93 55 148 81 42 123 35 40 75 346 8.08% 及格 873 345 1218 895 357 1252 551 218 769 3239 75.55% 不及格 151 68 219 173 67 240 182 52 234 693 16.16% 在校生人数 (人) 6281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元/生) 6522.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c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