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马哲考题

更新时间:2024-05-21 08: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大学2003—2004学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A卷)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一、 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正确选

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B )

A.哲学是全部科学的总汇 B.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 D.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 C )

A.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B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别的物质

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 A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C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9.规律是指 ( A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的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划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 (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运动是指 ( D )

A.物体的位置移动 B.物体分子的运动

C.社会历史的变迁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3.时间和空间是 ( A )

A.人们把握世界的两种维度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的体系

14.在学习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 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5.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6.阶级的实质是 ( D )

A.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专政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B )

A.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9.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 D )

A.选择的自主性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

C.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D.摆脱必然性而独立

20.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和斗争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D E )

A.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 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E.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BCD )

A.哲学、宗教 B.物理学、数学 C.逻辑学、思维科学 D.小说、诗歌 E.政治、法律思想

3.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 B C )

A.分析和综合 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 D.归纳和演绎 E.猜测、顿悟、想象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揭示了 ( B D E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E.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里是木材,画家眼里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

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B D E )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选择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E.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6.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BDE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否极泰来,月盈则亏 E.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7.“时势造英雄”的观点说明 ( A D )

A.英雄是时代的产物 B.英雄是随意的产物 C.历史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D.英雄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E.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

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 )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C.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 D.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E.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9.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 ( )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0.人类解放就是 ( )

A.实现绝对的自由 B.摆脱自然的奴役和

社会的压迫

C.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D.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E.实现共产主义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课教师:杨姿芳 学生所在专业: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水务工程

四、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20分)

材料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

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⒈ 结合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10分) ⒉ 具体分析材料2的现实意义。(10分)

五、论述题(共1小题,20分)

人的活动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对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有什么意义?

任课教师:黄沁茗 学生所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

四、材料题(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20分)

材料1: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拉美特里:“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的思维,从而不能提供一个前后连贯的全貌。由于他们往往以怀疑的态度看待理论,以致在构造抽象观念和阐述一般原理时显得极不适宜。即便是伟大的理论家牛顿,也曾明确声称自己不作假说。麦克斯韦的工作也未彻底摆脱对模型的偏爱。由于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致使100年来众多英国获奖者中,只有Dirac一人是因纯理论研究而获奖,其余获奖者所从事的主要是实验工作,为理论的创立提供事实或为他人的理论预言提供证据。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科学观察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英国光谱学家伊文斯实验支持玻尔原子论都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如果说经验主义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式的话,在现代科学中它则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了,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德国科学家自然地走到了科学发展的最前列。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它对原则的偏好是其他民族所少有的,这自然与康德哲学密不可分。正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德国不仅涌现出了以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杰出哲学家群体,而且还有以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大批哲人科学家。对后者来说,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的特殊成果更富有价值和意义。他们都有着早期受到康德哲学的熏陶的引导,但最终又走出康德的共同心路历程。正是康德哲学的影响,使他们不仅能超越经验主义,敢于大胆思辨,由此发现经验背后那令人惊奇的秘密,同时也使他们能超越实证主义,在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时,又能获得关于事物终极本质的理论。由此使得他们的成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持久而广泛的影响。那么,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对德国科学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可概括为两点:①坚不可摧的批判精神。这是康德哲学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巨大力量。没有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就没有科学创新。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德国科学家群体沿着实证科学的道路,相继揭示了康德关于时间、空间、因果性范畴的先验幻象及其虚构性,这正是对康德哲学的真正继承与发扬;②本源性思维,即关注事物的根基性问题和最高原理的思维取向。它是德国人重原则、轻实际利益这一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其本质上就是哲学思维。德国科学家群体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他们都能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坚实土壤,头顶自然科学的普遍原理。爱因斯坦曾以“探索性的演绎法”来恰当地概括这一顶天立地的特色。他们都为一个终极的、普遍的物理学原理而不懈探索,把寻求物理世界的统一性作为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英、德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科学家。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极力把认识从哲学的云端拉到经验观察的实地,德国理性主义传统则采取相反的作法——把科学的经验材料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如果说,在英国理论趋于实验的陪衬品,那么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在德国情况则恰恰相反。因而对于英国物理学家来说,他们从现象出发,而后看能否用现有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德国物理学家而言,他们从大胆的假说出发,而后用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说。这种不同影响既鲜明地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也直接体现于获奖成果的类别(事实发现还是理论创新)和层次。统计表明,英国物理学家的获奖成就中以事实发现占绝对优势,而德国科学家则以重大理论创新为根本特色。关于英、德两国相关情况的考察告诫我们,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中怀疑与批判精神的缺失,轻学重“术”的短视行为,缺乏求真精神和理论思维的实用主义倾向都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急需我们在制度建设和教育等方面大力加以克服和纠正。只有踏实工作,而不是感情用事,我们未来才真的能拥抱诺贝尔奖。(摘自许良:《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哲学对科学的影响——来自英、德两国的案例分析》)

问题:

(1)英、德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给各自国家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以上案例说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意义。(4分)

(3)党和政府近来提出了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系列举措。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3、下列是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的有关材料(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材料1:

对人进行哲学的探讨,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人性是这个时期各派思想家争论的一个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

材料2: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并从“原罪”中引出人的本性。认为人生而有罪,只有摒弃自然的欲望昄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拯救。

材料3: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神性对人性的贬抑。其中,以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看作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爱尔维修就曾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

材料4:

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人性论将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其中,康德就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5:

马克思认为,离开了实践,必然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如何看待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4分)

(2)如何看待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4分)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4分)

五、论述题(从以下3道题中任选做一题,14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运用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何以能够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

3、试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2004—2005学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B卷)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⒉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

A.朴素唯物主义 B.科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辩证性 D.批判性

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⒌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 )

A.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⒍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⒎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⒏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

A.均衡论 B.一元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⒐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⒑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是 ( )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

⒒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⒓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⒔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这个观点是 ( )

A.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C.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⒕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⒖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⒗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

A.国家政治权力 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力 D.阶级斗争

⒙ 社会意识形态就是 ( )

A.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B.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人民群众的意识

D.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⒚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 )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⒈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 E.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因为它 (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⒊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是 ( )

A.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C.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和普遍的统一 D.体现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E.体现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⒋ 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 E.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 ( )

A.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E.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⒍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⒎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D.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 E.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⒏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

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⒐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E.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⒑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 ( )

A.人的本质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的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5题,每小题5分,25分)

⒈ 电脑“深蓝”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说明电脑比人脑更聪明并将 取代人脑。

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⒋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肯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就等于鼓励个人利己主义。

四、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共2个小题,任选1题,共20分)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带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参见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参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参见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⑴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8分)

⑵ 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⒉ 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不同观点的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⑴ 材料2和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8分)

⑵ 比较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12分)

五、论述题(共2个小题,任选1题,15分)

⒈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有何重现实意义?

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A卷)

院系: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2、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3、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4、现代宇宙航空科学理论和实践发现的“尺缩钟慢”现象表明了时空存在的(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的命题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7、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B.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科学家洛伦兹曾经形象地说:“可以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

A.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B.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说明了一事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发生联系 D.说明了发展的多样性 10、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 11、“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通俗形象的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B.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 C.要抓主要矛盾 D.要抓住矛盾的斗争性

12、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

A.真理是否有用 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13、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4、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6、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 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 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 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17、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18、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19、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2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二、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2-4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C.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D.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

A.从本体论上坚持了物质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论证了认识的可能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 D.将唯物主义贯穿到人类历史领域,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3、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蜂蜜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

A.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B.人的实践活动高于动物的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因为( )

A.它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B.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C.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5、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 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

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7、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8、事物的质同属性的区别在于( )

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

C.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属性不一定与事物直接同一 D.质与属性都是客观的

9、在社会生活中,人( )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10、“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从以下8道题中选作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此只需承认运动而不需要承认静止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科学技术不属于政治的范畴,但却具有政治功能。

6、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7、人民群众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8、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四、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第1题必做,第2、3题任选1道,18分)

1、由于人们对自己认识的证实总是有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证实自己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担保自己获得的认识一定是真理,如果我们强行称它为真理,就会犯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与其这样,不如干脆称之为假定,因为假定同样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且它可以更好地提醒人们对假定保持高度的警惕,从而能更好地避免错误。

(1)请你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来评述这段话。 9分

2、在去年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分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分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4分

3、有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按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可以有四种组合,即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不利己。从道德评价来看,利人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但从社会整体来看损人利己未必不可取,只要损人很少而利己极大,此种行为就利于社会。因为自己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此种行为可使社会的总体利益得到增加。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损人极小而利己极大的方法,整个社会将因此而得益。但从道德评价来看,任何损人利己的行为都是不应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评价和利益评价会有背离的时候??利人利己是最有益于社会的,虽然从道德评价来看它不算高尚;损己利人是典型的道德行为,但从社会总体来看,每个人对自己来说是‘己’,对他人来说又是‘人’。同一件事对他本人而言是损己利人,而对别人而言又变成了损人利己。由此可见损己利人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此种原则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原则??在制度设计中,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时,公平是唯一合理可行的道德原则,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既不可取,又不可行。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普遍存在着的人和人地位、条件和处境的不对称,舍己为人成为协调社会活动的高尚的而且是必要的道德原则。”

请你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分析本段话,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个人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即损己利人的分析是否正确合理,为什么?4分

(2)在日常生活中,舍己为人应成为协调社会活动的高尚的而且是必要的道德

原则,为什么?5分

五、论述题(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做一题,两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卷有效。12分)

1、何谓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试论它们在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中的理论基础。

2、联系新生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试述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路之所在。

武汉大学2005—2006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B)

院系: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一、在下面各题的 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发展的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4、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 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 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

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手段 D.实践的中介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0、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2、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道德品质 D.人的心理素质 20、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少选、多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 A.心外无物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理在事先 D.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 A.与事物不可分 B.与事物直接同一 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 D.客观的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9、“白马非马”的命题(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8题,任选作6题,全部作答,以前面6题的答卷为有效。每小题5分,共30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四、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正确,论理充分。每小题8分,共16分。) 材料题(一)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

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材料题(二)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鸣?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其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保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论述题(要求论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论题。共3题,任选作1题,3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卷有效。14分)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及其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A卷)

院系: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 A.真理是否有用 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 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 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 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 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

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 )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1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c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