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看升旗作文(2017版)
更新时间:2024-02-05 08:12:01 阅读量: 优秀作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2016-2017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议论文)标杆文
2016-2017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议论文)标杆文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一号文:
食堂里的五星红旗(一类上48)
天气转冷,为避免学生在操场上受冻,我校决定将升旗仪式转移到食堂内举行。这决定好像引爆了一颗炸弹,同学们热议:没有了目送国旗缓缓上升的庄重,升旗仪式不就“名存实亡”了吗?对此我却颇不以为然:难道没有了“仪式”,面对国旗的我们内心的敬意就因此消失了吗?
仪式固然重要。冬天的雪作为大自然的仪式,可以让我们更有冬天的感觉;孔子诞辰时身着长袍的学生齐齐下跪,让我们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但并非没有仪式,这些情感就因此减弱。“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围炉而坐,即使窗外无雪,心情也必是闲适;手捧《论语》《孟子》,即使没有“正冠而坐”,我们也必会为古人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难道九月十八日没有拉警报,我们就会忘了祖国屈辱的历史?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
相对地,有些地方过分追求仪式本身而忽略了仪式感。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升旗时嬉皮笑脸,甚至拿出手机刷屏。试问没有对仪式感的培养,这样的仪式有何意义?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岂非本末倒置?
再说了,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要完整的仪式谈何容易?古时祭祀规矩多多,一套仪式下来人们汗如雨下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繁杂的仪式对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们只需独自来到先人墓前献上一束白花,缅怀之情便已尽显,何必注重形式?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祭祀”也正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适应。《韩非子》中说:“今不法先王之法,而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这种活动正是将人们不变的情感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而赢得一片“点赞”。
仪式的逐渐消退在世界各国均有体现。美国总统的圣诞演讲从原来的长篇大论变成了如今的“拉家常式”的闲聊,非但没有降低仪式感,反而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碑逐渐被形式新颖的“机关”取代,使人们有种“走入历史”的感觉。渐渐地我们发现,所谓“仪式”不过是一种“督促”手段,它对于有仪式感的人无益,更是会让其他人觉得厌烦。而仪式感存在于我们心中,才是永恒的存在。仪式无须被强调,真正的仪式在人们心中。
“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洪亮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食堂鸦雀无声。我随之立正,面色庄严。
国歌声响起,食堂里的那面五星红旗显得更加红了。
简评:文章从现实生活入笔,展开对仪式问题的探讨。开篇惊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论据丰富,由冬雪初临、汉服行礼、围炉夜话、九一八警报引出“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的观点。然后从反面着力,强调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反倒会失去了仪式感。接下来联系快节奏的社会现实,论述当下社会仪式的特点——形式虽然简化,但
仪式感依然浓重,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全文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合理,积淀比较丰厚。结尾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上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二号文:
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一类上48)
仪式,作为一种存在已久的形式,必是有其价值所在的。然而近来屡屡出现的“仪式感”三字,却令我不太赞同。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少些仪式感,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高效与自由,更加接近实质。
诚然,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是应该讲究仪式,注重仪式感的。各个高中一般都有“成人礼”这项仪式,来纪念,或是提醒每个学生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公民的义务与权利。在这件事上,仪式感传递了一种责任,不可缺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讲究的是“断舍离”,我觉得仪式感在精神上的正面作用如果不大,我们不妨将其舍去。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在看书。试想,若是此次看书前都要将书摆在面前,待心下平静后,充满仪式感地翻书本,那将浪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古有陆放翁“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今有三联书店书架、楼道间卧坐“啃”书之人,若是他们都过于注重仪式感,那读书这事可太耗费精力与时间了。更何况,少去仪式感之后,我们便活得更加随意、自在。朱熹有云:“埋头书卷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这与现代人常提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边是那充满仪式感的“规规矩矩”的生活,另一边是这样简洁与自由的作息方式,不知你愿选哪种。
况且,抛弃那仪式感可使人更加接近本质、更加踏实。近来常有各种高考“迷信”,家长们纷纷求神拜佛,到庙中燃香。细想,这样的仪式,或是仪式感,难道会起到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吗?少些仪式感,靠汗水浸泡出来的实力岂不是比任何形式的祈祷都更加有效有用吗?更不说有些官员了,明明做的是自己的职内事,却渴望那一份仪式感,非要弄得百姓们都知道他要做事了才开始着手。此时的仪式感,说是虚荣恐怕也不为过。
没有仪式感倒不是一件坏事,作为个人,我们由此变得高效,社会中的风气可变得踏实。丢掉仪式感,有百利而无一害,故没有仪式感又何妨!
简评:符合题意,论点明确,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作者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少些仪式感,这样生活会变的更加高效自由、接近本质。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作者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论述,“成人仪式”、“日常读书”、“家长许愿”等鲜活真实的论据一一展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论述体现了当下意义、时代思考。语言流畅,表达得体,而且积累较为丰厚,无论是陆游、朱熹的诗句,“断舍离”的现代概念,还是从平常阅读写作中获取的养料,信手拈来,辅助论述,为文章增色不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整体性较强,“诚然”辩证起笔,“然而”转向正题,“况且”引向深入,秩序井然,有自己的逻辑。
三号文:
仪式感之重(一类中45)
当今社会上,“仪式”一词渐渐和“形式”划上了等号,以至于不少人听了之后都蹙眉,以为不必。可“仪式”难道就是“形式”吗?我认为不是,区别的关键就在于“仪式感”上。
“仪式感”顾名思义,就是指仪式带给人的感觉,或郑重或严肃,甚至故弄玄虚,内容少于形式。古代帝王新年伊始的祭天活动中,有一项是在地坛旁的“一亩三分地上”躬耕。可帝王自己往往不去,让大臣代为,反正只要在仪式的流程上打个勾就足矣。这项仪式感十足的活动,真正意义上有什么实在价值吗?没有,可其中的仪式感告诉全国的老百姓农耕的
重要性。在我看来,仪式带给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仪式感。而仪式感值得推崇之处就是它能够告诉人们眼前事情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首先,我认为仪式感能让一个人以郑重的态度做事。古龙先生笔下的西门吹雪,每次动手之前,必先斋戒,沐浴更衣。武功在他心中已不是一件人人皆可习、人人皆可切磋的事物,而是一种精神和灵魂层次上的追求。他把武功看得那么崇高,以至于他需要仪式感去维持这种精神上的崇高感。仪式的目的不过在于强调重要性罢了,而这种“重要性”往往能促使一个人以郑重的态度做事。我想,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郑重”一词便愈发显出它的魅力来。
其次,仪式感能让人以责任为纲面对人生。刚刚过去的成人礼上,有一项传统——“拍肩礼”。校长对每个学子由轻及重的三次拍肩中,不仅寄托了祝贺希望之意,更让每个人感受到肩上沉重的责任。成人的一面是自由,另一面是责任。我想,责任这个极有重要的词唯有在仪式感中才能真正驻进每个人的心中吧。
很多习俗、活动有自己的仪式,但仪式从来都不应该是为了仪式而去仪式,而应该是告诉人们一些事情的重量。不一定每个仪式都有仪式感,也不一定每种仪式感都要有仪式,从仪式中剥离仪式感方才是保住了真正内涵。
简评:本文围绕仪式感展开论述,角度上由解读仪式感和论述仪式感的必要性两部分组成。在立意上有自己的思考,在论述中有自己的逻辑。帝王劝农的价值不在于一亩三分地上的稼穑收成,而在于其蕴含的庄重崇高的仪式感。武林高手演绎武功前,繁琐的仪式能让一个人以郑重的态度做事,成人仪式上校长的拍肩礼更让莘莘学子能以责任为纲面对人生。同一类上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文章的丰富性上略逊于一号文,论述的力道上又略逊于二号文。
四号文:
仪式,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一类下43)
仪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每周一以集体为单位举行的升旗仪式,已普遍施行与中小学等机构,升国旗唱国歌、敬礼已是不用多言、铭记于心的行为。仪式早以(已)贯穿人们的生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仪式,表现出对某一节日、文化、习俗的尊敬的态度。每逢春节,张灯结彩,贴倒福、放爆竹、吃年夜饭等便是中国人用于庆祝春节这一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而举办的“仪式”。过节做的仪式早从古代便流传至今,仪式是老祖亲传给后世之人的文化荟萃与结晶,是前人用来纪念、欢度节日的习惯做法。仪式中蕴藏着许多典故传说与由来,像是一个叫“年”的魔鬼要吃了一村的百姓,于是人们家家户户点燃火把趋(驱)赶怪物,终于赶走了“年”,故称春节便是在过年。我们举办仪式,便是与禽兽动物等区别开的不同之处。儒家所谓礼仪之邦便是如此,兴办礼仪之仪式便是自封建甚至是奴隶社会便开始施行的一项活动了。
举办仪式,让人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深入了解其内蕴并怀有敬畏之心。古之臣子上朝前必换官服,祭拜神灵时必手握香柱,上前三拜,在(再)安置香于灰烬之中,甚至有些村庄于每年丰收后燃烧秸秆以感谢土神的僻(庇)佑,这都是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习俗文脉。仪式是对某一伟大事物的一种记录和纪念,象征这人们对它的重视,并受其深远影响、受其洗礼与熏陶。
做仪式,切忌心不在焉,定要忠诚之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仪式讲究得便是仪式感,定要说它有什么用处或帮助,谁也不一定讲得出。但在做一项重大事件之前,不得不有的便是一种虔诚的、心平气和的态度吧。试想,匆匆思索,鲁莽行事,怎能万无一失地做成呢?正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讽刺的刘义隆一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只有怀一颗淡定,静如处子的心态做仪式,才可能做成后继之大事。
仪式,看似无用,却影响深远。它虽是一种“形式”,但不可或缺。
简评:符合题意,论点明确,着重论述意思丰富的内涵和对人的重要意义。论据丰富、形象,积淀丰厚。结构严谨,属于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构,完成的较好的例文。结尾《永遇乐》的相关论述尚有些单薄、生硬,错别字减去1分。
五号文:
仪式不可或缺(一类下43)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节奏就好似坐上了高铁,不断的(地)加快,再加快。而仪式这种带有众多规定、礼节的慢节奏的活动似乎不再适用。但我认为,仪式不可或缺。
仪式是我们与自然的交流。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整个大自然的一份子,从自然中获取,也在向自然回报。而维系并标明我们与自然间联系的,便是如同仪式般的四季变化,雨雪风雷。正因为这如约而至的仪式,我们才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也正因为这如约而至的仪式,我们才能体会到人类所拥有之物的保(宝)贵。当你行走在微风,细雨,小雪之中时,感受着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便会感受到那妙不可言的联系,而自然也通过它的仪式,告诉所有人,无论如何,欢迎回家。
仪式是我们与祖先的交流。我们虽不能像《阿凡达》中那样直接地同祖先谈话,但通过仪式,我们依然能够回味起与逝去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感悟着生命的不易与幸福,更为重要的,则是通过繁多的礼仪,继承着祖先的意志,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并祝愿他们的灵魂得以在安静祥和之中升华。这或许带有一点点迷信的味道,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类社会带给我们的,跨越历史长河的温馨。
仪式是我们与文明的交流。春节,清明,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仪式,每个节日也都是中华民族行走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仪式,既使我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也使我们发自内心的(地)体会到自身文明的伟大,与成为其中一员的自豪。也许数据、互联网、电子产品可以取代传统的仪式的外在表现,但它们永远不能代替传统的仪式中,所包含的发自灵魂的那美好的精神,因为只有参与其中,我们才能体会出那种乏味的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联系。
正因为仪式联系着人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不可或缺。
简评:符合题意,论点明确,围绕“仪式不可或缺”,从三个方向展开论述,结构逻辑上虽相对简单了一点,但三个分论点仪式是我们与自然的交流、与祖先的交流、与文明的交流,依然体现了作者的思考,且行文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较好、较为深入的论述。论证合理,论据较充实。语言结构上也符合要求。
六号文:
仪式感:庄严中的热爱(二类上40)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着丰收与平安。这便是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于当今——重新演绎。如此传统的仪式在当今社会多少显得有些“多余”与“尴尬”,但这种仪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
仪式的背后是人们心中的仪式感,是一种庄重的态度。如老渔夫的祈祷仪式,便是其对自然,对生命的敬重与对生活的热爱的态度。而所谓的仪式感,便是这种态度的之所在。在古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一直推崇礼乐制度,以此使社会的等级分明有序。礼与乐便是这样一种仪式,让人们明白自己的身份与态度。在当今的时代,礼乐这样的仪式诚然已为多余之物,但其下的仪式感,仍是要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在生活中,一个人倘若心中有仪式感,他会视自己的生活为一种仪式,因而也会重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所处的整个环境。这是极其可贵的,设想社会中的每个人皆如此,将自己与这个社会视为仪式一般,以庄重的态度面对世界,那么社会中那种浮躁的气息,便会无
影无踪。这对于目前已开始逐渐浮躁的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对我们而言,如何找寻并获得这种仪式感呢?答案就在我们生活之中。以一种郑重与敬重的态度观察生活,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仪式。今冬的小雪节气,京城的初雪如期而至。在兴奋与喜悦之际,也有人在感叹下雪是自然所举行的仪式,一场表明季节变化的仪式。这便是仪式感的体现——于庄严中流露着的热爱。
身处现代,尽管处于快节奏的裹挟之中,亦要守护住自己心中那一份仪式感,在对生活的庄严之中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虽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简评:本文将仪式感解读为“庄严中流露着的热爱”,立意正确且有一定的新意。老渔夫的虔诚祈祷与儒家的礼乐教化体现了仪式感中的庄重,今冬的一场大雪,在兴奋与喜悦中体现了仪式感于庄严中流露着的热爱。两个层次实现了推进,但思考不够深入,具体论述上弱了一点。
七号文:
仪式的重要性(二类中37)
在现在的生活里,“仪式”充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剪彩仪式、开幕式仪式,还有古朴的祈福仪式,甚至下雪,也是大自然举办的仪式。在我看来仪式很重要。
仪式即传承。仪式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仪式也是一种传承。它传承的不单单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洞庭湖畔的祈福仪式人们祈祷来年大丰收;女娲庙的烧香仪式寄托着人们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每年雍和宫的烧香祈祷仪式更是人们认为一年顺利、阖家幸福的“标签”。各种古老传承的仪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它们一天天地传承下去,内涵丰富,不可或缺,十分重要。历史的雨水不曾洗刷掉这些仪式的存在,人们也都在一步一步地把这些仪式传承下去,维系民族精神的发扬,博采众长,把仪式传承到今。所以,仪式即传承。
仪式即规矩。身处在快节奏的社会的我们一定要有仪式感,即懂规矩。运动员每每赢得金牌,当升起国旗,放起国歌的一刹那,他们都庄重严肃一直目视着国旗的上升,一丝不苟地跟着国歌轻声和着声,不论国籍。这就是规矩,也是仪式。我们已经把这种仪式印在了脑子里。一种仪式感一直跟随着我们,因为我们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就没有成就。古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日的“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仪式感就是懂规矩。所以,仪式即规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传承着仪式,坚守着仪式,遵守着仪式的规矩,仪式很重要。
简评:平头正脸儿,文章两大块儿,“仪式即传承”、“仪式即规矩”,立意、构思,行文逻辑与一类文相比,稍简单了一点。但前半篇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半篇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思考,论述还是很集中且有效的。二类中,字数不足,减1分。
八号文:
仪式不可或缺(二类下35)
仪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无处不在,如婚礼,开学典礼,葬礼等等。它是事物最表层、最外在的一面,是人们对于事情最直观的感受和记忆。人们难免会忘记许多,但当他们回想起仪式时,便隐约又记忆起了那个历历在目的场景,其中人们的面孔、场景的氛围等等,让人历久弥新。所以仪式,不可或缺。
有人认为,仪式无关紧要,不过只是走个过场,可有可无。而我认为,即便是过场,也有它自己独特的意义。比如高三学生即将面对的成人礼,它是高中生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可能,成年在一些人眼中不过是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走到了第十八个年头,不
篇二:2017海淀期末微写作3示例
微写作3
【9-10分】
2016年你的成功发射让我们中国人无法忘怀。你有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天宫二号。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电视上的倒计时数到1时我和我的家人是怎样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欢喜;我依然记得发射后朋友圈中的沸腾和从手机屏幕后洋溢出的爱国热情;我依然记得我是怎样向身在国外的幼时好友说起你,让她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课堂上激动得手舞足蹈。你是十四亿中国人的骄傲,2016,你让我们无法忘怀。
2016,那场激烈角逐,别开生面,扣人心弦的女排比赛让我们无法忘怀,中国女排精神更加让我们无法忘怀。我们无法忘怀在连连失分时她们的坚持,信心;我们无法忘怀在以前的屡战屡败,失意之时她们依然屡战的勇气;我们无法忘怀在国情升起,国歌唱响,金牌举起时她们的笑容和国人之自豪情怀。不要忘记女排精神,让我们前行!
2016年8月,当许多的人都把目头投向里约,我们见证了许多辉煌的时刻,但没有什么可与你们相比——中国女排。面对曾16次战胜自己的巴西,你们没有退却,隔着电视,我认然能感受到你们心中坚定的信念,你们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击球,都好像向我脑中注入了一支兴奋剂般难忘。2016,中国女排不会被人们忘却。
2016,有个身影溘然离去。可我们无法忘怀舞台之上,一出《洛神》“心震荡漾无语何以为情”的飘然美幻之美;我们想念一出《贵妃醉酒》“看冰轮初转腾”的细腻滑润之美;我们无法忘怀舞台之下,您对后辈亲切的教诲;我们怀念您对京剧的坚守与传承。此曲只应天上有,梅葆玖先生,我们无法忘怀。
还记得接到您仙逝的讯息,我的眼窝流转着泪。您在103岁高诞中,去了那一边。有人说,“我们仨”终于团聚了。是啊,钱老离您而去,女儿比您早逝,您一定在陋室中倍感孤独?不,我读过您的文字,仍是温暖流淌的春水,滋养着我们这一代。您仍然在岁月中微笑,在磨砺中挥手。您不仅是文学大师更是生活智者。无法忘怀您,我的杨绛奶奶。
伸出双手,企图温热你逐渐变凉的手;睁大双眼,妄想留住你那对慈祥的双眸;双膝跪地,哭出了我对你的思念,2016,让我们无法忘怀的,是你。火葬场里,你的身影逐渐模糊,搀着我的母亲,我想叫出我最后一声呼唤。但我没有。我的记忆被你的关爱填满,最终,拼尽全身的力气,我从沙哑的嗓中挤出“外公,我想你。”
甲子之年起苍黄,神州之舰再起航。
鸣震天下谁争锋,一入太空任飞翔。
经天纬地中国梦,红旗招展泛金光。
我辈亦当重鼓舞,二零一六永不忘。
2016无法忘怀的
是一双双手
是我大汗淋漓,瘫坐操场时
向我伸出的手
是我手足无措,笨拙无助时
为我缝补袖子的手
是我抓耳挠腮,焦急解题时
为我耐心演算的手
是我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时
为我持勺煮饭的手
是我狼狈不堪泪流满面时
为我擦拭脸颊的手
2016无法忘怀的
是一双双温暖的手
内容充实,集中就某一对象抒发真情实感,或表现大境界,或突出真情怀。
【8-9分】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曾开心,也曾难过??但里约奥运会的举办我想一定让我们难以忘怀。在开幕式中国出场团入场时,让我们感到无比激动,在女子射击中夺得首金,让我们无比骄傲,在孙杨勇夺金牌时,让我们无比感动,在国乒包揽全部赛事金牌时,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随着运动员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奔跑,在前进。让我们无法忘怀这份用汗水、泪水换来的傲人成绩。
2016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年。反腐疏通了祖国母亲的身体,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丝绸之路如同仙女的飘带连通中亚使人民获得更多财富;歼20利剑出鞘,航母乘风破浪,国防实力日益增强,如同祖国之盾,让人安心,也使国家更为强大!啊!2016!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祖国日益繁荣,人民日益富强,中华民族自豪的搭上了长征5号飞向天空,昂扬于世界!啊!2016!
这是欢乐的一年,多个火箭发射成功,祖国更加强盛;
这是难忘的一年,著名作家相继离世,世人为之默哀。
这是激动的一年,奥运健儿大显身手,世界为之喝彩;
这是欣喜的一年,抗疟药剂试验成功,生命因此存留。
这是无法忘怀的一年,祖国愈加强大,终会之于顶立。
天女散花式的,众多对象,蜻蜓点水,但形散而神不散,众多对象是朝着一个方向的。
【5-7分】
2016,总有什么让我们无法忘怀。是啊,回想过去的一年里是多么辛苦,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一年中注定有些事情无法让我忘怀。初入高三的辛苦;与友人生活的快乐;在生日时收获祝福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多么令人无法忘怀啊!对于这些宝贵的回忆我会仔细的收藏,埋于心底,带着快乐与幸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6年,一个充满着喜怒哀乐的一年,我们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我们就要努力抓住,失去的,也不要惋惜。回顾这一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体会了认识的多变,而不变的是自己那一颗充满朝气的心。新的一年到来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困难等待着自己,无法忘怀的事情,就埋在心里,让它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自己前进。2017年,希望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廿四时令,有一种轮回,叫作“春种、夏忙、秋收、冬藏“
依旧是,惊蛰春雷阵阵,谷雨润泽透渗。
春分纸鸢传神,天淡天清,清明上巳雨纷纷。
依旧是,立夏小荷展,大暑三伏凉库。
白露珍珠滚滚,雨雪风霜,霜降秋分叶纷纷。
雪欲来约时候,又将期年守时辰。
新雪来时,又一年春分。
一字评:泛
【3-4分】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17如期而至,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让我无法忘怀。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我们都忙碌于备战高考,但彼此间的关系却不曾改变。在上一年里欢乐还历历在目,愿所有人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
一字评:空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空。还尚未能细细体味你的意蕴,2017就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没来得及,却早已来到。如今18岁的我却总也无法忘怀:15岁的童真,12岁的单纯快乐,3岁的甜梦中大白兔糖黏牙。可各异鸟儿飞过,树叶凋落,既然无法忘怀,那就永远保持一颗童真的心面对着这复杂的世界。2017高考我准备好了,带着一个孩子的朝气可爱我会勇敢的向你拍手。
一字评:偏
篇三:2017海淀期末微写作2示例
微写作第二题标杆示例
一类:
1.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出门”代表了一种想要独立的愿望,这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小时候父母的养育,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终究是暂时的。人生的道路终究要一个人独行。即使是终生伴侣,生活上的互助,情感上的扶持,也不能改变二人精神上的独立。周国平说“灵魂只能独行”。诚然,独行可能会让人收到更多的痛苦与磨难,但最终一个人收获的将是孤独带来的属于自身的成长。(10分)
点评:准确完整顺畅有认知高度
2.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孤独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人沉静下来找到真实的自己,了悟人生。史铁生先生常年一人在地坛里徘徊,看树叶落下,生物活动,沉静思考,在这里悟到人生真谛,得以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在独自一人时,我们才有机会沉静的去思考,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不认同手拉手看世界。(9分)
点评:准确完整顺畅高度不够
3.我同意这一观点。世界这么大,你或许会遇见美好,或许会遇上危险。和熟悉的人手拉手去探索,在遇见美好时一齐分享快乐,在遇上危险时一齐化险为夷。多了同伴的陪伴至少不会孤单,我们互相鼓励前行,会使途中的遇见更加有意义。到最后,也可以有人与你共同回忆共同纪念。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8分)
点评:完整、准确、动人、议论性不强
二类:
1.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人出去奋斗就是要凭借一己之力,脱离父母朋友的帮助。这样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手拉手”虽然能给人一种安全感,但也会因此束缚自己,使自己的脚步变慢。很多年轻人走上社会不知与父母“松开手”,就只能止步不前,不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说到世界上走走,不能总是手拉手,要靠自己的力量,不要让“拉手”成为成功的阻碍。(7分)
点评:准确完整认知流俗
2.当你们出门最好还是手拉手去走走,我同意这个观点。手拉手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指人们谐手并进。弗洛尹德说过: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离开群体而单独存在。中国也有句古话:众人拾抬火焰高。正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人类世界才变得更和谐,而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我同意。(6分)
点评:错别字严重认知上硬性拔高空泛
3.我认同这一观点。出门走走,这是长见识,放松的好机会。而几人一起时,更是相处的好机会。手拉手,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多美好。然而现实却总是,离有八丈远。手拿拍照的手机,然后便是在朋友圈中狂秀,似乎这些只是为了在朋友圈中秀一把优越,早已忘了真正的目的。所以,这种情况下,还是手拉手,可以使人亲近。(5分)
点评:后半部分的议论和前面的内容没有恰当的逻辑关联
三类:
1.我同意“到世界上走走,还是手拉手”这个观点。手拉手,意味着陪伴。手拉手,意味着合作,共同发展。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世界经济离不开任何一个国家的贡献与劳动。当09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时,各国援手相助,才共渡难关。(4分)
点评:对题意的理解有严重失误字数不足
优秀答案示例:
1.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有句话说得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一个人在世上行走,往往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到有同行之人时欣赏不到的美景,领略到只属于自己一人的快乐或人生哲理。古代文人登高多“独”,回乡多“独”,因此才有“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美景,才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惆怅满怀。只有“独行”才能体会到人生寂寞之处,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去审视自己,审视世间万物,从而获得更豁达的心境与更丰富的体验。(9分)
点评:内容准确语言表现力比较突出
2.我认同此观点,相比于独自一个人去探索认识世界,和他人在一起最大的好处在于有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唯有在交流中,我们的思想才能碰撞出火花,唯有在交流中,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才更全面深入,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倾诉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整理并完善了思想体系,也更通过他人的质疑进行反思,我们吸纳他人探索世界的理解,变得开放和多元,因此和他人并肩探索世界是十分有益的。(9分)
点评:语言顺畅有很认真的思考但见地不够突出
3.不同意。人生而孤独,同伴只是你生活的过客,没有人能庇护你渡过难关。拉紧的手不但成不了依偎的对象,有时反而会成为羁绊,所以在要面对世界面对未知时不如独自面对。只有经过了大千世界的洗礼我们才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比起“手拉手”还是要自己“走一走”。挫折不可避免,可是只有自己走一走才能更体会到生命的无限美好。“生而为人”的价值也是在自己面对时最能体现的特质。(9分)
点评:语言顺畅有思考,但道理讲得比较生硬
5.我不认同这一观点。所谓“闯荡”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条孤独的路。世界这么大,我们应独立地自己去看看,因为如果手拉手,虽会多一份安全感,同时也同样会多一份依赖,多一份牵绊。没有人会一直陪伴在左右,独立、自立恰恰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却又更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果我们永远都要“手拉手”那么未来将会只是一人止步众人驻足,一人跌倒众人难行。如果到世界上去走走,放开别人的手,我们自己,也能行!(10分)
点评:语言顺畅议论的说服力比较强
6.纵是孑然出行也可游遍世界角落。一则独自前行少些世俗羁绊,可全身心贴近所游所观所感之人、景、物,便也可酣畅淋漓抒发心绪,悠然自由;二则独自可给予人更多自省、独白的空间,在一路上可沉静平和探寻出游对人生旅途的象征意义,让出游行走不致沦为单调肤浅之众人狂欢;三则独自可坚定意念,滤去杂念尘芜,拥有纯净安静的心态,然后,朗然朝着“朝圣地”,仰望、前行。(10分)
点评:语言生动思考有见地说服力较强
正在阅读:
在北京看升旗作文(2017版)02-05
资料员个人2022年工作总结报告通用例文08-03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背诵版)—只要你背会了肯定通过考试06-19
2019高考地理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2-20
信息技术教师第二学期工作总结09-28
吃面作文800字07-12
越剧体验之旅作文600字07-12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