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总结

更新时间:2023-10-17 1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名解:

1. 练习册p10的8个(下面的腭裂和唇裂为10五简答)

1. 上皮间充质转化:胚胎第4 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

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多潜能干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以后转变为间充质细胞,即发生所谓的上皮间充质转化。

2. 外胚间充质: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

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充质。

3. 鳃弓:原始咽部的间充质增生形成的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 4. 鳃沟: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

5. 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

呈囊样,称咽囊。

6. 颈窦:颈部发育时,第二鳃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覆盖了第二、三、四

鳃沟和第三、四、五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7. 面突联合:面部突起是由于面部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生和基质的聚集而形成的,表

面被覆以外胚层。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

8. 面突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

化、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融合。

2.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分为单侧、双侧唇裂 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上唇正中裂 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下唇裂

3.腭裂:是口腔中较常见的畸形。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常伴有颌裂。从轻的腭垂裂到重的自切牙孔至腭垂全部裂开不等。

第二章 名解: 1.牙板:胚胎第7周起,原发性上皮带分叉为颊舌两个,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牙板将进一步分化为牙胚

2.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第5周起,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

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颅骨的外形形成的马蹄形上皮带

3.釉结:在帽状期牙胚内,可以在内釉上皮中央观察到簇状的未分化上皮细胞,称为~。釉

结是牙发育的组织中心,调控牙尖的形态发生

4.serre上皮剩余:在钟状期末,有时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退化,以上皮岛或上

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镜下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称为~

5.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

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6.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

7.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

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增生的上皮中,此双层结构称~

8.上皮隔:上皮根鞘形成后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度角弯曲,形成一盘状

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

9.引导索:当牙胚向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黏膜固

有层相连,有时内含有牙板的剩余上皮,这一结构称为~

大题:

1.牙胚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牙板上皮与外胚间叶互相作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1.成釉器---来源于外胚层---形成釉质

2.牙乳头---来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3.牙囊------来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2.简述钟状期成釉器的组织学特点 1.钟状期成釉器形似吊钟,为组织分化和形态分化期,此时凹面的形态已确定,如前牙成釉器为切牙形态,后牙为磨牙形态。细胞分化为四层,特点分述如下:

(1)外釉上皮(outer enamel epithelium):为成釉器周边的一单层立方状细胞。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细胞胞质少,含有游离核糖体,少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微丝。内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晚期,当釉质开始形成时,上皮形成皱褶。

(2)内釉上皮(inner enamel epithelium):单层细胞整齐排列在基底膜上,以半桥粒固定在基底板上。随着成釉器的成熟,内釉细胞分化为成釉细胞。相邻的内釉细胞以连接复合体的形式相连。

(3)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细胞呈星形,有长的突起,细胞之间以桥粒的形式连接成网状。主要功能为对内釉上皮细胞有营养和缓冲功能。

(4)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在内釉上皮和星网状层之间有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形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5)该期成釉器中还有一些临时结构,如釉结、釉梭和釉龛,它们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3.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发育的全过程 (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

(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

(3)牙体组织形成。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

(4)牙的萌出。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4.何为成釉器中间层?功能?

钟状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 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数量不多。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5.缩余釉上皮和釉小皮、结合上皮的关系 1.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2.釉小皮: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覆盖在牙冠表面上,成为釉小皮。细胞通过半桥粒与釉小皮连接

第三章 名解:

1.釉柱间隙: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的间隙,称~

2.釉柱鞘:釉柱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

3.釉质牙本质界:代表来自于上皮和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其外形呈连续的

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此中连接增大了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EDJ处的蛋白质可能是最初形成釉质的矿化中心,并且可能在釉质和牙本质之间起黏附作用。

4.釉梭: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来自于釉质发生早期成牙本质细胞的

凸起。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磨片中呈黑色

5.生长线:又名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约代表5-10天釉

质沉积的厚度。生长线到达釉质表面时,形成横行的嵴状结构即牙面平行线。

6.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特称其为新生

线。 7.横纹: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横纹在釉柱上成规律性重复分布,

间隔2-6um,平均4um。它代表了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8.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

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可以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9.施雷格线: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

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

10.无釉柱釉质:在近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20-100um厚

看不到釉柱结构。

11.(牙本质小管的)初级弯曲: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

牙尖部及根尖部小管较直,而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称为初级弯曲。

12.托姆斯颗粒层: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称~

13.前期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 14.罩牙本质: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

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15.球间牙本质:牙本质钙质小球之间遗留的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

16.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

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常有一明显的分界线。

17.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是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形成的现象。 18.原发性牙本质: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19.死区: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

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此区的敏感度降低。常见于狭窄的髓角。 20.透明层:在牙根部紧靠牙骨质最先形成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注意的

1.釉质是唯一的无细胞性组织

大题:

1.简述修复性牙本质的发生和结构特点

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由于第三期牙本质的小管排列紊乱且矿化程度低,继发性牙本质和第三期牙本质的交界明显。如果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的凋亡很迅速,与之相关的牙本质小管不能发生硬化,可形成死区(dead tract)。

结构特点:修复性牙本质小管的数目明显少于正常牙本质,同时小管明显弯曲,有些区域仅含少数小管或不含小管。由于刺激往往沿牙本质小管传导,因此,修复性牙本质仅沉积在受刺激牙本质小管相对应的髓腔侧。修复性牙本质与原发性或继发性牙本质之间常由一条着色较深的线所分隔。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1.牙髓有硬组织包绕,当牙髓发生炎症时,由于牙髓内的血管管壁较薄,易于扩张、充血及

渗出,使髓腔内的压力增大,而四周又为坚硬的牙本质壁所包围,无法相应扩张以减轻压力,牙髓神经末梢受压而产生疼痛。 2.有修复再生的能力

3.增龄性变化:髓腔缩小,细胞减少,纤维增多 4.受刺激后常反应为痛觉 5.牙髓神经缺乏定位能力。 3.简述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文超)可能不对 (1)在生理情况下,牙骨质具有很强的抗吸收能力。

第四章牙周组织 名解:

1.龈沟: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状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正常深度约0.5-3mm,平均深

度1.8mm

2.牙周袋:龈沟深度超过3mm时,通常认为是病理性的,称~。

3.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其可增强牙龈对机

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牙龈变为光亮。

4.龈谷: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互相连接处低平

凹下像山谷,故称~。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易受到炎症刺激,牙间区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5.结合上皮: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表面。为无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

6.穿通纤维(沙比纤维):主纤维分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其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仅在牙颈部游离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

7. 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

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称~。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

8.牙骨质小体:在牙周膜中有时可见到圆形的钙化小体,称~。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游离

于牙周膜中或附着在牙骨质表面。牙骨质小体可能是变性的上皮细胞发生钙化而形成的。 9.主纤维:牙周膜中的胶原有成纤维细胞合成,在细胞外聚合成纤维,汇聚成粗大的纤维束,

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

10.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

泽胶片附着龈稍红。

11.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又称筛状板,无骨小梁结构。在X线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12.牙龈上皮:上皮层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明显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较深地插入固有层中,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或含黑色素颗粒,所以牙龈有时出现黑色斑块。

大题

1. 牙周膜主纤维分类少:同时自己参照小灰本子1题 由于主纤维所在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自牙颈向根尖可分为下列五组。

①牙槽嵴组(alveolar crest group):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主要分布在牙的唇(颊)、舌(腭)侧,在邻面无此纤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②水平组( horizontal group):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与牙弓的平面大致平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与牙槽嵴纤维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③斜行组(oblique group)。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纤维分布的区域。纤维方向向根方倾斜约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这种结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在水平切面上,斜纤维的排列呈交织状,而不是直的放射状,这可限制牙的转动。

④根尖组( apical group):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

⑤根间组( interradicular group):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如上所述,主纤维在不同的位置上,其排列方向和功能虽不相同,但又是互相协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b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