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

更新时间:2023-11-07 20: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 ), 又称潜课程、隐蔽课程或隐性课程。在普通教育领域, 早在本世纪初, 它就产生, 并引起了课程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一度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在学前教育领域, 潜在课程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我国, 直到本世纪90年代初, 潜在课程问题才被引进学前教育领域。不过, 学前教育工作者似乎不太喜欢这个“新生事物”,对它进行研究的人总是不多。本人认为, 潜在课程的引入, 的确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的新视角, 开阔了我们探索课程领域的思路。因此,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 关注潜在课程问题, 具有积极的价值。

一、潜在课程及其特征

关于潜在课程的概念, 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认为, 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潜在课程的教育时间问题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学生性别差异、奖励方式、教学规则、隐含的教材等等;潜在课程的教育结果主要是指政治社会化, 对社会习俗;价值观习得, 对权威态度的形成等等。潜在课程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意料之外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 尤其啊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潜在课程具有层次性结构:表层是“物质--空间类”,它直观、易改变、可移植; 中间层是“组织--制度类”,她较为隐蔽、不易改变; 内层是“文化--心理类”, 它是潜在课程的“硬核”, 隐蔽性大、惰性大, 最不易。该百年次三层次的影响力, 从表层想内层递增。

潜在课程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 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 组织严格。但它直接反映这社会对叫 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 其中, 人的因素作用很大。

潜在课程具有一些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特征。

1. 潜在性。潜在课程常常借助于正规课程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存在, 受教育者接受其影响也常常是无意识的。

2, 非预期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 潜在课程的作用往往事先没有意料到的。当然, 影响有良莠之分、优劣之别。

3. 不易觉察性。潜在课程的功能与效果, 多数情况下不易明显看到, 具有模糊性, 难以断定何时所得。

4. 多样性。 潜在课程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或非教育活动之中, 内容繁多, 形式多样。

二、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

根据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特征, 我们可以将学前教育(幼儿园、学前班等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因素来源归为以下几个方面。提请注意的是, 这几个方面只能大体勾勒出潜在课程的基本框架内容,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物质--空间类:园所建筑---- 风格、方位、规模、新旧、装饰等;绿化美化----内容、

形式、特点; 活动室设置---- 大小、照明、色彩、装饰、器具、图书等; 声色光、温度、湿度。

组织--制度类: 教育内容与活动安排; 教育评价; 教育管理思想方式。

文化--心理类: 正规课程; 教育语言; 教师的期望与态度; 行为心理; 师生关系。

(一)物质--空间类

物质空间形式代表着一定 的精神与灵魂, 实质是物化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等。学前教育潜在课程中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有园所建筑、绿化美化、活动室设置以及声光温湿等。幼儿园所建筑的方位、风格、规模、新旧、装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培养, 甚至影响幼儿的自尊、自信心、性格、健康等; 绿化美化的种类、形式、特点代表着一种“文化”, 这种“物质性文化”对幼儿是认识、思想、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产生作用; 而幼儿活动室的大小、照明、色彩搭配、墙饰、窗贴、玩具图书、桌椅摆放、座次排列等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行为种类、学习内容与方式等; 声光、温度和湿度等不仅以其物理特征直接作用于幼儿, 使幼儿于潜移默化中西习得知识、特性, 而且还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犀利基调、活动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学习效率等。

(二) 组织--制度类

幼儿教育内容由谁制定,何时制定,根据什么制定,目的如何,如何安排(顺序、次数等)均含有潜在课程因素, 它反映设计者的教育观、儿童观、知识课程观; 它还影响到教育人员和知识的分配、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幼儿, 产生教育影响。

教育评价旨在获得教育和幼儿发展的情况, 不同的幼儿教育机构, 不同教育观儿童观指导之下的教育评价, 在内容、方式、类型、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会教给教师和幼儿一些“特殊东西”。评价重结果, 则幼儿易追求结果, 形成结果 重要的“观念”; 称赞某种行为, 则幼儿易表现出此行为的倾向性; 评价语言及方式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幼儿心目中教师的形象, 如“好”或“不好”等; 评价方式客观上传授给幼儿评价方法, 如幼儿会从“惩罚”中学会惩罚自己或他人的方法等。

教育管理思想与方式本身, 既可以成为学习内容, 又可以影响整体行为与心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气氛熏陶出来的教师或幼儿, 在气质、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乃至着装方面会显出差异。如果幼儿园主导教育思想保守、封闭、集权, 则师生也会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沉闷压抑、不善于开拓。

(三)文化--心理类

幼儿教育离不开文化传播和心理交流, 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影响着正规教育和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 文化心理类潜在课程设计正规课程、教育语言、教师的期望与态度、行为心理、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

幼儿园(学前班)开设哪些课程, 采用何种版本, 谁负责选用教材等, 是正规课程的范围, 但其后却隐含着教育价值观、知识观、儿童观等。在实施正规课程的同时, 其“副产品”也传给幼儿。

教师语言是师生相互联系, 传递教育内容, 组织教育活动的媒体。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 不仅直接影响幼儿语言发展和教学结果, 而且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对人对事

对物的态度。如教师常用命令式语句, 则会给幼儿一种“教师高高在上、教师的话必须听从”的感觉; 如果教师常用否定性语言哦幼儿, 则幼儿可能会降低自尊, 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等。

教师期望与态度会影响幼儿的评价、接近次数、接近方式、关注程度、行为类型等。例如: 期望 某个幼儿学习好, 教师会多提问他, 给他更多的指导。幼儿则会从中习得“老师喜欢我,我是好孩子, 我要好好学习, 小朋友都夸奖我”等初步观念。期望与态度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与活动积极性, 甚至个性品质、

幼儿所处的行为环境影响幼儿的行为心理, 由此导致幼儿行为的类型、内容、兴奋性等不同。如良好环境容易印发幼儿良好的行为。教师行为要求影响幼儿对行为的态度和方式, 幼儿年龄、性别及性别比例等也影响幼儿行为。例如: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同室活动, 可能会增加小班幼儿的行为种类和内容。行为本身也是课程。

师生关系是幼儿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形成对人对事态度的潜在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幼儿对“温暖、可亲、尊重、平等、关心、友爱”等概念的理解。因此, 确立什么样的试生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以上十分简单地讨论了幼儿教育领域的潜在课程, 这当然不是内容的全部, 还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

三、要重视学前教育领域的潜在课程研究

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使幼儿在的德智体的等方面打下初步基础的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比, 潜在课程的位置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b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