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更新时间:2023-10-21 2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九 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m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1、观察m序列,识别其特征。 2、观察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2)、基本原理

m序列是有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n?1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1、产生原理

图9-1示出的是由n级移位寄存器构成的码序列发生器。寄存器的状态决定于时钟控制下输入的信息(“0”或“1”),例如第I级移位寄存器状态决定于前一时钟脉冲后的第i-1级移位寄存器的状态。图中C0,C1,?,Cn均为反馈线,其中C0=Cn=1,表示反馈连接。因为m序列是由循环序列发生器产生的,因此C0和Cn肯定为1,即参与反馈。而反馈系数C1,C2,?,Cn-1若为1,参与反馈;若为0,则表示断开反馈线,即开路,无反馈连线。

C0=1D1C1D2C2D3Cn-1DnCn=1输出

一个线性反馈移动寄存器能否产生m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ci(i?0,1,2,?,n),下表中列出了部分m序列的反馈系数ci,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序列。

表9-1 部分m序列的反馈系数表

级数n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周期P 7 15 31 63 127 255 511 1023 2047 4095 8191 16383 32765 13 23 45,67,75 103,147,155 203,211,217,235,277,313,325,345,367 435,453,537,543,545,551,703,747 1021,1055,1131,1157,1167,1175 2011,2033,2157,2443,2745,3471 4005,4445,5023,5263,6211,7363 10123,11417,12515,13505,14127,15053 20033,23261,24633,30741,32535,37505 42103,51761,55753,60153,71147,67401 100003,110013,120265,133663,142305 反馈系数Ci(采用八进制) 根据表9-1中的八进制的反馈系数,可以确定m序列发生器的结构。以7级m序列反馈系数Ci?(211)8为例,首先将八进制的系数转化为二进制的系数即Ci?(010001001)2,由此我们可以得

到各级反馈系数分别为:C0?1、C1?0、C3?0、C4?1、C5?0、C6?0、C7?1,由此就很容易地构造出相应的m序列发生器。根据反馈系数,其他级数的m序列的构造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表9-1中列出的是部分m序列的反馈系数,将表中的反馈系数进行比特反转,即进行镜像,即可得到相应的m序列。例如,取C4?(23)8?(10011)2,进行比特反转之后为(10011)2?(31)8,所以4级的m序列共有2个。其他级数m序列的反馈系数也具有相同的特性。理

n论分析指出,n级移位寄存器可以产生的m序列个数由下式决定: Ns??(2?1)n/ 其中,?(x)为欧拉函数,其值小于等于x,并与x互质的正整数的个数(包括1在内)。例如对于4

级移位寄存器,则小于24?1?15并与15互质的数为1、2、4、7、8、11、13、14,共8个,所以?(15)?8,Ns?8/4?2,所以4级移位寄存器最多能产生的m序列数为2。总之,移位寄存器的反馈系数决定是否产生m序列,起始状态决定序列的起始点,不同的反馈系数产生不同的码序列。 2、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为R????A?D (9-1)式中,A为对应位码元相同的数目;D为对应位码

A?DA?D元不同的数目。自相关系数为?(?)? (9-2) ?PA?D对于m序列,其码长为P=2n-1,在这里P也等于码序列中的码元数,即“0”和“1”个数的总和。其中“0”的个数因为去掉移位寄存器的全“0”状态,所以A值为

A?2n?1?1

(9-3) (9-4)

“1”的个数(即不同位)D为 D?2n?1

根据移位相加特性,m序列{an}与移位{an-τ}进行模2加后,仍然是一个m序列,所以“0”和“1”的码元个数仍差1,由式(9-2)~(9-4)可得m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

(2n?1?1)?2n?11?(?)??? ??0时 (9-5)

pp当τ=0时,因为{an}与{an-0}的码序列完全相同,经模2加后,全部为“0”,即D=0,而A=P。由式(9-2)可知 p?0?(0)??1 ?=0时

p因此,m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

?1 ??0? (9-7) ?(?)??1? ??0,??1,2,…,p-1?p?(9-6)

下面通过实例来分析自相关特性

图9-3所示为4级m序列的码序列发生器。假设初始状态为0001,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逐次移位。D3?D4作为D1输入,则n=4码序列产生过程如表9-2所示。

模2加C4D1D2D3D4信号输入时钟信号输出

表9-2 4级m序列产生状态表

状态 时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D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D3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D4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D3?D4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输出序列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由图9-3所示的移位寄存器产生的4级m序列为:100010011010111,设此序列为m1。右移3比特后的码序列为m2:111100010011010,相应的波形如图9-4所示,同时为了进行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分别列出了m1序列是自身相乘的波形和m1?m2的波形。

比较m1和m2两个序列,相同码元的数目A=7,不同码元的数目D=8,则自相关系数

?x(3)?A?D7?811???,同理可得?x(0)?1。可以验证:当??0时,?x(?)?? 。 A?D7?81515A+10-1(a)移位之前的m序列mA+10-1(b)右移3Tc得到的m序列m2A+10-1(c)m1×m2A+10-1(d)m1×m11tttt

图9-4 4级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3、m序列的互相关函数

两个码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是两个不同码序列一致程度(相似性)的度量,它也是位移量的函数。当使用码序列来区分地址时,必须选择码序列互相关函数值很小的码,以避免用户之间互相干扰。

研究表明,两个长度周期相同,由不同反馈系数产生的m序列,其互相关函数(或互相关系数)与自相关函数相比,没有尖锐的二值特性,是多值的。作为地址码而言,希望选择的互相关函数越小越好,这样便于区分不同用户,或者说,抗干扰能力强。

在二进制情况下,假设码序列周期为P的两个m序列,其互相关函数Rxy(τ)为 Rxy(?)?A?D

(9-9)

式中,A为两序列对应位相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0”的个数;D为两序列对应位不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1”的个数。

为了理解上述指出的互相关函数问题,在此以n?5时由不同的反馈系数产生的两个m序列为例计算它们的互相关系数,以进一步讲述m序列的互相关特性。将反馈系数为(45)8和(75)8时产生的两个5级m序列分别记做:m1: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和m2:111110111000101011010000110100,序列m1和m2的互相关函数如表9-3所示。

表9-3序列m1和m2的互相关函数表

序列m1 序列m2 m1右移的码1 0 0 0 0 1 0 0 1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1 0 1 1 1 1 1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n?1)/2?1?9 1 7 1 9 9 7 1 7 7 1 1 1 9 7 9 7 7 1 1 7 7 1 7 1 1 9 1 1 1 1Rxy(?)??(n?2)/2 2?1??元数目?(单位为1/TC) Rxy(?) 根据表9-3中的互相关函数值可以画出序列m1和m2的互相关函数曲线,如图9-5所示。

可以看出,不同于m序列自相关函数的二值特性,m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是一个多值函数。在码多址系统中,m序列用作地址码时,互相关函数值越小越好。研究表明,m序列的互相关函数具有多值特性,其中一些互相关函数特性较好,而另一些则较差。在实际应用中,应取互相关特性较好的m序列作为地址码,由此便引出m序列优选对的概念。

4、m序列的性质:前面详细讨论了m序列的产生原理,自相关以及互相关特性这部分将对m序列的性质做一个总结,有关特性以反馈系数为(45)8的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为例进行验证。m序列具有以下性质:

1) 均衡性:由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1的数目比0的数目多一个。该性

质可由m序列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看出:总共有16个1和15个0。 2) 游程分布:m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相继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

游程长度。n级的m序列中,总共有2n?1个游程,其中长度为1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4,长度为k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2?k。且长度为k的游程中,连0与连1的游程数各占一半。如序列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中,游程总数为25?1?16,此序列各种长度的游程分布如下:

5级m序列

长度为1的游程数目为8,其中4个1游程和4个0游程;

长度为2的游程数目为4,2个11游程,2个00游程; 长度为3的游程数目为2,1个111游程,1个000游程; 长度为4的连0游程数目为1;

长度为5的连1游程数目为1。

3) 移位相加特性:一个m序列m1与其经任意延迟移位产生的另一序列m2模2相加,得到的仍是

?mm1的某次延迟移位序列m3,即m1?m2,验证如下:

,右移3位得到序列

m2=010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则得m3=11010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可以m1=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

看出,m1右移五位即可得到m3。

4) 相关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移位相加特性来验证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因为移位相加后得到的

还是m序列,因此0的个数比1的个数少1个,所以,当??0时,自相关系数?(?)??1。p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如式(9-6)所示,图9-2也清楚的表示了m序列的二值自相关特性。

3)、实验原理

1、实验模块简介

本实验需用到CDMA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及IQ调制解调模块。

(1)CDMA发送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可输出两路不同扩频码信号。

(2)CDMA接收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完成10.7MHz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扩频信号的解扩。 (3)IQ调制解调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

三、主要仪器设备

移动通信模拟实验箱、同轴视频线、台阶插座线。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 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以下简称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以下简称接

收模块)及IQ调制解调模块(以下简称IQ模块)。 2、 关闭实验箱电源,按如下方式连线:

a、用鳄鱼夹连接发送模块上的“DATA1 IN”和“GND”测试钩。 b﹑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接:

源端口 发送模块:DS1 OUT

c﹑用同轴视频线完成如下连接:

源端口 IQ模块:输出(J2) 目的端口 接收模块:输入(J2) 扩 * 检查连线是否正确,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 用示波器观测接收模块“输出2”点信号,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峰峰值为1.6V

左右。

连线说明 将扩频后的PSK已调信号进行解目的端口 IQ模块:I-IN 连线说明 进行PSK调制 4、 观察m序列波形及其特征

a、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所有位全置为“0”(拨向下)。

b、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拨码开关所有位全置为“0”,按RESET键完成设置。 c、将接收模块上“捕获”电位器逆时针转到底,此时捕获指示灯“LED1”应灭。 d、用示波器观测发送模块“DS1”点信号波形。

5、 用示波器观测接收模块“TX2”点信号波形,观察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五、实验结果(测试曲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a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