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免疫学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3-27 0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临床检验免疫学-思考题答案 ? 抗原抗体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Ag、Ab能特异性结合:(内因)
Ag、Ab能特异性结合,是由于Ag表位(抗原决定簇)和Ab Fab段(V区)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二者在空间结构上是严格互补的。 1.)Ag、Ab结合的动力:(外因) 静电引力(又称库仑引力):它是指抗原和抗体分子上带有相反电荷-NH3+或-COOˉ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例如Ab分子上赖氨酸离解层中含有-NH3+,Ag分子上天门冬氨酸离后含有-COOˉ,这两者之间就可相互吸引而产生静电引力。
该力的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近,静电引力就越强。 范得华力(又称电子云力):该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间所具有的一种吸引力。当Ag、Ab两分子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相互作用时,电子云由于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从而促使Ag、Ab的结合。 该力大小小于静电引力。
氢键:该力是由于分子中的H原子和电负性较大的O、N、S原子间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 氢键对于维持生物大分子(AgAb)的形态和结构有很大作用。它的大小大于范得华力。 疏水作用力:
Ab是蛋白质,Ag少数是多糖,多数也是蛋白质,那么它们就是胶体物质,在水溶液中就带有-NH3+或-COOˉ极性基团,从而带上正电或负电 ,成为亲水胶体。
当Ag表位和Ab Fab段相互靠近时,亲水层消失,排斥掉两者间的H2O分子,促进Ag、Ab的结合。 疏水作用力在整个Ag、Ab反应中提供的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Ag、Ab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和抗体可变区之间的结合。Ab 可变区可形成一个平穴槽,Ag则楔状嵌入,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上的互补,使得它们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这种结合如同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相应的一把锁.
2).最适比例:Ag、Ab的结合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进行得充分、完全的。要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反应(如沉淀、凝集现象等),就涉及到最适比例问题。
3).可逆性: Ag、Ab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是可逆的:Ag+Ab →AgAb,其主要原因为Ag、Ab结合是非共价键结合,不为化学反应。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
自身因素: 1) Ag:与Ag的理化性质、抗原表位的数目及种类有关; 2)Ab:与Ab的来源有关:是R 型抗体或H 型抗体; 与Ab的特异性、亲合性有关; 与Ab的浓度有关。 外界环境条件: 1).电解质:一般实验室所用电解质都是生理盐水(0.9% NaCl),浓度不能过高。浓度过高,会使Ab蛋白质优先沉淀而出现盐析现象。 2).PH:一般为PH 6-8,当PH<3时,可出现颗粒性的非特异性凝集,称酸凝集。当PH过高,可碱变性。 3).温度:抗原抗体反应的常用温度为37°C。
四、抗原抗体反应分哪些种类?
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标记技术。
五、什么是交叉反应,有无特异性,为什么?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1)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
叉反应。 2) 有特异性。(交叉反应并没有违背Ag、Ab特异性结合的原则,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存
在共同Ag表位。) 3) 交叉反应的意义:
① 免疫学诊断:(利用交叉反应)eg 外斐氏反应等: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作抗原查血清抗体,诊断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感染所致)
② 可造成免疫病理损害:eg 链球菌感染后易导致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为链球菌与人体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Ag表位所致。
? 沉淀反应、免疫电泳
一、双扩、单扩、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实验的原理,方法,用途。 原理 双扩 单扩 对流免疫 免疫电泳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下,在琼脂基质中扩散,当两者相遇,比例恰当时结合,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 1、制琼脂板(3ml 1.5%NS琼脂) 2打孔(双孔型/三角孔型/梅花孔型 加样(平孔沿加满) 扩散(37C、24 h观察结果) 定向加速的免疫双扩 (双扩+电场,使抗原、抗体相对泳动) Ag区带电泳+双扩结合 1.Ag电泳分出区带 2.Ag、Ab免疫双扩 方法 1.已知抗体+琼脂制抗原、抗体分别在琼板、打孔 脂板上不同孔内,抗2.在琼脂板小孔中原在负极端,抗体在加梯度抗原 正极端,电泳。 3.抗原向四周扩散电压:4~6v/cm(琼脂长形成沉淀环 度) 4.抗原浓度与沉淀电泳时间:45分钟~1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小时 绘制标准曲线 5.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并计算出待测标本含量 定量测定,如测 IgG、IgA、IgM、C3等含量 用于HBsAg、AFP等检测 用途 1.已知Ag或Ab测未知Ab或Ag:双孔型 2.抗原性质分析:三角孔型 3.测Ag有效稀释度:梅花孔型 1、常用于分析复杂Ag的组分。(如人全血清组分的分析) 2、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测定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电泳的因素:
1.与溶液的pH有关:常用pH8~9,蛋白质带负电
2.与溶液离子强度有关:愈高,泳动慢,一般0.02~0.2M 3.与电场强度有关:愈高,愈快,一般4~6v/cm(琼脂长),约40v左右
4.电渗作用的影响 电渗作用:电场中液体对于一固体的固定相对移动的现象。电渗方向与电泳方向相反。
? 凝集反应
一、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区别 玻片法 试管法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的效价 属半定量试验 方法 于玻片上先加已知抗体,再加入待测物(未知抗原),混匀。如发生凝聚,说明待测物中有与抗体相对应的抗原 1~9号试管分别加不同稀释度待检血清(容量相同,Ab),10号加NS(对照),各管再加定量(浓度、容量一样)的Ag。 结果:以出现明显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可以判为++者)作为该血清(Ab)的凝集效价。 用途 ABO血型鉴定 菌种鉴定 举例: 1.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 2.外斐氏试验 (Weil-Felix test)
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原理及实例 1、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原理:将已知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上,检测未知抗原 实例:反向间接血凝检测HBsAg 、AFP等 2、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原理:待测样本(可溶性Ag?)+已知Ab → +已知致敏Ag颗粒(已成为颗粒性Ag) → 观察是否有凝集现象 不凝集为阳性,凝集为阴性。
实例: 用胶乳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小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三、协同凝集试验的原理
原理:实质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SPA)能非特异地与IgG的Fc段结合,当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IgG的Fab段与抗原结合,出现金葡菌的凝集现象(属特殊间接凝集试验)
? 协同凝集试验实际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可用于多种抗原的检测
四、比较沉淀试验和凝集试验的异同
沉淀试验 凝集试验 抗原性质 可溶性Ag 颗粒性Ag 稀释对象 抗原 抗体
结果现象 沉淀现象 凝集现象 敏感性 低 高
? 免疫荧光技术
一、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
原理:用荧光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通过检测荧光,确定标本中有无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二、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的荧光素是什么?
1.异硫氰酸荧光黄(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 FITC) 可发出黄绿色荧光 2.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 RB200) 发出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 isothiocyanate,TRITC) 发出橙红色荧光
三、免疫荧光显微染色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 方法 特点 直待测标本固定(Ag?)+ Ab 快、直接、干扰因素少用于检测抗原 接---洗涤----AgAb 每检测一种抗原要标记相应荧光抗体,法 较麻烦 间第一步:荧光素标记抗抗体优点: 接(如荧光 标记的羊抗人制备一种荧光标记二抗(抗抗体)可用法 IgG); 于多种Ab检测 第二步:已知Ag固定+待测灵敏度高 标本(Ab?)——洗,+荧 光标记的抗抗 体——洗,荧光显微镜镜检 补第一步:荧光素标记抗补体; 特点: 体第二步:已知Ag固定+待测灵敏度高,制备一种荧光抗补体用于多 法 标本(Ab?)+补体——洗,种检测 +荧光标记的抗补体——干扰因素多,补体不稳定,易失活, 洗,荧光显微镜镜检 该法少用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优缺点
优点:1.特异性、敏感性高2.快速3.可定位 4.既可测Ag又可测Ab
缺点:
1.需要荧光显微镜
2.存在非特异荧光干扰(产生原因:自发、抗体不纯、交叉反应、技术问题) 3.定性测定、判断结果不客观 4.制备片子难保存(荧光猝灭)
? 免疫酶技术
一、ELISA 的原理、方法(以间接法测抗体和双抗夹心法为例)及影响因素。 ? 原理:将酶分子与Ab或Ag连接成一酶结合物(酶标记物),当它与固相载体中相应Ag或Ab相遇,形成酶标记的AgAb复合物,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深浅可测出溶液中Ag或Ab的量。
? 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包被已知Ab?洗涤?加待测标本?(测Ag?)?洗涤?
加酶标Ab ? 洗涤? 加底物?加终止液?观察结果
间接法:包被已知Ag+待测标本(测Ab??反应一段时间后,洗涤?加酶标
抗抗体(酶标羊抗人IgG)?洗涤?加底物?加终止液 ,观察结果。
(该法主要用于测抗体 ; 酶标记一种抗抗体可以用于多种抗体的检测) ? 影响因素: (一)固相载体 :
常用固相载体材料:聚苯乙烯。
其特点为吸附Ag或Ab的能力强,一但吸附后,不能被洗脱。 (二)抗原、抗体 Ag:需纯化
Ab:需效价高、亲和力强、纯化 (三)试验条件
1.包被:一般用pH 9.6 CB(carbonate buffer),0.05M, 有利于蛋白质吸附 包被浓度:0.1~100?g/ml,一般常用10 ?g/ml 包被时间、温度:4 ℃过夜或37 ℃ 1-3h 包被量:100ul
封闭:用0.1~5% 牛血清白蛋白缓冲液浸泡 0.5小时 2.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
(1)微碱性有利于抗原抗体结合,故用pH 7.4 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洗涤 (2)去污剂有利于AgAb形成,洗液中加0.05% Tween-20 (3)Ag、Ab反应时间、温度: 一般 37℃、40min 3.洗涤
采用 PH7.2-7.4PBS洗涤,规一化,每次浸泡1~2min,拍干,共洗涤3~4次 4.酶促反应条件
温度 37℃ 时间10min pH 5.5 底物量 一致 5.排除干扰:多设对照
二、ELISA试验应设哪些对照,为什么?
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酶结合物对照;底物对照;空白对照
三、判断ELISA试验结果的方法。
1.若待检孔显色浅于阴性对照则判定为阴性;
2.若待检孔显色深于或等于阳性对照孔则判定为阳性;
3.若待检孔显色介于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之间则判定为弱阳性。
? 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免疫血清制备的主要程序。
免疫程序:注射抗原?试血和放血?鉴定?保存 试血和放血:
试血:末次Ag注射后,测定血清中Ab的效价,叫试血。若Ab达到所需效价,即可放血。若未达到,继续追加免疫Ag一次。 试血:可溶性Ag:用双扩(梅花孔型);颗粒性Ag:用直接凝集试验(试管法) 放血:直接颈动脉放血或直接心脏穿刺抽血。然后分离出血清,即可得到Ab
二、佐剂概念、作用机理、福氏不完全/完全佐剂的组成。
? .佐剂(adjuvant):同A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Ag的免疫应答或改变
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 作用机理:
? 组成:1.福氏不完全佐剂(FI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二者比例为4:1 2.福氏完全佐剂(FC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卡介苗
免疫效果更好,因为进一步提高、加强了免疫反应,并使免疫反应发生质的改变。
? 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纯
分离提纯免疫球蛋白有哪些方法,其原理是什么?
方法 盐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法 凝胶过滤法 亲和层析法 原理 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中蛋白质会脱水,降低带电电势,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分子间相互凝聚而沉淀(盐析作用)。 利用不同的蛋白质在缓冲溶液中所带电荷不同,与某一载体上的具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进行吸附,然后进行解脱,达到纯化蛋白质目的。 凝胶颗粒是网状结构,当分子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通过凝胶柱时,分子大的先下来,分子小的嵌入凝胶颗粒的网状结构中后下来,从而将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即为分子筛的作用。 利用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逆性,将纯化抗原先交联(吸附)到载体(琼脂糖珠)上,制成亲和层析柱,当Ab(Ig)通过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于柱上,Ab中杂质流出。然后通过改变缓冲液 pH、离子强度,使Ab解脱下来。
? 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概念
针对Ag分子表面某一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而产生的抗体分子,称McAb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二、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的原理及简要步骤 原理:
1、B细胞(浆细胞)特点:
1)能产生抗体 2)但不能在体外长期培养 3)细胞内含HGPRT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和TK酶(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可通过旁路途径合成DNA 2、骨髓瘤细胞
1)能在体外长期培养 2)不含HGPRT和TK酶 3、杂交瘤细胞具有以上两种细胞的共性:
既能产生抗体、在体外能长期培养;同时含有HGPRT和TK酶,可通过旁路途径合成DNA
4、HAT培养液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次黄嘌呤、氨基蝶呤、胸腺嘧啶):
氨基蝶呤是抗代谢的药物,能阻断内源性合成DNA(合成DNA的主要途径)。
简要步骤: 1.制备能产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2.克隆化杂交瘤细胞 3.筛选杂交瘤细胞
4.扩大培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 5. 收集单抗并鉴定 6. 纯化单抗
(具体的步骤可以参考ppt)
三、HAT培养基的作用 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四、人源单克隆抗体
概念:单克隆抗体为人IgG
五、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概念,嵌合抗体优点 ? 基因工程抗体:
在基因水平上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人工合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表达而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 嵌合抗体概念:
用DNA 重组技术将鼠源单抗基因的可变区(V区)基因与产生人Ig的恒定区(C区)基因相连接,构成嵌合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骨髓瘤细胞),表达出嵌合抗体。
? 嵌合抗体优点:
a.免疫原性低,有利于用于人体 b.在人体内半衰期较鼠单抗长
c.在人体内生物学作用(如CDC、ADCC)较鼠单抗强 d.与人/人杂交瘤比,体外传代更稳定
? 补体的检测与应用
一、补体的定义、组成及性质
? 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一般情况下处于未
激活状态。 ? 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 其中C1又包括C1q、C1r、C1s, 共9种成分11种蛋白分子。其
中C9的分子量最小、C3的含量最高;
2.补体的调节蛋白:如C4调节蛋白、C1抑制物、S蛋白等; 3.补体受体;如C1qR、C3aR等;
? 性质:稳定性差,各种理化因素都可使之失活:如酸、碱、紫外线照射、剧烈震荡等
二、CH50实验的原理、正常值及意义 ? 原理:
a.组成和功能完整的补体系统能使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
b.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成正比;(S型) c.在50%溶血附近(30%-70%之间),稍微改变补体量,溶血程度变化明显,因此以50%溶血率来判定终点较100%更为敏感,所以该试验称为50%溶血试验(CH50)。
? 正常值:50-100U/ml ? 意义:
1.补体量↑:多见于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癌肿;
2.补体量↓:见于补体消耗↑:体内有Ag、Ab 反应,如SLE、RA等;
补体合成↓:肝脏疾患;
补体先天性缺乏:具有遗传性和家族史
三、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评价
? 原理:补体可与任何一组AgAb复合物结合;一旦与某一AgAb复合物结合后,便不
再与另一复合物结合。
? 结果判断:不溶血为阳性,即待测物中有相应的Ab或Ag;
溶血为阴性,即待测物中无相应的Ab或Ag.
? 评价: 优点 1、该试验既可测Ag、又可测Ab; 2、Ag既可以是颗粒性Ag、也可是可溶性Ag、甚至可以是块状物,因此检测Ag的范围广; 3、可以用于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测(实际上是测Ag); 4、比较敏感(0.05μg/ml)、特异; 5、结果判断明显:通过有无溶血来观察,无需特殊仪器检测。 缺点 1、参与反应的物质多,影响因素也多;(反应体系中有Ag、Ab、C、羊红细胞、溶血素) 2、在正式试验前需要找出几种物质间最恰当的比例,比较复杂。
? 机体免疫功能检测
一、人体免疫功能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组成 1.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及局部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NK(nature killer)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4.血液、体液中的抗菌分子:补体、溶菌酶 细胞免疫:由TLC主导完成,其效应物质是致敏TLc(CTL/Th1) 体液免疫:由BLC主导完成,其效应物质是Ab 特异性免疫 二、实验室中检测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最常用哪些试验,这些试验的原理如何?正常值应为多少?
一.T细胞的计数(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一)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T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CD抗原,根据这些不同的CD抗原可鉴定不同的T细胞群体
CD抗原:淋巴细胞群(簇)分化抗原:不同群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表面出现或消失的抗原分子
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D抗原中:
CD3+的数量表示成熟的总T淋巴细胞的数量, CD4+的数量表示是Th细胞的数量, CD8+的数量表示是CTL/Ts细胞的数量。
CD4+/CD8+≥1.5。免疫功能差或者免疫功能紊乱,该比值小于1 (二)T细胞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
E花环形成试验 (Erythrocyte Rosette forming test)
原理:T淋巴细胞表面含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CD2),当T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T细胞通过该受体吸附绵羊红细胞而形成花环。 正常值:Et花环形成试验:60%~80%(代表T细胞总数) Ea花环形成试验:20%~30%(活性强的T细胞) 二、T细胞功能的检测
检测T细胞功能的试验有: (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原理
淋巴细胞在某些物质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如细胞变大、胞浆增多、出现空泡)DNA合成增加(核染色质疏松,核仁出现),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
正常值60%~80%
(二)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检测(在细胞因子章节介绍) (三)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
细胞毒性T细胞(CTL)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它是评价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指标。检测这种杀伤作用的试验称为细胞毒试验。
CD8+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凋亡。
三、B细胞数量的检测
(一)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受体(BCR) (SmIg, Surface membrane Ig)的检测
1.SmIg 是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膜上,为B细胞结构蛋白。 类型为:IgM、IgD型。 正常值:15%~25%
(二)B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
B细胞表面特有的CD抗原有:CD19、CD21,用抗CD21的单抗(免疫荧光法、酶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细胞为B淋巴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的10%~15%。 四、B细胞功能的检测 (一)血清中Ig的测定
人的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 细胞功能正常),应反映在血清中有正常量的免疫球蛋白 检测人免疫球蛋白常用方法: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IgG 12.0mg/ml(7.6~16.60) IgM 1.3mg/ml (0.40~2.20) IgA 2.0mg/ml(0.70~3.50) (二)血型抗体效价的测定 反映体内IgM水平
正常6月婴儿抗 A >1 :8,或抗 B > 1 : 4; 1岁后抗A>1:16 ,或抗B > 1 :8
如3岁以上抗A或抗B效价仍 < 1 :4,表示IgM缺乏,提示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三)抗原刺激机体后抗体应答反应(体内试验)
将抗原注射到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应抗体效价,如抗体效价低,说明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差
如用三联伤寒菌苗0.25ml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抗H应为1 :160,若低,表示体液免疫应答功能差。
? 免疫复合物及检测
一、免疫复合物的含义及免疫复合物病的致病原因
含义:immune complex,IC它主要指AgAb复合物及AgAbC复合物两种。 致病原因:中等大小的IC沉积在体内,通过激活补体、激活血小板而致病。
二、免疫复合物检测使用的标准品、出现的问题及WHO推荐的检测方法
? 标准品:目前普遍应用的标准品是AHG——热聚合人IgG(不是IC)。
? 出现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检测IC 的试验,还没有另人满意的标准化措施; 在体外制备的IC还很不稳定,因此用人工合成的复合物作为定量标准不适宜。 ? WHO推荐的检测方法:
C1q结合试验、胶固素试验、类风湿因子(RF)试验、Raji细胞试验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检测
一、AID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AID有哪些?
1、诱因可有可无。 2、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3、女性患者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一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呈现交叉重叠现象:即在同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而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也可存在同一种自身抗体。 5、IgG、IgA、IgM升高,尤其IgG升高明显。
6、病损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沉积。 7、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二、ANA的定义及ANAs的组成
ANA 原指抗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 广义地指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和。 ANA所针对的靶抗原由细胞核
扩展到整个细胞,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等。
组成:
抗DNA抗体:抗dsDNA、抗s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H2A、H2B、H3、H4等 抗ENA抗体:抗Sm、抗核糖核蛋白(RNP)、抗SS-A、抗SS-B等
抗非组蛋白抗体:抗Scl-70、抗Jo-1、抗Ku、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PL-7、抗
PL-12、 抗着丝点抗体等
抗核仁抗体:抗PM-Scl、抗NOR-90、抗U3nRNA
抗细胞其它成分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中心体、抗线粒体、抗肌动蛋白、抗核层蛋白等
三、各种AID检测时的代表性自身抗体有哪些?
抗双链DNA(dsDNA)------SLE
抗组蛋白抗体(ANA)-----药物性狼疮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
为提高SLE的诊断准确率,可将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同时检测。 ?抗Sm抗体 ----SLE?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SS-A、SS-B抗体 ----干燥综合症?抗核糖核蛋白抗体 ----混合性结合性结缔(MCTD)?
抗Scl-70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全身性硬化症(PSS) 抗Jo-1抗体 -------肌炎和间质性肺纤维化
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 免疫缺陷病及其检测(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
一、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哪一种发生最多?
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占原发性ID的50~70%
二、怀疑体液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 过筛实验 (1)血清蛋白电泳 丙球定量: 丙球应占总蛋白的15%,大于9.0mg/ml为正常;若小于2.5mg/ml,应考虑ID (2)血型抗体效价测定(反映IgM水平)正常:抗A大于1:16,抗B大于1:8,若3岁以上,抗A或抗B仍小于1:4,应考虑ID (3)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测定 (抗 O)的测定—反应IgG水平 3岁以上应大于100单位 (4)骨髓检查:查浆细胞 正常浆细胞应大于2% 确诊实验 (1)血清免疫球蛋白(G、M、A)测定: 用单扩法或免疫比浊法:若IgG小于2.5mg/ml、IgA缺乏、IgM小于0.20mg/ml,可确诊为无丙球蛋白血症 (2)抗原刺激后抗体应答反应 三联伤寒菌苗试验:正常人注射0.25ml,每周1次,连续3次,抗H应为1:160,若低于1:40,表示体液免疫功能差 (3)B细胞计数:(SmIg检测) 正常15%左右 (4)T细胞亚群测定:CD4/CD8(Th/Ts) 正常(1-3.5)/1,若小于0.5,可确诊为AIDS 三、怀疑细胞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 过筛实验 (1)淋巴细胞绝对值测定:正常大于 2.5×109/L, 若 小于1.5×109/L 为缺乏 (2)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试 : OT皮试等 (3)胸腺X线检查:观察胸骨是否发育 不全 确诊实验 (1)淋巴结活检: 注意深皮质区的淋巴 细胞数 (2)T淋巴细胞计数: E花环实验:正常Et 60-70% CD3+TLC、CD4+TLC、CD8+ TLC 计数 (3)T细胞功能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正常60-70% 附:OT实验:
OT 1:2000 0.1ml 皮内注射,48—72h 观察结果,红肿硬结大于0.5cm为阳性 该试验设计是基于人群中96%的人均感染过结核菌 阳性(直径>0.5cm):曾感染过结核菌,细胞免疫功能好
阴性(直径< 0.5cm) :细胞免疫功能差(缺陷)或从未感染过结核菌 强阳性(直径>2.5cm):表明现处于结核的活动
? 超敏反应的检测
一、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的原理 Ⅰ型:
当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激肽等。
Ⅳ型:
用皮内注射、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CD4+Th1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IL-3、GM-CSF,
(1)活化巨噬细胞及NK,增强吞噬细胞作用; (2)吸引WBC到达Ag所在部位,促进吞噬;(3)促进T细胞增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加重局部炎症反应,最后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二、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抗原、时间、结果、意义) 抗原 时间 结果 意义 Ⅰ型 Ⅳ型 鱼虾、牛奶、花粉、青霉素等。。 包内寄生菌、微生物、寄生虫、组织抗原、化学物质 20-30分钟 速发型(IgE) 红晕、红斑、风判断对所实验的团以及搔痒感 变应原是否过敏 48-72小时 红肿、硬结或水反应或了解机体迟发型(Th1,CTL) 泡 的细胞免疫功能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重点:*HLA-I、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意义。
组成 结构 由一条?链和一条?链组成,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膜上 意义 1、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2、对CTL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 HLA-A、 -B、-C I类 ?链的N端胞外区分为?1、其中?1、?2、?3三个结构区,?2构成抗原结合槽,与处理后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 HLA-DR、 -DP、-DQ II类 由一条?链和一条?链组成,两条肽链的胞外区分别有?1、?2和?1、?2两个功能区,由?1与?1共同形成抗原结合槽。 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1、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2、对Th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 ? 移植免疫学及其检验技术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
排斥反应的临床分类
分两大类: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宿主抗移植物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 ??再次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 类型 超急性排斥反应 原因 受者体内预存有抗供者细胞的抗体(针对HLA),抗体与供体细胞(HLA Ag)结合,激活补体,细胞破坏;补体活化产物使血小板凝聚,释放凝血因子XⅡ,产生血管内凝血 同超级性,但抗体效价及亲和性要 低些。极少数也可能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 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造成。早期以细胞免疫为主、晚期体液免疫为主 避免方法 移植前对受体血清与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毒试验--CDC试验 CDC试验 尽可能选HLA Ag型别一致的供体 加速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多发生在骨髓移植中 移植物中免疫活性细胞攻击宿主 产生原因:(1)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处于反应无能状态 (2)移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
三、移植前选择供体应做哪些检测?
(一)交叉配合试验
1.检测受体血清中有无抗供体细胞的抗体
(1)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 试验) 方法:受体血清+供体Lc+补体 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大于10%应放弃此供体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受者LC+供者LC→观察二者LC的增殖转化程度
细胞增殖反应程度与 供、受体HLA抗原相容性呈负相关 双向、单向培养均可。
(二)HLA型别检测(和问题四一样)
四、血清学与细胞学鉴定HLA抗原的基因位点是哪些,检测时应采用什么细胞?
1.血清学方法(Serologically defined antigen, SD抗原) (1)检测位点:A、B、C、DR、DQ (2)检测细胞:
检测A、B、C位点 —用总淋巴细胞 检测 DR、DQ 位点— 用B淋巴细胞
2.细胞分型法(lymphocyte defined antigen, LD抗原)
检测位点:DP 待测细胞:BLc
五、举例解释CDC试验。
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 试验)
方法:受体血清+供体Lc+补体 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大于10%应放弃此供体
六、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应做哪些检测?
(1).3H-TdR四小时掺入法
如患者即将发生排斥反应,实际体内淋巴细胞已被同种异型的HLA抗原刺激,已有增殖分化。取出患者淋巴细胞,加入3H-TdR,培养四小时,收获细胞,测cpm,根据cpm值推测T细胞的致敏状态。
(2)外周血T细胞计数 E花环形成试验
CD4+/CD8+原来低,现在升高,预示急性排斥反应将发生(动态观察):流式细胞仪测 (3)补体C3测定
在排斥反应时,补体成分消耗增加,导致血清中C3的减少。
?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免疫学检测质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各有哪些?如何进行衡量? 外在因素: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等 精密度 准确度 敏感性 特异性 衡量方法 用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来衡量其大小。 (1)可用回收试验、(2)与决定方法测定结果比较、(3)与参考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比较、(4)与正常参考值范围比较等来衡量其大小。 (1)将参考品作系列稀释,观察该方法所能测定的最低含量; (2)检测临床已确诊的病例。 (1)检测正常人群或已知的无关病例; (2)已知的阳性标本,加入免疫阻断剂后是否得到阴性结果。
正在阅读:
重医免疫学思考题03-27
事业单位考试 材料作文20篇04-09
2015年成人电算化会计教学方法漫谈每日一练(9月4日)04-25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2-26
历史必修1教案12-02
2018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05-01
我学会了书法作文400字04-01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01-12
3.中国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报送说明05-05
小学生二年级暑假游记作文06-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免疫学
- 思考题
- 计划生育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 一年级10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A4直接打印)
- 《现代色谱分析》第02章在线测试(满分)
- 音乐教育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9年级验收题L4 241-260
- 天津大学版化工原理上下册习题答案(2005夏清)
- 急救概念和急救步骤
- 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 北体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体教训练及民传)
- 2019财务报表分析作业一偿债能力分析(年徐工科技财务指标财务报
- 王玲的开题报告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计算分析题精选
- 班组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资料
- 中专 职业生涯规划 - - 全套教案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文科数学试题
- 德鲁克 管理学 读后感
-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Oracle试卷
-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 维修保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