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更新时间:2024-04-26 12:4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小儿,对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小儿的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素质。

3.儿科护理学范围: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并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联系。

4.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8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妊娠早期,12周。是小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妊娠中期,13至28周。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妊娠晚期,29至40周。肌肉脂肪的累积。 5.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6.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头长占身长的1/4.6个月以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7.幼儿期:1周岁后-3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防病是保健重点。 8.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加强早期教育

9.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周岁)为止。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10.青春期: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第二个生长高峰。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11.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

12.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六个月后降低,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新生儿IgM浓度低,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13.缺乏维生素D,婴儿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 14.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

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性别③孕母情况④营养⑤生活环境⑥疾病和药物。 3.追赶生长:通常2岁以内的小儿,疾病痊愈后,如营养充足,会出现“追赶生长”,即小儿身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派出胎粪,体重可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5.新生儿平均体重 3kg 体重公式:1-6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月龄 * 0.7kg。 7-12月:体重kg= 6kg + 月龄 * 0.25kg。2-12岁:体重kg= 年龄 * 2 + 8kg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液体的总重量。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6. 身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到2岁时约85cm 2-12岁身长公式:身高cm = 年龄 * 7 + 77cm

坐高: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

中点:出生,脐上。两岁,脐下。6岁,脐与耻骨联合之间。15岁,耻骨联合上缘

7.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1岁时46cm,2岁时约为48cm。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8.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9.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圈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13.5cm,营养良好。小于12.5cm,营养不良。

10.头颅骨的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前囟约1.5*2.0cm,1-1.5岁时闭合,不迟于2岁。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至迟约生后6-8周闭合。

11.脊柱:3个月,颈椎前凸。6个月,胸椎后凸。1岁,腰椎前凸。6-7岁,韧带发育

12.长骨的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13.牙齿的发育:乳牙共20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个月未出牙视为异常,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12岁左右出第2磨牙。

14.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1500g,成人的25%,7岁时接近成人。4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

第三章 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患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 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1~5年后逐渐减少。

4.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有:①结核②脊髓灰质炎③麻疹④百日咳⑤白喉⑥破伤风⑦乙型脑炎

5.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疫苗应烧毁;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疫苗或死疫苗;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应及时记录,避免重接、漏接,未接种者必要时进行补种。

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 接种方法 结核病 皮内 脊髓灰质炎 口服 2个月以上: 第1次2个月 第2次3个月 第3次4个月 麻疹 皮下 白、百、破 皮下 3-12个月以上 第1次3个月 第2次4个月 第3次5个月 乙肝 肌肉 第1次出生时 第2次1个月 第3次6个月 出生后2-3天到2初种年龄 个月内 8个月以上易感儿 7.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

8.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⑴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有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2.5cm以下为弱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一般持续2∽3天。⑵全身反应: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37.5℃以下弱反应,37.5-38.5℃中等反应,38.6℃以上强反应。潜伏期(5-7天)后体温上升。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9.异常反应:①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1:1000肾上腺素)、过敏性皮疹(抗组胺药)②晕厥③全身感染。

第四章 儿童营养

1.能量的需要:基础代谢(1岁以内55kcal/kg。7岁,44kcal/kg。12岁,30kcal/kg)、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所需、排泄消耗。

总能量:1岁以内110kcal/kg,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岁,60kcal/kg 1kcal≈4.2kj 2..三大产能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3.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人体的微量元素:铁、铜、碘、氟。 4.水:婴儿每日150ml/kg,每3岁减少25ml/kg。成人40-45ml/kg。

5.乳汁成分: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4:1

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初乳: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过渡乳:6~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10个月以后。

6.母乳喂养的优点:①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②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③母乳新鲜无污染 ④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及身体健康 ⑤母乳喂养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机会。⑥连续哺乳6个月以上还可使乳母孕期贮存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提醒恢复至孕前状态。

7.婴儿乳量充足的表现:每次哺乳时能听到咽乳声,喂后能安静入睡,每天有1次量多或少量多次的软便,十余次小便,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

8.糖4kcal 婴儿能量110kcal/kg 需水量150ml/kg

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选用合适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的吸入,加强食具卫生,及时调整乳量。 鲜牛乳需经稀释、加糖、煮沸。酪蛋白为主、甲型乳糖、矿物质较多

9..一般生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每天乳量达1000ml或每次哺乳量超过200ml时应添加辅食,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10~12个月,不超过1岁半。

添加原则:1.添加方式:从少到多 从稀到稠 从粗到细 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2.添加时机:应是小儿身体健康时。3.食物质量:食物应单独制作。4.注意观察: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掌握其消化情况。 添加目的: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第五章 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等渗性脱水表现:轻度: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稍干燥,眼窝前囟轻度凹陷,有眼泪,尿量略减少,无周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以下

中度:烦躁或萎靡,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眼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不明显,有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10%

重度:昏睡或昏迷,皮肤弹性极差,口腔黏膜极干燥,眼窝前囟凹陷极明显,无眼泪,少尿或无尿,周围循环衰竭明显,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10%以上

2.等张液: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 等渗液:1.4%碳酸氢钠溶液,1.87%乳酸钠溶液。

3.补液的原则:三定:定量、定性、定时。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三见: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

4.补钾的注意事项:①不宜过早:见尿补钾,轻度缺钾可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严重缺钾可静脉补钾 ②不宜过浓:不超过0.3% ③不宜过快:全日总量不超过300-450mg/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补液中,时间不短于8小时 ④不宜过久:患儿能经口进食,尽快停止静脉输液,改为口服,一般补钾连续4~6天。

5.静脉补钙的注意事项: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3倍缓慢泵入或滴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注意观察心率,当婴儿心率小于每分90次,年长儿小于70次需暂停使用。

1.新生儿适宜的室温:22~24℃,婴幼儿为20~22℃,相对湿度为55~65%,儿童病室为18~20℃,相对湿度50~60% 2..小儿用药的特点:①年龄不同,药物在组织内分布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②肝肾功能不足,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③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④先天性遗传因素对小儿用药的影响。

3.婴儿盆浴的水温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沐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进行。 4.婴儿灌肠的插入深度:婴儿2.5~4cm,儿童5~7.5cm.

5.婴儿肌肉注射的部位:2岁以下注射部位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 服药法:滴入、 吸吮、喂入、鼻饲 6.温箱使用的注意事项: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⑵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效果,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⑶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⑷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⑸保持温箱清洁,每天消毒,每周更换,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湿化器水箱每天更换,患儿出暖箱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对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箱内一切物品均应经过高压灭菌。 7.照光时的护理:均匀照光床透明,温度湿度变化轻,水分营养及时给,环境患儿均安静,病情观察不可少,低于10mg即可停 ⑴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⑵监测体温和箱温,保持兰光床温湿度,观察体温变化,温度保持在36~37℃、相对湿度55% ⑶保证水分营养的及时供给,尤其是哭闹、出汗较多的腹泻患儿⑷保持环境安静,各项操作集中进

行,(低血钙)特别烦躁的患儿可予鲁米那镇静 ⑸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脉搏、黄疸程度的变化⑹光疗的时间按医嘱执行,做好交接班,一般血清胆红素<10mg/dl时可停止光疗。

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波长425-475nm,蓝光最有效,单面光160W,双面光320W,距离33-50cm。光疗时灯管使用1000h必须更换。

8.光疗的指征:⑴患儿总胆红素>12-15mg/dl ⑵出生后24h出现黄疸并进展较快者,早产儿出现黄疸指征可放宽 ⑶产前已知胎儿为RH溶血病,出生后黄疸一旦出现即可进行光疗 ⑷换血前后的辅助疗法。

9.光疗的副作用:发热、不显性失水增加、腹泻、低血钙、皮疹、青铜症、核黄素缺乏与溶血。

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新生儿的分类:

⑴根据胎龄分类:①足月儿:胎龄满37足周至未满42足周的新生儿,②早产儿:胎龄满28足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胎龄超过42周以上的新生儿。

⑵根据出生体重分类:①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为2500~3999g的新生儿②低体重儿:出生1h内体重小于2500g,其中小于1500g者称极低体重儿③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

⑶根据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足月小样儿:将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 ⑷高危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外观特点: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直挺,皮下脂肪丰富,足纹较深,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呼吸系统特点: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约40~50次 /分,主要靠膈肌运动而以腹式呼吸为主,鼻腔狭窄、血管丰富,易出现炎症及堵塞。肺内液,30-35ml/kg。足月儿周期性呼吸:生后数天,呼吸停止小于15秒,无紫绀、心率减慢。

循环系统特点:心率快、波动范围大,平均每分120-140次,血压平均70 /50 mmHg .

消化系统特点: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一般生后12-24h开始排泄,约3-4天排完。 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和大肠杆菌、金葡菌败血症。 泌尿系统:新生儿一般出生后24内排尿。

3.脱水热: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室内温度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脱水热。

4.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

5.足月儿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①生理性体重下降②生理性黄疸③乳腺肿大④马牙和螳螂嘴⑤假月经⑥粟粒肿⑦新生儿红斑

6.足月儿的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维持体温稳定③预防感染④合理喂养,按需哺乳⑤确保安全⑥健康教育 7.新生儿脐部护理:①脐带脱落前应注意脐部纱布有无渗血,保持敷料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应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保持干燥。②脐部创面有少量澄清渗液者先用75%酒精擦拭再用95%酒精涂抹创面 ③局部有脓性、血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再用碘伏涂抹并保持干燥 ④有肉芽形成者,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出生后3-7日脱落。新生儿用2%苏打水每日两次口腔护理。

8.新生儿筛查的内容:听力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甲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9.早产儿外观特点: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儿多,耳壳软,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完全下降,女婴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早产儿体温调节:散热>产热。 呼吸系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消化系统: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和溢乳。缺血缺氧喂养不当时,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易发生胎粪延迟排出。 泌尿系统:排钠分数高,产生低钠血症,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酪蛋白含量高,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调节: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发生硬肿症。 循环系统:心率快、血压低、部分可伴动脉导管未闭。 护理措施:维持体温稳定(室温24-26℃),湿度55~65%、合理喂养(尽早开奶,以防低血糖)、维持有效呼吸、密

切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健康教育、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维持有效呼吸的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时肩下防治小软枕 ②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观察皮肤颜色 ③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80mmHg或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 ④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吸氧处理 ,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氨茶碱静脉注射。 早产儿最好予以母乳喂养,或配方乳为宜。

10.稀释奶的配制方法:奶粉5g :30ml水=全奶。早产儿不吃全奶,按以下配:1:1=全奶30+30水,2:1=全奶30+15水,3:1=全奶30+10水

新生儿心脏监护应予24~48h 更换电极,体温监护时传感器应紧贴皮肤。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病因:产伤性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

临床表现:意识形态改变、眼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呼吸改变、肌张力改变、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各类型特点:1.硬膜下出血(急性大量出血,多因产伤)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生后第二天发作惊厥)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4.小脑出血(胎龄筱俣32周早产儿,常合并非透明膜病、肺出血)

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升高2.低效性呼吸形态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4.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绝对经我、抬高头部)2.合理用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3.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必要时物理降温,过低用远红外床、暖箱)4.健康教育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较多:红细胞破坏多、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来源多 (2) 运转胆红素能力不足:白蛋白少

(3)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低活力不足。

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少。排泄结合胆红素能力差

(4) 肝肠循环的特性:肠道内细菌少,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 2.分类:足月儿>12mg/dl,早产儿<15mg/dl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于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特别在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会加重。界限12.9mg/dl

2)病理性黄疸: 黄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 原因:a.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加快红细胞破坏)。 b.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黄疸下降,即可确诊。)、遗传性疾病(6-l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药物性黄疸 第十二节 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病原菌:我国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2.感染途径:产前,与孕妇有关、产时,与胎儿通过产道时被细菌感染有关、或产后,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有关

3.临床表现:出生后7天内出现症状者称为早发型败血症;7天以后出现者称为迟发型败血症。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五不(不吃、不哭、不动、发热或体温不升、体重不增) 4.辅助检查:血培养是金标准

5.潜在并发症:休克、DIC、脑膜炎、中毒性肠麻痹。

6.治疗要点: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

7.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温度、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营养供给、观察病情、健康教育

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于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1.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 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2.临床表现:低体温、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分度(轻度:肛温≥35℃,硬肿<20% 中度:小于35℃、25%-50%重度:<30℃,>50%)

3.硬肿发生的顺序:小腿-大腿外测—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的特点:皮肤盈众,紧贴皮下组

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友轻度凹陷。 4.治疗要点:复温(关键)、支持疗法、合理用药 5.护理措施

⑴复温:①肛温>30℃,中性温度保温箱,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②<30℃,置于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外加热,每小时提高1-1.5℃,不超过34℃,12-24小时内恢复

⑵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着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鼻饲或静脉保证热能供给 ⑶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⑷预防感染,消毒隔离、加强皮肤护理,更换体位,减少肌肉注射 ⑸观察病情:T、BP、R、P、硬肿范围及程度、患儿面色。 ⑹健康教育

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1.病因:1.膳食供给不足(原发性营养不足)2.疾病因素(继发性营养不良) 2.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①蛋白质,负平衡,低蛋白水肿②脂肪,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③碳水化合物,血糖偏低,重者昏迷甚至猝死④水盐代谢,低渗状态,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低镁血症。⑤体温调节能力。

(2)系统功能:①消化系统,易发生腹泻②循环系统,脉搏细弱、心肌收缩力减弱③泌尿系统,尿量增多比重下降④神经系统,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⑤免疫系统,极易感染 4.临床表现:1.体重不增(早期表现),随后下降2.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首先累及腹部,其次躯干、臀部、四肢,最后面颊。重度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出现浮肿。 5.根据体重及身高减少情况分型和分度 体重低下型、生长弛缓型、消瘦型。

6.并发症:营养性贫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1.来源:1.母体-胎儿的转运 2.食物中的维生素 3.皮肤的光照合成

维生素D的体内活化 维生素D是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胆骨化醇)D3.麦角骨化醇,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变;胆骨化醇,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光化学作用转变,主要来源。这两种形式均无活性,必须在肝、肾中进行羟化生成1,25-(OH)2D3 3.病因:

①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以及早产、双胎均可导致婴儿体内维生素D贮存不足。

②日光照射不足 因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不足。城市高大建筑、烟雾、尘埃、气候等因素,均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③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 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成正比。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易发生本病。

④维生素D摄入不足 因天然食物及母乳中含维生素D少,婴儿若户外活动少也易患佝偻病。

⑤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刺激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D和25-(OH)2D3加速分解,使维生素D不足。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4.临床表现:本病常见于3个月-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 (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常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特异性症状。(二)激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1.骨骼改变:头部:6个月以内患儿颅骨软化,乒乓头;7-8个月方颅。胸部:1岁左右。佝偻病串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到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鸡胸:胸骨柄前突。漏斗胸:胸骨剑突凹陷。影响呼吸功能。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 佝偻病手镯或脚镯,O形腿,X形腿。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3.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三)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四)后遗症期:2岁以后小儿,仅留有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5.辅助检查:(1)激期: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检查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骨密度减低,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2)恢复期:血清钙、磷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血生化正常

6.治疗要点: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重症或无法口服者可肌内注射。除此,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坚持每日户外活动。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应适量补充钙剂。严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7.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日光照射不足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3.潜在并发症:骨骼畸形、药物副作用。4.知识缺乏:患儿缺乏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8.护理措施:

⑴户外活动 指导家长每日带患儿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生后2-3周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冬季也要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夏季气温太高,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暴露皮肤。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⑵补充维生素D ①按时引入换乳期食物,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②按医嘱供给维生素D制剂,注意维生素D过量的中毒表现。

⑶加强生活护理,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

⑷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避免早坐、久坐、早站、久站和早行走,以防骨骼畸形。严重佝偻病患儿肋骨、长骨易发生骨折,护理操作时应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

⑸加强体格锻炼 对已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可采取主动和被动的方法矫正。如胸廓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做肌肉按摩。手术矫治者,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矫形器具。

⑹健康教育 讲述疾病预防和护理知识。鼓励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示范指导方法

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血钙浓度2.25-2.75mmol/L

病因: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则低血钙不能恢复。一般血清总钙量<1.75-1.88mmol/L或钙离子<1.0mmol/L时即可出现。

临床表现:典型的有 1惊厥:小婴儿多见、2手足抽搐 3喉痉挛 三种症状以无热惊厥最常见。 隐匿型:刺激神经肌肉引起体征,面神经征,陶瑟征,腓反射。

治疗要点:急救处理:立即吸氧,保证呼吸道通畅,控制痉挛与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钙剂治疗,缓慢推注10以上;维生素D治疗。

护理措施:控制惊厥,喉痉挛,防止窒息、气管插管,定期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健康教育。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生理解剖特点①.新生儿胃容量30-60ml,成人2000,水排空时间1.5-2h.母乳2-3h,牛乳3-4h。②食管呈漏斗状,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发生胃食管返流,溢奶,呕吐③生理性流涎:由于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④母乳喂养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排便2-4次;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排便1-2次,易发生便秘。⑤肠道细菌: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⑥小儿肠管一般为身长的5-7倍,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肠粘膜屏障作用差。⑦6岁以下肋下触及,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低

二、口炎:口腔黏膜的炎症。病变仅局限与舌、齿龈、口角,可称舌炎、齿龈炎、口角炎

1.鹅口疮:白色念珠菌。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洋小点或小片状物,可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不影响进食。 治疗: 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2.疱疹性口炎:单纯疱疹病毒。单个、一簇或几簇小疱疹,劈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伴淋巴结肿大

3.溃疡性口角炎:链球菌、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充血水肿,随后糜烂或溃疡,有灰白色或黄色假膜,易拭去。常有发热,39-40℃。溃疡面涂5%金霉素鱼肝油。 口炎护理:

1.口腔护理:溃疡性口炎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诺(依沙吖啶)溶液清洗。进食后漱口

2.饮食护理: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避免刺激性食物

3.正确涂药:隔离唾液。病变粘膜表面黏膜吸干净后涂药,闭口10分钟,不可立即漱口、饮水、进食

三、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1.病因:

(1)易感因素:婴儿的消化系统特点、机体防御能力差、人工喂养

(2)感染因素:①肠道内感染: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最为常见)细菌感染(以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多见)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等)②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

(3)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①食饵性腹泻②过敏性腹泻③双糖酶缺乏,乳糖酶活力降低。气候因素 2. 临床表现 急性:2周内 迁延性:2周-2个月 慢性:超过2个月 ⑴急性腹泻

①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轻型: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多在10次以内,每天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起病常较急;可也由轻型逐渐加重而致。a.较重的胃肠道症状: 腹泻频繁,每日大便从十余次到数十次,常伴呕吐、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大便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含水分多,可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可有少量血便。b.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c.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体温可达40℃。 ②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①好发于秋、冬季,以秋季流行为主,故又称秋季腹泻 ②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③潜伏期1~3天 ④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出现呕吐 ⑤大便次数多、量多,呈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 ,无腥臭味,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常并发脱水、酸中毒⑥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约3~8天恢复。⑦经粪-口传播,呼吸道感染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开始呈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镜检大量红细胞,一般无白细胞。 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又是可见白色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⑵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多与营养不良和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有关,以人工喂养儿、营养不良儿多见。

⑶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3.辅助检查:

⑴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腹泻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⑵大便常规:肉眼检查大便的性状如外观、颜色、是否有黏血脓液便等;大便镜检有无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 ⑶病原学检查:细菌性肠炎大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细菌性肠炎,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病毒性肠炎可做病毒分离等检查。

⑷血液生化:血钠测定可了解脱水的性质;血钾测定可了解有无低钾血症;碳酸氢盐测定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的性质及程度。

4.治疗要点: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①控制感染: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其他肠炎应对因选药,如大

-肠埃希菌肠炎可选用抗G杆菌抗生素;抗生素诱发性肠炎应停用原来使用的抗生素,可选用万古霉素、新青霉素、抗真菌药物等;寄生虫性肠炎可选用甲硝唑、大蒜素等。②肠道微生态疗法 ③肠黏膜保护剂:常用蒙脱石散(思密达)④补锌治疗

5.护理评估: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大便的性状 ⑴判断感染性、非感染性:根据大便镜检、培养 ⑵判断脱水程度、性质:补液、补什么 ⑶判断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 6.护理诊断:

⑴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肠道功能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⑵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⑶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⑷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⑸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⑹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7.护理措施:

⑴调整饮食 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而影响生长发育,故应继续禁食,以满足生理需要,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换乳期食物添加;人工喂养者可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待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喂养,改用酸奶、豆浆等。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对少数严重病例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着,应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 ⑵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①口服补液: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不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②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患儿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补给溶液的总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第1天补液:输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对于营养不良以及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进行精确计算;输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累及损失量(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若呕吐、腹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第2天及以后补液:此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一般只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小时内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应尽量口服。

⑶控制感染 按医嘱选用针对病原菌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分室居住,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腹泻患儿用过的尿布、便盆应分类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⑷保持皮肤完整性(尿布皮炎的护理)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肉鳍塑料布或橡皮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皮肤糜烂或溃疡者,可采用暴露法,臀下仅垫尿布,不加包扎,使臀部皮肤暴露于空气中或阳光下;也可用灯光照射,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2次,使局部皮肤蒸发干燥,照射时护士必须坚持守护患儿,避免烫伤,照射后局部涂以油膏。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⑸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温过高应给患儿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并予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大便情况(大便次数、色质量、气味,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如脱水情况及其程度、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低钾血症表现)

⑹健康教育 ①指导护理:解释腹泻的病因、潜在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测以及脱水表现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溶液,强调应少量多次饮用,呕吐不是禁忌症。②做好预防: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换乳期食物,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要定时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运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避免长期滥用光谱抗生素。

补充: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平衡疗法 1.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1) 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这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比例基本稳定,与成人相

近。

2) 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唯有出生后数日的新生儿血钾、血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

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组成差别显著,细胞内液以K、Ca、Mg、HPO4和蛋白质为主;细胞外液

++-+

以Na、Cl和HCO3为主,其中Na含量占该区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主要作用,临床上常可通过测定血钠来估算血浆渗透压,即血浆渗透压=(血钠+10)*2 3) 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2.脱水

等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及分度

失水占体重比例(ml/kg) 精神状态 皮肤 黏膜

前囟和眼窝 眼泪 口渴 尿量 四肢

周围循环衰竭

不同性质脱水鉴别要点

主要原因

水、电解质丢失比例 血钠(mmol/L) 渗透压(mmol/L) 主要丧失液区 临床表现 等渗性

呕吐、腹泻

水、电解质成比例丢失 130-150 180-320 细胞外液 一般脱水症 低渗性

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 电解质丢失多于水 <130 <280 细胞外液

脱水症+循环衰竭 高渗性

腹泻时补含钠液过多 水丢失多于电解质 >150 >320

细胞内脱水

口渴、烦躁、高热、惊厥 轻度

<5%(30-50) 稍差或略烦躁 稍干、弹性稍差 稍干燥 稍凹陷 有 轻 稍少 温 无

中度

5%-10%(50-100) 萎靡或烦躁不安 干、苍白、弹性差 干燥 凹陷 少 明显 明显减少 稍凉 不明显

重度

>10%(100-120) 淡漠或昏迷

干燥、花纹、弹性极差 极干燥或干裂 明显凹陷 无 烦渴

极少或无尿 厥冷 明显

+2+2+2-

2. 酸碱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 根据血HCO3测定结果,将酸中毒分为轻度(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酸中毒呼吸深长。

2)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慢而浅、头痛、烦躁、手足麻木、低钙 3) 呼吸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

3. 钾代谢异常 正常3.5-5.5 mmol/L

低钙:正常钙2.25-2.75 mmol/L 4.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1) 非电解质 常用5%和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液。但葡萄糖输入

体内后很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视为无张力溶液。 (2) 电解质溶液

a) 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均为等渗液。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故临床上常

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b) 碱性溶液:用于快速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溶液。

c) 氯化钾溶液 用于纠正低钾血症,常用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时需稀释成0.2%-0.3%浓度,不可直

接静脉推注。

(3) 混合溶液 (4) 口服补液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新配方:氯化钠2.6g,枸

橼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临用前用温开水1000ml溶解。总渗透压为245mmol/L。

5. 液体疗法的实施:确定补液的总量、性质和速度,同时应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淡(指电解质浓度)、先快后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a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