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红色景点介绍

更新时间:2023-05-15 02: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井市概况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长白山东麓。幅员面积2207.75平方公里,总人口18.8万人,有朝、满、回等12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人口12.5万人,占总人口的66.4%。现辖老头沟镇、东盛涌镇、开山屯镇、智新镇、三合镇、德新乡、白金乡和安民街、龙门街5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开山屯镇、三合镇、白金乡为边境乡镇。

下面我从四大特点为大家介绍龙井市情。

第一大特点,区位优势独特。东南部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拥有三合、开山屯两个国家级陆路口岸,三合口岸距朝鲜清津港86.8公里,与日本新泻港相距约1000公里,是中国经朝鲜进入日本海的理想通道。由东北至西北,龙井市分别与延吉、图们、和龙、安图等县市毗邻,龙井市区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区相距20多公里,与吉林省东部重要的国际空港延吉机场相距13.5公里。

第二大特点,民俗历史底蕴深厚。作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延边文化教育的摇篮,龙井市是目前中国境内朝鲜族人口比例最多,朝鲜族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拥有驰名中外的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一松亭、大城中学旧址、日本间岛领事馆旧址、望江阁等诸多历史遗存。勤劳勇敢的朝鲜族群众在龙井地域培育了苹果梨、粳稻米、延黄牛等农畜品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朝鲜族农耕文化。不仅如此,龙井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在龙井诞生了延边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是当时延边地区党组织的活动中心和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时期,龙井先后有5000多名各族儿女为国捐躯,烈士总数占吉林省的1/10。龙井市连续6年获得“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第三大特点,生态良好、物产丰富。龙井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5%以上,是自然形成的活性氧吧,特产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国苹果梨、红晒烟、黄牛、细毛羊生产基地,是吉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基地;境内有亚洲第一大连片果园、吉林省最大的人工养熊基地和旨在保护松茸及其生态系统的吉林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井市是“北方梨中之秀”苹果梨的原产地,距今已有80多年栽培历史。1995年,龙井市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苹果梨之乡”称号。龙井天佛指山盛产珍贵食用菌——松茸,所产松茸可与朝鲜七宝山出产的松茸相媲美,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龙井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现已发现煤、铅、锌、金、镉、铁、钼、硅灰石、石灰石、辉绿岩、矿泉水等30多种矿产资源;位于老头沟镇的天宝山矿已有百年以上开采历史,新近在智新镇、德新乡实施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工程。

第四大特点,龙井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条件优越。除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扶持政策外,2002年起,龙井市享受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2003年起享受国家级民族贸易县和“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政策。2008年起享受延龙图一体化相关扶持政策,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龙井市享受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在延边虽说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但就延边的区位特点来讲,很难将这两大政策执行,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地理位臵属于中国东部,能够享受的西部政策很有限;二是延边虽然地处中国东北,但延边境内工业数量极少,无法将政策落实,因为没有服务对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并不是这里。基于以上原因,能够在延边打响雨点的也就是民族政策,但要享受民族政策,我们也要花去很多政策运行成本,由于吉林省并不是民族区域地方,所以延边想要争取民族项目得绕过省,直接到中央,但延边边疆稳定,在这里建立企业很安全。)

琵岩山一松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宣解员俞美善,今天为大家介绍琵岩山。

琵岩山是紧邻龙井市区西南郊的一座大山,距市区仅3公里,最高峰海拔虽然只有495米,但相对高度大,望之巍巍壮观。因美丽的海兰江环山而过,使巍然挺拔的琵岩山显得山清水、秀分外娇媚。又因为琵岩山靠近龙井城区,市民登山游览十分便捷,所以历来被龙井市民视为天然的山景公园。登上琵岩山,东望,可俯瞰龙井市全景;西眺,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是漫漫无际的苹果梨园,山下海兰江两岸是肥沃的水稻生产基地,有出产“御皇米”的平岗水田。传颂几十年的著名红歌《红太阳照边疆》,“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唱的就是这里的美景。

琵岩山作为一座天然的山景公园,不仅风光优美,而且人文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山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还有抗日战争时期,龙井人民反日斗争活动的遗址——一松亭。

一松亭位于琵岩山中段山崖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龙井人发现山崖上矗立着一棵古老的松树,从远处看上去,树冠状如凉亭,一朵朵松针好像覆盖的青瓦,很像一座华亭,龙井人便把这棵美丽的古松当做吉祥物,称为一松亭。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延边时期,一松亭成为龙井反日斗士们经常活动的地点,尤其,龙井6所中学的热血青年经常到一松亭聚会,交流研究共产主义新思想,商讨如何开展反日斗争。琵岩山一松亭不再是单一的美丽风景了,逐渐融入了政

治意义,在延边人民心中成了反日斗争的一种象征。

后来,随着一松亭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惊恐和仇视,于是日本侵略者出动军警登上琵岩山,恼怒地向一松亭古松开枪射击、扒树皮、灌胡椒水,施尽了卑劣手段,结果把古松给毁了。侵略者的嚣张并没有吓倒反抗的人们,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青年继续把琵岩山一松亭作为进行抗日宣传、集会的场所,一松亭在人民心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今,琵岩山一松亭已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让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牢记历史,激发爱国、自强精神,1990年龙井市在原址上重新栽植了一棵松树,并在树旁立了一块刻有“一松亭”三个大字的石碑,还建造了一座纪念亭,亭上绘有一松亭、海兰江、龙门桥、大城中学、龙井井泉等景物的8幅画。2002年4月1日,“一松亭”被龙井市政府列为龙井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延边州第一任书记——朱德海故居址

朱德海同志故居址位于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二屯,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是龙井人民为缅怀朱德海同志于1986年修建的。

朱德海同志原名吴基涉,朝鲜族,1911年3月出生于俄罗斯东双城子道别阿村的农民家庭,祖籍朝鲜会宁郡。朱德海同志的祖父于1905年带领全家从朝鲜移居俄罗斯务农。7岁那年(1918年8月),他的父亲被土匪打死。8岁(1919年11月),他随母亲返回祖籍。9岁(1920年2月),又随母亲从朝鲜来到中国吉林省和龙县水东村(现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落户。朱德海同志受朝鲜革命者金光镇同志的影响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193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他积极投入到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扩充武装力量等工作之中,深得组织的信任和当地群众的爱戴。1937年组织选派朱德海同志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39年朱德海同志回到延安,先后任八路军359旅指导员,朝鲜革命军政干部学校教务委员、总务处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德海同志回到东北工作,相继担任哈尔滨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族事务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海同志重返延边。历任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和延边地委书记,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主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任州委书记、自治州州长、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吉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等领导职务,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德海同志不仅在中国解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德海同志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在他亲自主导下,1949年先后成立了延边大

学、延边文工团(延边歌舞团前身)。此后陆续建立延边农学院、汉语师范学校、财贸学校、艺术学校等中高等专业院校和各县朝汉族高级中学。针对延边民族情况的特点,朱德海同志向中央建议延边实行区域自治。1952年中央批准了关于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报告,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

朱德海同志狠抓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方面,他动员群众搞荒山造林、荒坡栽果树、河谷修塘坝,建设延边龙井果树农场和大苏苹果农场,结束了延边没有自产水果的历史。朱德海同志还亲自指挥勘查设计,动工兴建图们江上游的崇善水利工程和古洞河“西水东调”工程,变水害为水利,解决了山区人民吃大米难的问题。在工业生产方面,朱德海同志注重发展民族工业,建立了农机厂、针织厂、铝制品厂、橡胶厂,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体系。

在文革期间,朱德海同志惨遭迫害,1969年被下放到湖北农场劳动。1972年7月3日,朱德海同志因肺癌在武汉逝世,终年61岁。

朱德海同志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像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和铭刻在尊敬和爱戴他的各族人民心中。

1986年6月,龙井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朱德海同志,在智新镇胜地村其故居处立了刻有“朱德海故居址”的纪念碑。2007年12月28日,“朱德海故居址”被延边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感激朱德海同志为龙井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其故居处挖建感恩井,并栽种 象征吉祥寓意的梧桐树,以此缅怀朱德海同志。

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

提到龙井,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西湖龙井茶了,但是此龙井非彼龙井,我今天说的龙井可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比例最多的县城,那么大家想知道我们龙井名字的由来吗?今天大家就随我一起领略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

现在各位所在的位臵就是巨龙公园,位于龙井市市中心,占地面积7492平

方米,园内芳草如茵,各种乔灌木搭配有序,错落有致;亭榭楼阁古色古香,幽幽石路小径延伸于园落深处,景致美不胜收。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便座落于其中,有史料记载:十九世纪末,朝鲜垦民张仁硕、朴仁彦等迁到六道沟,在这里开荒种地。初来时发现一眼古井,便修好使用。据说当年井水清凉甘甜,由于井很深,为了便于提水,他们与附近的汉族农民一起,在井边安上桔槔(一种吊桶架,汲

水的设备),朝鲜人管它叫“龙井吊”(又称“龙吊桶”),由此而得名为龙井。

1934年由村民李基燮等人发起,龙井村居民为纪念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井,重新修缮此井,并在井边竖起一座高2米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镌刻着“龙井地名起

源之井泉”9个字。还在井旁立了4个石头柱子,围了木栅子,在木栅子外栽了松树和柳树。

这口井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据传在海兰江畔的一个小乡村,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朝鲜族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几个顽童手里救下了一条鲤鱼,并把这条鲤鱼放进了江中。为了感激这位姑娘的救命之恩,每当小姑娘来江边洗衣服时,小鲤鱼总是在姑娘面前游来游去。为避免小鲤鱼再被坏孩子捉去,这个小姑娘只能将它带回来放在村头的井里。那天晚上,当小姑娘来到井边时,等待她的却是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原来这条小鲤鱼正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因触犯“天条”,被天庭降罪,所以变成了小鲤鱼。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但是他们恋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为了和自己的恋人长相厮守,小姑娘毅然决然的跳入井中。正当大家都以为小姑娘已经淹死了的时候,突然一条小金龙从井中飞出把姑娘托起来,他们飞走了,飞到很远很远。而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把这口井取名叫“龙

井”。1987年,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被龙井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现在所看到的石碑在分别在1986年和1994年政府在古井旧址上修建

的,也就是重新建立了一座高3米的花岗岩纪念碑,碑上按原井碑文镌刻了“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9个楷书大字。在纪念碑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鲜族少女头顶水壶来井边打水,碑的基座根据龙井的民间传说,南北各有一面铜制浮雕:南面刻着一条奔腾的巨龙,叫做巨龙擎天碑,象征着从井内腾升的小金龙和龙井地名的起源。

下面请各位随意参观。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a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