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俗民居暑假实习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1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关于“镇江”历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镇江这个古老城市的历史。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揽长江,南与常州、无锡、苏州联体构成苏南经济板块,是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

镇江拥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江山秀美,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江南水韵城市的起点。美丽富饶风景迷人的镇江,旧时曾有朱方、谷阳、京口、润州等名,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二千年前秦汉开始建县,孙权几代在此称雄江东,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吴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大江横陈,群峰环抱,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江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处,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塑造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镇江还是座爱情城市,四大爱情传说都发生在镇江:许仙和白娘子,丹阳的牛郎织女,丹徒上党槐荫村董永和七仙女,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梁祝的传说。三国孙策、周瑜分别迎娶了镇江乔玄的女儿大乔、小乔;《三国演义》孙刘在镇江甘露寺联姻;东床快婿王羲之在镇江迎娶了郗鉴的女儿;辛弃疾在镇江迎娶了范邦彦的女儿;蒋介石和宋美龄,赛珍珠和布克,都是在镇江度的蜜月;白岩松是镇江扬中女婿;毛泽东孙子毛新宇也是镇江女婿。 千百年来,历代名流大家纷至沓来,放歌题咏,挥毫泼墨,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更有《白蛇传》-“水漫金山”、《三国演义》-“甘露寺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给镇江增添了神奇美丽的色彩。

二、关于文人

在镇江这座江南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贤中,有贤臣名宦、科学巨子、文化名流以及释道宗师。当我们以寂静的心情,寻觅着他们的足迹时,会深沉地感悟到历史文化在我们心灵中的撞击,先贤典范为万世楷模,激发出我们更多的中华民族的热爱桑梓之情。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东晋时,中原鸿儒显宦纷纷南下,移居京口者众多,或完成大业,或著书立说,著名的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移居镇江的有:著有被誉为

1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

明清两代镇江名人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

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镇江籍5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冷遹、诗人闻捷。此外,丹阳市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近代有爱国老人马相伯,美术家吕凤子,当代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句容市有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季札美德传千秋:镇江西南有个古镇延陵。据传春秋时期是吴国延陵季子的封邑,

古镇名字也由此而来。

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名季札。季札的美德表现在他先后三让王位,他不顾父王的遗愿、兄弟的苦心和吴人的拥戴,抛弃了家室财产,躬耕于鲜为人知的边区僻地,来实现“以让全志”的意愿。季札的到来,给延陵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文化,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皎皎星日垂,万世怀道义”。季札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为民造福、恪守信用,以至善美誉传颂久远,镇江九里人民建了季子庙,世代祭祀。苏轼曾在《延州来季子赞》中说:“泰伯之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蜕而行。坐阅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沈括著述梦溪园:镇江市梦溪园巷内,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我国北宋世

代伟大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时的故居——梦溪园。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中坚人物,担任过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负责管理全国财政。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贬官,于元祐三年(1088)定居镇江,住了整整8年。沈括住在这里,过着完全隐居的生活,但他不甘寂寞,在梦溪园中专心著述。除了写有大量散文之外,沈括还写成了《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茶论》等著作,其学术价值最高的《梦溪笔谈》是沈括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所研究、发现、实验、制作的许多属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分门别类的记载。

《梦溪笔谈》还记述了一些关于镇江的“故事”,如金山寺所藏“龙卵”,润州菜园中菜花的病变等,还指出某一书中所记润州掘得的一组晋代玉磬是仿造的假古董,润州地方官鞠真卿首先创造了对违禁者罚款的好办法等等。

祖逖击楫誓中流:祖逖生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

北)人,后迁居京口。

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在《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有两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词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气壮山河的诗篇《正气歌》中也有两句慷慨激越的诗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他们在诗词中都讲到了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京口。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原来在黄河流域;秦汉以后,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而三国之后,北方异族崛起,不断南侵,因此,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外患”。东晋而后的五个朝代,都偏安于江南。长江天堑成了南朝统

2

治者安身立命的防线。

京口“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实天设之险”。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定都金陵,京口就成为外卫,其军事上的战略地位恰如杜佑《通典》所说:“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当年在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江面上,祖逖率领的北伐勇士拍成了一条生龙活虎的战阵,行到中流,巨浪腾空,滚滚向东。他看到这伟大雄壮的场面,心潮起伏,不禁又激起燕赵健儿之气,随即在船上拿起一把楫来,敲击着船舷,慷慨激昂地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各船上的健儿们群情激昂,大家奋力划桨、摇楫,战船很快乘风破浪到了对岸。

祖逖是当时最识大体、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他以京口为根据地筹划北伐,在京江中流击楫的慷慨场面,历千秋万代,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刘勰著《文心雕龙》: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的弟弟。他们世居京口

(今镇江),成为南朝文化世家。

大约永元三年(501)左右,刘勰37岁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字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镇江告成了。清人孙梅曾说:“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他认为《文心雕龙》确是全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字创作的重要经验,把握了文字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因而通过此书,可以鸟瞰晋宋以前的文字概况及其精华。《文心雕龙》以“神与物游”为文字创作的特殊方法,以“述志为本”为文字创作的特殊任务,以“写物图貌”为文字创作的特殊形式,对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文心雕龙》方兴未艾,一门新兴学科——“龙学”正在蓬勃兴起。

米芾京口得“天趣”:镇江焦山碑林中有一块镌着“城市山林”四字的横额石刻,

书体超妙入神,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题于他在南郊“鹤林精舍”的。

据说米芾初到镇江,深爱此地江山壮丽,拟就此定居,但苦于无宅营建。恰值苏才翁之孙苏仲恭学士在北固山下有一片荒园废地,古木森森。米芾认为这是镇江佳绝之境,于是以自己一座珍爱非常的小石山问苏仲恭学士家换得了北固山的房产,在山的西麓建了“海岳庵”,门前题额“天开海岳”,字号海岳外史,又称家居道士,日日吟哦其中。 米芾对镇江是有特殊感情的,他非常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在其《净名斋记》一文中写到:“江山万里,十郡百邑,临流为偟者,缭山为城,临水为隍者,惟我丹徒。重楼参差,巧若图刓。地灵极倪,而云霞出没;星辰挂腹,而天光不夜。高三景小万有者,惟吾甘露。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者,谓之多景??”

米芾的突出成就要数书画两项。他自谓其书为“刷字”,其画为“心画”,可谓书画双绝,“颠不可及”。

如今,当你来到镇江南郊,还能看到修复后的米芾墓,墓碑上写着:“宋吏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碑文出自启功先生的手笔。

萧统选文增华阁:“读书人去刘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这是镇江南郊招隐山入

口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上联讲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读书于招隐寺的故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萧统确曾读书于此。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就是他和文学侍从之臣在招隐寺旁的增华阁编选而成的。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他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萧统觉得自己如果继续做皇帝,虽然尊荣至极,但是一旦辞世,还是与草木同朽,泯灭无踪。只有写文章才是千古之盛事,经国之大业,即使百世千年之后,也会有人阅读这些文章,追忆它的作者。所以,他宁可不做皇帝,也一定要在文字上作出不朽的贡献。

3

萧统和侍从学者们在镇江招隐山风雨晨昏、遨游书海、辛勤工作,终于编成了30卷的《文选》稿本,选录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文词赋700余首(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如今镇江的南山中,增华阁好像仍在同每一位前来观游的人们讲述着萧统那感人的故事。

名城镇江也曾有过惨烈的过去,镇江人民因此接受了特别严酷的锤炼。镇江城内外,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战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京岘山宗泽墓前的苍松翠柏,金山绝顶一年一度盛开的杜鹃,北固山\文天祥脱险渡口纪念碑\焦山抗英古炮台遗址等等,仍让人们回忆起宗泽弥留之际三呼\过河\抗金和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操节,以及海龄等抗英将士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先烈和前辈们坚贞不屈、气节凛然的操守,为镇江增添了严峻、辉煌的色彩! 先贤典范,为万世楷模,光照后人。宋末宰相陆秀夫幼年随父迁居镇江,故宅就在镇江东郊的汝山下,与民族英雄宗泽墓相距不远。\陆相门前新涨海,丞相墓上古松声。\陆秀夫自幼秉受了爱国志士志概操节的教育,在宋元两军决战,宋军大势不可挽回之际,他背负幼帝跳下了滔滔南海,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家乡,发扬先贤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艰苦创业的优秀传统。 欢迎大家来镇江探访古仁人之心。

三、关于建筑

镇江的风景名胜无处不体现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的交流与融洽。“金山之雄,焦山之秀,北固之险,南山之幽”,尤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形成了优良的风景名胜体系。先人造就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还有“律宗第一山”-宝华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和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每到香期,上山香客达三、四十万人及镇江赏樱胜地-宝塔山等。

第一站:江苏赛珍珠故居

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登云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为“镇江市友好交流馆”,用以收存陈列赛珍珠的著作和相关物品、资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义的展品。1917年5月,赛珍珠与卜凯结婚,婚后定居宿州。她俩燕尔新婚的蜜月,就是在宿城度过的。宿州城内,南小隅口稍东,大河南街路北,一所灰砖青瓦的四间中式平房,就是这对海燕双栖之所。该处原为王氏公祠,也开过当典,有一较大的院落。西边几间房屋临靠南门大街,是宿州基督教的布道所。院内住的人家,大多是教会的工作人员。从赛女士住地东行不远,就是福音堂,教会办的启秀女校也在同一条街——大河南街的西头。赛女士由家去学校步行不用十分钟即或到达。大家都称呼她为“卜师母”。“师母”一词,是当时知识界、教会人士对已婚妇女的尊称。那时,她还是一位双十年华稍过的少妇,颀长、苗条的身材,一张椭圆形的脸上,鼻梁高高,两道弯弯的浓眉下,一双碧色的大眼睛,不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人们眼中,她同样具有东方的女性美。

4

第二站 :梦溪园

梦溪园在市区东面,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住处,在这里他完成了不朽的著作《梦溪笔谈》。梦溪园占地十多亩,园内的建筑物有花堆阁、岸老堂、肖肖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壳轩是沈括著书的房间,厅堂里安放着沈括塑像,陈列着沈括当年的著作及使用的工具、实物等。梦溪园位于市区东侧的东河边中段,是被列为世界名人的中国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在镇江定居的住宅,沈括在此完成了闻名古今中外的不朽著名〈梦溪笔谈〉。沈括(1030-1094),杭州人,自幼好学,钻研学术,嘉祜进士,神宗时积极推进支持王安石变法,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他博学善文,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用功极勤。在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地质、生物、化学、医药等方面都造诣很深,颇有贡献,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一流科学家。他晚年在梦溪园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就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历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把沈括称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独的人物,并且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该书现有英、法、德、意、美、日等国家的译本。沈括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历史人物。

5

第三站 :五柳堂

镇江市明清民居建筑群五柳堂位于市区演军巷,前后共七进平房及一座藏书楼,现原地保护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第一进为楠木厅,第二进为斜厅,第三进为阁楼厅,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厅系明代建筑,梁架、立柱均为楠木,梁架用才硕大,立柱呈棱柱状,顶部有卷刹,做抬梁,次间山面无脊柱。这种宋元遗制实例甚是可贵。斜厅建于清代前期,整个屋身斜形而立,与楠木厅不在一条中轴线上,颇具个性。阁楼厅与斜厅依回廊相连,东西间附建阁楼,颇为独特。藏书楼亦名游经楼,两层,取陶潜诗“游好在六经”之意,建于民国,为陶蓬仙藏书、写作之处,他曾在此编纂《润州唐人集》等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五柳堂宅主陶氏,祖居江西浔阳,后迁居镇江,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陶氏系五柳先生陶潜之后人,故题“五柳堂”堂名以示对先人的尊崇之情。

1995年4月,江苏省政府公布“五柳堂”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

五柳堂建筑群,延续明、清及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名居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了加强保护,1999年12月至2000年11月,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该建筑群进行了大修。

第四站 :西津古渡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7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

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西津渡不远处有一待渡亭,即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 宋熙宁元年(1608)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街两旁至今还有毗邻相连的座座雕花木楼,是当年的香火铺。

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

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第五站 :张云鹏故居

张云鹏是江南名中医,其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砖小瓦,四进九间,庭院深深,移步成景,具有典型江南近代民居特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当时这是中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民居。令人赞叹的是,张云鹏故居一直居住其家人,张云鹏1958年去世后,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生活在故居里。本报8月15日报道的《兄弟俩同日结婚同吃同住33年》就发生

8

在故居里。故居的每一个遗存,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全是家人自己出资维护打理。该故居在联合国榜上有名后,成为名扬海内外的镇江“名片”,引来海内外近万人慕名参观。对每位来访者,主人不收分文,一一热情接待。

第六站 :冷御秋故居

冷御秋故居 一处独院住宅,主楼是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位于丹徒黄墟镇。冷御秋,丹徒黄墟镇人,1902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1906年加入同盟会,与赵声等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作为广西民军帮统出师北伐援鄂。1912年元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后又任安徽都督府参谋部长、第九师师长。1913

9

年第九师改编为江苏陆军第一师,他任师长,驻守徐州。1913年任军务院参议厅厅长。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总参议、代理内务部长。护国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丹徒从事实业,创办了永安蚕种常1945年7月1日,他与黄炎培等一行6名民主人士赴延安,在机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迎接,与中共领导人共商大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利用省临时参议长的身份,营救地下党和新四军及革命群众,获救者近百人。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华东军政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了纪念他的生平事迹,2002年将故居改建成冷御秋纪念馆。

镇江传统建筑保留了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砖、瓦、木、石作的传统工艺,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兼容了北方

10

建筑的“雄浑”和南方建筑的“纤秀”,融汇了宋、元、明、清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镇江传统民居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多建于明、清两代;另一类则是中西结合式或仿西式民居,建于近代。

受徽派建筑影响,镇江传统民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俄罗斯抽象主义画派大师康定斯基对黑白二色有过精彩的描述:“白色虽为无色,但可以看出一种伟大的沉默,而那沉默绝不会是死的,而是新生的无,是诞生之前的无。而黑色是绝对的虚无,具有无未来、无希望,而永远沉默似的内在音调”。镇江传统民居采用了这种“伟大而沉默”的白色和黑色。封闭内向的院落,青砖墙高大幽深,高约丈余,对外不设窗,现有的窗户多为后人所改开。黑色或灰色瓦顶,三峰、五峰马头墙层层跌落,组成跳跃式的黑边,具有节奏性的美感,产生了素丽而古朴的视觉韵味。而与徽派建筑近乎张扬的雕刻相比,镇江建筑雕饰则显含蓄。大门正面一般不作过分装饰,多为高大简洁的清水磨砖墙,门前置圆形抱鼓石或方形门枕石,其上雕刻生动的珍禽瑞兽或植物花草。考究一点的民居,则在檐下挑出青砖门罩,但也是极其简洁概要,绝不似徽雕般风芒显露。

四、关于民俗风情

每年的正月初一,镇江民间有“秤江水”的习俗,《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中介绍:“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岁岁不差。”这种风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部分展示。

正月初五财神日,有“骑驴上金山”的风俗,俗称“拾金子”寓意幸福发财之说。“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元宵灯会,也吸引着许多民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习俗还在镇江有所保留。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观赛龙舟的习惯。明代张岱曾拿镇江的龙舟赛事与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做过比较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苏州亦然,秦淮有灯船、龙船,不瓜洲相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可见金山竞渡早已名震四方。

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黄明时节上chui山,每年的清明节前,上万人爬上chui山登高远眺的场面十分壮观。 民居古迹

镇江的民居古建筑众多,保存完好的多集中在大西路、京畿岭一带,尤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而闻名天下的西津古渡最具价值,这里聚集了从六朝到唐、宋,从元代到明、清的古西津渡口遗迹,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等等,沿街两旁,晚清时代繁华的店铺依稀可见,五十三坡旁的街道店面多为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棂,下层铺子上层居人,这些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无不展示着镇江人的勤劳智慧。

丹徒上党的田间民歌号子、三山的南乡服饰等具有鲜明吴文化遗风的地方特色。另外丹阳的“河蚌舞”、|“秧歌灯”极负盛名。丹徒东乡的“双推手”、“唱麒麟”也各具特色;扬中的花灯唱凤凰别具一格,句容的“火灯舞”、“火流星”也都是民间一绝。 镇江的剪纸、雕刻、正则绣、竹帘画、华山泥叫叫等民间手工艺术在国家比赛中曾屡屡夺魁,吸引着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来此追踪寻艺。

11

镇江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奇特的个性和魅力,也是古城镇江深厚的文化历史宝藏。

婚嫁习俗:这里介绍的有些习俗已经不存了,现时的婚嫁已随着时代的进

步而有了新的含义。

大概的程序是:庚帖,由女方用红纸写明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男方也写明了一起去“合婚”,然后开始“议婚”、下聘、择日、迎娶、回门、会亲。 其中的过程有许多讲究,如:婚礼的日子要逢六,接嫁妆需要六个人,暖房要有童男子压床,开门要有开门封(红包),进门要喝三早茶,鞭炮不断催轿,姑娘出门要换鞋,舅舅背外甥女出门,到男方要新郎官背进门,近郊农村在大门前还要铺上新麦草——意为走金光大道,挑馒头——蒸蒸日上,闹公太爷——不闹不发的习俗,等等。

喜事一定要有整条鲢子头——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丧事忌用鲢鱼——年年有丧。

生日习俗:小孩满月,百露,抓周,逢十、二十、三十大庆,俗语:三十

不做,四十不发,花甲以上大寿要闹寿,中面晚酒,送寿幛、寿面,讨寿桃、寿碗,寓意:讨寿添岁。

茅山的香期庙会

每年的香期庙会,茅山道士都要为香客游人做道场。主要分早、中、晚三朝。早朝起经、净坛、请神、接驾、安位,中朝上表,晚朝送神。茅山的三宫是正一派,所做道场主要是“斗姆科”、“仙翁科”。五观是全真派,所做道场主要是“铁罐科”。做道场的目的是祈福兆祥和超度亡灵。

按照茅山的规矩,赴香期庙会的人们,早在三天前就应斋戒沐浴,否则神灵是会责怪的。当人们回去时,还一定要请回两件法宝:“一炷香”,这是为了讨吉兆,含“回香(乡”得福”之意;“黄丹箩”,一共有二十九只,形似竹篮,有鹅蛋大。它的含义是:其中二十八只,代表二十八宿,中间一只,代表祖师炼丹的丹炉。请回之后,挂在灶上,到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时一起焚化。 茅山香期庙会长达三个月之久,内容丰富多彩,既为信徒提供了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广大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

镇江端午节京口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以龙造形的木舟。这种木舟的首尾都雕有巨龙的图案。在古代,龙舟唯有帝王才能享用,后来我国民间划船竞赛,也渐渐有了用龙舟的习惯。每逢端午节那天,许多地方都要举办龙舟竞赛,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宋代诗人余靖在《端午日寄酒庶问都官诗》中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枪神”。

京口在端午节也有举办龙舟竞赛的习俗,—方面纪念大诗人屈原,一方面作为民间的一项大型文体活动,其规模、场面都是很大的。举办龙舟大赛的那天,

12

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纷纷赶到江边去观看。从焦山至金山漫长的江堤上,人来人往,站满了观赛的人群。许多邻近县乡的百姓,也在此日赶到京口,观看这一年一度的比赛。

当时,丹徒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学者赵彦称曾在其《三愿堂日记》中描写过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京口龙舟大赛的盛况。他说,京口龙舟最盛,比其他地方的龙舟大赛要展开。从岸边望去,竞渡时江上波涛起伏,巨浪间百舸竞发,前呼后涌,排桨挥动,鼓舞沧波,一瞬间,“金翠眩目,镇鼓艳耳,游观者舟次鳞列,约不下千万”,气势是非常壮观的。

京口龙舟大赛,不仅比速度快慢,而且要比水手的技巧;尤其是水手的潜水功夫。传说比赛的项目中有江面抓鸭和潜水捉鱼等。抓鸭是由几组龙舟圈成一个大圈,然后在圈的中央放一只活鸭子,一声令下,众舟一起合围,哪一艘龙舟上的水手先捉到鸭子,哪一艘龙舟就算获胜。有时,鸭子见人,就潜入水中,这时,水手们就必须跃入江中捕捉,竞争场面十分热闹。潜水捉鱼,在竞赛中算高难项目,比捉鸭子要费力得多,一般潜水功夫相当棒的小伙子才敢参加此项赛事。根据竞赛规则,事先在数条黄鳝的头上各扎上一根红绸带,然后待发令时放入水中,比赛开始时,先由各个龙舟推出自己潜水功夫最出色的水手参加比赛,以抓获黄鳝的多少来决定名次。。随着锣响,黄鳝被放入江中,四周龙舟上的.水手纷纷潜入江底捕捉。要捉住黄鳝是很不容易的,它又滑又会钻,往往水手们多次潜入水中都无功而返,只有潜水功夫特强又善于捉鱼的极少数幸运者才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

京口龙舟大赛一直持续到清末,后因观赛的人越来越多,安全难以维持,以及风浪不测,常常为比赛要淹死不少人,才被官方禁止。

镇江除夕习俗

镇江人过年有镇江人吃的特产。除夕前几天,各家各户就忙着蒸年糕、馒头、包子等。蒸的枣糕底层很大,一层一层的往上垒,大约有七、八层,越到上面越小,有点象宝塔尖;又有点象(生日)蛋糕,但每一层都没有那么厚,每做一圈,四周都有花纹,每朵花中嵌一只红枣,一只枣糕大约有上百只红枣,白里透红,煞是好看。枣糕好象主要不是给人吃的,而是上供,供菩萨、供祖先。新鲜的枣糕,供到月半,干得象沉甸甸的,塞到嘴里硬梆梆的,一点胃口也没有了。但大人总是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吃下去啊!神吃过的,吃下去长得快,长得大。\ 再就是一根整竹竿的竹枝上挂满了一个又一个的红纸包。摇竿时,每摇下一件东西,孩子们总要抢上去打开红纸包看个究竟。摇下什么东西,大人就说什么吉祥话,摇下桂圆是\团团圆圆\;摇下花生是\长生不老\;摇下零钱是\恭喜发财\;摇下枣子是\早生贵子\,这些孩子们都不是太感兴趣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是\摇\,因为拴什么东西到竹枝上事先是不让孩子们知道的,因此孩子更加觉得稀奇,总想竿上会掉下一个稀罕物,因此,摇的劲头更大了。

晚上,吃年夜饭了,有的人家吃年夜饭,老规矩总是吃素。据说从大年三十吃到年初一,象征着吃了一年的素。明明是豆腐里打滚,蔬菜里翻身,但偏偏要叫个荤名,什么炒虾仁,实际是山药糯米粉;烤鹅是烤豆腐皮;醋溜排骨是醋溜炸面粉裹藕。年夜饭最后总是吃素饺子。小孩子吃了一个还要再吃一个,不是素

13

饺特别好吃,而是打零钱。因为每年晚上都要宣布,谁吃到水饺中的零钱,谁就发财。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镇江民谚:“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为“试灯日”,正月十五,家家放爆仗,户户吃汤圆(元宵),正月十八落灯,晚上合家吃面条。象征团圆、吉祥、长寿之意。父母在元宵节前给新出嫁女儿送灯,名日“吉庆”。

镇江元宵节向有张灯、放灯、观灯习俗。苏东坡《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赵尧注:“北寺在润州,上元最盛。”可见,古代镇江灯会是很盛行的。

“两浙(浙东、浙西)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斗女工之纤巧。”每逄灯会,五色灯彩斗艳,银花火树照人。所制花灯有“走马灯”、“兔儿灯”、“老虎灯”、“鲤鱼灯”、“金蟾灯”、“螃蟹灯”、“龙灯”、“水漫金山灯”、“唐僧取经灯”、“灶灯”、“西爪担子灯”、“荷花灯”??,只只奇巧争艳。过去,现在大都用彩绢、色纸精扎而成,大都改为五色塑料花灯。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a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