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作文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3-08-16 06:08: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家乡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 》作文教学案例

执教: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实验小学 代士云

评析:唐山市丰润区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2003年秋季开始,我们和唐山西实验小学五年级开展了联谊活动。联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写作能力。联谊活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由书信往来进行交流;二是作文异地交流批改。

我们的作文教学采用了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的活动设计,围绕着一个个主题开展活动,把“交友、实践探索、习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来进行。

第一次作文活动是为对方小朋友介绍自己《美丽的校园》。第二次是为对方介绍自己身边具有美德的人物故事。第三次就是为对方介绍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 》

由于前两次活动开展的比较扎实,所以,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开展第三次活动前,他们就对活动的内容开始打探、猜测。当我宣布了活动的主题后,学生不禁欢呼起来。看来,这次活动的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我在课上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发现,竟然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选择了“家乡好吃的”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流程,接下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选材,然后说一说,评一评,再开始写草稿,接着读一读,互相评一评,再修改,最后抄写到作文本上。我觉得,如果这样完成一篇作文,就不能够使学生将作文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虽然学生对此有生活的体验,但积累和沉淀得不够,作文中的灵性就不足,写作的能力就很难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没有草率的让学生动笔去写,而是让学生先讨论:“我们为对方小朋友介绍‘好吃的’,应该介绍哪些方面?”学生们踊跃发言,经讨论和归纳,得出结论:“可以介绍这些小吃或者食品的色、香、味、制作过程、独特之处 ”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我们既然为对方介绍,那么你想让对方读了你的介绍后,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学生马

1

上说:“要让他和我一样喜欢吃!”我接着说:“要想让对方也喜欢吃,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对这种食物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在写的时候,才可以写的真实、具体。”

这样启发之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去认真观察、研究:“自己喜欢的那种小吃到底为什么这么好吃?除去好吃,还有没有其他值得介绍的地方?”当学生再去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他们不仅注意看小吃的制作过程,还注意观察食物在形、色、香、味各方面的变化,而且注意调动各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开口问问、动手做做 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我还亲自领着他们到拉面馆去体验生活,现场指导观察。观察的方式有了改变,观察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有了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再回到作文课堂上时,学生的语言明显地生动起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时,他们兴奋极了,边说边比划。研究煎饼的几个同学在那里争论煎饼那种诱人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儿,该怎样用语言来描述。研究饼夹肉的同学们正在讨论吃到嘴里的感觉到底是不是软软的、滑滑的。研究糖葫芦的几个人急着喊我过去评判,因为他们说到糖葫芦如何从案板上往下取时,有的说要往上轻轻推一下,有的说不是,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完善了文章的构思,提高了的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对于家乡的小吃随着了解的深入,情感体验上也逐步加深了。

但是,我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研究活动仅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观察和了解上,虽然也有新的收获,却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思考。如果单从这一次作文的角度来看,活动至此,应该是比较成功了。大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也基本上做到了文从字顺,表述具体。不过,我感觉,研究活动的意义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载的。如果在活动中,学生没有发现问题,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就不能养成。没有这种习惯,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很难再提升。为此,针对典型事例,我引导学生要注意追究根由。如“金丝小枣”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什么样的饺子陷煮熟后成丸儿不散?买的糖葫芦的糖皮为什么比我们自己做的要脆,要光亮?

1

学生带着这些追问出的问题返回生活中再次研究,就又有了新的发现。如:鸡蛋磕到煎饼上之后,要捣碎蛋黄才能迅速摊好,不然鸡蛋会“到处跑”。做拉面时案板上要抹油,手上也要蘸油,这样面才不会沾在手上和案板上。做糖葫芦时,糖里要放白矾,糖皮才会凝固的快,案板上要抹油,糖葫芦才好往下取,糖葫芦从糖锅里拿出来要往案板上“摔”一下,糖片才会大一些,金丝小枣里有密密的、亮亮的金丝所以叫金丝小枣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更加的关注和喜爱。看到这种现象,我突然之间来了灵感:研究的过程不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有了多少有趣的发现啊。于是,我提议让他们把自己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烦恼的事情以《××××外传》为题写下来。没想到的是,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就这样,一次研究活动,很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写出了个性十足的两篇文章。

我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自己写的两篇文章,听取对方的意见,再进一步的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组织学生把习作寄给了丰润的小朋友。对方的小朋友也把习作寄过来,学生要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的写作知识来评价别人的文章,同时也在别人评价自己文章的同时学到了新的写作知识。在与对方小朋友共同分享研究乐趣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兴趣、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附学生习作

金丝小枣

作者 黄修齐

你吃过金丝小枣吗?即使吃过,也不一定亲眼看到过它的生长过程吧!幸运的是,我的家乡---青县,就是金丝小枣的产地。所以,你就不要着急了,坐下来听我细细道来。

枣树发芽比较晚,春色满园的时候,才刚刚长出嫩绿色的叶芽,不过,没多长时间,就长成大叶子了。枣树叶子绿得发亮,像是涂了蜡。

1

快要立夏时,小小的枣花苞慢慢长出来,嫩嫩的、黄黄的,像是小米粒。瞧,多可爱呀!慢慢的,枣花开了,五个小花瓣上,有像蜻蜓翅膀上那样可爱的细丝。那小小的枣花黄中带绿,藏在绿叶间。你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它。不过,你一定知道它开了,因为满枣园都飘散着它那甜甜的花香,引来无数的蜜蜂嘤嘤地飞舞。据说,蜜蜂酿枣花蜜非常有名呢。

初秋时节,枣树上挂着许多青青的、小小的枣。开始只有绿豆大小,慢慢地长成“黄豆”、“花生” 颜色也由青转黄,由黄变白,由白变红 到了中秋,枣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枣。看哪! 绿绿的叶儿,鲜红的果儿,煞是好看!摘一粒放到嘴里一咬,哇!脆脆的、甜甜的,让你吃不够!

对了,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金丝小枣吗?这个呀,原来我也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小枣晒蔫了之后,用手轻轻掰开,就可以看到密密的细细的丝,对着阳光看,闪闪亮亮的,怪不得叫金丝小枣!

怎么样?这回长见识了吧?你来吗?来了我会请你吃用金丝小枣做的醉枣和枣糕。

金丝小枣外传

作者 黄修齐

这次作文活动,老师让我们研究家乡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我选择了金丝小枣。经过调查和整理,我写完了作文。我以为已经把小枣的底儿摸透了,而且觉得文章写得也满生动的。哪知到了学校,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金丝小枣吗?”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把我变成了小哑巴。半天我才说:“是随便起了个名字吧,好听呗。”老师看着我笑了,说:“每一种事物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回家再好好研究一下吧!”

经过询问,我听说金丝小枣里有金丝,所以才叫金丝小枣。可是我吃了那么多的枣,没有见到金丝呀!我把疑问向老师提出来了。老师笑着说:“回家拿一个晒过的枣掰开看看。”

1

回到家,我找了几个小枣试了试,嘿!果然,在我掰开的一刹那,我真的看到了“金丝”!它是那样密,那样细!对着阳光看,真是名副其实的金丝────亮亮的,细细的。

为了和我一起研究,老师让我把枣带到了学校。

我把枣交给老师,老师挑了一个干得发硬的小枣,用力掰开。咦?怎么没有细丝出现?老师又拿了一个较软的枣,再迅速掰开,咦?怎么还是没有?我心里有点紧张了:莫非今天我拿来的不是金丝小枣?

正在我疑惑时,只见老师又拿起一个,轻轻地掰开,小心翼翼地向两边拉去。哇噻!那像蜘蛛网似的金丝终于出现了!围观的同学们不仅一阵欢呼。老师继续“实验”,结果,有个小枣的金丝达到了20厘米呢!一时之间大家一人拿一个枣都拉起来。

这时,李一鸣递给老师几个大冬枣。可是老师拿过来就扔到了嘴里---“私吞”啦!我们不解地问:“老师,您为什么不做实验了呀?”老师一边吃一边说:“这些冬枣是鲜枣,里面的是水分多,糖的浓度小,所以,是拔不出丝来的。”哦!原来如此呀。

接下来,老师让我总结一下,怎样才能从枣里拉出丝来。我说:“枣太脆不行,得是晒过了发蔫了的枣。太干了也不行。”“那为什么呢?”老师追问我。“脆枣里水分太多。干枣太干了。”我得意地说。老师听了补充道:“太干了的枣,糖分凝固在枣肉里了,所以就拉不出丝来了。”老师接着问:“你还发现什么啦?”我想了想,说:“没有了。”老师启发我:“怎样拔才能拔出又密又长的丝来呢?”“哦!”我恍然大悟,急忙说,“要轻轻掰开慢慢地拉。”老师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生活中的知识真不少呀!

评析

1

1.“作文易地交流评议”是我们“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研究中所采用一种重要策略。通过异地交流评议,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了能给别人读,也可以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作文是有用的”,“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写作”,作文成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写作是主动积极的;同时,恰当利用了“同辈间的影响”(孙云晓),使教育活动产生了更大的教育效益。

2.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相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研究的过程,成了作文素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研究中的新的发现和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作文不再空洞无物,而是“呼之欲出”。

3.写作是学习的工具。美、日学者提出“将写作当成学习的工具”的观点。当写作成为学生完成感兴趣的学习和交流任务的工具的时候,写作就不再是负担。这时,“如何写作”的学习也变成了主动的事情。在这里,学生的写作,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历”,是为了交流。

4.在这样的习作教学活动中,因为活动本身是综合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的发展自然是多元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9w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