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

更新时间:2023-08-30 0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

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手段【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08)01—0150—03

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1998年12月第10届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放映影片(SILENCE}(《寂静》)讲的是在二战中的遭遇和感受。全片由电脑、动画拍成、快速变换的画面配以生动的解说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画面不是实拍,声音也全是虚拟的和音乐都谈不上真实,唯一真实的就是故事。张丽玲在谈到《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创作时说:“她对纪录片毫无任何印象和体验,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法排除模仿故事片的潜意识”。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使观众爱看,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而纪录片怎样讲故事,怎样调动多种影视艺术手法使故事内容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是摆在纪录片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对纪录片导演专业素质的考验和衡量标准。

“纪录片故事化”也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界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使自然类纪录片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总之,纪录片的故事化使原本真实的故事更生动、更典型、更打动人心、更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然而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而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现在的观众已经不会满足于对“故事”或者“真实”单一的索取了,他们内心呼唤两者的兼得。

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

事化。故事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备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只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使纪录片的内容由无情节的“事”变为被采访者“说的故事”,再由“说的故事”变为“看到的故事”。许多人物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女特警雷敏》、《舟舟的世界》、《四姐》、《英与白》,人文纪录片《沙与海》、《龙脊》,以及事件纪录片《潜伏行动》、《村民的选择》等都充溢着表现人物命运和事件历程的故事。我们相信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二定空洞无味,难称佳作。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能够吸引观众,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纪录化的故事片可以看作是在纪录片这个特定领域内向影视剧靠拢、借鉴、互补和融合,它得到的仍然是真实。只要守住真实的底线,故事化处理就不会偏离纪录片的本质。在《汉语大词典》中,“娱乐”一词的解释为“消遣有趣的活动”。娱乐本是人的游戏本能的显现,它可以使观众的个体感情得到宣泄,并经与其他个体的撞击与互通,达到情感上的体验与心理的满足,而不是多一些就是故事片,少一些就是纪录片,关键在于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人物是否真实。北京师范大学系教授、博士张同道先生在《论纪录片的故事性》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活中故事无所不在,关键在于纪录片对生活故事的处置方式。故事的叙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纪录片中没有多大的

150

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这种创作倾向将纪录片的知识、资

讯、教育、传播等功能与大众娱乐功能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和提高纪录片观众收视率的效果,这也是解决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万方数据 

一、导演对“故事化”叙事方法的运用和掌控(一)前期采访努力寻找故事线索

即在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把“有故事”的人物事物放在首位。大干世界,无可不拍。我们面对今天丰富多彩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表现。纪录片的制作周期之长是其他影视作品无可匹敌的,一旦我们对拍摄的题材、对象做出了选择,就只能义无返顾地前进。首先,在对拍摄对象进行前期采访过程中,导演一定要带着探索、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故事情节的心理和眼光进行深入采访;并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案头研究工作中也要努力寻找有意义、可挖掘、可发展的故事线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前期采访以及整个拍摄过程中都要仔细寻找和挖掘有情趣的能形成故事元素的动人情节和事件,并以此构成全片的主要叙事段落和“闪光点”、观众的“记忆点”。

(--)重视拍摄脚本的“故事化”设计

在前期采访和资料收集、研究的基础上,应开始纪录片拍摄脚本的创作工作。在拍摄剧本的创作中一定要根据所拍题材的特殊性和内容表达的叙事需要,寻找到合适该片的“讲好故事”的手法。为了使叙述达到“故事化”要求,剧本创作时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导演应有“设计理念”,可借鉴电影故事化、电视剧及其他文学艺术的故事创作手法,对自己的脚本的开篇、中间各个叙事段落及结尾等全篇故事结构进行精心构思、精心编排,处理好叙事主线与副线的关系,人物、动物等被拍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主要人物、动物与周边环境的生存互动关系,主要被摄对象等具体事件与大背景(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的关系,重点及主要叙事段落与过渡段落的关系。上述诸多与故事相关而且必须交待的内容都需要导演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设计安排在全篇恰当的叙事过程中出现。尽量使自己的故事有个精彩的开篇,然后在故事发展的进程中营造起伏跌宕,故事结果与开篇首尾呼应,切忌“虎头蛇尾”。总之,就象电影故事片和小说的创作那样,纪录片故事化的风格也应多样化。

综观大干世界,人类和动物及大自然的各种生灵..

的个体生命及生存状态都有着干差万别。因此,纪录片的导演在创作中要善于抓住并有技巧地表达出那些精彩的、有特色的、唯一的、与众不同的、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符合观众收视心理,带给观众视觉、听觉、感觉的感染及冲击力、震撼力、影响力的好故事。故事情节或故事片断等元素,作为每部纪录片创作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叙事进程的发生、发展及最终结果。导演讲述故事的技巧越高越艺术,给观众留下的记忆越深,引起的观众共鸣越强,叙事成功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叙事过程的节奏掌控是纪录片“故事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精心把握叙事情节的“内在节奏”

在纪录片前期的拍摄中去寻找和挖掘故事。这里有一个“抓故事”的前提,就是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自然发展。具备了这一原则的纪录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因为纪录片编导是作为创作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被摄事物的参与者。即使是《望长城》那样具有

万 

方数据强烈“我在场”意识的纪录片。编导也决不会去无中生有地指使被摄群体去“演”故事。有时候摄像机的客观存在会使被摄事物产生某种变化(如有些人会变得非常礼貌,不说实话等等),这种情况是非主观的,但也要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那些即将出现的故事。

纪录片各叙事段落内容多少的“取舍”称为“内在节奏”。这种内在节奏将直接影响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情绪。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信息量小、情节并不精彩等诸多叙事手法的毛病都会造成纪录片“内在节奏”出现拖沓冗长。成功的导演都是根据各个叙事段落或情节内容在全片所占的主次地位来决定各段落的叙事长短比例。

在开拍前的剧本创作中已经设计好开篇、结尾、中间的主要段落及过渡段落的内容讲述的时间长度,努力做到全篇故事叙述详略得当,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风格统一协调。

(--)精心控制叙事过程的“外在节奏”

纪录片叙事过程的“外在节奏”是由各个段落中的无数画面剪辑长度的不同而组合形成的。纪录片中的每个画面都包含着不同的信息含量,每个精彩的情节段落都是由数量不等、长度不等的若干精彩画面所组成,每个画面剪辑时的使用长度将构成故事的信息含量和内容表达的程度深浅,因此在后期画面剪辑过程中形成的“外在节奏”成功与否将直接造成观众对故事内容的收视兴趣及心理的变化和收视决定。就象音乐创作中的作曲一样,没有节奏变化的乐曲是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的。所以,我们应在后期剪辑中精心挑选每个画面,剪出变幻的节奏,对画面的拍摄素材的取舍一定要冷静、客观,抛弃拍摄者的“自恋情结”,换位思维,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视角上来审视和选用每个画面。

纪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反映事物的“纯真面貌”,是许多纪录片作者遵循的创作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但任何理论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带来偏见,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纪录片如果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其他表现手段的介入,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使故事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作品必然成为生活事件

的堆砌或流水账,节奏拖沓,气氛沉闷,缺乏审美价值,

最终也必然会违背作者的初衷。纪录片要想更多地体现出故事性,必须在编辑上下工夫,这主要对片子宏观结构脉络的把握和展现细部的一些蒙太奇处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这一集,编导创造性地将主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游泳画面编在一起。在说到主席游泳姿势时解说词写道:“毛泽东游泳一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大概是因为他太熟悉水的特性,驾轻就熟地掌握了水的规律,所以他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是如此之完美,没有一句激昂的言语,完全依据真实平静的纪录素材编辑出的情节,然而观众已经能够理解和领会到编导者深谙的道理。蒙太奇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镜头或片段的恰当次序,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就采用了格里菲斯首创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把生活在沙漠和海岛上的两户人家剪辑在一起,

151

来表现一个“人与自然”的主题。刘泽远女儿从沙丘上

奔跑和趴着玩鞋的场景,本是偶然拍到的——当时的

摄像师本来正在拍沙暴过后死去的骆驼,当编导突然发现小女孩走来时,凭着职业的第六感,果断地让摄像师掉转镜头跟拍小女孩。后来,这一组镜头成了全片中最具意境、最打动人心的一幕,就是因为编导发现了它的“恰当次序”,即安排在就要外嫁的姐姐接受记者采访而陷入沉思的镜头之后。这两段本来互不关联的画面通过蒙太奇对接,形成了巨大的感情冲击,昭示着小姑娘和她姐姐之间命运的相似和沿袭,产生了戏剧性效果。这种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纳入了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的同一条道路。

(三)精心营造叙事过程的“情绪节奏”

纪录片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段落将造成观众不同的心理及情绪的变化。后期剪辑中每个画面使用的长度和画面使用的数量构成了不同的快慢节奏和频率,这种节奏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情绪的变化,也直接造成观众的收视情绪的变化,“情绪节奏”剪辑营造的成功有利于强化纪录片的“故事化”效果。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四)重视音效处理与“故事化”关联

纪录片现场音效和后期合成音效的艺术处理效果,将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从而强化或弱化纪录片的“故事化”程度,优秀的导演都非常重视“音效”质量,并将其视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艺术元素。

三、纪录片故事化的其他方法(一)搬演重现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做法,但其实在国外早以屡见不鲜。纪录片有许多流派,对于搬演重现有人赞同,也有很多人强烈反对。对于种种手段和形式,不妨采用“拿来主义”的作法,只要能将纪录片故事化,使得观众爱看,不妨大胆尝试。美国纪录片《蓝色警戒》就是一部由真人讲述,画面由演员扮演重现当时情景的案件纪录片,扣人心弦的情节画面令人目不转睛。现在Dis.eovery(探索)频道的刑侦类纪录片倍受中国观众欢迎,原因就是大量搬演重现的使用,在收视率颇高的《酒吧纵火案》一期中,搬演和重现的画面占到了90%以上。

152

万 

方数据在这类作品中,“故事性”已经取代“纪实性”的地位成为了纪录片的首要特性,而喜欢这类片子的观众似乎也并不在乎画面是真实的还是扮演导拍的,他们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好看。这类纪录片与影视剧结合得最好,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先锋。

(--){;b拍摆拍

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曾一度被学术界痛骂、在纪录片创作中“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今天也该抬抬头了。如果说影视剧中导演意图的实现得靠分镜本,那么今天的纪录片编导是不是脑中也该有一个“分镜本”呢?许多人在拍片子时都只忙于过程的纪录,而忽略了后期剪辑的需要,至使素材的许多地方场面少,画面单一,使剪完的成片缺乏一种故事性逻辑,影响了观赏价值。有一部案件纪录片,当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刑侦队得到线人报告后,立即组织干警上车出发,进行抓捕。由于时间紧迫,两摄像没有拍好,都只拍了一个“干警们一拥而出,汽车前进”的长镜头。事后,摄像找来当天行动的人和车,尝试着补拍了这样几个镜头:干警们持枪装弹的全景和手装弹的特写,一名干警手开车门的中近景,四个不同干警的关车门的镜头(砰),司机扭动汽车钥匙的特写,车尾部排气的特写,将这些镜头与前面拍的长镜头交叉剪辑到一起,节奏明快、场面紧张刺激,十分好看。其实在不影响纪录片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地方不妨使用这种类似电视剧的拍摄和剪辑方法,有助于提高片子的收视率。

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不下一定的功夫是得不到故事化的真实纪录的。画面语言表现出来的故事是纪录片的血肉,是支撑节目成功的灵魂。纪录片中的故事不像电视剧那样依托文学脚本,它是在“意料不到”中“自然发展”的,但优秀的编导总可以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汲取故事的源泉,这依据于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可以看作是影视剧在纪录片这个特定领域内的靠拢、借鉴、互补和融合,它得到的仍然是真实。只要守住真实的底线,故事化处理是不会偏离纪录片本质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也存在着处置不当导致纪录片在真实性上的弱化和缺失的危险,这除了需要创作者有一种视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的良知,还需在具体手段上给予严格的限制。但是今天,随着栏目纪录片特别是纪录片频道的创办,纪录片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纪录片的故事化不仅是应对传媒市场的竞争和收视率的挑战,更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纪录片在美学上的内在要求,并且继续引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世界。参考文献:

【l】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A】.北京:中国广播电视,

2001.

【2】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尹鸿.流淌的记忆——评《再说长江》[J】.现代

传播双,2006,(4).

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曲赟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太原,03000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2008(1)1次

参考文献(3条)

1.尹鸿 流淌的记忆--评《再说长江》[期刊论文]-现代传播双 2006(04)2.方方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20033.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 2001

引证文献(1条)

1.刘琼 天才的思索与挣扎——纪录片《音乐人生》的故事化表现手法[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0(17)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tyjjglgbxyxb200801086.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9v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