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更新时间:2023-12-03 17: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10题))1.D 2.A 3.A 4.A 5.A 6.A 7.A 8.B 9.B 10.B 1.社会主义时期是 A.民族消亡的时期 B.民族同化的时期 C.民族融合的时期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2.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 A.在不断增多

B.在逐渐减少

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 D.正在消失

3.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特点、民族差异 A.长期存在的时期

B.迅速消失的时期 C.迅速扩大的时期 D.越来越多的时期

4.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A.增强

B.减弱 C.消失 D.淡化

5.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A.增强

B.减弱 C.消失 D.淡化

6.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

A.增多

B.减少 C.淡化 D.没有

7.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 A.增强

B.减弱 C.消失 D.没有

8.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原因 A.有毛泽东主席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C.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D.市场经济的建立

9.第一次做出对各民族“

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表述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0.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表述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的领导人是 A.江泽民 B.胡锦涛

C.温家宝 D.回良玉

二、多项选择题(10题)1.BCD 2.ABCD 3.ABD 4.ABC 5.ABCD 6.ABC 7.ABD 8.ABC 9.ABCD 10.ABC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的途径有 A.民族革命

ⅴ C.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经济制度,即经济革命ⅴ

B.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政治制度,即政治革命

D.原来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各个民族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

2.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有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和社会原因ⅴ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D.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3.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有 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B.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C.有利于民族自决

D.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

B.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ⅴ

A.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

C.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 D.民族不平等的政策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领域有 A.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方面 B.风俗习惯方面 C.心理素质方面 D.宗教信仰方面

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有

B.生产方式ⅴ C.生产力水平ⅴ

A.产业结构

D.改革开放

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有 A.历史原因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C.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

D.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8.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科学判断和理论观点反映了

B.民族发展规律ⅴ C.社会主义的本质ⅴ

A.社会发展规律

D.各民族发展方向的多样化

9.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D.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10.国家关于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的安排有

A.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中央派小型代表团前往祝贺并发贺电B.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新华社发消息

C.自治州、自治县的庆祝活动,中央或有关部门相应派代表前往祝贺并发贺电D.大宴宾客,馈赠贵重礼品

三、判断对错(10题, A

ⅴ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既不能忽视,也不能人为扩大,而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促进各民族发展进步。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5.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状况等,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

6.毛泽东同志把“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 7.邓小平认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8.周恩来认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9.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10.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

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金炳镐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920760.html)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然没有明确揭示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却已经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等相关要素,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党中央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它是在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的讲话和198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提法完全否定了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文革”时期广泛流行并绝对化的“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使人们解除了在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认识上的思想羁绊,解放了思想,从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论述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历史和现今的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与经验。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历史上(党章和宪法)第一次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有了共识,还具有了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确立。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的重要要素,并把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中的互助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要要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9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