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更新时间:2023-12-09 13: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如何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内容提要〕当前应试教育还未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正不断深入,作为教师

该如何以应试教育为基础,努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 键 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师

在这炎热的夏季,中考、高考、分数、这类词出现的频率异常的高,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中考成了莘莘学子上大学、上中专的分水岭,把高考的竞争又提前了三年。 一、 我国教育的现状

1、应试教育虽有危害,但依然存在

虽然我国政府和教育界的仁人志士都认识到应试教育带来了诸多危害1.德育被忽视,特别是其中不能通过考试来检测的部分,被严重忽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科学人生观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2.体育、休息、娱乐等被忽视,这已危害到青少年的正常发育、健康成长。3.只注重死的书本知识,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4.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式和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学形式多以课堂为中心,远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6、应试教育的“筛选”结果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受到学校重视,而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一个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可以说,应试教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素质教育提出多年,正不断深入

国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教育的轨道。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更宽的视野来考虑教学观念,改变那种以教师的专长、学科的特长来确定培养模式的“眼睛向内”的做法,真正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依据,并以此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十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其主要的原因是:

首先,产生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并未发生变化,社会就业压力与十年前相比非但未减小,反而随着人口高峰期到来、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压力越来越大。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需求决定市场,就业求职中的唯文凭现象决定了追求升学率的必然性。虽然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原因及功利性因素却阻碍其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是最高领导人亲自讲话,号召“减负”,因其缺乏社会的广泛响应,如同“阳春白雪”和者甚寡,难以得到认真地执行。

其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远未普及,在相当长时期内,高等教育仍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这意味着中学生还要通过考试选拔升入高校。有人形象地说:中国的中小学是激烈的赛场,高考是生死的战场,进了大学是天堂”。当今考研热的到来则预示又开辟了新的战场。而且我国目前的高考没有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无法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引领到素质教育上来,所以应试教育还有它继续存在的空间。

二、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但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作为当前的教育者必须对应试教育进行一个“扬弃”过程,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分,才能在的教育实际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1)教师必须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

2.应试教育它选择的是适合教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在传授知识中忽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而素质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育思想,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去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3.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和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束缚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兼顾人的身心发展,要求学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4.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分论质量,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 5.应试教育为适应升学考试之需,教学要求越提越高,教学内容越来越难,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偏离基础越来越远。而素质教育重视“基本素养”的提高,力争做到起点要低、面要宽、要求要严、训练要实、方法要科学。 (2)教师必须消除几个错误的认识

1.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学生分数概念”,甚至取消了考试,使学生“减轻了压力”。其实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现阶段较好的公平的方法,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邓小平同志说过:“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依据认知规律, “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就是一般人的认知规律。人们的认知除了一定爱好、兴趣之外,同时还得有一种压力,有了压力便有了动力,考试便不失为一种较大的压力。考试,可以促使人们去学习,去认识新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状况的评估,同样离不开多种形式的考试这一重要手段和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估采取一定形式的考试仍不失为一种比较耐用的手段。

2.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能追求升学率,否则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有人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的要求看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以致大家再也不敢讲追求升学率了。其实,素质教育的升学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是一回事。素质教育排斥的是以唯一的标准,而并非多个并列的标准来考察一个人,否则大多数人会成为某一唯一标准的牺牲品。素质教育中的升学依据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培养学生具有,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德,反映在考试上,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杜绝了作弊行为。 3.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不要或放松知识教育。国外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教育思潮都把知识、理性教育放在首位。一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家——苏格拉底、卢梭、罗杰斯、萨特以及陶行知等等,无不把知识和理性作为现代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基础。所以素质教育虽然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但不可能不重视知识和理性教育。因为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素质教育的知识观并

不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知识教育,它把在知识和理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和学的方法革命作为自己的深层任务。但是如果学校教育不在知识和理性的教育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重新确立师生关系和授受方式,不把师生从繁重的死教硬背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3)教师必须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1.更新教育理念和评估标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对考试的内容、方法以及考试的结果评价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是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我国的招生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存在着制约素质教育的严重问题,因而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考试的研究,改进考试制度,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落实到实处。 2.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试教育中教育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师道尊严”。素质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设计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应试教育中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式;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为下先”的思想品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并重视那些有困难,敢于探索并标新立异的学生,对他们的创造活动多引导、多支持、不横加干涉、指责。教师应该把自己视为参与者、协助者、而不是领导者、支配者,努力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成功,激发创造欲,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3.确立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的思想。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在当前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仅凭每周两节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应努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4.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创造的本质是新颖、是独特、是超越,是消化和否定已有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单元进行裂变和重新组合,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发展有个性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在班级活动的安排,对学生疑问的处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创意。在教学中要善于从课堂情景出发,形象地巧妙地传授知识,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和幽默,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总之,现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考虑怎样以应试教育为基础,努力开展素质教育,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分,认识他们的区别,消除一些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杨汉芳.也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社科纵横.2005年1月. 2、邢黎英.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

3、吕昌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我见〔J〕.中国科学教育.2004年第12期.

4、黄磊.再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何淑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湖北教育.2005年1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9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