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2 15: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 护理学 层次: 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 疾病绪论、概论

一、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 B.描述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E.诊断与治疗疾病。 答案:C

2.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同一个因素,对某一疾病是是条件,对另一疾病可以是原因; C.条件因素即为疾病的诱因; D.某些疾病的发生无需条件;

E.条件因素即包括促进疾病的因素,也可为延缓疾病的因素。 答案:C

3.下列哪项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A.损伤与抗损伤; B.因果转化; C.应激反应;

D.自稳调节的紊乱; E.局部与整体。 答案:C

4.脑死亡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 D.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E.脑电波消失。 答案:D

5.脑死亡发生于

A.濒死前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生物学死亡期; E.临终期。

答案:C

6.脑死亡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

B.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C.瞳孔散大和固定; D.脑干神经反射存在;

E.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脑死亡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三、问答题

1. 脑死亡与植物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

参考答案: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性丧失,标志机体已经死亡。植物状态指大脑因受损而功能停止,意识及脑电波消失,病人处于持续深昏迷状态,但植物人脑干功能尚存在,故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仍存在。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1. 体液是指

A. 细胞外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B.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C.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 D.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蛋白质 E. 细胞内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答案:B

2. 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5% B. 50% C. 60% D. 70% E. 80% 答案:C

3. 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

A. Na

+

B. K

2+

C. Ca

2+

D. Mg

2+

E. Fe 答案:A

4. 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

A. HCO3

2-B. SO4

-C. Cl

2-D. HPO4 E. 蛋白质 答案:C

5. 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K和HCO3 2+2-B. Ca和HPO4 +--C. Na、Cl和HCO3

D. 葡萄糖和尿素 E. 氨基酸和蛋白质 答案:C

6. 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最主要离子的是

+

A. K

+

B. Na

2+

C. Mg

2+

D. Ca

2-E. HPO4 答案:B

7. 血浆和组织间液所含溶质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K

+

B. Na C. 蛋白质 D. 有机酸

-E. HCO3 答案:C

8. 机体正常的排水途径不包括

A. 消化道 B. 生殖道 C. 呼吸道 D. 泌尿道 E. 皮肤 答案:B

9. 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A. 细胞内液高于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低于细胞外液 C. 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D. 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E. 组织间液高于细胞内液 答案:D

-

10.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A. 130 mmol/L B. 135 mmol/L C. 140 mmol/L D. 150 mmol/L E. 160 mmol/L 答案:D

1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原发性脱水 E. 水中毒 答案:C

12.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

A. 失Na>失水

+

B. 血清Na浓度<130mmol/L C.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D. 细胞外液量减少 E. 细胞内液量增加 答案:E

13. 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A. 血容量减少 B. 细胞内液量减少 C. 细胞外液量减少 D. 组织间液量减少 E. 淋巴液减少 答案:D

14. 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E.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答案:A

15. 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B. 早期无口渴感

C. 早期便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晚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有明显失水体征

++

E. 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答案:E

16. 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失

B. 细胞内液无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明显丢失 C. 细胞内液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无明显丢失 D. 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明显丢失 E. 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答案:B

17.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失水>失Na ,血清Na浓度>150mmol/L B.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C.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D.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E. 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答案:D

18. 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盐中毒 答案:B

19. 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 细胞外液量 A. ↓ ↑↑ B. ↓↓ ↓ C. ↓ 正常 D. ↑↑ ↓↓ E. 正常 ↓ 答案:B

20.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易出现渴感

B.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C. 细胞外液量增加 D. 尿少,尿比重增加 E. 不易发生休克 答案:C

21.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

A. 脑出血

B.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C. 脱水热

D. 外周循环衰竭

E. 脑水肿 答案:D

22. 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钠血症 答案:C

23. 下列哪一类型水电解质代谢障碍更易发生休克?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钾血症 答案:A

24. 患者口渴,尿少,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钠浓度>150mmol/L,其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是

A. 等渗性脱水 B. 水中毒 C. 高渗性脱水 D. 低渗性脱水 E. 水肿 答案:C

25. 产生脱水热的主要原因是

A. 散热减少 B. 产热增加

C.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D. 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 E.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答案:A

26. 有关等渗性脱水的描述,下面哪项错误?

+

A. H2O与Na呈比例丢失

+

B. 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 C.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D.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E. 等渗液大量丢失只引发等渗性脱水 答案:E

27. 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 细胞外液量 A. ↓ ↓

B. ↓ . ↑

C. ↓ 变化不大 D. ↑ ↓ E. 变化不大 ↓

答案:E

28. 等渗性脱水如未得到任何处理,易转变为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低钾血症 E. 水肿 答案:B

29. 高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B

30. 低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A

31. 等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C

32. 细胞内、外液均增多并有低钠血症,说明有

A. 水肿

B. 低渗性脱水 C. 高容量性脱水 D. 水中毒 E. 等渗性脱水 答案:D

33. 水中毒最常发生于

A. 用肥皂水灌肠

B. 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过多时 C. 精神性饮水过量 D. 持续大量饮水

E.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答案:B

34. 下列有关水中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血清Na浓度<130mmol/L B. 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 C. 低渗性液体主要在细胞外液潴留 D. 细胞外液量增多,血液稀释 E.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答案:C

35. 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以游离状态存在,说明存在 A 隐形水肿

B 显性水肿 C 粘液性水肿 D 特发性水肿 E 淋巴性水肿 答案:B

36. 水肿是指

A. 细胞内液过多 B. 细胞外液过多

C.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 D. 血管内液体过多 E. 体内液体过多 答案:C

37. 下列有关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发生机制中,哪项是错误的?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B. 球-管失衡

C.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 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B

38. 下列哪项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A. 肝硬变

B. 严重营养不良 C. 肾病综合征 D. 恶性肿瘤 E. 低渗性脱水 答案:E

39. 水肿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主要机制是

A. 心房肽减少 B. 醛固酮增多

C. 肾血流重分配 D. 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大 E. 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D

40. 钠水潴留的发生机制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 GFR降低

B. 肾血流重分布(较大量的血流转入皮质肾单位,而近髓肾单位血流量↓↓) C. 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 D. 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B

41. 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提示发生了

A. 肾炎性水肿 B. 肝性水肿 C. 肾病性水肿 D. 心性水肿 E. 肺水肿 答案:D

42. 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的主要依据是水肿液的

A. 蛋白质含量 B. 比重 C. 细胞数 D. 酸碱度 E. 晶体成分 答案:A

43. 下述哪项不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A. 肾小球滤过压下降 B. 肾血流量减少

C.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D. 肾小球囊内压下降

E.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答案:D

44. 下列有关钾跨细胞转移因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胰岛素直接刺激Na-K-ATP酶的活性,促进细胞摄钾

++

B. 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可激活Na-K-ATP酶,促细胞摄钾 C. 酸中毒促进钾离子移出细胞,而碱中毒作用正好相反

++

D. 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可直接抑制Na-K-ATP酶活性 E.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急性升高促进钾离子自细胞内移出

答案:D

45. 下述哪项不是高钾血症的原因

A.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B. 胰岛素过量使用 C. 酸中毒 D.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E. 溶血 答案:B

46.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

A. 3.0mmol/L B. 3.5mmol/L C. 5.5mmol/L D. 5.0mmol/L E. 6.0mmol/L 答案:C

47. 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A. 过量使用胰岛素 B. 代谢性酸中毒 C. 禁食

D.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 剧烈呕吐 答案:B

48. 引起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钾丢失过多 B. 碱中毒

C. 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D. 钾摄入不足 E.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答案:A

49. 某手术患者术后禁食7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易发生

A. 高钾血症 B. 低钾血症 C. 高钠血症 D. 低钠血症 E. 低钙血症 答案:B

50. 下面关于肾外途径过度失钾的原因,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呕吐 B. 胃肠减压

C. 长时间使用速尿等利尿剂 D. 腹泻

E. 大量出汗 答案:C

51. 过量使用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 醛固酮分泌增多 B. 跨细胞转移,细胞摄钾增多 C. 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 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钾过多 E. 呕吐、腹泻致失钾过多 答案:B

52. 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A. 2.5mmol/L B. 3.0mmol/L C. 3.5mmol/L D. 4.0mmol/L E. 5.5mmol/L 答案:C

53. 高钾血症对机体最危险的影响是

A. 肌无力 B. 心室纤颤 C. 酸中毒 D. 呼吸肌麻痹 E. 横纹肌溶解 答案:B

54. 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存在

A. 低钠血症 B. 低钾血症

C. 低钙血症 D. 低镁血症 E. 高钾血症 答案:B

55. 急性轻度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是

A. 兴奋性增高,肌肉松弛无力 B. 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无力 C. 兴奋性增高,肌肉弛缓性麻痹 D. 兴奋性下降,肌肉弛缓性麻痹

E. 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麻痹 答案:B

56. 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或↓(严重缺钾)

C. ↑ ↑ ↑ ↑ D. ↓ ↑ ↓ ↑

E. ↓ ↓ ↓ ↓ 答案:B

57.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A. 去极化阻滞 B. 肌无力 C. 横纹肌溶解

D. 对洋地黄类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E. 呼吸肌麻痹 答案:A

58. 引发高钾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A. 酸中毒

B. 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C. 洋地黄中毒 D. 肾排钾障碍 E. 摄钾过多 答案:D

59. 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 C. 轻症↑,重症↓ ↓ ↓ ↓ D. ↓ ↑ ↓ ↓

E. ↓ ↑ ↓ ↑ 答案:C

60. 高钾血症患者尿液为

A. 中性尿

B. 正常性酸性尿 C. 正常性碱性尿 D. 反常性碱性尿 E. 反常性酸性尿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 +

1. 低渗性性脱水 其特点是:失H2O<失Na;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2. 水中毒 亦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其特点为: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过多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3. 高渗性性脱水 其特点是:失水>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4. 等渗性脱水 其特点是:H2O与Na+呈比例丢失;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5. 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一种病理过程。

6. 显性水肿 也称凹陷性水肿。是指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游离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游离的液体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

7. 隐性水肿 也称非凹陷性水肿。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的胶体网状物(如透明质酸、胶原及粘多糖等)对液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水肿时,虽然组织间液量增加,但若积聚的液体未能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则组织间隙无游离液体出现。因此,用手指按压时,未出现可觉察的水肿体征-凹陷。

8. 反常性酸性尿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内液 K+外出,而细胞外液 H+内移→细胞外液代碱;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酸性。

9. 反常性碱性尿 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外液K+进入细胞内液,而细胞内液H+外移→细胞外液为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浓度↓→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碱性。

三、问答题

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相比,何者更易引起休克? 为什么?

参考答案: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更易引起休克。是因为:

(1) 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血浆渗透压↓→ ADH分泌↓,早期尿量不↓。

2. 一剧烈腹泻的成年患者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试问其脱水类型有何改变?对机体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肠道液体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腹泻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但对等渗性脱水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而忽略了钠的补充,则可使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 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而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变化。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晚期由于血容量↓,AngⅡ↑→渴感。

(3) 血浆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分泌↓,早期尿量不↓;晚期由于血容量↓↓→抗利尿激素↑→尿量↓。

(4)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血液浓缩,血浆胶渗压↑→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等。

3. 一剧烈呕吐的成年患者,若此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其脱水类型会如何转变?此种类型的脱水对机体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胃液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呕吐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

+

但等渗性脱水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由呼吸及皮肤不感蒸发失水,故失H2O>失Na,从而使等渗性脱水转变为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

失H2O>失Na,血浆渗透压↑→

(1)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口渴中枢→渴感→饮水。

(2)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远曲小管重吸收水↑→ 尿量↓;尿比重↑。

(3) 细胞外液渗透压↑→H2O由细胞内液移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4) 细胞外液渗透压↑→脑细胞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嗜睡,昏迷);脑出血。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选择题

1. 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 A. 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B. 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 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D. 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 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答案:B

2. 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

A. 食物中摄入的H

B. 碳酸释出的H

C. 硫酸释出的H

D. 脂肪代谢产生的H

E. 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答案:B

3. 碱性物质的来源有

A.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B. 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 C. 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D. 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E. 以上都是 答案:E

4.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 碳酸 B. 硫酸 C. 乳酸 D. 三羧酸 E. 乙酰乙酸 答案: A

5. 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A. Pr/HPr

B. Hb/HHb

ˉ

C. HCO3/H2CO3

D. HbO2/HHbO2

2--

E. HPO4/H2PO4答案:C

6. 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 A. 血浆HCO3ˉ B. 红细胞HCO3ˉ C. HbO2及Hb D. 磷酸盐 E. 血浆蛋白 答案: C

7. 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A. 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B. 集合管上皮细胞 C. 管周毛细血管 D. 基侧膜

E.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答案:E

8. 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A. [Prˉ]/[HPrˉ] B. [HCO3ˉ]/[H2CO3] C. [Hbˉ]/[HHb]

D. [HbO2ˉ]/[HHbCO2]

2

E. [HPO4ˉ]/[H2PO4ˉ] 答案:B

9. 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 A. PaCO2

B. 实际碳酸氢盐(AB) C. 标准碳酸氢盐(SB) D. 缓冲碱(BB) E. 碱剩余(BE) 答案:D

10. 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混合性碱中毒

E.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B

11. 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

26.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

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 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

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答案:A

27.下列哪项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DIC的主要原因: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 答案:A

2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易诱发DIC的因素是: 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D.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E.以上都不对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 答案:C

29.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主要作用为: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D.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 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答案:D

30.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A.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D.抑制纤溶系统活性

B.激活血小板 E.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C.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 答案:E

31.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 A.凝血酶原 D.FX B.Ca2+ E.FⅦ C.纤维蛋白原 答案:C

32.子宫和肺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A.能释出大量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D.能释放出大量PAI B.血管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E.富含肝素类物质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 答案:C

33.补体成分C3a和C5a在DI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 A.促进组胺释放和吸引白细胞、单核细胞 D.分解活化的凝血因子

B.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C.激活纤溶系统 答案:A

34.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E.血管通透性增高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答案:D

35.不可能由DIC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为:

A.急性肾功能衰竭 D.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E.席汉氏综合症 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答案:D

36.暴发型流脑合并华-佛氏综合征的机制是:

A.内毒素性血症 D.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细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 E.以上都不对 C.DIC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答案:C

37.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答案:A

38.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小血管强烈收缩 C.纤维蛋白细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答案:C

39.最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项目是:

A.凝血酶原时间(PT) D.血小板计数 B.凝血酶时间(TT) E.红细胞计数 C.裂体细胞计数

答案:C

40.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是检测血浆中: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D.D-二聚体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答案:C

41.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A.? 250?109/L D.? 100?109/L B.? 200?109/L E.? 50?109/L C.? 150?109/L 答案:E

42.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答案:D

4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均可出现皮肤大片瘀斑,下述何种试验无助于两者的鉴别? A.凝血酶原时间 D.3P试验

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E.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C.血小板计数 答案:C

44.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D.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 E.DIC后期慎用或不用肝素 C.DIC早期需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 答案:E

4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D.原发性纤溶亢进 B.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 E.TF大量释放入血 C.FⅧ被大量消耗 答案:B

46.D-二聚体是下列哪项的重要标志物:

A.凝血酶激活 D.纤维蛋白原降解 B.微血栓降解 E.AT-Ⅲ降解

C.α-AP激活 答案:B

47.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RBC内ADP减少 D.血管内皮细胞表面t-PA增加 B.肝细胞合成AT-Ⅲ增加 E.WBC释放IL-1减少 C.血小板内TXA2合成酶活性下降 答案:C

48.TF启动凝血系统的传统通路是指:

A.FⅩa-Ⅴa-Ca2+-PL形成 D.FⅫ活化形成FⅫa B.FⅨa-Ⅷa-Ca2+-PL形成 E.以上都不对 C.FⅪ活化形成FⅪa 答案:A

49.TF启动凝血系统的选择通路是指:

A.FⅩa-Ⅴa-Ca2+-PL形成 D.FⅫ活化形成FⅫa B.FⅨa-Ⅷa-Ca2+-PL形成 E.以上都不对 C.FⅪ活化形成FⅪa 答案:B

50.依赖维生素K而合成的抗凝血因子有:

A.凝血酶原 D.FⅦ B.FⅨ E.FⅩ C.PC、PS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继发性的,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止、凝血功能障碍为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特点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等临床表现。

2.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 是指给动物间隔24h各静脉注射一次小剂量非致死性内毒素,则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动物发生休克或出血倾向,即引起DIC样的病理变化。GSR的发生是由于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封闭”;第二次注入时,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激活的凝血因子能力降低,则无法使内毒素灭活而易引起DIC。

3.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患者可能伴有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新月体、盔形、星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由于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的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4. 裂体细胞 在DIC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循环的红细胞流过细网孔时,可以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使红细胞破裂,形成裂体细胞。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对纤维蛋白(原)降解所产生降解产物统称为FDPs。由纤维蛋白原被降解所产生的X、Y、D、E、B?1~42和A?链羧基端附属物A、B、C、及H碎片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纤维蛋白被降解产生的是B?15~42,X′、Y′、E′、D碎片和D-二聚体、?-?二聚体等,以及A?链羧基端极附属物等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将鱼精蛋白加入被检的患者血浆后,鱼精蛋白可与血浆中 X-sFM片段内X结合,使血浆中与X片段结合的sFM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但是,当纤溶酶活性过强时,X片段被完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时,X-sFM就明显减少,3P试验反可转阴性。

7. D-二聚体(DD) 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微血栓)的产物。sFM的两端D区与其相邻sFM的D区在E部位参与下,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丝,所以存在纤维蛋白D区相互连接,可产生D-二聚体。相反,纤溶酶在分解纤维蛋白原不产生D-二聚体;同样,分解sFM时,也不存在D-二聚体。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三、问答题

1. 试述DIC引起出血的具体机制。

①凝血物质大量消耗(消耗性凝血病):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并且消耗超过代偿性增加,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Ⅴ、FⅧ、FⅨ、FⅩ和血小板急剧减少,故DIC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病。

②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增强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一种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能降解纤维蛋白(原)外,还能水解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中凝血物质急剧减少,加剧凝血功能障碍并引起出血。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各种FgDP、FDPs成分,如X、Y、D、E等片段。FDPs的形成是造成血液的止、凝血功能障碍和引起DIC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ⅰ)X、Y片段可与sFM形成可溶性FM复合物(SFMC)(X片段与FM形成复合物时,是以氢键结合),阻止FM相互交联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ⅱ)片段Y、E有抗凝血酶作用;ⅲ)D片段对FM交联聚集有抑制作用;ⅳ)FDPs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DIC时通过FgDP/FDP各种成分产生强大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机体止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产生了严重的出血倾向。

④血管损伤: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微血管壁损伤,也是DIC出血的机制之一。

第八章 心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下述有关心力衰竭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心输出量低于正常 D.外周阻力低于正常

B.每博输出量低于正常 E.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C.心脏指数低于正常 答案:E

2.下列哪项关于心脏前负荷的论述是正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8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