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的考过的东西)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

更新时间:2024-04-18 0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管理学》札记

201504

《土地管理学》札记

——201504

——填空题18;选择题20;名词解释12;简答题30;论述题20

(8414—4月30日)

第一、二章

【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管理学是将整个土地管理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职能,经济、法律、技术、行

政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它是研究这一整体运动规律性的学科。

【二、土地管理学的内容】(P19)

1.土地管理的原理

2.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

(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

【三、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P21)

1.唯物辩证法(基本研究方法) 2.综合分析法 3.系统分析法

1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

4.比较研究法 5.模拟研究法 6.定性定量法

【四、土地的内涵、功能与基本特性】(P3)

A内涵——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填空)。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

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B功能——1.承载功能 2.养育功能 3.仓储功能

4.提供景观功能 5.资产(储蓄和增值)功能

【五、人口和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1.人口: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C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2.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

食物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六、可持续发展】(P11)

2

A.可持续发展的两层含义:1.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

2.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和环境的持久永续

【七、土地管理的含义与原则】(P14)

3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土地管理视角看(简答):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3.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将土地资源 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消除贫困)

A.含义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管理土地;(P66) 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和控制;(P60)

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B.原则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八、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P35)

【九、失灵现象】(P35)

A土地市场失灵现象原因:

1.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 2.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3.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 4.不确定性; 5.土地投机行为 B政府失灵原因:

1.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

3.寻租活动;(寻租是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利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C政府失灵的对策:

1.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 2.加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

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5.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 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 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第三章 地籍管理概述

4

【十、地籍的作用和分类】(P70)

【十一、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原则】(P72)

A任务: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A作用:

1.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 4.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B分类:依据地籍所起作用不同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5

B内容:

1.土地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 3.土地登记; 4.土地统计; 5.地籍档案管理; C原则:

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十二、地籍调查】(P74)

A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

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B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

1.地籍调查的单元是:一宗地。一宗地(名词解释)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

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2.主要内容(填空)是:

(1)权属调查(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2)地籍测量(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基本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 3.工作程序: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文字总结-检查验收-资料整理与归档 4.变更地籍调查步骤

【十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A概念: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其任务是分县查清各村和各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和分

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并逐级汇总各乡(镇)、县(市)行政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为建立土地登记、统计制度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B原则:实事求是-全面科学调查-一查多用

C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D《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年,一级类12个,二级类56个。

E基本单元是:图斑(填空)——指在实地属于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二级地类)、属

于同一个权属单位、同在一个图幅内且外围为固定实物界线的封闭地块(单一地类地块以及

6

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十四、土地条件调查】(P86)

A概念:是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并据此评定土地质量,进行土F工作程序: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验收归档 G土地利用的变更调查

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B与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关系:

1.地籍调查侧重于每宗地的权属调查,调查成果对土地权属具有法律效用,因此,需要

大比例尺图件,精度要求也较高。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侧重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它是一种普查,而且

是全国范围的土地全面调查,它根据不同的要求,可分为概查和详查。

3.土地条件调查侧重于土地质量的调查,它为摸清土地质量及其分布状况,为土地评价

或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4.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可以分别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

一般认为,在农村,地籍调查可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合进行;在城镇,进行城镇、村庄内的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一般应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合进行。

C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D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于2009年完成,主要任务

包括农村、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

7

【十五、土地分等定级】

【十六、土地登记】(P91)

A特点:统一性;惟一性;连续性;强制性;公开性;公信力;

B原则(填空):依法的原则、申请的原则、审查的原则、属地管辖的原则。 C类型:土地总登记、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日常土地登记—是对已经进行初A理论依据: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Ⅰ)和土地价值理论(级差地租Ⅱ)。 B方法体系: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定法;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C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填空) 全国内分等,城镇内定级(PPT)

始土地登记的任一宗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及相关内容发生变化而进行的相应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及其他登记。

D土地登记的单元是一宗地。

E土地证书有四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

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F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由国务院于2014年11月22日公布,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第四章 土地权属管理

【十七、土地产权】(P138)

A概念: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是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8

B基本特性: 1.具有排他性;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3.合法性;

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十八、土地所有权】(P139)

【十九、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

A土地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B土地所有制度: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所有A四项基本权能: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

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即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特点:

1.全部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2.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 D概念:

宅基地:主要指农民用于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的一定范围内的土地。

自留地:指我国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

C基本土地管理制度:

1.土地征收制度;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4.基本农田保护制度;5.土地登记制度;

9

6.土地调查制度;

7.土地统计制度;

【二十、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与内容】(P142)

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

管理。

A任务: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2.调整土地关系;

3.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二十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P143)

【二十二、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P144)

10

B内容:

1.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3.调查、调处土地权属纠纷;

2.管理土地权属的变更;

A取得方式:

1.有偿取得方式; 2.无偿取得方式; 3.依法承包经营取得; 4.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B以下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简答): 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2.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1.出让:拍卖出让—挂牌出让—招标出让—协议出让。(方式比较) 2.转让:出售—交换—赠与。 3.出租 4.抵押

【二十三、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P159)

1.依法承包经营取得; 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 3.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 4.依法用作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 5.其他方式取得;

【二十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与管理】(P159)

A集体农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

让、入股。

B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转让、出租、抵押、入股。 C流转应具备的条件:

1.当地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条件; 2.明晰的土地产权是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备条件; 3.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保证; 4.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技术支持。 D管理措施:

1.开展农村土地集体土地产权调查;

2.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并颁发土地产权证;

11

3.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

4.正确引导和调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向; 5.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支持、保障体系;

【二十五、土地征收的特征】(P168)

【二十六、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P167)

1.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公益性、强制性、有偿性、合法性。

为,发生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2.二者的法律效果不同。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则是土地使用权的改

变。这是两者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3.二者的补偿不同。在土地征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毁损灭失,就应当返还原物;而在

土地征收的情况下,不存在返还的问题。由于土地征收是所有权的移转,对其作出的补偿也相对更高一些。

4.二者的适用条件不同。土地征用一般适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状态,也适用于临时性的公

共用途。而即使不存在紧急状态,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也可以实施土地征收。

5.二者适用的法律不同。土地征收主要适用土地法和城市规划法,土地征用适用的多是

调整紧急状态的法律。

6.二者适用的程序不同。由于土地征收要发生所有权的移转,所以土地征收的程序比土

地征用更为严格。

【二十七、征地补偿费】(P168)

12

A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填空 任选3个):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

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二十八、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P170)

国务院批准: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B土地补偿费标准与安置补助费标准。

的。

【二十九、谈谈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三十、中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变的方向】

13

A缺陷:

1.混淆征地的概念 2.乱用征地手段 3.征地补偿不合理 4.土地征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5.征地安置不到位

B改革要点:

1.明确征收概念,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范围; 2.建立市场流转机制;

3.以市场价格作为确定土地征收费的基本依据; 4.实行多样化安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设置土地发展权,系统化征地相关制度。

第五章 土地利用管理

【三十一、土地利用】(P179)

A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活动。

【三十二、土地利用管理】(P183)

A土地利用管理:是指国家按照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B原则:生态平衡、最大经济效果、节约原则。

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B土地开发:指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以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

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C土地整治:指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克服土地原有的某些缺陷,改善土地的质量,以

提高其利用潜力。

D生态型用地:指在合理利用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改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人地

关系的用地类型,包括林地、园地、牧草地、水面及未利用地的一部分。

【三十三、未利用土地开发的原则】(P204)

1.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2.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进行; 3.适宜开发成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14

E手段: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土地调控。

【三十四、农用地保护的重点】(P194)

【三十五、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是指耕地面积总数和耕地质量水平的统一体,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就是要确保1.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3.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善耕地质量; 4.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5.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三十六、耕地补偿制度】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保护耕地法律制度。它是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

耕地,占用多少,就必须开垦多少与所占用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依法交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利:是对国家耕地总量实行控制的手段,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

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吃饭问题和经济建设占用耕地的冲突;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弊:①由于对新增耕地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能导致“占优补劣”

的情况发生,结果就会影响到粮食产量;②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较为单一,形成新增土地的途径不仅包括开垦未利用土地,还有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两种方式,后两种方式更

15

为可取,应多加利用;③由省级政府和占地单位担任开发责任者有失偏额。

【三十七、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A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B基本农田保护区(名词解释):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C四种耕地必须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

的耕地;

【三十八、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简答)

【三十九、土地整理】

A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整理、市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复垦三方面的内容;狭义的

16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兴建和维护排灌工程设施; 2.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3.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污染; 4.禁止闲置、荒芜、破坏耕地;

土地整理则仅指农用地整理。由于农用地整理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及工程量巨大,成为我国目前土地整理关注的主要方面。

B土地整理(名词解释):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

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C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 归并农村居民点、村办与乡镇办企业等; 复垦废弃土地; 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四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P214)

A概念: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

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B土地调控的措施:

1.调整利益机制,切断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利益驱动: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建

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

2.完善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

17

3.健全法制机制;

第六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四十一、农地入市(论述)】

A农地入市:全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核心是将来自宅基地置换后腾空出来的土地,

用作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原有农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B面临的问题:

1.相关法律依据和保障的缺乏; 2.土地产权不明晰; 3.利益分配不均问题; 4.新生腐败问题; 5.配套措施滞后; C对策:

1.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2.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3.建立收益分配政策体系;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规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 6.定级估价;

7.加大农民在“入市”相关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

18

【四十二、城市土地市场】(P229)

A结构体系: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各类用地市场和产权市场)、城市土地市场层次

结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和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主体、中介和调控组织)。

【四十三、土地储备制度】(P250)

A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B运行机制:

1.土地市场机制(供需、竞争和价格机制); 2.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C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3.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D解决:

1经济手段(税收、地租、财政、金融政策);

2.行政手段;3.法律手段

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进行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后,根据城市土地出让的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B作用:

1.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

2.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9

3.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

4.有利于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 C内容: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 D制度评价:

1.多元土地供应: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以前,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开发商从土地一

级开发到完成商品房开发的全过程开发,这种土地体制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是开发商可以“空手套白狼”,系统性风险较高;部分土地的开发周期过长,腐败滋生。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除了部分划拨土地外,土地流转与供给市场化程度高,可以多头取得与转让土地,土地供给相对充裕。

2.供给弹性消亡: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以后,征用土地的权力集中在土地储备中心,终结

了开发商从使用权人那里取得土地的渠道。

3土地储备贷款:土地储备制度实施后,储备中心委托房地产企业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但是所开发土地的使用权不归土地储备机构,也不归受托土地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它们都不具备办理土地证的资格,这样就难以申请土地抵押贷款。

【四十四、地价管理】(P255)

A国家地价政策制定的一般原则:

1.与土地利用政策一致; 2.与产业政策一致; 3.地价政策制订需考虑地域差异性; 4.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价政策不同;

5.不同用途土地的地价不同:商业用地 > 住宅用地 > 工业用地。 B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20

1.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一般根据当地基准地价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

的最低价);

2.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重置价格应当定期确定和公

布);

3.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 4.土地登记和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5.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6.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7.征收土地增值税;

8.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 9.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10.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C政府干预地价上涨的手段:

1.实行地价冻结,规定地价的最高限额; 2.实行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交易数量; 3.适当增加土地供给量,通过调整供求关系平抑地价; 4.增强土地市场透明度,为土地交易双方提供正确的地价信息;

5.严格控制囤积土地的行为,防止因土地囤积和垄断而造成的地价不合理上涨; D地价指数(名词解释):是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是反

映一个城市(或地区)各类土地(商业、住宅、工业等)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E地价指数作用:

21

1.地价指数是土地估价、基准地价更新、土地增值税测算的重要依据; 2.地价指数是政府进行土地市场管理的重要依据;

3.地价指数有利于提高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引导市场参与者合理交易,减少土地开发投

资的盲目性,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四十五、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力度考虑的因素】(P245)

1.土地经济波动的幅度;

2.调控手段从采用到产生效应的滞后时间; 3.调控效应惯性大小; 4.调控环境。

关于论述题。除上面提到的农地入市外,还有土地产权、城市土地市场、以及忘了那个是啥,共四个组成,四选二。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8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