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28 02: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吉林中央公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概念: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领导全部金融事业,不再兼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的制度。 2.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的资产包括国外资产和国内资产两大类:第一类、国外资产包括①黄金储备②中央银行持有的可自由兑换外汇③地区货币合作基金④不可自由兑换的外汇⑤国库中的国外资产⑥其他官方的国外资产⑦对外国政府和国外金融机构贷款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⑨特别提款权持有额;第二类:国内资产由中央银行对政府、金融机构、其他部门的债权构成。国内资产包括①对中央政府债权②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债权②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债权③对商业银行的债权④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⑤对非金融企业的债权⑥对特定机构的债权⑦对私人部门的债权。 4.中央银行的负债:货币当局的负债包括①储备货币②定期储蓄和外币存款③发行债券④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⑤对外负债⑥中央政府存款⑦对等基金⑧政府贷款基金⑨资本项目⑩其它项目
5.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用货币发行、银行透支来赌财政赤字的窟窿的做法,容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影响货币、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 6.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投放的,其目的是为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市场。 7.存款准备金制度:
8.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手段,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9.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政策措施。 10.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实现政策目标。
1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逐次传递过程。
13.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
14.相机抉择:就是指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受任何固定程序和原则束缚,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变化和熨平经济波动的需要,进行逆经济波动周期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调节。也叫做“逆风向规则”、“反周期规则”
15.单一规则:是指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了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主张按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货币增长率并公开宣布。 其他:
第一章
1.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的概括表述:中央银行既是对普通金融机构和政
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监管和调控金融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是带有银行性质的国家机关。 (一)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具有金融机构的共性 ▲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金融业发展后从普通银行分离出来后,仍然从事货币信用等金融活动;▲它的负债有存款,资产有贷款。 2、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殊之处:
①地位特殊——是金融体系的中心环节; ——是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 ——是金融的调控者和管理者。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②业务对象特殊商业银行和政府。③经营目的特殊----不以盈利为目的。
④作用特殊---不起一般信用中介作用,作用是实施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为银行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二)中央银行是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 1、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
▲中央银行承担了国家管理金融的职能;
▲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和国家权力机关,其领导人一般都由国家任命; 2、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管理机关的特殊之处 ① 具有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② 通过一定的业务经营,实施对金融的管理和控制。③调节的主要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调控属于间接调控,其调节作用是依据一系列的经济规律而发挥的。④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统一全国货币发行,通过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币值。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地位处于商业银行之上。即主要只同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集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提供信用。
1、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2、充当最后贷款人,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3、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构,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 ——代理国库(收缴库款、划拨资金、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办理公债的认购、推销、还本、付息等) ——对国家提供信贷 (一般只提供短期贷款) ——保管黄金外汇储备及买卖和管理 ——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法规
——代表国家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事务 ——充当政府的经济顾问
3.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上赋予的和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与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二、含义
(一)有利于避免政府对货币政策过多的干预和影响。
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的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2、保持独立性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防止“政治交易周期”引起的经济波动;3、保持一定独立性有利于避免由财政需求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扩大。4、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独立的部门去完成;5、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的实施货币政策。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必须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中央银行具有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不能完全脱离政府。 (三)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类型
第二章
1.业务活动原则:
一、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一)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稳定金融和为银行和政府服务。避免与其他银行争利;保持控制金融市场的力量。不兼营一般银行业务,以避免不合理竞争而威胁其他金融机构生存.保持央行权威,以领导其他金融机构。 (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为了满足中央银行能够及时调节货币供求,稳定币值,调节经济和政府的资金需要。
(三)保持业务的公开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
(四)业务活动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1、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利:①有权发行货币; ②有权管理货币流通的;③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④有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⑤有权经理国库;⑥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调查; ⑦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独立性。2、中央银行的法业务限制:①不得的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得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②不得直接从事票据的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③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和抵押放款业务;④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⑤中央银行是股份制方式时,不得回购本行股票;⑥不得向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⑦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和单位提供担保。
2.中央银行吸收存款的目的:第一、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防止商业银行倒
闭,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① 商业银行保持准备金的合理性,从而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② 可以用集中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出现清偿力不足时给与贷款支持,充当最后贷款人,防止银行因发生挤兑而倒闭。③ 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掌握分析商业银行情况,加强监管。第二、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① 通过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直接限制商业银行的创造信用的能力,有利于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② 有利于增加中央银行实力,凭借其掌握的资金力量,调整货币供应量。 ③ 有利于国内资金清算。 ④ 便于政府融通资金,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3.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可以避免货币发行分散的弊病,使钞票整
齐划一,便利商品流通,防止金融混乱。有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便于控制货币发行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行货币金融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可以使政府得到一定收益。
第四章
1.中央银行最终目标及其矛盾: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一)币值稳定(物价稳定)就是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把物价波动控制在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幅度内。 把一般物价控制在3—5%以内。
(二)经济增长。一般是保持国民生产总值的稳定持续增长。目前世界各国一般是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指标,来近似地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 (三)充分就业。一般认为要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 通常把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四)国际收支的平衡。一般的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顺差或逆差。 要防止长期、大量的顺差和逆差。 一个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需要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当流动性,才能使对外经济活动和贸易支出正常进行。因此,任何时期,一个国家都要保持有适当的国际储备流动性,使外汇储备占进口总额的比例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 中央银行在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方面的作用
1、通过影响利率变动调节国际收支。提高利率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减少资本项目逆差和增加盈余;反之降低利率,会引起资本外流,增加资本项目逆差。
2、通过调节汇率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抑制进口,可降低贸易逆差或增加盈余,但会引起资本外流,不利于资本项目的平衡。反之,本币升值将抑制出口,鼓励进口,不利于经常项目平衡。但却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资本项目平衡。 (五) 金融稳定
保持金融稳定包括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外汇市场稳定,以防止发生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
2.最终目标的选择
1、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三种理论 ①单一目标论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目标为最
终目标。
具体选择哪一个目标为最终目标,又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这个目标是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而直接左右的。b、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负债,所以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任务。c、物价稳定是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d、只有物价稳定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e、如果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直接目标,容易使中央银行放弃对货币信贷投放的控制,最终会牺牲物价稳定目标。 第二种观点:应该以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B、经济增长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紧密相联系。c、经济增长是货币稳定的经济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而单纯强调货币稳定是没有意义的。
②双重目标论
这一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 a、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基础,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b、由于稳定货币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单纯地强调稳定物价,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在双重目标论中,物价稳定并不是物价呆滞不动,物价一点不动是不可能的, 第二,把两大目标并列,并期望同时实现,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③多重目标论
其主要观点是:货币政策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
作为重点。(即同时选择几个不同目标,以其中的一个目标为主要目标,以其他目标为辅助目标)
关键:以哪个目标优先,一般国家实际上强调经济发展优先。
问题:如果以经济增长优先,虽然可以兼顾到充分就业,但却很难兼顾到物价稳定。
三种理论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个国都在根据本国经济情况不断
地修正货币政策取向。
经济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物价稳定目标,因为其经济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往往更注重于经济增长目标,因为其经济基础较差,生产力相对较低。 2、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也存在少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①1994年以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发展经济,稳定币值。
其基本含义是:在国家总体经济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中央银行各项政策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并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稳定通货,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②1994年以后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有双重目标转向单一目标。
这一目标的含义:
a、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稳定币值为主,但同时具有双重性。b、货币政策是以稳定币值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c、稳定币值不仅包括抑制通货膨胀,也包括防止通货紧缩d、稳定币
值包括保持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币值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 ③1997年后,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有一定扩张性)
④2004年后,稳健的货币政策(预防性紧缩,有保有压)
3.中间目标的优缺点:书P117-121
(一)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量指标的优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可提高或降低利率水平和投资规模,最终影响产出。 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投资,增加产出;
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可以提高市场利率,减少投资欲望,减少产出。 2、货币供给量指标的缺点:
①就可测性而言,难以做到准确可靠。②就可控性而言,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给量既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它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是指它主要不完全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可以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 (二) 利率
1、利率指标的优点:
①利率能够反映货币的供求状况,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②能被中央银行有效控制。 ③有关利率的数据可以及时获得。④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高。 ⑤传递货币政策意图迅速。 2、利率指标的缺点: ①可测性上存在的问题
◆用作指标变量的利率,统计范围不全面,各种利率的权重也难以确定。◆银行贷款利率不等于真实的借贷成本,会影响政策效果。(其他成本:各种手续费、行政费、补偿差额、人情费用)◆在银行实行信用分配时,现行利率对许多借款人的关系不大,会影响利率反映名义收入的准确性。◆影响投资决策的是预期的实际利率,中央银行得到的都是名义利率的数据,很难从名义利率估算出实际利率。 ②可控性存在的问题
中央银行很难控制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预期实际利率。预期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对经济活动影响也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指市场主体对利息收益变动的敏感性)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大。相反,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货物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和总需求的影响就越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较小 (三)其他可作为中介指标的指标 1、贷款量
优点: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具有可测性。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缺点: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贷款规模控制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弱。贷款规模控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2、汇率
由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较多,是其在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一般性工具的作用原理
(一)法定存款准备政策
1、存款准备金率高低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 2、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安全经营的关系
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则留有准备金越少,银行清偿能力越低,就容易产生流动性危机,形成挤兑,导致银行破产倒闭。即存款准备金率过低,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3、准备金率变动与信用总规模的关系 4、法定准备金率作用原理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缺点
优点: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即使法定准备率维持不变,也会发挥控制信用规模的作用。 以法律形式规定,有利于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
缺点:缺乏弹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易频繁调整,不易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降低趋势,不利于将其作为主要手段。 6、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趋势的原因
①法定准备金是无息的,并且不能随意动用,实际上具有了税收的性质,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②调整准备金率震动巨大,往往会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③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发达,创新能力较强,中央银行已经不能依靠通过控制存款来控制货币供应量。④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使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稳定作用弱化。 7、我国能否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不能:①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利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来保证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②再贴现和公开市场的功能比较弱,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依赖较大。③有效的金融调控工具比较少,间接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二)再贴现率政策
1、再贴现率政策定义: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政策措施。
2
、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意向,进
而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告示作用,影响公众的预期 3、再贴现率作用原理
4
、再贴现率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使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可以体现中央银行政策意图
缺点: 缺乏灵活性
缺乏主动性 作用大小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 告示作用具有局限性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实现政策目标。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
基本原理是: 买入证券——投放货币 卖出证券——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1具有主动性2具有灵活准确性3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4操作过程迅速5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缺点:1政策意图的告示性比较弱2依赖于发达的金融市场3、需要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配合 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的使用原理
第五章
1.货币政策制定依据
1、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①对宏观方面的分析: 宏观分析---1: 经济景气状况——◆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投资和消费变动情况◆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情况、◆经济景气指数变动、◆股票价格指数变动趋势。
宏观分析----2 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预期变动情况(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
宏观分析----3 国际收支状况——◆出口和进口的变动状况◆经常项目平衡情况◆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国际储备变动状况◆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动情况 ②对于微观经济方面的分析
微观分析----1 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开工率◆产品销售率◆库存变动情况 微观分析----2 企业经济效益情况——◆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
微观分析----3 企业财务状况——◆货币资金占用系数◆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2、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影响的预测分析
◆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世界通货膨胀的变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主要国际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变动◆主要国际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产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势◆以上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 ①货币需求预测分析——
主要分析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变动的因素。
◆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体制变革 ②货币供给预测分析 货币乘数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储蓄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其他因素均为不能完全控制,但基本上是可以预测和影响) 基础货币分析——
◆存款货币银行的储备:◆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库存现金
2.中介目标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总量、汇率。 目前多数国家选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西方国家中介目标的选择的三个阶段:
上世纪50——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上世纪70——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大体一致,基本上都是货币供应量。1990年以来,各国大都抛弃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各有优缺点,但是不能同时选择两者作为中介指标。 原因如下:
1、如果将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则无法同时控制利率。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了,而货币供给量按既定目标不动的话,则会形成货币供不应求,引起利率上升或者通过调高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需求减少了,而货币供给量按既定目标不动的话,则会形成货币供过于求,引起利率下降或通过调低利率来调节货币需求。
所以,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将使利率失去控制,意味着利率的波动。 2、如果中央银行把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则无法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
如果以利率为中介指标,则中央银行为了稳定目标利率,在货币需求变化引起利率波动时,将采取增减货币供应量的办法调节货币需求,进而稳定目标利率,这将使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所以,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由于存在两难选择,各国一般都根据经济状况在两个变量中进行取舍。 通常是: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选择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 当经济增长成为的主要目标时,选择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3.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
1、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 1998年以前:贷款规模。
贷款规模控制存在局限性,我国于1998年1月1日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 1996年—1998年: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并存 1998年以后:货币供应量
2、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基本出发点:也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要求。 (1)现阶段不宜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①利率水平及利率结构基本上由央行规定,浮动幅度被严格控制,没有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②我国目前社会总需求的利率弹性不高,对利息收益变动的敏感性不高。 ③利率在调整企业经济利益方面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2)货币供应量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指标。 ①货币供应量本身具有的优点。
A、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B、可控性比较强。C、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D、不易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向混淆。
②我国融资活动以间接融资为主,对银行的依赖性强,有利于货币供应量优点的发挥。 ③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不高,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小。 ④利率和汇率还是有管理的,不适合做中介指标。
⑤货币供应量对其他中介指标(利率、汇率)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六章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两种学派货币理论的区别——1
★两种学派货币理论的区别——2
在上述货币需求理论基础上,货币主义提出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M↑ → E↑ → Y↑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式
M↑ → R↓→ I↑ → E↑ → Y↑
2.周期性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
第七章
1.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
凯恩斯主义——主张相机抉择(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
货币主义——主张单一规则 (即常数增长规则)(以货币中性论为基础) 一、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政策就是指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受任何固定程序和原则束缚,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
情况变化和熨平经济波动的需要,进行逆经济波动周期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调节。 (也叫做“逆风向规则”、“反周期规则”) 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主张通过调节货币需求以维持经济稳定,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对市场与货币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货币政策。 相机抉择政策的具体做法:
逆经济周期的“风向”,交替使用扩张与紧缩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以扩大总需求,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限制投资与消费,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相机抉择政策曾经在二战后被西方各国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规则,这是因为: 第一、相即抉择的操作规则,可以使货币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周期性
变动,正好抵消非货币因素带来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从而使稳定增长得到保证。 第二、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也是相机抉择被肯定的一个原因。 二、常数增长规则(单一规则) 常数增长规则(单一规则)是指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了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主张按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货币增长率并公开宣布。
(一)对相机抉择的批判
1、由于存在时滞,从经济形势变化到央行采取行动,再到实质经济变量发生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货币政策是逐步发挥作用的,由此会出现“稳定器梦魇”。
2、相机抉择使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受政治因素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 3、由于政策制定者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政策制定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大量存在,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常数增长规则的基本内容 弗里德曼认为:“为了使这项规则更加具体,我们需要:1、对它所指的货币存量下定义;2、阐明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应该是什么,或者说阐明如何确定这一增长率;3、阐明如果仍允许年内或季度波动存在,就会注入主观因素。” 具体解释这三点:
1、货币存量方面,主张用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不含储蓄存款)①货币最重要,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测量指标。③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加以调节。
2、所选择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应该大致与最终产品价格的稳定的长期水平相一致。 3、为了消除人为的干预,弗里德曼主张消除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季节波动。 (三)常数增长规则货币政策的依据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最好的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保持货币供给的增加同经济体系的恒久收入增长呈稳定比例关系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纷扰的主要来源,即防止货币政策的失误。2、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3、货币政策能够抵消来自经济其他方面所造成的重大的经济波动。
(四)常数增长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①长期的物价稳定要求相当稳定的货币增长率,保持物价稳定的根本措施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②“逆经济风向行事”往往成为经济波动的因素,因此,稳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是防止货币当局成为干扰经济的来源的迫切要求。③遵守“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排除外来的影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经济预期,为企业运行提供有力的货币环境。
2、可行性。 其可行性在于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控制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外生地控制的。 (五)对单一规则的批评
1、过分地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2、很难实现汇率利率波动的调节3、为了使货币供给量按一定比例增长,货币当局应当剥夺商业银行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实行100%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市场经济国家是做不到的。4、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货币当局根本无法一成不变地遵守任何既定规则。
三、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政策效应比较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政策效应比较
由于公众在完全信息下的理性预期,使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从而
实际经济增长等于潜在的经济增长,所以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并无实质性的刺激作用。
单一规则尽管无法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但承诺行动消除了政策的不可信因素,
影响公众预期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不一致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在完全信息下,单一规则政策效应优于相机抉择的政策效应) (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政策效应比较 (在非对称信息下,相机抉择政策效应优于单一规则的政策效应,这也是多数国家选择相机抉择的原因)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面临的困难
①规则性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了解经济情况,从而实现最优货币政策的,实际上,中央银行对经济运行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的。
②经济运行具有不确定因素,完全运用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不可取。
2、常数增长规则优于相机抉择是在完全对称信息下得出的,而现实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3、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和理性预期条件下,公众对信息的了解只能通过学习过程,这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到公众的预期,从而使政策有效。
4、相机抉择政策可以使货币因素变动引起的GNP周期性变动,正好抵消非货币因素带来的GNP的变动,使稳定增长得到保证。
5、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也是相机抉择被肯定的一个原因。
我国货币政策相关资料
作用原理——
当中央银行卖出其债券时,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的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我国能否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不能:
①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利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来保证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②再贴现和公开市场的功能比较弱,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依赖较大。③有效的金融调控工具比较少,间接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值的确定
1、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值的确定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多数年份增长率在7%以上。
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把7%的经济增长率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目标值的底线,今后一段时期也将以此为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的依据:
①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②外资投入的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③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加快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④国内储蓄率保持较高水平,可以有力支持经济增长。⑤“基础瓶颈”得到进一步缓解,可以释放出一部分前期被抑制的生产力。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潜力较大。 2、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确定
对待通货膨胀的看法历来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通货膨胀有害论(促退论) 一种是通货膨胀有益论(促进论)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通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②通胀率应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混乱。③通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阻碍经济增长。④通胀率的水平要使实际利率水平保持为正,否则会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⑤通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四种模式
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1、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售出政府债券,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存量。②提高再贴现率,影响市场利率上升,增加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通过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抑制其创造能力。④收回再贷款和压缩再贷款规模。 2、紧缩信贷收入政策①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管制或冻结工资③运税收手段3、价格管理 4、有效供给政策5、指数化政策6、改变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1、会导致总需求增长不足,使生产缺乏应有的需求拉动力而发展缓慢,会带来市场的萧条和产品滞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2、会造成货币运行的失衡,从而会打破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过程,引发债务危机以及信用危机,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和生产滑坡。3、会造成社会生产衰退,失业增加,使就业人员的收入下降,从而引起消费水平下降,物价进一步下降。4、会使人们对经济预期变坏,投资倾向下降,加速经济衰退。 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经济背景
1、是在经济转制过程中发生的。2、是在治理通货膨胀不久后发生的。3、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同时发生的。4、是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发生。5、是在经济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同时发生。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
1、需求落后于供给,是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成因
第一、收入的增长远远低于经济的成长第二、对储蓄的偏好远远大于对消费的偏好 第三、收入差距的扩大削弱了整体购买力第四、供应结构不服务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宏观调控政策的惯性促进了通货紧缩的形成
★反通货膨胀政策没有及时随着经济情况变化而调整。★名义利率的调整不及时,导致实际利率波动较大。★政府习惯于通过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直接调控手段依然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其他因素的影响
★1995——1996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外商投资规模增长缓慢。 ★1997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长出现大幅下降。 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
1、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2、改善产品供给结构,刺激民间投资需求 3、刺激居民消费,增加国内需求 4、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5、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扩大货币市场容量,提高资金利用率 6、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
货币政策措施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货币政策对中介变量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1、超额准备率和通货比率上升引起货币乘数下降。 2、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通畅。
货币政策措施对目标变量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1、总需求进一步萎缩。
2、产品相对供给过剩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阻碍政策效应的发挥。
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
1、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潜在问题较多。2、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3、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4、银行面临的流动新风险日益加大。5、股票市场存在较多问题6、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增强,短期资本比重有所增加。7、入世后影响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防范金融危机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强金融监管。2、慎重选择汇率制度,保持汇率的适度弹性。3、正确处理利用外资和保持外汇储备是适宜水平的关系。4、加强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正在阅读:
吉林财经中央银行复习资料05-28
公园见闻作文350字07-11
天娱传媒0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集团军编制战斗序列大全05-02
中医辨证处方口诀03-18
日程安排-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06-0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中央银行
- 复习资料
- 吉林
- 财经
-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商务英语描述图表常用
- 材料送检取样规范
- 页岩气能否重塑国际能源市场格局
-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 电脑优化方法(中)_笑笑树
- 第八章 风险价值度
-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基于标准教学教学设计
- 初中英语短语分类整理
- 山东万胜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介绍
- 旅行社门市部设立程序
- 香草醛缩氨基均三唑席夫碱对肝癌细胞分化相关酶和蛋白的影响
- book2 Module 5 Cultural Corner
- 绿地集团LD-JF-03 合同管理制度(V1.0版)
- 第四章+水轮机的空化与空蚀
- 平和心态好答题 掌握方法好得分--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探微
- 浅析土壤源热泵的优势与应用
- 实验05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电阻与体积电阻的测定
- 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发挥建设方的协调管理作用
- 计算机网络(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习题答案(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