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疗法

更新时间:2024-04-29 17:19: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水针疗法的适应症:

水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腿痛、肩背痛、并节痛及软组织扭、挫伤等。如腰肌劳损、纤维织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

二、 水针疗法的用具及操作方法:

常规准备,碘酒、酒精棉球、消毒镊子、无菌纱布、高压灭菌的20毫升注射器及10厘米长注射用细针头、10%葡萄糖或5%当归液等。

选好穴位后,常规消毒,以左手持握有10%葡萄糖液20毫升注射器,右手以无菌纱布扶持针头。刺入穴位至一定深度,产生针感后,行小提插或震颤手法,使针感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反复刺激3~5次后,将注射器内葡萄糖以最快的速度注入到穴位内。同时,病人感觉到有强烈的针感沿经络传导路线放射。拔针后,用酒精棉球压迫穴孔,并施以重力,按压少许时间。

三、 水针疗法的常用穴位或部位:

水针的注射部位,一般常在腰骶部、膝上部、肩胛区肌肉韧带较丰富部位。常用的注射穴位及阿氏穴(痛点)有腰眼穴、大肠俞、关元俞、十七俞、胞盲、白环俞、骨边、阴市、梁丘、血海、膝眼、 秉风、天宗和秉风、天宗之间阿氏穴、天宗穴下一寸阿氏穴、肩髃穴(其痛点可能正当穴位处,亦可能在其附近)。

四、 水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1.腰骶部疼痛:大肠俞、关元俞、白环俞、秩边,每次取2个

穴位,以手按压应有明显痛感或酸胀感,注入10%葡萄糖20毫升,隔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膝关节痛:阴市、梁丘、血海、鹤顶穴,每次取一个穴位,注入10%葡萄糖10毫升或5%当归液2毫升,3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3.肩背部痛:秉风、天宗、阿氏穴、肩髃,每次取2个穴位,注入10%葡萄糖5~10毫升,2~3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五、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1.应用水针治疗,局部会发生明显胀痛和不适感,个别病人还可能有发烧,需向病人讲清楚,一般数不时至一天可消失,严重者可做对症处理。

2.选准水针疗法的疼点和针刺入准确,是该疗法取得疗效之关键。如有几个压痛点同时存在,应选择最疼痛点。如能在推药过程,将原有病痛症状重复出现或加重,则说明选点和刺入准确,疗效常佳。

3.药物注射深度,应以压痛浅深而定。药物用量要适宜,年老、体弱,或首次治疗者,药量要酌情减少。

4.必须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药液禁止注入皮下,要防止药液误入关节腔,以免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全身发烧等不良反应。

5.本法孕妇忌用。患急性热性病等,均暂不用此法。

针灸刀疗法

针灸刀疗法,也称小针刀疗法,是运用有刃之针,刺入人体某

些特定部位,通过剥、铲、削、割、分等手法以治疗某些软组织病症的一种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外治疗法。因此疗法渊源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伏羲九针”中铍针(铍针、末如剑锋),锋针(刃三隅),及圆利针(旦圆而锐)。针灸刀是上述三种针型的改革与发展,是针的功能上的创新。因此该疗法虽然产生于现代,我们认为其亦应属于我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之一,因此本书作以介绍。

一、 针灸刀类型

针灸刀是一种针刀两种性能相结合的医疗器械,为了适应于其针刀结合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疾病的切、剥、铲、割、分的需要。故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针体既要细而质要坚硬,且具有弹性。为防止副损伤,刀口既要小又要锋利。现就北京人民手术器械厂制造的Ⅰ、Ⅱ、Ⅲ型针灸刀(小针刀)简介如下:

Ⅰ型针灸刀(小针刀)针身长分12、9、7、4厘米四种,针柄长2厘米、针头长1厘米、针柄为一扁平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直径1毫米,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为0.8毫米,刀口为齐平口和斜口,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内。

小型针灸刀(小针刀)主要用于各种软缓和松解术,小骨刺铲削,疤痕刮除术。

Ⅱ型针灸刀(小针刀),针长12.5厘米,针柄2.5厘米,针身长9厘米,针头长1厘米,针柄为一梯形葫芦状,针身为圆柱形,直径3毫米,针头为楔形,末端为扁平带刃,末端刀口线0.8毫米,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刀口为齐平口。

Ⅱ型针灸刀(小针刀)主要适用于骨折奇型愈合凿开术。 Ⅲ型针灸刀(小针刀),针长15厘米,针柄长3厘米,针身长11厘米,针头长1厘米,结构模型和Ⅱ型相同。

Ⅲ型针灸刀(小针刀),主要运用于骨折畸型愈合凿开术。 二、 针灸刀疗法的操作方法

将针灸刀高压或煮沸消毒后备用,常规消毒铺巾,在疾病诊断明确基础上,选准进针点,依据解剖特点和避免副损伤前提下选准进针方向,以持针手法加压刺入皮肤,直到病所后,根据疾病特点和治疗需要,分别施行纵行剥离横行剥离,切开剥离,铲磨削平,疤痕刮除,骨痂凿开,通透剥离,切割肌纤维等手法。进针时一般不需麻醉,特殊情况下可行局麻。治疗完毕后,出针孔稍加压迫用无菌敷料包即可。

三、 针灸刀疗法的适应症

针灸刀疗法主要适用治疗软组织粘连,硬结疤痕,腱鞘炎症,骨痂分离等病症的治疗。

四、 针灸刀疗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1. 项韧带损伤

令患者坐正,颈前屈位,以指压法选准压痛点,右手持针灸刀,使刀口线和颈椎棘突顶浅平行,针灸刀和颈部平面成90度解垂直刺入,深度在颈椎棘突顶上在项韧带上,切开剥离数刀,之后横行铲剥2—3次,若痛点在枕骨隆凸下缘,针灸刀刀口方向不变,针体与枕骨下缘骨平面成90度角垂直刺入,作切开剥离手法然后再横向铲剥

2—3次即可。若疼痛不消失可5—7天后再治疗一次。

2. 肩周炎

患者坐位,用针灸刀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法或者施行纵疏通剥离法,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法,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它压痛点,也可以在各痛咪作适当针灸刀手术。每5—6日治疗一次,病愈法止。

3.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患者坐位,针灸刀在压痛关点垂直刺入,刀口线方向与肱二头肌长头方向平行,深度达骨面,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韧性结节作切开剥离。剥离完毕后令患者屈曲肘关节,术者握住患肢上部作对抗牵拉,将患肢拉到伸直。

肱骨外上髁炎

4.患者肘关节屈曲90度,平置于操作台上,在肱骨外上髁处,常规消毒,将针灸刀刀口线与伸腕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使针体与操作台面垂直,使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再行切开剥离法,触摸锐边,刮平之后,使针身与操作台面呈45度角,用横形铲剥法,使刀口紧贴骨面剥开骨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如未治愈,5—6天后可再治疗一次。

5.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点处,常规消毒后以刀口浅和人体纵

轴平行刺入,当针灸刀刀口接触骨面后,用横纵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尖之间有松动感就出针,以无菌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如仍有疼痛,可在5—6天后再治疗一次。

五、 针灸刀疗法的注意事项

1. 施行针灸刀治疗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

2.要熟练掌握针灸刀操作方法,严格执行无菌规定,防止感染。 3.术者要熟悉解剖,悉知施针部位的血管、神经走行位置和特点。

4.对情绪紧张病人,应采用卧位治疗,防止晕针。

5.腰腹部施术时,要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不要进入腹腔,防止肠管和大血管损伤。

6.脊柱周围及关节腔附近进针时亦要掌握进针深度,勿造成副损伤。

7.针灸刀要及时更换,防止针体折断和卷刃。

穴位灸疗法

针灸用途,针与灸都是通过在人体穴位上,采用不同的物理、药物等刺激手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地。

针用毫针、灸用艾药物等,灸法通过火燃烧的艾绒或药物、药温并作透入人体腧穴,起到温经通络,调理气血的功效。针与灸时有同用,时有分用、针中加灸、针后加灸、相辅相成各有所长。正如《灵枢·管能》篇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即说明这一道理。

灸必用艾,艾是一种菊科植物,药用艾以蕲洲为好,其叶厚绒

多,功力大而疗效好。艾的药理性能有燥湿散寒,温中开郁、暖子宫、止诸血、通行诸经、调理气血之功效。艾的另一个特点,有燃烧时火力温和,直透肌肤,穿达腧穴深处。

艾绒点燃后,药性和热作用结合到一起,成为艾灸,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艾的药理作用与热的物理作用,同时完成的。主要有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疏导瘀积、扶阳固脱之功效。为此,艾灸可以治疗临床上常见的寒凝痹痛,寒湿阻闭络脉、脏腑之沉寒痼疾,以及中气虚弱所致阴梃、脱肛、久泄、阴厥、阳脱等症。为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中除单纯用艾绒灸治外,尚有隔物隔药,掺药等灸法。如加强针灸结合疗效,使经气更于活泼的用于针灸结合的调温纸灸,为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能力的隔姜灸,为增加穴位皮肤刺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促进伤口愈合的隔蒜灸、为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除寒祛痹的附子饼灸、为通过芳香走窜功能,进一步产生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利湿作用的“太乙针”、“雷火针”灸等等,都 是表现灸法治病众多功能的体现。

灸法的选穴原则,应按循经取穴、经验穴位和特殊主治功能的原则取穴。如脱肛灸百会、头痛灸太阳、面瘫灸翳风、胸痛灸膻中、胃脘痛灸中脘、腹泻灸天枢、月经不调灸关亢、阳萎早泄痛经灸中极、不孕灸子宫、感冒灸大椎、失眠灸安眠、肺病灸肺俞、肾病灸气海俞、心病灸内关、咽痛灸合谷、肩痛灸肩髃、臂痛灸油池、腰痛灸肾俞、坐骨神经痛灸环跳、腿痛灸委中,足跟痛灸昆仑等,再配以相应辅助穴位,即可达到取穴用穴之准确。

一、 穴位艾柱灸疗法 二、 穴位调温纸灸法 三、 穴位疤痕灸疗法 四、 穴位隔姜灸疗法 五、 穴位隔蒜灸疗法 六、 穴位附子饼灸疗法 七、 穴位艾条灸疗法 八、 雷火针灸疗法 九、 太乙针灸疗法 十、 穴位冷灸疗法

痧疗法 刺络疗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7s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