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更新时间:2024-07-09 08: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VP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魏公子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 ④剑阁峥嵘而崔嵬。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③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⑨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吾下赵,必移兵先击之。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①夜缒而出。 ②,泠然善也。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弃甲曳兵而走。

⑦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

⑩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⑾项王按剑而跽曰 ⑿缇骑按剑而前 ⒀掩口胡卢而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④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已而】过了些时候

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②今恩足以至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 ①大王来何操?

②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主人何为言少钱。

3.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作定语。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何陋之有?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夫子何哂由也? ②吾何爱一牛? ③吾何快于是?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⑥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如何】【奈何】【若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如果其间插入有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对??怎么样呢”“把??怎么办呢”等.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③奈何绝秦欢?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⑤如太行、王屋何? 【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① 求,尔何如?

②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④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⑤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何乃】可译为“怎么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其】可译为“多么”

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②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②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

③壮士,能复饮乎? ④儿寒乎?欲食乎?

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表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文意在文中可有不同的翻译。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王变乎色曰。

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恶乎】于何 ①彼且恶乎待哉? ②天下恶乎定?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就”“于是”等。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③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可译为“才”“这才”等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③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②何乃太区区。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③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⑦昂其值,居为奇货。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可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秦王恐其破壁。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⑤成以其小,劣之。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者“你(的)”,有的则译为“自己(的)”。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③亦各言其志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③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则其至又加少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加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略等于“吧”或“啊”所表示的虚拟语气。可译为“还是”“可”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加强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6.【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等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示赵弱且怯也。

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等。

①且焉置土石?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③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④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就是”“尚且”“还”等。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用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攻赵旦暮且下。

③吾今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④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相当于“暂且”“姑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如】可译为“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7.【若】

(一)用作动词,像,好像。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③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引申为“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4

(二)用作代词。

1.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四)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与“然”略同。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可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有时不译。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8.【所】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①毅曰:“此何所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③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用作助词。

1.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事物)”。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恣君之所使之。

③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⑨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⑩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⑾智勇多困于所溺。

⑿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⒀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⒁举天下所供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

2.在有些句子里,“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不定数词,表示估计数字。 ①父去二里所复还。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有所】【无所】用于动词前,可译为“有(没有)??的人(物)”。 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④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9.为

(一)用作动词。

1.做,造作。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义比较具体,可随文释义。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译为“给”。)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为“治”。)

③愿为小相焉。(译为“做”。)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为“制”“拟”。)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译为“奏”。)⑥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译为“做”。)

⑦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译为“制定”) ⑧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译为“写”) ⑨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译为“写”)

⑩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译为“做”。) 引申为“当作”,“作为”。 ①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又为“变成”,“成为” 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5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侯生遂为上客。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又为“叫作”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二)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③臣请为王言乐。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⑧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如姬为公子泣。

③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三)句末语气词(读wéi),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呢”?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何为】根据情况可译为“什么是”“怎么会”“做什么”等 ①客何为者?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10.【焉】

(一)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用于动词谓语后。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于是余有叹焉。

④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用于形容词谓语句末表比较兼陈述语气 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二) 用作代词,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三)用作纯语气词。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或有先行的名词和代词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四)用于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五)用作问处所疑问代词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焉置土石?

④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七)表句中语气停顿,相当于“也”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用于判断句的句尾,助判断语气。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

⑤是寡人之过也。 ⑥此余之所得也。

⑦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⑧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⑨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⑩即今之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用于因果句的句尾,说明因果关系。可视为判断句的变通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⑥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⑨此世所以不传也。

3.用于陈述句末,助肯定语气。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每念斯耻,汗未尝不不发背沾衣也。 ⑤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用在句末,助疑问(一般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②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③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④安在其不辱也?

5.用在句末,助祈使(商量、命令)语气。 ①吾其还也。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用在句中或句末,助感叹语气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句中语气词。一般用于单句主语、时间副词(或词组)或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⑦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⑩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⑾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②岂独伶人也哉!

③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也已矣】罢了。例: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者】

1.用在疑问句末,表示反问。例:

①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说明或解释。例: ①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可译为“拿”“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④吾非爱其牛而易之以羊也。 ⑤将以衅钟。

⑥王好战,请以战喻。 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⑧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⑨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⑩请其矢,盛以锦囊。 ⑾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⑿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⒀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⒁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⑤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3.起提起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把\。“以”字的宾语有时还可以前置或省略。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7

④以夭梅病梅为业。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⑥秋以为期。 ⑦没死以闻。

4.表示方式、依据,译为“按照”“按”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余船以次俱进。

5.表示以某种身份 。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6.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

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

②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7.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④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

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⑦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⑨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⑩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⑾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⑿不然,籍何以至此。 ⒀奚以知其然也?

8.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或者“率领”“带领”。 ①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其短语,可译为“而”“又”“并且”等,或不译。

①越国以鄙远。 ②忽魂悸以魄动。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其状语多表行为的方式、手段或情态。可译为“地”,或不译。例如: ①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⑤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⑦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⑧谈笑以死。 ⑨各各竦立以听。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用来”等。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⑤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⑥作《师说》以贻之。

⑦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⑧敛赀财以送其行。

5.表示结果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 ①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焉用王郑以陪邻。

6.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⑦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⑧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⑨古之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⑩成以其小,劣之。 (三)助词

1.用于方位名词等的前面,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界限。例如: ①今三世以前。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作语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①逆以煎我怀。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8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五)名词。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六)副词

1. 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2. 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把??当作或看作,认为??是。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赵王以为贤大夫。 ③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2.把??作为或制成,让??做。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以夭梅病梅为业。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⑤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3.认为

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是以】【以是】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有以】【无以】意思是“有(没有)用来??的方法”

①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②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⑤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或“为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④君何以知燕王?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

13.【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相当于“依照”“根据”。 ①变法者因时而化。 ②罔不因势象形。

2.相当于“依靠”“凭借”。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3.相当于“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4.相当于“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二)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④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望以求割地。 ⑤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因而”

①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③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三)名词。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四)动词

1.沿袭。 ①蒙故业,因遗策。 2.接着,继续。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顺应,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14.【于】

(一)介词。与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可译为“在”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②得双石于潭上。

9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可译为“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等,可译为“到”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③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④皆朝于齐。

⑤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4.引进动作的方面等,可译为“在??方面”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引进动作的原因等,可译为“由于”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荒于随。 6.引进动作的对象等,可译为“向”“对”“对于” ①请救于魏。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⑦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7.引进动作的对象等,可译为“与”“跟”“同”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

8.放在形容词之后,用于比较程度。一般可译为\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④良曰:\长于臣。\

有时候,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9.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有“见”“受”等词与之呼应。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使不辱于诸侯。

③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拘于时。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⑦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基本相同。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2.放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相当于“于+此”,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在这”“从这”等。

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②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③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15.【与】

(一)用作介词。

1.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吾孰与徐公美?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⑥相如闻,不肯与会。 ⑦臣客屠者可与俱。

⑧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⑨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⑩微斯人,吾谁与归? ⑾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⑿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2.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等。 ①去时里正与裹头。 (二)用作连词。

1.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等。 ①蜩与学鸠笑之。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用作语气词,一般用于句尾,表感叹或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呀”“吧”“呢”。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然则废衅钟与?

③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0

④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四)用作动词。 1.给。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③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4.帮助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6.等待

①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7.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崤之战》) 【孰与】【与??孰】用于比较人物高下或事情得失,译为: “跟??相比,哪一个更??”“哪能比得上??”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④吾与徐公孰美?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16.【则】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先后紧密联系。译为\就\便\。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民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也可表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或“却发现”。例如: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或紧缩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③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三)用作动词。效法,取法。

①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孟子·滕文公上》)

17.【者】

(一)语气助词。

1.放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提顿,引出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2.放在因果复句分句之后表提顿,多是以判断句形式表因果关系。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放在陈述句的主语之后表提顿。 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谁为哀者?

11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可译为“如果??”“??的话”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6.放在“今”“昔”等词后面,表提顿,起调整音节作用。可不译。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④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7.放在作谓语的数词之前,提示主语。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8.与 “若”“似” “如” 等词组合,或单用。放在句尾,且兼煞尾。可译为“??似的”。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9.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0.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名词性词组,作下文主语。 ①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二)结构助词。

1。放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表示 “??的人(事物)”。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④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⑤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⑥即今之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⑨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⑩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⑿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几样东西。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18.【之】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揉使之然也。 ③臣闻之胡龁曰

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 ⑧作《师说》以贻之。

2.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译为“我”“你”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③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或复句的分句等。不用翻译。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④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⑥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⑧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⑨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⑾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⑿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2

有时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句子的主语、宾语等。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结构助词,用于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④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③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音节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应省去。

①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三)动词,到??去。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③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④然后驱而之善。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⑦而又有剪发杜门,徉狂不知所之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