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更新时间:2023-04-24 04: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3/20 总第280期

H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

文章编号:1001-148X(2003)20-0047-03

我国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张亚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扩大内需,将消费信贷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推出。根据当前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从

银行角度分析了制约银行消费信贷发放的重要因素 即在发放信贷的过程中会遭遇或可能会遭遇到的各类风险,同时提出了减轻银行信贷风险的各种对策。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TheRiskControlPoliciesforConsumptionCredit

ZHANGYa-zhen

(CollegeofEconomy,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7,China)

Abstract:IncrecentyearsChinahastakenconsumptioncreditforanimportantpolicytoenlargethedomesticdemand.ConsideringChineseconsumptioncreditconditions,thispaperanalyzesthemajorfactors(ie.variousrisks)restrictingbanksfromgrantingconsumptioncreditfromtheviewpointofbanks.Itthenraisessomecountermeasurestolowertherisksofconsumptioncredit.

Keywords:consumptioncredit;risk;measures 消费信贷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未来收入为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是促进消费品购销的重要方式。当前,中国经济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消费信贷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方式和信贷渠道可以起到刺激消费、拓宽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等多种功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我国消费信贷现状

我国消费信贷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大张旗鼓地倡导和开展消费信贷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和我国经济实现 软着陆 后,我国开展消费信贷不仅

收稿日期:2002-11-05

作者简介:张亚珍(1969-),女,浙江舟山人,现为浙江树

人大学教师,浙江志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时间短,而且进展缓慢,范围狭窄。为了扩大内需,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1998年5月中央银行颁布了 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允许所有的商业银行输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9年3月又颁布了 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 ,下发 汽车贷款管理办法 ,允许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好的地区试点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等等。政府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并在贷款额度及期限上都给予放宽。这些政策的推出有效地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加大了发展消费信贷的力度,但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毕竟还是起步阶段。2000年6月底消费信贷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7.3%,而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总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为20%-30%。

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很多。从需求方面看,消费信贷同需求不旺,包括中国人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收入水平、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制金融,2000,(6).

5 高铁梅,王金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

分析 J .金融研究,2001,(3).

6 KazuoUeda, Japan sLiquidityTrapandMonetary

Policy ,BankofJapan2001,12.

7 ScottSumner, SomeObservationsontheReturnofthe

LiquidityTrap, TheCatoJournal,21(3):481-490(Winter2002).

(责任编辑:孙桂珍)

策走出无效区域。参考文献: 1 刘宪法. 日本陷阱 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实

J .经济研究,1999,(8). 2 汪小亚.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的

实证分析 J .经济研究,1999,(10). 3 刘 利.我国经济是否出现了 流动性陷阱 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10). 4 戴根有.关于当前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 J .中国

约;而从供给方面来看,目前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庞大,但消费信贷面临的众多风险,使得银行非常惜贷。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

在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过程中,银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既有已暴露出来的现实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现实风险1 借款人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托延还款或不还款的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一方面与借款人的信用观念差相关,(不过当前虽然短期逾期还款现象较多,但拖欠一个月以上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信贷是与商品买卖结合在一起的,一旦商品交易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借款人赖账,这一情况在商品房购买中表现尤为突出。

2 借款人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某种预料不到的原因失去支付能力,导致银行本息受损。如在东南亚地区,1997年金融危机后许多职员失去工作,致使无法按期归还房屋贷款。由于我国住房贷款开始时间较短,现在这一风险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这一风险会逐渐增大。

3 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借款人隐瞒真实情况而从银行骗取贷款。现在到银行申请住房贷款,存在着 假按揭 的情况。个别借款人由于债务缠身到银行申请 按揭 ,然后用贷款来偿还旧债。当银行需要还款时,借款人无力还款,只有拖欠。

4 抵押物风险

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一般对个人发放消费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由此会产生各种抵押物风险。抵押物风险具体包括:(1)抵押物产权风险。目前由于我国有关规章制度尚不健全,许多财产产权并不明晰,而且在实际中还存在着多头抵押、假证抵押等现象,因此一旦发生纠纷,银行就不能顺利处置抵押物,从而遭受经济损失。我国当前的消费信贷中,这类风险较为突出。(2)抵押物处置风险。国外银行经常通过拍卖的方式处置抵押物,而我国拍卖市场不发达,抵押物变现能力差,使银行不能安全及时收回资金。(3)抵押物不可抗力风险。指抵押物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件而受损,从而使银行失去物质保障的风险。

5 法律风险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专项法律、法规,因此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仍沿用 商业银行法 、 贷款通则 、 借款合同条例 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事实上消费信贷作为银行的一项零售业务,业务规则应有其独特性。同时,为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各家商业银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服务办法,但这些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导致消费信贷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消费信贷一般要涉及到两个合同,即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贷合同以及借款人与销货商之间的销售合同,有的国家把这种消费信贷叫做限制性贷款,这种形式的消费信贷是最普遍的消费信用形式,而有关这两个合同之间的关系我国法律没有予以规定。另外,如对期房抵押是否属于物保无明确规定,由于期房借款人违约,银行扣收保证人保证金时,大多数保证人以为按照 担保法 第28条规定,银行应先处理抵押物,不够部分再由保证人承担,而银行多以期房抵押的特殊性及事先与保证人订过协议为由,拒绝保证人请求,从而导致纠纷。

(二)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经济形势的变动对其影响较为敏感,贷款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也较大,主要有:

1 利率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都采用固定利率,而且期限又较长,而我国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已是历史最低点。一旦经济复苏,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水平,届时银行经营成本提高,而贷款继续实行固定利率,维持原来的较低水平,这必然会使银行利润减少,甚至可能出现负值。

2 流动性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信贷等主要消费信贷期限都比较长,而银行负债的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出现 存短贷长 的现象,不能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对称。当前整个经济不景气,银行资金较为富裕,此问题还不突出,一旦经济复苏,社会对资金的需求量就会急剧增加,那时银行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三、减轻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目前,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不仅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需要,而从国外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来看,此业务也是构成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银行发放消费信贷,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银行风险,具体讲: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不同于对企业的贷款,贷款对象既分散又缺少组织保障。从银行来讲要慎之又慎,坚持贷款手段的完备性。但对消费者来讲,由于贷款条件太高,手续过于繁杂,对它只能望而却步。金融机构和居民在内需上不能互动的矛盾集中于 信用 二字。要启动消费信贷,必须在全社会倡导信用,只有建立起有保障作用的信用制度才能将商家、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结合起来,形成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机制。从我国的现实看,首先要实行存款账户实名制,这有利于调整每个人的真实财产状况。其次,各商业银行应在目前信用卡客户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和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在此基础上,由人民银行牵头,实现各银行之间个人客户信用信息的交流,并发展与税务、法院等机构的信息交流。另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地区性、全国性的个人信用调查公司,从社会各方面搜集个人信用信息,并有偿向社会各方提供服务。例如在上海,已经开始了个人

消费信用联合征集试点工作。首先其成立了有政府背景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它从金融、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采集有关个人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这项工作的实行,一方面可帮助银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违约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要保护自己的信用,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转移机制

如果说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能从源头上减轻风险,但实际业务中,还有很多非人为的因素会导致风险的发生,为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轻或转移风险。

1 建立适应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

在国外,为保障银行和消费者的双方利益,保险公司都会推出多种与消费信贷相适应的保险制度。而我国与消费信贷配套的保险品种较少,虽然有个别保险公司向国外学习,开发了 履约保险 , 信用保险 ,但也存在着费率高,承保范围狭窄的弊端,达不到减轻银行风险的目的。要改变这种局面,目前一方面要加快保险体制的改革,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性,促使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范围,积极开发与消费信贷相关的保险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措施,促使保险公司扩大保险责任范围,提高保险金额,发挥更大的避减风险的作用,以推动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偿还期限。

2 完善担保制度

一方面要完善担保法,实践中,消费信贷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担保,但现行的 担保法 及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致使消费信贷在担保上难以操作,所以应在原有担保法的基础上,增加有关消费信贷的规定;另一方面,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信贷提供担保。这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比如在美国就有多家进行消费信贷担保的机构,其中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就有四家(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联邦全国按揭协会、联邦全国抵押协会及退伍军人管理局),它们通过向符合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信贷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个人担保难和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问题,促进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

3 发展住房贷款的二级市场

住房贷款的二级市场就是转让住房贷款债权的市场。发达的二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银行转让债权,从而提高了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利率波动的风险,可起到促使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偿还期的作用,同时还可起到繁荣金融市场的作用。

虽然在当前,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并且资金大量富裕的情况下,住房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还不急需,但从长远看,要发展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二级市场是不可避免的。

(三)营造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防范银行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有法律做保障。随着消费信贷的深入开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已刻不容缓。首先是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用法律约束消费者的行为,促使其遵纪守法。一旦出现违约,将会受到严重的制裁,直至破产。其次,要建立消费信贷

的担保制度,用法律形式明确担保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消费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能转移到担保方。第三,尽快制定抵押物、质押品的抵偿拍卖实施细则,切实解决银行对抵偿品处理拍卖不利的窘况,使银行在风险发生后能及时对抵(质)押物进行处理,化解信贷风险。

(四)加强商业银行的自身建设,防范信贷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信贷业基本上都面向企业,而现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面向个人,有一部分员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该业务的特点,思想上不重视等问题。各商业银行应在以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努力提高对消费信贷的重视程度和推进程度。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归口管理和协调全行的消费信贷工作。在银行内部制定严格的消费贷款制度,确保业务人员按程序发放个人信贷,避免因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造成的风险,确保消费信贷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朱德林,杨明秋,金 琼.上海扩大消费信贷监管

(安全)体系研究 J .金融研究,2000,(11).

2 白玉玲.论健全消费信贷法制 J .金融与保险,

2000,(3).

3 谢渡扬.略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 J .金融研究,

2000,(1).

4 于 璐,詹 蕾.消费信贷运作指南 M .成都:四

川大学出版社,2000.

5 孙 森.论我国消费信贷机制的完善 J .金融与

保险,2000,(7).

(责任编辑:石树文)

投稿须知:

关于基金项目

本刊优先发表国家各级科研课题成果及各种基金项目资助文章。基金项目名称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请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7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