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2学考复习

更新时间:2023-09-22 06:03: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泰安长城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学考历史必修三学案 使用时间:2014、3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编号:09

必修三第五单元(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编写:程庆林 审核:高二历史组 【学考对接】 考纲要求 考点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考点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考点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年4考 五年3考 五年1考 考查频次(统计真题) 五年1考 邓小平理论 酝 酿 开 端 形 成熟 终形 三个 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梳理主干知识,能够说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发展的主要史实。 2、能够通过组内合作交流,探讨认识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对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预学案(“童试”区,合格可为“秀才”哟) 【温故而知新】 温故梳理 三民主义 萌芽 初毛泽东 思成 发 展 形 内容(过程) 确立 解决核心问题 精髓 作用 代表 导学案(“乡试”阶段,录取可为“举人”哦) 【学习任务一】将落实进行到底——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能够说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发展的主要史实。 【学习任务二】合作解疑,精讲点拨 1、史论突破 (08学考23T)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曾先后“以日为师”“以美为师”和“以俄为师”,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 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功。 (1) “以日为师”即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那么“以美为师”又是指什么?中国为什么又会“以俄为师”? (6分)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走“自己的路“的? (8分) (3)从中国革命和建设远路的探索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分) 想 熟 2、读图识表 材料一: 第 1 页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泰安长城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学考历史必修三学案 使用时间:2014、3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编号:09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5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

6.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8. 实现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历史性转折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作业

材料四: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就何种根本问题进行理论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三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世界当代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四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四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五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5)指出材料五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学习任务三】总结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归纳为二三(两次飞跃、三次转变)

固学案(“会试”阶段,争取做“贡士”呀)

1、 限时训练:

1、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节制资本

2、(09学考16T)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说:“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变之族,方兴未已。”其中的“求变”主要针对 ( )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3.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历史红”是因为在这里( )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发动了秋收起义

C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幅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

第 2 页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泰安长城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学考历史必修三学案 使用时间:2014、3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编号:09

学习任务二:

1.(1)以美为师:仿效美国,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3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走西方的道路行不通;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逼路。(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无产阶级暴力推翻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3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4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4分)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或理论联系实际) (2分)

2(1)戊戌变法(1分)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 (2)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分)

(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分)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4)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作业:(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要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立法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 3 页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