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274

更新时间:2023-10-08 08: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幽州台吗?本诗的作者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感慨些什么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确: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 2.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将军。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但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3.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4.明确重点字词: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前——向前看。 念——想到。 三、合作学习

1.学生互相交流,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本诗。

明确: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3.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老师启发: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借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任人唯贤的人。

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4.赏析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人。”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四、探究学习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独怆不过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不过涕下”?

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不过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但仅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叹。 4.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手法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五、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六、作业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u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