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3-07-26 03: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地理学总结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

5.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6.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9.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①地理空间的有限性②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③经济活动进行空间转移的限制

10.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

1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2.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13.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市场规模的影响②市场特性的影响③产业环境的影响④政策环境的影响

14.(产业环境)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14.交通运输对区位条件的影响:①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②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交通网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

15.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16.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六个前提条件:①肥沃的中央平原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行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以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17.杜能理论的局限性:①没有考虑加入河流干扰要素的情况②没有分别考虑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的影响③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大多是自给性经营,与现实有较大偏差④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⑤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18.一般成本因素包括:①相关场所的土地费②固定资产费③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④劳动力成本⑤物品的运费⑥资本的利率⑦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19.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20.运费指向论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费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决定因子,即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局地原料。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21.最小运费原理的一般区位法则:①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②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③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均可。

22.运动指向论的应用:①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②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酱油制造业)③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致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2、医疗器械制造工业)

23.韦伯工业理论的局限性:①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与远距离递减,与现实情况不相符②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③就工厂经营而言,可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④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这种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⑤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下降或者代替性材料的使用,都使得最适应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产品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发展,加之交通手段的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⑥交通发达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

24.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25.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供给的下限或内侧界限。

26.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27.中心地三原则:①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②交通原则: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③行政原则: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28.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①消费市场状况②购物空间的接近性③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④地价因素

29.服务业定义与类型:服务业指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

务职能的经济活动。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第二类服务业是以企业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第三种类型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30.服务型企业布局因素:①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②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③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④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⑤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⑥竞争程度

3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46.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不断增长。

47.区域经济增长因素:①资源禀赋②资源配置能力③区位条件④外部环境 48.区域增长极理论:①支配效应②乘数效应③极化与扩散效应

49.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总量的总收入增加。加速原理说明了在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被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32.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3.区域产业分类:①三次产业分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②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③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②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

35.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①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③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④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36.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37.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①极核式空间结构②点轴式空间结构③网络式空间结构④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38.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①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②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39.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分为以下几种: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动力指向④劳动力之乡⑤市场指向⑥运输指向

40.集散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形成于三个方面:①经济活动的区为指向②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③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41.扩散机制的形成:①避免集聚不经济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③政府的政策作用 42.集聚与扩散的关系:①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43.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③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44.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环境主要体现在: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部分资金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严格执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③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须的工业产品严重短缺④农村工业发展具有要素比较优势⑤农村工业发展具有制度比较优势。

45.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①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更替②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③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④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50.胡佛—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①自给自足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

5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经济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2.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53.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54.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①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组成②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③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④具有植根性。

55.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理论解释:①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②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③创新理论的解释④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

56.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有四个基本特征:①组织上的同质性或集群性②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③对外联系的开放性④组织上的层次性。

57.区域管制:是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统治方式。主要涉及区域之间关系的协调、区域的内部协调和单个城市协调等层次的问题。

58.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或有利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59.中心—外围理论:又称核心—边缘理论,用来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提出解决它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

60.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相互传输过程。三个前提条件:①区域之间的互补性②区域之间的可达性③干扰机会 61.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62.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63.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6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

6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①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②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③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④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⑤鼓

励企业跨区域发展⑥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6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①科学技术进步②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③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④国际经济协调。

67.经济全球化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影响广泛②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③全球经济形成多极化格局

68.未来的经济全球化的特点:①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②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③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④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69.企业增长动因:①实现规模效益②实现交易内部化③技术优势的发挥④来自竞争的压力。

70.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业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7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①便捷的交通运输②及时的信息获取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72.大都市的三种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73.公司四种生产单位格局特征:①全球集中生产型②市场地生产型③专业化生产型④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74.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①广泛性②层次性③区域性④多面性⑤差异性⑥时间性

75.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①社会政治背景②结构状况③相对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