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钢区域分布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04 1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产钢区域分布浅析

我国国土辽阔,一个区域甚至一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是重工业。钢铁工业的运输量是很大的,生产1吨钢约需要5吨综合运输能力。同时钢铁工业也是耗水耗电的大户。产钢区域的合理分布,对于减轻铁路等运输业的压力,合理利用水电等资源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本文想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钢铁工业产钢区域分布的现状和历史变化,为大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按东部、中部、西部划分分析我国产钢分布

本文将建国以来的年钢产量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分别统计分析,并做出变化趋势曲线,见图1。从图形趋势情况大体可以分为2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89年阶段;1989年至2003年阶段。

图1、我国东部、中部、西部1949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1、1949年至1989年阶段

从图形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向合理分布发展的阶段。东部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89%下降到1989年的56%;中部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9%上升到1989年的26%;西部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2%上升到1989年的18%,见图2。

图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1949年至1989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2、1989年至2003年阶段

这一阶段有向不合理分布发展趋势的阶段,东部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56%上升到2003年的61%;中部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6%下降到1989年的25%;西部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8%下降到2003年的14%,见图2。

图3、我国东部、中部、西部1989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二、按八大经济区域划分分析我国产钢分布

本文将建国以来的年钢产量按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8大经济区域划分分别统计分析,并做出变化趋势曲线,见图4。从图形趋势情况大体也是可以分为2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89年阶段;1989年至2003年阶段。

图4、我国8大经济区域1949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1、1949年至1989年阶段

从图形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向合理分布发展的阶段。南部沿海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0%上升到1989年的2.3%;东部沿海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1.4%上升到1989年的13.5%;北部沿海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7.2%上升到1989年的19%;东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80.1%下降到1989年的23.9%;长江中游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0.1%上升到1989年的17.7%;黄河中游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8.7%上升到1989年的10.8%;西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2.4%上升到1989年的10.6%;西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0%上升到1989年的2.2%;见图5。

图5、我国8大经济区域1949年至1989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2、1989年至2003年阶段

这一阶段是一个混合阶段,有的区域发展合理,有的区域发展不合理,南部沿海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3%上升到2003年的3.9%;东部沿海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3.5%上升到2003年的18.7%;北部沿海

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9%上升到2003年的27.2%;东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3.9%下降到2003年的13.2%;长江中游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7.7%下降到2003年的15.9%;黄河中游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0.8%下降到2003年的10.1%;西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0.6%下降到2003年的8.5%;西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2%上升到2003年的2.5%;见图6。

图6、我国8大经济区域1990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三、按六大地区划分分析我国产钢分布

本文将建国以来的年钢产量按传统的六大地区即,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划分分别统计分析,并做出变化趋势曲线,见图7。从图形趋势情况大体同样是可以分为2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89年阶段;1989年至2003年阶段。

图7、我国6大地区1949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1、1949年至1989年阶段

从图形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除了华北地区外基本是向合理分布发展的阶段。西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0%上升到1989年的2.9%;西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2.4%上升到1989年的10.2%;中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0.1%上升到1989年的17.7%;华东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1.4%上升到1989年的23.1%;东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80.1%下降到1989年的24.5%;华北地区由1949年产钢比率15.9%上升到1989年的21.6%;见图8。

图8、我国6大地区1949年至1989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2、1989年至2003年阶段

这一阶段是一个混合阶段,有的区域发展合理,有的区域发展不合理。西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9%下降到2003年的2.7%;西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0.2%下降到2003年的7.4%;中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17.7%下降到2003年的15.8%;华东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3.1%上升到2003年的32.7%;东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4.5%继续下降到2003年的13.2%;华北地区由1989年产钢比率21.6%上升到2003年的28.2%;见图9。

图9、我国6大地区1990年至2003年年钢产量分布比率变化比较

四、我国地区产钢分布与钢材流向比较分析

本文将3年以来的年钢产量和钢材流向比率按传统的六大地区即,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划分分别统计分析,并做出比较图形。

1、六大地区2001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六大地区2001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大致分为二类。一类,钢材流向大于钢产量,如华东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3.9个百分点;中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5个百分点;西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1.7个百分点。二类,钢材流向小于钢产量,如西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0.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4.2个百分点;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8.8个百分点;见图10。

图10、六大地区2001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2、六大地区2002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六大地区2002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大致分为二类。一类,钢材流向大于钢产量,如华东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7个百分点,比2001年扩大了3.1个百分点;中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3.9个百分点,比2001年缩小了1.1个百分点;西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1.3个百分点,比2001年缩小了1.1个百分点。二类,钢材流向小于钢产量,如西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0.3个百分点,比2001年缩小了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6.2个百分点,比2001年扩大了2个百分点;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8.5个百分点,比2001年缩小了0.3个百分点;见图11。

图11、六大地区2002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3、六大地区2003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六大地区2003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大致分为二类。一类,钢材流向大于钢产量,如:华东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7.9个百分点,比2002年又扩大了0.9个百分点,;中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3.6个百分点,比2002年又缩小了0.3个百分点;西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1.7个百分点,比2002年反而扩大了0.4个百分点;西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0.2个百分点,与2001年和2002年比较, 西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由比钢产量比率小变为大了。二类,钢材流向小于钢产量,如:东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5.3个百分点,比2002年反而缩小了0.9个百分点;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11个百分点,比2002年反而扩大了2.5个百分点,见图12。

图12、六大地区2003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4、六大地区2004年上半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六大地区2004年上半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也是可以大致分为二类。一类,钢材流向大于钢产量,如:华东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10.1个百分点,比2003年又扩大了2.2个百分点,;中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3.1个百分点,比2003年又缩小了0.5个百分点;西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2.2个百分点,比2003年扩大了0.5个百分点;西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大2.1个百分点,比2003年扩大了1.9个百分点。二类,钢材流向小于钢产量,如:东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5.0个百分点,比2003年进而缩小了0.3个百分点;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16.1个百分点,比2003年进一步扩大了5.1个百分点,见图13。

图13、六大地区2004年上半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比较

5、六大地区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之差变化比较

本文对六大地区2001年至2004年上半年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之差变化进行了比较。变化较大的地区有:华东地区钢产量小于钢材流向比率的差值,由2001年3.9个百分点扩大至2004年上半年10.1个百分点;华东地区钢产量大于钢材流向比率的差值,由2001年8.8个百分点扩大至2004年上半年16.1个百分点;西南地区由2001年钢产量大于钢材流向比率的差值0.5个百分点变化为2004年上半年钢产量小于钢材流向比率2.1个百分点;见图14、图15。华东地区钢材流向比率大于钢产量比率,可能与我们统计有关;我们统计的是一次流向,不是最终用户;华东地区钢材流通商较多。2003年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11个百分点,实际上占到了钢材流向华北地区比率的64%;到2004年上半年进一步小了16.1个百分点,占到了钢材流向华北地区比率的95.7%;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图14、六大地区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之差比较

图15、六大地区钢产量与钢材流向比率之差比较

五、重点统计单位数与全国数在产钢地区分布比率中分析比较

为了统计数据口径一致,便于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以上1949年至2003年的统计数据均采用重点统计单位数据。为了证实重点统计单位数据分析反映的趋势是否与全国数据一致,本人将2000年至2003年4年的重点统计单位数据分析与全国数据分析做图比较,反映的趋势大体相当。

1、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对比分析比较

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对比分析比较,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其两组数据几乎完全重叠,见图16。

图16、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全国数据与重点数据分析比较

2、按八大经济区域划分对比分析比较

按八大经济区域划分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对比分析比较,反映的趋势也基本是一致的,其两组数据有的完全重叠;有的有些差距,但趋势是一致的,只是北部沿海地区的问题更严峻一些,见图17。

图17、八大经济区域全国数据与重点数据分析比较

3、按六大地区划分对比分析比较

按六大地区划分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对比分析比较,反映的趋势也大体是一致的,其两组数据有的完全重叠;有的有些差距,但趋势也是一致的,同样华北地区的问题更严峻一些,见图18。

图18、六大地区全国数据与重点数据分析比较

六、体会与建议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产钢量地区分布不合理。

1、从统计资料分析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89年, 40年来在我国年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钢产量地区分布基本是向合理方向发展的;说明国家领导人和钢铁行业的部门领导成员对于钢产量的地区分布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在新建扩建钢铁企业中,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促进钢产量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2、自1990年前后开始,钢铁行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总体宏观调控减弱,没有较好的方式来进一步调整钢产量地区分布问题;各区域都没有对于钢铁行业准入的自己区域规范;一些区域没有考虑到自己区域的需要和可能,所有钢铁项目上马都是全国一盘棋,从全国的需要量出发,而全国到底有多少钢铁项目在拟建在建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使各区域钢铁项目的新建扩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使得钢产量地区分布不合理开始向进一步恶化方向发展。

3、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产钢能力发展太快,特别是北部沿海地区最突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产钢能力发展太慢。2004年上半年华北地区钢材流向比率要比钢产量比率小16.1个百分点,占到了流向华北地区钢材比率的96.7%;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现象。

4、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注意钢产量地区分布问题,要有相应宏观调控措施,对于新建钢铁项目的准入,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种、是否是新进入的钢铁企业要有不同的政策规定。

5、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引导、促成钢铁工业前几名特大型钢铁企业与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中小钢铁企业兼并联合,带动这些区域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钢产量地区分布趋向合理化,同时强大自己,提高自身和整个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e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