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

更新时间:2023-11-05 06: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琅琊山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琅琊山风景区游览,我是今天带领大家游玩的导游,我姓程,大家可以叫我小程。说到琅琊山,很多首先想到的事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但那个那个狼牙山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因“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而闻名。但是我们今天是另外一座有着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名山—琅琊山,希望大家可以玩的开心。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琅琊山的大门,这个山门是牌楼式的建筑,雄伟壮观,门额上有苏东坡的墨宝“琅耶山”,三个楷书大字。大家现在不免感到奇怪,“琅琊山”为何叫“琅耶山”?这得从琅琊山的历史说起,琅琊山古称摩驼岭,1700多年前,西晋末年八五亡乱时,琅琊王司马睿避乱来到滁州,这之后他渡长江到了南京,在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称元帝,他认为滁州是他的福地,于是将自己当年的封地山东琅琊郡的琅琊两字,赐予了这片山岭,于是琅琊山始而得名。到了宋朝,一代文宗欧阳修被贬滁州,在这期间,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开始闻名全国。在欧阳修之后,滁州的一位知州王诏为了使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于是邀请当时的文坛巨匠,也是书法巨匠的苏轼来书写这篇文章,而当时苏轼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他本人并不在滁州,而是在当时的颍州,也就是现在的阜阳,他也没有来过滁州,又因为“琊”和“耶”字在古代是通用的,也就是所说的通假字,因此他就想当然的把“瑘”字写成了“耶”,出于对古人的尊敬,所以我们现在仍然采用苏轼当时写的“琅耶山”三字作为这里的匾额,以供大家欣赏。

接下来跟大家讲讲琅琊山风景区的地位,在古代,琅琊山就被称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被誉为“蓬莱之后无别山”,大家都知道蓬莱仙境,也就是说琅琊山跟仙山齐名,而在1992年7月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琅琊山风光摄制组在琅琊山拍到了海市蜃楼,更是增加了这里的神秘。到了现代,在1985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被国务院评为我国第二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2003年5A的概念才提出来)。2013年,琅琊山的摩崖石刻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主景区约8平方公里,面积不大,但是全山森林覆盖率达79.3%,植物有672种,另外,山里还栖息了131种鸟类,其中受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总共保护的鸟类有227种),在琅琊山保护的鸟类达54种。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为国内珍稀物种,并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主要的景点有琅琊墨苑,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深秀湖,琅琊寺,南天门这六大景区。

野芳园是进入琅琊山的第一个景点,始建于1985年,原名“盆景园”,以培育花卉林木、展览盆景为主,此园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综合规划,飞檐翘角,白璧漏窗,小桥流水,马头墙,小青瓦,淡雅和谐,园的总面积4200平方米,这里也叫“墨苑”,因为里面收集镌刻了许多名人的珍贵诗文和书画墨宝,共有200多幅。其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著名书法家沈鹏,范曾,萧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这里也曾拍摄过电视连续剧《西厢记》片段。(野芳园的植物:羽毛枫、红枫、五针松、连翘、麦冬、孝顺竹、腊梅、棕榈、绣球花、桂花、龙爪槐、海棠、金边黄杨、红叶石楠、红花继木、八角金盘、月季、牡丹、朴树、女贞、玉兰、广玉兰。) (野芳园的书法:乔石-《次韵王滁州见寄》,李铁映-“醉翁亭”,闵祥德-“东晋开山气吞华夏,中唐建寺誉满神州”,赖少其-“笔墨浩荡,金石铿锵,宝剑在磨,文运日昌”,陈大羽-《滁州西涧》,傅通先-《画眉鸟》,华夏第一亭,单晓天-幽秀洁清天下胜,萧娴-书酒风流,范曾-意不在酒,杜平-剑胆琴心,朱穆之-尤闻酒香,沈鹏-琅琊山,孙科-高僧名山两不朽,蔡元培-山水清音,文征明

《醉翁亭记》,《谢判官幽谷种花》,《荒亭晚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题滁州醉翁亭》,《赠沈遵》)

出了野芳园,大家请看“墨苑”西面有一大片草坪,每年春暖花开的日子,很多人都过来坐在草坪上休闲娱乐,现在在整修,为了我们琅琊山冲5A做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前在这路边竖一块大石,形同卖肉的案板,滁州人把它称为“张飞卖肉处”(来源于歇后语:张飞卖肉——光说不割,张飞曾经把猪肉挂在井里面再用石磨盖上,说:只要有人可以搬动石磨就可以尽取其肉,后来石磨被关羽搬下来了,并把肉分给了围观的百姓,张飞知道后心里不爽,过来找关羽打架,被刘备劝解,之后就是是桃园三结义了。)但这块石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毁了。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莲花潭,因为这里面生长着睡莲,(在长江流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4月下旬或5月上旬孕蕾,6~8月为盛花期,10~11月为黄叶期,11月后进入休眠期。生于池沼、湖泊中,一些公园的水池中常有栽培。)这里面有块石头,很想马头,因此给它命名为“天马石”,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看见更多的风景。 我们继续前进,在我的左手边,大家可以看到一座亭子,名为“听泉亭”,亭子旁边就是玻璃溪,在水比较大的时候,就可以听见潺潺流水,因而命名。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醉翁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筑坝将玻璃溪的溪水截住,构成山中自然湖泊,水面约一千平方米,水深约3米,备有游船,游人可泛舟,垂钓于水面,翠峦倒映,如置画中。 往前走不远,可以看见一块碑刻,上书“醉翁亭”,像一个指示牌,说明醉翁亭就在不远处了,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84岁高龄的时候书写的。(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生于浙江鄞县。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逸闻: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是1953年宝刹修葺时,由沙孟海题写。1957年,当他的三弟、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沙文汉被打成“右派” 后,作为兄长,题写的匾额也不能存在,于是就把沙文若(沙孟海)三字从匾额上抹去!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游了湖看了戏之后,西哈努克提出要到灵隐寺进香。在进入大殿前会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问陪同参观的中方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题款?”中国官员吃了一惊,他没有估计到西哈努克会有这样的汉学功底。他看了看周恩来,惴惴地告诉亲王:这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已经不知何人书写了。西哈努克不再声响,似乎已经接受了“无名氏作”的观点。但周恩来却接受不了,他知道这块匾额的书写者并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个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来了当时的省革委会负责人,说了这么一段话:沙文汉是沙文汉,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么能够因为沙文汉是右派,连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连。这不是党的政策!周恩来的指示得到了贯彻,浙江当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补一个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很抬举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劲上来了。他说:“要么重写一块匾。名字就不补了。”来人好不尴尬,但是写字的事又相强不得,你总不能摁着别人的手腕吧?事出紧迫,他们只好请来另外一个人,拼凑了“沙文若”三个字补上。字写得不协调,很难看,但“大雄宝殿”的匾额上,“沙文若”三个字到底还是出现了。)

薛老桥,它是醉翁亭景区的古老建筑,大约建于元代,拱形结构,青砖砌筑,桥面青石铺就,宽约5米,现在这个名字是滁州人民为了纪念当年全椒人薛时雨而命名为“薛老桥”。(薛时雨是滁州全椒人,清代光绪年间醉翁亭的修复者,薛时雨自幼苦读,才华出众,尤为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少年时,曾不顾路途遥远,经常从乡下独自步行五十多里,来醉翁亭拓印欧文苏字碑,薛时雨35岁进士中举,开始在嘉兴做知县,接着又升为杭州知府,他做官时,处处以欧阳修为榜眼,宽简爱民,刚直敢言,因为经常为民请命,违逆上司,官做不下去了,就去教书,大力兴办教育。先后在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南京惜阴书院

任主讲,55岁以后还乡,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整理刊印了《儒林外史》,二是募集巨资修复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醉翁亭和丰乐亭。所以滁州人对薛时雨非常感激,因而命名。) 咱们过薛老桥沿玻璃沼上行,现在看到的就是著名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说的就是这口泉水,从两峰之间让出来,因而命名为让泉,(酿泉,酿造酒的泉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用青石板砌成的两个方池,池方约三尺,池深约2尺,这里有2个泉眼,但是只有一个泉眼流水,终年不涸,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推崇的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相传是500年一让。水温常年保持在17度,可以直接饮用,滁州本地人在夏天的时候就会直接饮用这里的水,在冬季的时候就会打水回家烧开用来泡茶喝,泡什么茶?菊花茶,滁州特产,全国四大医用名菊之首——滁州贡菊(滁州贡菊,黄山贡菊,亳州贡菊,杭州贡菊,前两种可饮用可入药,后两种一般是入药作医用的),泡出来的味道特别好。大家看泉上竖的楷书“让泉”碑刻,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手书的。大家再往上走,这“千年醉翁亭”五个大字,是在2007年滁州政府为了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字,于是便写下了这几个字,琅琊山管委会就将这几个字立在了这里,以供大家欣赏、拍照、留念。

现在我们来到了醉翁亭大门前,为了纪念欧阳修,将此门称为欧门,中间有醉翁亭三个字,以前在门口还有副楹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写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薛时雨,刚刚过“薛老桥”的时候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在这里的墙壁上,大家可以发现几个有镂空的,这是用来古人拴马用的,在里面也会有,现在我们就往里面走,现在大家看到的白色粉墙有着徽派风格,镂空的的花墙,又能体现江南园林的特色。大家现在再看,这里也有跟外面一样的镂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里面的更加高级,专为欧阳修这样的滁州一二把手拴马,也就相当于高级专属停车位了。现在看到的是“有亭翼然”,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大家站在我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前面的院门作为一个框架,醉翁亭的飞檐翘角就像鸟儿展翅飞翔一样。现在我们继续走,现在我们走到这,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这里叫天井,它在建筑学里起过渡建筑物的作用,大家看这里有块碑刻是著名文学家沈思晓得作品《解酲阁记》,酲字给大家解释一下,咱们中间的男同胞们肯定有喜欢喝酒的,一般来说,喝酒有三种状态:醒,酲,醉,喝酒时那种似醉非醉,飘飘欲仙的状态就称之为“酲”,解酲也就是解除这种迷醉的状态。这篇文章里有两句话:“让溪为酒泉,滁阳为醉乡”,我们滁州被誉为“醉乡”,从这里就可以找到根据了。中国与很多生产酒的地方,比如山西汾酒杏花村,四川宜宾五粮液,贵州茅台镇的茅台,这些地方都没有被称为醉乡,原因就在于万升酒抵不过一篇文,当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的时候,滁州的醉乡之名就流传于世了。

走过“酒国春长”,我们来到的是醉翁亭了,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天下第一亭,大家都知道其他三座名亭是什么吗?北京陶然亭,苏州沧浪亭,长沙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说醉翁亭是四大名亭之首,有几个原因,第一,建亭最早,历史最悠久。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沧浪亭基本上于醉翁亭同时建成,只是稍晚一些,爱晚亭和陶然亭则是清代的建筑,晚了四五百年。第二,文学造诣更高。沧浪亭为苏舜卿取自屈原古诗《渔父》中的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中的沧浪二字,爱晚亭取之于唐代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陶然亭取之于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中“更诗菊黄家酿热,与君一醉一陶然。”而我们的醉翁亭则是由一代文宗欧阳修专门写文章以自己来命名的,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因而文学造诣更高。(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三,建筑形制更高级。这座醉翁亭是歇山顶式建筑,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

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余的亭子均为攒尖顶,要比歇山顶低一个等级。并且本亭有16根立柱,范围比较大,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的了,其余的亭子大多是4、6、8、根立柱,最多12根,这样一比较,四大名亭之首实在是实至名归。飞檐翘角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在外观上增加了立体感,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同时又有实用价值,飞挑的屋檐起御力的作用,既能缓解雨水冲刷在屋顶的力度,用能保护地基不受雨水的浇淋。亭子共有16根立柱分立四方,亭中间设有茶几,这是欧阳修在亭中处理政务,并且与宾客把酒言谈,吟诗作赋之用,当年欧阳修被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势力诬陷,贬谪滁州,处理政事之余,常来琅琊山,与寺僧智仙饮酒畅谈,很是投机,智仙为使欧阳修能常来山中饮酒,赏景畅谈,故而建了此亭,修好之后,欧阳修除了来游玩,有时也会在这里处理公事,那边就有一首诗“为证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就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来看下这副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意思是:“酒喝的并不多,怎么就醉了呢!欧阳修自己也在《醉翁亭记》中说过“饮少辄醉”,一般人认为是,欧阳修在政治上受打击,情绪低落,所以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欧阳修在滁州心情是很好的,欧阳修在滁州写诗近百首,其中有关饮酒,交友的内容可占一大半,所以酒是不可缺少的寄托和媒介,之所以这样说,是欧阳修出于身体的原因,他患有消渴症(糖尿病),对饮酒需要控制,但又不好直接说,就只能说自己醉了。而下联怎说年龄不到老迈的程度,为什么称自己为老头呢?事实上欧阳修当年被贬滁州只有38岁,正值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本应在政坛上平步青云,他在《赠沈遵》的诗句中就说的很明白:“我年四十犹强力,字号醉翁聊戏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欧阳修之所以这么讲,只是自嘲,取乐宾客罢了。这边还有一幅当地书法家吴伯初(安徽全椒人,其祖先为一代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书写薛时雨的楹联“翁昔醉饮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指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篱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欧阳修当时在琅琊山以山为友,比肩范仲淹的为感,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的人生境界,而下联则书写薛时雨来到醉翁亭的场景:我站在这里远眺,抚琴无声,梅魂不返,重新修建,幸好当年苏轼的书法还在,下联中的“梅魂不返”其实就暗示了我们一会看到的欧阳修手植梅在薛时雨的时代就不在了,等一会再跟大家详细讲解。

“二贤堂”,“二贤”是指北宋时滁州知州王禹爯和欧阳修,大家对欧阳修都比较熟悉了,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一生经历三起三落,(第一次为范仲淹进言得罪了高司谏,谗言进谏皇帝,被贬湖北夷陵,第二次因为“通奸案”被贬滁州,第三次因为“谱仪之争”被贬亳州)在第二次被贬滁州的时候,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并且为民办事,因而滁洲人对欧阳修非常的敬重。但是对于王禹偁(954—1001),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一生三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商州,今陕西商县,第二次被贬滁州,第三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

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在滁州为官的时候,十分清廉,以至于自己的妻儿要跟滁州本地人一起下田耕种维持粮食,这样的好官,百姓当然会记得了。 滁州人为祭祀这两位父母官,而兴建五间平瓦房,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滁州知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后人曾肇,作文祭祀。堂内现塑有两尊二贤塑像,玻璃柜内存放着有欧阳修手迹照片和不同版本的欧阳修全集。两边山墙悬挂着今人写的“醉翁亭记”,和“朋党论”,木质条幅,这里也有副楹联:“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左欧阳修,右王禹爯。

“宝宋斋”位于醉翁亭西侧,为一间狭小的平瓦房,是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南太朴寺少卿冯若愚与时任滁州知州的冯元彪所建,内墙壁镶嵌有两块巨石碑刻,这就是欧阳修所写,苏轼所书的《醉翁亭记》,被后人誉为“欧文苏字碑”,成为宋代珍宝,实为古迹中金石之瑰宝,这里还存有“宝宋斋记”和“重修醉翁亭记”碑刻。但是这块碑刻破坏的比较严重,原因是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损毁的。后来滁州人为了纪念和感谢冯若愚冯元飚父子保护“欧文苏子”碑有功,于“宝宋斋”西侧建砖木结构瓦屋三间,命名为“冯公祠”,(上面写着南京太仆寺,这是一个什么机构呢?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秦、汉九卿中有太仆,为掌车马之官。明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明成祖朱棣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朝廷机构也相应的往北迁,将南京作为陪都,但中央机构仍然存在,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太仆寺少卿为正四品,虚职无权,因此可以到处游玩。)祠堂坐北朝南,南北两门相通,现辟为“旅游商品店”,大家可以在这里买点纪念品回去。现随我出南院门,门额有全椒人薛时雨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书题的“晴岚墨翠”四字,门两旁还有砖雕篆书对联一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醉翁操是苏轼为了纪念恩师专门填词,由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也是欧阳修的好朋友作曲的一首古曲,大家在玄帝宫可以看见) “菱溪石”三字是滁州著名书法家吴伯初书写的,菱溪石高约1.5米,石上有孔,孔孔相通,这块石头是欧阳修视察农村时,在滁州东边菱溪河发现的,动用三驾牛车运回滁州城,先置于“丰乐亭”内,后人将此石移至这里,供游人观赏,因在菱溪河发现的,故取名“菱溪石”,欧阳修还专题撰写了《菱溪石记》与《菱溪大石》诗文记载,在《菱溪大石》中就记载了当时滁洲人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有人说是这块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灵石,有人说是这是燧人氏打石取火的石头,还有人说这其实一块西汉使节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一块玉,不小心遗失在河里,随水流入中原。曾经有人在这块石头的下面焚香,发现每一孔都会冒出烟,因而也被说成是孔孔通,路路通,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是心想事成了,所以有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摸一摸,祈祷心想事成。据考证这是块玄武纪岩石,距今已有5亿7千万年,由石灰岩、砂岩、页岩沉积而成,所以这一块归根到底应该是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高级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意在亭”, 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古亭,并改名“意在亭”。建亭时是按晋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中的九曲流觞建造的,凿石引水,弯曲绕亭,渠宽约一尺,深约五尺。这种形式在全国范围比较少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a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