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中国建筑史真题及答案整理

更新时间:2023-03-21 06: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

木构建筑长期、广泛的作为我国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其优势在于:

1、 方便取材:

a、 古代中国森林资源十分充足

b、 木材加工要求较低,在石器时代已有探索,到后来青铜器、铁器工具出现,以及木结构水平提高,使其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体系。

2、 适应性强:

a、 木构建筑的维护与承重结构是分开的,所谓“墙倒屋不塌”正是其旁证。因而框架结构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布置灵活性。

b、 在水乡、山区、热带、寒带均能满足各种使用要求。

3、 有较强的防震性能:

a、 因为木构的基本结点是榫卯结合,这种柔性连接方式本身就有可活动性 b、 加之木头本身的柔韧性,使得木材在防震方面的表现十分优异。有许多经历过大地震的木构建筑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如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建

于辽,现已千年。

4、 施工速度快:

a、 一方面木材本身加工很方便

b、 另一方面在唐宋时已经开始使用“材”等类似于模数制的方法,使各种构件可同时加工再进行拼装,大大提高了大规模项目的进度

5、 便于修缮、搬迁

a、 因为榫卯结点具有可卸性

b、 模数化之后更换零件、整体迁移非常方便

c、 正因为以上优势,加之古代需求无质的飞跃,木材尚能供给,传统观念束缚并无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木构一直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但也有一些缺陷:

1、 木材再生周期长,尤其是大材变得越来越稀少

在宋代已经开始紧缺,因此规定了大材不可小用,长料不可短用,柱子用小料拼成等,但仍无法解决。

2、 木构易遭火灾

a、 即使是南方的封火山墙,仍然无法根除火患

b、 同时还有白蚁、受潮易朽等多种不耐久隐患

3、 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量也消耗过大

无论是抬梁式与穿斗式,都无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元朝的“减柱法”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可惜在结构上也失败了。

二、 中国木构建筑有哪几种结构形式?含有何特点?

1、 穿斗式

特点:

a、 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b、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c、 在沿檩条方向,再用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流行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优点:用材省、整体性强

缺点:柱网密、空间小、多用于民居

2、 抬梁式

特点:

a、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b、 柱上有斗栱时,梁头则置于斗栱上。

流行于: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优点:柱网较疏朗,空间更开阔

缺点:用材更多

3、 混合式

即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使用,多见于南方的一些庙宇、祠堂,主体结构用抬梁式,其他部分用穿斗式。

4、 井干式

多见于东北、西南林区,即用圆木叠积而上形成主体,优点是坚固可靠,缺点是用材较大,且对木材本身要求高。

三、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造型特征)

1、 简明

a、 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使得建筑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b、 立面开间为奇数,纵向分为屋顶、屋身、基座,都十分清晰,使人观察柱网就能直观地知道室内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2、 真实

a、 指对结构真实性的显示,除了某些高等级建筑(殿堂建筑)为了表现庄严而遮住屋架之外,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砌上明造”。

b、 这种暴露结构一方面展示了结构美,配合“卷杀”、“收分”而获得了良好的力学美;另一方面,暴露结构还对保护木架有利,一则改善木材的通风条

件,二则便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及时加以修缮。

3、 有机

a、 指室内外可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b、 并易与环境相互交流渗透,尤为表现在南方

c、 能以院落适应地形,依山就势

d、 适应气候,北方显厚重,南方显轻巧

4、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

一方面古建的结构是作为立面的重大特征直接参与,另一方面也没有单独的立面设计,外观、与平面和结构必须同时考虑,例如不确定剖面梁架关系,就无法确定屋顶高度,进而无法确定立面比例。

5、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a、 伸出的屋檐、檐口曲线、举架、起翘都具有特别的感染力。

b、 形式多变,有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卷棚、攒尖等多种形式变化,还可以组合成重檐,使建筑的体形和轮廓线更加丰富多彩。

c、 从高空俯视,形成最具魅力的“第五立面”。

6、 三段式:屋顶、屋身、台基

7、 体现南北特点

1、 擅长以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不同的目标与精神追求,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群的灵魂

原因:

a、 空间内向、宁静、洁净

b、 封闭、安全、易于守卫

c、 解决通风、采光的必须

d、 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2、 北方庭院开阔、以求冬日阳关充足;南方庭院小而狭长,以遮日晒,并可加强通风(拔风),形象的被称为“天井”;山地庭院依山就势;公共建筑庭院则十分宏伟。

3、 围合分三种

a、 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b、 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之为“廊院”

c、 主房与院门间用厢房围合,有“三合院”和“四合院”

4、 善运用轴线与空间关系,使人经历一个大纵深路线,布置一串大小不同的院落与建筑,最终达到某种艺术效果

5、 当一组建筑群很复杂时,还通常将轴线沿西侧展开,组成三五条轴线并列的群体,但基本单元仍是庭院

6、 最严肃的场所,则纵横轴线均对称布置

1、 材料:以木构为主,辅以土、砖、石,除此之外也有丰富的类型,如窑居、碉 楼、毡包等。

2、 结构形式:

a、 北方以抬梁式为主,用材粗壮,厚重形象,空间宏大,但是费材料。

b、 南方以穿斗式为主,整体性好,形象轻巧,但空间较小,柱网较密。

c、 井干式,非中国特有形式

3、 木构特性:

a、 取材易

b、 适应性强,承重与围护分开

c、 抗震好

d、 施工快,易更换

e、 易遭火灾、虫害、水害

f、 木材再生周期长

g、 无法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4、 造型特点:

a、 三段式:屋顶、屋身、台基

b、 屋顶丰富多彩,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c、 简明、真实、有机

d、 平面、结构、造型密不可分

e、 体现南北特点

f、 斗栱

5、 组群布局

a、 善长用庭院组织巨型群落

b、 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庭院方式(南北差异)

c、 善用轴线、空间序列、空间缩放等空间处理手法来达到特定目的

6、 具有模数化与制度化结合的倾向

a、 建筑等级的体现(屋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b、 开间:十一间>九间>七间>五间>三间

c、 颜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

d、 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大型殿堂庙宇)>苏式彩画(风景园林、民间)

e、 斗栱:挑一级为一踩,最小为三踩,九踩为最高数

f、 台基、踏道等细部均有模数的制度等级

g、 工官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着和实施者。

7、 建筑与环境

a、 善择基址(风水)

b、 因地制宜(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c、 整治环境

d、 心理补偿:风水(俗)和文学(雅)

六、 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形式美特色。(不是造型特点)

中国形式美的三特点,四法则。

特点:

1、 它从属于中国的礼的秩序需求,如:

a、 色彩归入等级,普通建筑无法使用黄色

b、 佛光寺东立面每开间接近正方形,但受“不中不尊”的观念影响,明间却加宽

2、 遵循实践理性原理,以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如“过白”。而对于特别重要的建筑,比例才被推敲,并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对其进行调整。

3、 含蓄性与模糊性

集中体现在屋顶与立面组合的意义上。如庑殿顶之所以重要,因为其本身不构成肯定图形,但屋脊线遥指苍穹,不但符合中国文化,而且按屋顶与屋身的完形理论,其构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

这都可以称为“和而不同”的内在体现,基本通过微差、对仗来获得。

法则:

1、 均衡与稳定

体现了古人重礼的理性文化,因此无论是单体或组群,都讲究均衡、稳定、轴线对称;另一方面也与其力学特征紧密相关(如侧角带来的稳定感)。

2、 韵律与节奏

无论单体还是组群都有很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单体主要是通过柱廊,组群主要是通过院落与轴线的组织。

3、 对比与微差

a、 很重视对比以及在造型与空间上的意义。如以小衬大、以暗衬明,形色质均见对比,但又注意使之寓于统一。

b、 同时讲究“和而不同”,在统一中形成微差变化,使其符合心理补偿。

4、 比例与尺度

a、 模数化程度高,因此带来统一的比例

b、 讲究尺度,所谓“精于体宜”

七、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特征(观念形态)

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以天人合一作为根本性的指导观念,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天象所认识的

“天”的秩序,一次求得合法、合理性。

如紫微星对应紫禁城,天下按星宿分五方四兽。

2、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即把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概念,与鸟兽虫鱼一样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成了中国对于人工环境的必然追求,单体建筑的个性表达也就必然服从于环境整体的协调。

3、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来源于《易经》、《道德经》等对于世界万物的对立而又转化的辩证思考,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量阴阳相生相克,使其影响很大,主要集中体现在:

a、 认定方向有主有从、有尊有卑,重南、东,因此坐北朝南、坐西朝东成为基本准则,加上风水微调就更显复杂了。

b、 构成环境的要素也被赋予主次特性,如山阴水阳,因此“负阴抱阳”提出背山面水的要求

c、 这种秩序观与礼制结合,成为一种区分社会尊卑的方式,如黄为帝王用色,百姓使用则为僭越

4、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

a、 内向性

主要由于中国的封闭性、内陆性与生产方式的原因,造就了中国内向的性格特征,体现最明显的即其对于院落的依赖性

b、 尚祖制(淡于宗教,浓于伦理)

以农立国带来血缘的重视,因此祖制的力量很大,使营造方式多为沿袭,少有突破,也使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性

c、 中庸

受儒影响,讲究“过犹不及”,使得中国建筑缺少激进求变的特质。

d、 人本主义的实用理性精神

八、 中国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

1、 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轴线,符合“则中立宫”的思想

2、 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也体现了神权让于君权的特殊性

3、 空间序列沿中轴线展开“三朝五门”,以空间对比等各种手法体现皇权的威严,具有强烈的序列性

4、 建筑规模宏大,选用最高形制,体现皇权,并善用不同建筑的对比手法,以小衬大,以低等级衬高等级

5、 建筑群风格统一,结合皇家园林,整体性强,气势宏大

6、 对于立面视觉有更深入的推敲,力求稳定威严

7、 善用象征、对比等手法,突出皇权至高无上

九、 中国建筑造型的演变规律

1、 平面变化不大,主要是由单一平面趋向复合平面

2、 立面上来说:

a、 屋顶的比例逐渐增大,坡度逐渐变陡。

高跨比:唐1:5;宋1:4;明1:3;清1:2.5

b、 出檐逐渐变小

c、 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真昂变假昂,唐宋显疏朗,明清趋于繁密 d、 柱等构件由生动曲线变为直线,唐宋做梭柱,有卷杀、生起、侧脚,而明清则直柱,无侧脚、生起

e、 装饰由少变多,色彩由素趋艳丽

3、 屋顶变化最显著

a、 由单屋顶变为复合屋顶

b、 檐口从明显起翘、有生起变为檐口线平直,仅屋角起翘

c、 正脊也从生动的曲线变为直线

d、 由平缓趋陡峭

e、 出檐渐小

4、 总趋势是

a、 由生动趋严明

b、 由疏朗趋繁复

c、 由单一趋多样

d、 由自由趋规范

十、 唐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1、 屋顶坡度较平缓,高跨比仅1:5

2、 但出檐深远,相应斗栱也很硕大

3、 斗栱布置疏朗、雄壮,构件传力清晰合理,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4、 正脊有明显弯曲,檐口曲线明显,角柱有明显生起

5、 柱有卷杀做梭柱,有侧脚,高径比8:1,柱身较雄壮,之后日趋纤细了

6、 色调简洁明快,门窗装修朴实,整体大方,其实雄浑

十一、 《营造法式》

1、 定义:北宋李诫组织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是对历代工匠传留的经验及当时建筑技术成熟的系统总结

2、 特点:

a、 模数制的应用(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b、 总结了历代的经验(侧脚:增加稳定,校正视差)

c、 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强调依需要而调整

d、 强调结构与装饰统一考虑

e、 体现了工程管理的严密考虑(列举工程需要的材数、人数)

f、 图文并茂

3、 主要内容

a、 解释术语,统一营造常用数据

b、 列举各项工程做法、制度规范

c、 针对上列工程列举所需的材数、人数

d、 配合绘制图例

4、 地位: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建筑技术典籍,保存了大量设计施工做法,其科学性、严谨性世所罕见

十二、 《工程做法则例》

1、 清代官修的建筑法典,继《营造法式》后又一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典

2、 全书74卷,分“诸作做法”、“用料用工”两大部分

3、 严格贯穿了以“斗口”为中心的模数制,体现了清式的政治文化特点

4、 意义:反映了官式建筑高度成熟期的状态,提供了一整套明清时期的术语、做法、制度,是后人的重要研究参考

十三、 “里坊制”

“里”与“坊”都指在城市规划中,以棋盘网道路划分成的一个个封闭的矩形单位,其实质是住宅区,北魏前为里,后改称坊。里和坊皆由道路环绕,围以高墙,设里门,配合吏卒管理,实行宵禁,即里坊制体现了城市规模扩大后,统治阶级出于管理和安全需要的考虑。而宋后里坊制开始逐渐瓦解,经济发展最终使其变为了开放式的形态,仅沿用了“坊”的称呼方式。

十四、 古代城市要素及发展时期

三要素组成:统治机构(官署官廷)、居民区(里坊)、手工业商业区(市)

1、 城市初生期:夏商周

2、 里坊确立区:春秋~汉

3、 里坊极盛:三国~唐

4、 开放街市期:宋~清

十五、 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和特点(七种)

1、 合院式(华北、东北、西北)

成因: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沙,加上变化因素双重作用

特点:

a、 中轴展开,中正严明,体现了严格的尊卑长幼的区别

b、 以庭院为中心组织家庭,具有高度内向性

c、 结构多为抬梁式,开窗少,雄浑粗壮

d、 院为纵向,以接收更多日照、

代表:

a、 北京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井然有序

b、 山西民居:外墙高,单坡顶,院落东西窄、南北长(乔家大院)

c、 关中民居:单坡顶为主,纵深窄长,构图紧凑,用地经济(党家村)

2、 天井院落式(华中、华南、华东、西南)

成因:潮湿多雨且夏季暴晒、闷湿及文化因素

特点:

a、 屋面较陡,有利于排水

b、 庭院剖面高宽比很大,利于通风

c、 庭院平面横向,利于夏日遮蔽

d、 高墙环绕,具有地方特征,如风火山墙

e、 结构多为穿斗式或者混合式,显得自由轻巧

代表:

a、 徽派民居:马头墙,格调淡雅,有精美的砖雕、石雕(如:宏村)

b、 江浙民居:白墙黑瓦,布局活泼,一面临水一面临街,有精美雕刻(周庄) c、 泉州民居:明亮的红砖,双向弧顶

d、 云南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

3、 窑洞式(华北、西北部分地区)

成因:干旱少雨的极端气候

特点:

a、 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

b、 但是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

c、 分为:靠山窑、地坑窑、覆土窑(锢窑)

代表:河南康百方庄园

4、 干阑式(云、贵、川、湖南、广西、海南等)

成因:气候湿热,多虫兽,多洪涝

特点:

a、 竹木材料,穿斗式

b、 底层架空,出檐远(防潮防晒防涝)

c、 无实墙围护(通风好)

代表:云南傣族民居,贵州苗族半边楼,壮族干阑

5、 土楼式(福建、广东、江西)

成因:防御外族,风水、家族观念等

特点:

a、 防御性极强

b、 很强的家族聚居性,平面向心,中心为祠堂

c、 讲究风水,坐北朝南,左水右路

代表:永定客家土楼(福建)

6、 碉楼式(川藏青内)

成因:高原干燥多风而又多板岩

特点:土木石结构,外墙向上逐渐收缩,平顶,狭窗

代表:藏碉楼,四川羌碉楼

7、 毛毡式

成因:游牧逐水而居,迁徙方便需要

特点:搭建方便,构造简单适于游牧

代表:蒙古毡包

十六、 试比较合院式与天井式院落的异同

相同点:

a、 都是由以农立国的生产方式及内陆的封闭性影响而显示出高度的内向性和封闭性,对外封闭但对内开放

b、 都是由当地的气候带来的实际需要决定

c、 都以中轴对称,以中轴展开一个个院落,体现了序列性与节奏感

不同点:

a、 平面形式:

南方院落多窄小,呈方正或沿东西展开以遮日照并拔风。

而北方院落宽阔,进深比开间更长以争取冬天的日照。

b、 构造形式:

南方多为穿斗式,围合实墙少,整体显清秀

北方多为抬梁式,围合实墙多而厚,整体显雄浑

c、 细部:

南方出檐远,开窗大,多雕饰

北方檐廊窄或无檐廊,开窗少,面积小

十七、 简述土楼的建筑特征,其墙体使用了何种材料?

墙体:以土夯筑而成,中间以木、竹进行加筋加固,加以块石夯筑,并掺以糯米、红糖作凝固剂,掺以砂石、石灰提高墙体强度

建筑特征:

a、 外墙土筑,高大厚实,富有强烈的防御特征

b、 墙上开梯形窗,外小内大以利防卫

c、 整体中轴对称,环绕为整体,保留了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理念

d、 以祠堂为中心,体现了宗教血亲的中心地位

e、 基本单元是一个个单元住宅

f、 注意防晒、通风,出檐远,采用活动门窗,有利于通风

g、 注意风水,讲究坐北朝南,不可背水,负阴抱阳,左右有小丘陵,面山 总之,南北兼得,因地制宜,体现了高度宗族性与防御性

十八、 中国古代宫殿经历了哪些阶段?

1、 “茅茨土阶”的阶段(夏商)

2、 高台宫室的阶段(周、春秋、战国)

3、 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

4、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清)

十九、 汉、唐、明三代宫室的变化趋势?

1、 规模渐小

a、 汉:长乐宫 6.6 km²

b、 唐:长安大明宫 3.3 km²

c、 明:紫禁城 0.73 km²

2、 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 后寝部分,由宫苑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二十、 故宫建筑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建筑有什么影响?

成就:

a、 运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b、 轴线的运用和建筑序列的排列:在1.6公里长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三大殿的庄严、宏伟、崇高

c、 院落空间和气氛营造上:通过空间的收放与排列组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气氛,以此烘托出高潮部分——太和殿

d、 建筑等级分明,以小衬大,以低衬高,以对比来突出主体建筑,建筑等级体现在屋顶、色彩、细部等方面

e、 礼制思想的体现:即围绕“皇权至上”

影响:

a、 建筑空间组合和轴线的利用达到极致,使之后的纪念性建筑群都多少体现了这种手法和构图

b、 利用对比来求得建筑的宏大,是日后许多建筑有了参考的方式

二十一、 天坛总体布局的杰出意匠

环境:

a、 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了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

b、 以大片遍植的翠柏,渲染出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

空间:以一条30米宽的甬道连接祈年殿与圜丘,甬道标高不变,但自南向北的地面标高是逐渐下降的,加上祈年殿本身有三层台基,使得祈年殿位于高台,临空与松柏之上,这种增高接天的办法加强了天坛的神圣气氛。

色彩:檐用青琉璃瓦显宁静,蓝色圆形屋顶配以白石台基和红色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

造型:祈年殿与祈年门的距离约为殿总高的3倍,加上祈年殿本身稳定的构图,使得人进入祈年门之后的视角、构图都极其恰当。

二十二、 中国古代的塔有几种类型?简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1、 楼阁式塔

特点:

a、 早期全木,后木砖石,再后来以砖石为主

b、 可登临远眺

c、 平面早期为正方形,后有八角、六角形

d、 立面逐层收进

e、 数量最多,出现较早,是我国佛塔的主流

代表:山西应县 佛宫寺塔(辽)

2、 密檐塔

特点:

a、 一般用砖石砌

b、 大多不供登临,即使可以登临,因窗洞小,观览效果也不好

c、 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13层,用单数

代表:河南登封 嵩岳寺塔(北魏,顶修于唐)

3、 单层塔

特点:

a、 多为基塔,或其中供奉佛像

b、 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

代表: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4、 喇嘛塔

特点:

a、 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一带

b、 多为寺的主塔或基塔,也有作塔门的

c、 始于元,明开始变高瘦,清又添“焰光门”

代表: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5、 金刚宝座塔

特点:

a、 即高台上建塔五座,中间高四周小

b、 台上塔式样为密檐塔或者喇嘛塔

c、 仅见于明清,数量较少

代表:北京正觉寺塔(明)

6、 傣族佛塔

特点:

a、 外观细高、秀逸,极富民族风格

b、 塔多单建,亦有群建者

代表:云南景洪曼飞龙塔(明)

二十三、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各有什么特点?

二十四、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中国建筑史p204)

1、 园林布局:

a、 主题多样

b、 隔而不塞

c、 欲扬先抑

d、 曲折萦回

e、 尺度得当

f、 余意不尽

g、 远借邻借

2、 水面处理

a、 园无水不活,兼做消防

b、 聚分有别,小园多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c、 采用桥、廊、岛分隔水面,加强渗透,扩大空间层次

d、 岸线曲直相济,水面有主有从

3、 叠山置石

a、 可看、可游、可居(不同于日本枯山水只可看)

b、 塑造丘壑,虚实相抱

c、 体块、缝隙、纹理模仿真山或国画技法

d、 用石得当,量材而用

4、 建筑营构

a、 以厅堂为主,随宜设计,并无定式

b、 建筑只是配角,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搭配

c、 讲究“活泼、玲珑、典雅、空透”

d、 善用漏窗,碎料铺地,丰富多彩

e、 屋角起翘高,分为嫩戗发戗与水戗发戗

5、 人文意境

二十五、 《园冶》

1、 是明代的造园专著,作者为计成,全书分三卷十二章

2、 强调在造园中,设计构思和创意的重要性,指出“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3、 提出造园目标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要有自然之趣,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4、 同时认为既要有章法,又要能“因地制宜”、“得体合宜”设计的灵活性

5、 建立了一整套借景造园的手法,“夫借景,园林之最要也”

意义:阐述了一套园林的理论、思维、方法,对后世造园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二十六、 请解释“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1、 出自明代园林专著《园冶》,作者计成,此句是在强调设计构思重要性的时候提出。

2、 “匠人”指工匠,意指技术的层面;“主人”指设计的主持人,意指设计构思、意境的层面。

3、 因此全句意指造园最终成果的好坏,手艺工艺只能占三分,关键是取决于设计主持人(通常为园主)的文学艺术修养、设计构思与意境的考量,强调了园林的艺术成分而非工艺成分

二十七、 请解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 出自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作者计成,此句旨在提出造园的目的

2、 即创作要自然要真实,有天然之趣,虽然是人工而成,但园内一草一木一石都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显得入情入理、宛如天成

3、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儒家道家对于园林建设的影响

二十八、 中国古代园林有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

1、 皇家园林:

a、 占地大,气势足,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则

b、 建筑起造景作用,因此体量较大,制式华丽

c、 引用私园的手法,但整体性更强(因为占地更大)

d、 包含象征、隐寓成分多,如挖水造山,湖中建岛,象征蓬莱仙岛

2、 私家园林:

a、 占地小,但空间深远,层次丰富,变化多样

b、 建筑素雅,细部精巧,与周围关系讲求体宜

c、 注入了非常多的人文气息和个人特色

3、 寺观园林:

a、 多引用私家园林手法,但注重清雅、禅意

b、 主要供修行者修行之用

4、 山林风景名胜:

a、 具有公共性,面向各阶层

b、 具有综合性,既有风景也有人问,两者相互促进

c、 持久性,资金来源广,因而长盛不衰

二十九、 浅析苏州拙政园的艺术处理

1、 原为积水洼地,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经过浚治,整理成池,环以林木,成为一个以水为主的私园

2、 善用空间大小对比的手法,使人顿觉开阔,如入口用黄石假山遮蔽园景,使人不得不循廊绕山至远香堂前,顿觉开阔

3、 远香堂为四面厅,通透宛如欣赏画卷,加强了室内外的渗透

4、 建筑布置集中于南侧,临水而建,错落有致

5、 善用廊、桥分隔水面空间以显深远、加强层次,如在小沧浪可凭栏北望,透过小飞虹桥遥见荷风四面亭,并以远山为背景,层次深远

6、 分隔时又多用漏窗加强联系,似隔非隔连成一气

7、 北面水域多开阔,南边水域强调幽深并有意遮其源头,取其幽远无尽之感

8、 善用借景,有俯借、远借、邻借、应时而借

三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怎样的特色?

1、 师法自然,讲求自然风韵

叠石仿山,理水仿水,但不满足于单纯模仿,常又有提炼加工而显奇险,同时又符合自然规律,入情入理,所谓“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使建筑作为环境的配角出现,从属于环境,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3、 诗情画意的创作

这是由园林营造的阶级特性决定的,士大夫多将自己的认知抱负与文学修养融入园中,以文衬景,以景还文,升华交织

4、 意境的塑造

在园林手法背后,常蕴含某种意境,以意之天穹在对抗有限的空间,着重于精神空间而非物质空间,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哲学营造观。

三十一、 中日古典园林有何异同?

相同点:

1、 同属东方体系,因此差别缩小

2、 就类型而言,均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山水名胜

3、 都为追求再现自然之美,目的一致

4、 都讲究意境的塑造

不同点:

1、 环境:

a、 中国山地、平原多,因而园林山多水少,水也多为静水意向;而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园林本质是池泉式,以池比海,以石比岛

b、 中国主要为大陆性气候,因而植物品种不多;日本为海洋性气候,植物种类多样

2、 类型:

a、 中国皇家园林气势胜于私家园林;而日本的私园气势胜于皇家园林 b、 中国私园为文人园林;日本私园为武家园林

c、 中国的寺观园林多借用私园的手法;而日本的寺观园林有很强的特色,武家私园反过来借用其手法

3、 手法:

a、 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

b、 中国园林建筑工艺精湛,是属于人巧工巧;而日本园林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

c、 中国园林讲求“游”,是动观型;日本园林讲求“观”,是静观型

d、 中国园林更倾向真山真水的具象观赏;日本园林更倾向抽象化的“枯山水”

4、 思想:

a、 中国古典园林实践偏儒家,趋世俗化;日本则主要受禅宗影响,表现内容更加出世

b、 中国园林更偏生动,讲求乐天爱人;日本园林偏禅宗出世之态,更喜孤寂

三十二、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相同点:

1、 同为风景式园林

2、 都以自然美为追求和创作本源

3、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成就

不同点:

1、 西方园林式理性的,侧重于具体的物质风景之美;中国的园林是感性的,侧重于意境之美和主观审美感悟

2、 西方园林创作,集中于自然要素的组合呈现,通常以壮美取胜;中国园林创作,强调意境构思和小中见大,常以精巧深远取胜

3、 西方园林人工痕迹明显,喜用几何形,规则对称,轴线构图;中国园林讲求自然,多用曲线,以符合自然规律的布置来入情入理

4、 西方园林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讲求征服自然;中国园林将人与自然看作有机整体,讲求“天人合一”

5、 西方园林中,建筑与环境的姿态多是对立出现的,建筑是环境的中心;中国园林中,建筑与环境的姿态多是融合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配角

6、 西方园林讲求大纵深,一眼贯穿的壮美,是一种静态观赏;中国园林讲求动线与视觉的统一,是一种“步移景异”的动态欣赏

7、 西方园林主要受君权影响,更加入世,主要为皇家园林成就最高;中国园林受儒、道、禅共同影响,总体来说更加出世,私园成就最高

三十三、 自然山水景城有哪些类型?及其发展的原因?

类型:

1、 郊邑名胜风景(虎丘)

2、 村头景点(风水桥、风水林)

3、 沿江景点(岳阳楼)

4、 名山大川景区(五岳)

原因:

1、 礼制(名山进行年祭)

2、 宗教(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名山)

3、 风俗(修禊、重阳登高)

4、 标榜政绩(西湖,被认为是政通人和的仁智之举)

5、 开山采石(绍兴柯岩“云骨”)

6、 崇饰乡里(衣锦还乡,进行公共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