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 - 唐诗专题

更新时间:2024-04-26 14: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初唐诗歌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关键词: 魏征 上官仪 初唐“四杰” 思考与复习:

1、 唐初“贞观诗坛”的诗美理想是什么?

2、 联系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简要说明他们对盛唐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

3、 什么是“上官体”?

作业与练习:

一、 名词解释:上官体 初唐“四杰”

二、 填空题:

1、贞观诗坛诗人的文学观受儒家 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否定诗的 ,从而为唐诗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余地。

2、唐初的诗歌创作,主要以 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 或 之作,刚健质朴,而 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 的模仿和拾掇。

3、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 ,追求诗的 的倾向。

4、初唐“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就怀着改变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 ,提倡 。

三、 论述题: 1、 唐太宗贞观时期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时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诗美理想?由谁在哪篇文章里阐述的?

2、 初唐“四杰”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上官体 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多应制、举和之作,但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世人谓为上官体。”

2、 初唐“四杰”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不满于初唐诗坛存在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现象,因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思革自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子安集》序)。这种自觉变革文风的精神,使他们的诗歌富于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式揭开了唐代诗歌的序幕。

二、 填空题;

1、崇古尚质 声辞之美

2、唐太宗述怀言志 咏史 贞观诗风 声律辞采

3、形式技巧 声辞之美

4、纤巧绮靡 刚健骨气

三、 论述题:

1、唐太宗贞观时期史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不同艺术特色做出了明晰的分析,指出南朝诗风的特点是“宫商发越”,“贵乎清绮”,即追求声律辞藻,偏重声辞之美,因此宜于歌咏,而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所长。北朝诗风的特点是“重乎气质”,即具有真挚扑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为所短。在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基础上,魏征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所短”的诗美理想,反映出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

2.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像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表现出自己向往边塞,为国立功的豪情。首联写烽火报警,引起对入侵之敌愤恨之情,一个“自”字反映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颔联写大军出征,描写出直捣敌巢的气势,展示出诗人的站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颈联写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大雪弥漫使得战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风声怒吼,夹杂在填然的战鼓声中,气氛悲壮激烈。尾联直抒志向,回应开头。这是初唐很有气魄的一首边塞诗。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一首沿用宫体而突破宫体的诗歌, 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全诗长达十八句,首先铺写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接着写长安上层社会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扎,最后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淹滞。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独抒怀抱,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如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后半段(“别有豪华称将相”至“飞来飞去袭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于个人遭际命运而进入到沧海桑田,历史人生变迁的思索之中,短暂无常的主题 在这里是温和的,带有普遍意义;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评,但也表现了宫廷世界的幻灭,从而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所以ersonName ProductID=\闻一多\闻一多ersonName>先生说:“在它的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的五言律诗,也显示出一种非常自负的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四杰”的送别诗,于送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报复和气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临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虽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为完美。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第二节 沈、宋与张若虚

关键词:韵律美 诗境美

复习与思考:

1、 沈、宋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

3、 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的内容、健康昂扬的感情,又要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生动有力的语言。

2、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陈字昂提倡“兴寄”,即要求诗歌创作应当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也就是要求诗歌有比兴、重寄托,关注现实、反应现实。

二、 填空题: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宫廷诗风 2、复归风雅 三十八首《感遇》诗

三、 论述题:

1、陈子昂对于初唐诗坛“兴寄都绝”、“风雅不作”的创作现实深为不满,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出“风骨”“兴寄”两个革新口号,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要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比兴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比兴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是美刺比兴,而是要维持具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寄托济世的劝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便与片面追求“彩丽竞繁”的齐梁宫廷诗风彻底的划清了界限,它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中具体的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这就是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在其三十八首《感遇》诗里,有很多首与他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感遇》诗之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密告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弄得人人自危的现象。在《感遇》诗里,还有一部分是感慨个人身世,书写个人怀抱的作品。陈子昂将医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如第二首: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昌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摇落尽,芳意竟何成?诗的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美春夏之间兰草、杜若的秀美,“幽独”隐寓自己的才华与高洁;后四句写秋风摧残,兰若凋零,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破灭的悲愤。全诗托物寓意,纯用比兴,言浅意深。

2、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纵横古今,两个“不见”相

互映照发明,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明君的钦敬仰慕,隐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第三句俯仰天地,以广袤无垠的空间背景,有力的突现了第四句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寂悲愤。此诗虽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取象宏大,托意深远,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慷慨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蕴涵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这种昂扬壮大的情感、遒劲刚直的内容,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正是陈子昂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15:43:45编辑过]

AD:正己烷气体检测仪、探测器、报警器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全国最大的考研专业课试题笔记库>>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19 15:39 只看该作者 第 二 章 盛 唐 诗 歌

第一节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 冲淡清旷 诗情画意

复习与思考:

1、 了解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2、 简述孟浩然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3、 王维诗的“画意”怎样表现的?

作业与练习:

一、 名词解释 王、孟

二、 填空题

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王、孟,属于这一诗派的还有 、 、 和裴迪等人。

2、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 的诗人,首开唐代诗歌 的风气。

3、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带有 ,不假雕琢的特点,而 、 则是孟诗的总体风格。

4、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他歌咏 的 的创作。

5、 和 ,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6、王维作诗是用画家的眼睛 自然界的万物,用诗人的情感描写 ,故其诗的形象 而 。

三、 简述题

1、 孟浩然山水诗有何特点?

2、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四、 论述题

1、 结合孟浩然的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分析其诗歌的创作。

2、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宁静之美。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王、孟 指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他们继承了南朝诗人陶渊明、二谢

(谢灵运、谢朓)的传统,多作山水田园诗。孟诗注意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有韵味;王诗善于描摹幽静空灵的景色,着笔成绘且时寓禅意。

二、 填空题

1、储光羲 常建 祖咏

2、不仕 描写山水田园

3、即兴而发 冲淡清旷 富有韵味

4、归隐 山水田园

5、空明境界 宁静之美

6、观察 物态天趣 宁静优美 神韵飘渺

三、 简答题

1、 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是:描写景物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回,随意点染的景物和清淡的情思形成平淡清远、意兴无穷的诗境,表现出自然平淡的风格特点。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写日暮泊舟时的羁旅愁思,寂寞惆怅的孤独心情。前二句叙事言情,后两句描写暮色不言情而“客愁”因夜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

2、 王维精通音律,又善长绘画,因此他描写山水自然就能准确、细致地感受到自然界美妙色彩和神奇的音响,更善于用词设色,更注重诗歌音调的和谐,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诗境。因此,他作诗重在意境的象征,虽用语言为媒介,但却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唤起读者对自然界声、光、形、色的联想和想象;并且,他总是突出自然景物给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同时,王维作诗还特别注意所描写景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处理画面虚实的布置。

四、 论述题

1、 孟浩然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的。他禀性孤高狷介,虽始终怀着济世用时之志,可又不原折腰屈从,在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毅然放弃了仕宦而走向了山水田园。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过故人庄》,诗以省净的语言,描绘出敦厚的乡情,质朴优美的农村风光。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点题,写故人邀我即至,招之即来;故人具鸡黍待客,简单随便,表现出知己间友好亲密的关系。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坐落平畴,绿树环抱;遥接青山,境界开阔。颈联(“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临窗饮酒,欢谈农事。四句平易浅近的诗句把绿树、青山、村舍、桑麻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地田园风光图。自然风光、淳朴的农家生活与气氛,使诗人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名利与得失,政治的失意在精神上造成的失落感得以涤除而升华。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再定约会,照应开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朴实的农村与故人的留恋。此诗出语洒落,在平平的叙述中写景抒情,表现出浑然省净、平淡自然的风格。

2、 王维作诗就象作画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极为敏锐。因此,他的诗总是突出自然景物给自己最鲜明格印象和感受,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加以突出的表现,以显示出自然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善于处理好景物之间的关联,塑造出清新优美的诗境,在空静明秀的山水自然中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如《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扣住题面,总写秋山雨后黄昏时的景象,诗人从大背景上落笔,“空山“、”天气“、“晚来”、“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使人感到傍晚山中的寂静、安宁,雨后的清新,秋气的凉爽。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秋山雨后黄昏时的特有景象:雨后碧空清朗,松针如洗,皎洁的月光洒落在一片松林上,尤显幽静,一个“照”字启示人们去体会雨后那松针上晶莹的雨珠,山村气氛的空静;一场秋雨过后,山泉势必增,一个“流”字让人们去联想那清清的泉水从嶙嶙的山石上流淌,叮叮咚咚的水流声。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写山中的浓郁生活气息:竹林外笑语喧哗,是洗衣归来的妇女;水面上莲叶晃动,是渔舟乘月而归。中间四句两联,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和以声息传静的手法,并且充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界声、光、形、色的联想,描绘出雨后山村的自然美与宁静美。诗人在这清新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怀抱中,感受到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生的乐趣,精神升华到了一个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精神美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写他依恋于美好的自然而向往归隐。诗人写景,抓住雨后山村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以白描的手法略加点染。真正从正面写景的只有三、四两句,首联的总体勾勒就象画面的背景,五六两句是反衬烘托三四两句的写景,它们的结合交融就构成“诗中有画”的意境。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跨专业考研好帮手:考研专业课视频课件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19 15:39 只看该作者 -

第二节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派

学习目的 注意高适、岑参诗歌风格不同点的比较;了解王昌龄七绝、王之涣边塞诗的特点

学习提示

1、 理解高适边塞诗气质沉雄、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

2、 理解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放、峻峭奇瑰的特点。

3、 了解王昌龄、王之涣绝句的成就。

关键词

边塞诗 七绝联章 慷慨悲壮

复习思考

1、 高适《燕歌行》为什么被称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2、 同高适诗比较,岑参诗有何特点?

3、 怎样理解王昌龄“七绝圣手”的称誉?

作业与练习

一、 名词解释 高、岑 绝句

二、填空题

1、最能代表高适诗歌并有重大影响的是他的 ,除 外,形式上多采用长篇抒怀式的五言古体。

2、格调高远、情调苍凉,于 中而见 ,是高适诗歌的总体风格。

3、岑参的边塞诗充分展示出诗人长于描写 的艺术才能和 的个性,他善于的体裁是 和 。

4、追求 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态也是岑参两度 的主要思想动机。

5、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 、 ”,二是 。

三、简答题

1、 高适诗歌的题材内容如何?

2、 岑参边塞诗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色?

3、 王昌龄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怎样?

四、论述题

1、 以具体作品分析高适边塞诗的情感内容与风格。

2、 以具体作品分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 说明王昌龄七绝的艺术成就。

4、 分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的艺术特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高、岑 盛唐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他们的作品主要以边塞战争、边塞风光为题材,善于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建功立业的壮志;或写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他们的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悲壮”为其共同特点,但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等的

不同,他们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2、绝句 也称绝诗、截句、断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五绝、七绝)两种,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歌谣,得名于南朝,在梁、陈时已普遍用绝句泛称四句短诗,它的押韵平仄都比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当于律诗中前、后或中间的四句;由于唐时模仿古乐府之作已不合乐,唐代诗人大多采用绝句形式写作自己配乐歌唱的歌词,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等。从表现手法看,由于绝句篇幅短小,多表现诗人瞬间感受,故借助侧面烘托或深入一点,避实就虚、以少胜多,揭示情思,讲究意境含蓄深远;结构上一般将通篇重点凝聚全首后半,语言真切而有余味。

二、 填空题

1、边塞 七言歌行

2、悲壮 沉雄

3、感觉印象 好奇 七言歌行 七言绝句

4、功业 出塞 5、“歌从军,吟出塞” 音乐性强

三、 简答题

1、 高适今存诗二百余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早年作品颇多自伤不遇的感慨以及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如〈〈封丘县〉〉、〈〈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等。他的咏怀、送别诗也写得充满侠义豪情,表现出一种深沉悲凉的风格,如《送李侍御赴安西》、《别董大》,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边塞诗。

2、岑参诗的总体风格是悲壮雄放、峻峭瑰奇。其诗形象鲜明,景色奇丽,感情炽烈,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沙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奇冷奇寒:“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些边塞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慨的壮观景色,表现出一种奇伟美。在表现手法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一韵到底的(如《白雪歌》),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视所写内容而定。这些作平不仅语奇,意奇、而且调奇。

3、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里,用乐府古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各有十首,但为后世所传诵的均为七绝。这些边塞诗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a描写戍边士卒的离恨、乡愁,如《从军行七首》之三(“琵琶起舞换新声”);b歌颂戍边将士追求战功、勇敢作战的英雄气慨,如同上诗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c揭露边防弊端,斥责边将的昏愦无能,如《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代扶风主人答》等。

四、 论述题

1、 高适的边塞诗是根据他亲历边塞生活的体验写成的

诗人将他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茫悲慨中带有理性的冷静,基调慷

慨昂扬。《送李侍御赴安西》,虽是一首送别诗却写得壮志满怀、雄心勃勃:“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行。”在与李侍御的惜别中表露的是一种乐观开朗的豪侠之气:你奔赴的是边塞要地燕支山北,我留守在太白东重镇长安,彼此都是为国戍边立功,休为离别而伤感。风格极其粗犷豪放。

最能体现高适边塞诗创作成就的诗篇是《燕歌行》。这首诗虽因河北节度副使张守圭为契丹所败却谎报军功事而发,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开元以来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诗分四层,头八句是一层写奉命出征,叙中有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言将骄,“赐颜色”写君宠,为下文写将骄兵败伏笔,也为全诗定下议论边政的基调。接下八句写兵败,诗人通过描写边地萧瑟悲凉之景衬托兵败惨况,还把重点放在战败原因的分析上,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帐下歌舞,恒轻敌。再八句写征夫思妇两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四句议论点题,一方面赞颂戍边士卒的以身报国,同时通过对古时良将的缅怀表现了对当时边将无能的不满与批评。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诗人运用了脉络分明的结构,错纵交织而又主旨集中的描写,表现评议边政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士卒与将帅、死节与贪功、古时名将与今之边将等)来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

格调高远,情调苍凉,于悲壮中见雄放是高适边塞诗的总体风格。他通常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诗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刻画也常从大处落笔,以粗犷的笔调,概括而洗练地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染上某种主观情感,给读者以鲜明的感受。如《燕歌行》写边塞环境的艰苦荒凉:“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写边地生活的严酷:“孤城落日斗兵稀”,“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岑参两度出塞从军,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他热情地描写和歌颂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异域风情,从而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边塞诗充分体现出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头八句写奇妙雪景和奇特寒冷,最令人称绝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诗人不仅以春风催开的梨花比喻雪花,写出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以“千树万树”的重叠夸张写出雪花纷纷扬扬的精神,而且运用雪花变梨花的错觉印象。这样写,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显得神奇壮丽。“瀚海阑干百丈冰”两句接构上是承上启下,将景色描写从营幕之中拉向千里冰封雪冻的寥廓天地作为送别的背景,写景中隐含惜别之情。后八句写雪中送别,扣住当地当时的风物特色(“胡琴琵琶与羌笛”,异域音乐;“风掣红旗冻不翻”,胡天环境)渲染临别气氛。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以雪上蹄印写友情深永,与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以奇写景,以奇写情是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总是突出一个“奇”,奇寒、奇冷、奇异的异域风光,或用来渲染将士力克艰难困苦的勇气,或用来衬托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而形成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放、奇峭瑰丽的艺术风貌。

3、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概括感情,捕捉景物,能以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把广阔的背景,丰富的情致和深长的意味融为一体,不管是那种题材、那种风格都表现得从容不迫、深情有致。尽管王昌龄的边塞诗数量不太多,但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戍边生活,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如《出塞二首》其一,发兴高远,感慨深长,全诗主调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诗的前二从写景入手,以“秦”“汉”互文见义:明月照临关塞的景象,从秦汉以来一直如此;士卒万里戍边代代依然,上下千年同此悲壮。后两句由“人不还”三字生发,既有对万里征人竟无还日的深深同情,更有对边关将非其人的讽喻,自己横槊卫边的热望。

王昌龄绝句以抒情为主,景物的描写往往是感情的渲染和补充。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前二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满江烟雨,孤山耸峙为背景,衬托出离别的伤感。后两句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也是对洛阳亲友的宽慰。诗中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离别的伤感,更展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傲岸的个性,而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和玉壶冰心的比象之间形成的有意无意的照应,又让人自然联想起诗人的孤傲狷介、冰清玉洁。

为了系统的多方面连续的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王昌龄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事的联章组诗,如《从军行七首》分别描写戍边士卒的边愁,立功报国、英勇杀报国的气概以及边塞艰苦的生活。这些诗,分开可以独立成篇,合起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4、王之涣今存仅六首绝句,然篇篇都是精品。如《凉州词二首》之一,主题是写征人的“怨”。诗以写景起兴,由景及情、融情于景。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从高、远处着笔,写黄河东去,直逝天际;白云触地,水天相接,表现了边地的空阔苍茫。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由远及近写万仞高山,摩天碍日;一片孤城,倚山扼险的近景,表现出玉门关的雄伟险要。诗人以“黄河”与“白云”相互辉映,“万仞山”与“一片孤城”相互衬托,生动地描写了西北边塞雄伟苍茫、险要荒凉的特色,奠定了全诗慷慨悲凉的基调。而且在写景中暗寓远戍士卒的乡情、边地生活的艰苦。首句写黄河远去,这是征人西出玉门回望所见,自然与思乡有关;次句写环境的荒凉,烘托征人生活的艰苦,两句为下面写征人的“怨”蓄势。三四句转入写征人闻笛的感慨:由玉门关上的所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展开联想,托物抒情,借羌笛之“怨”写征人之“怨”,借《折杨柳》的笛声写征人“怨”的内容(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唐人往往因闻《折杨柳曲》而想到离别生思乡情)再借“怨”春风而不“怨”杨柳,揭示怨的深层内涵。至于“怨春风”的含义读者尽可展开联想,“怨春风”不度,边地苦寒?“怨”征战连年,关山万里?还是“怨”“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杨慎《升庵诗话》)?此诗显示出一种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之美。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全国最大的考研专业课试题笔记库>>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小 发表于 2006-1-19 15:39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兼善思想 蔑弃礼法 遗世独立

复习与思考

1、 李白的思想性格有何特点?

2、 李白诗歌题材内容主要有那些?表现出怎样的情

4# 大 中

感内容?

作业与练习

一、 填空题

1、李白主要活动是在 、 两朝,这是唐王朝由 转入 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追求功名、 和 伴随了他的一生。

2、儒家思想和 、任侠思想本不相容而李白却把这三者完美的结合 的人生理想,并成为支配他一生的 。

3、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的诗歌创作主要转向了 ,抨击安史叛军,表示出强烈的 之情。

4、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矛盾冲突,李白为表现内心的激愤,诗歌创作形式以 为主,表达方式以诗人 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这类作品最能反映出李白诗歌 的 独特风格。

二、 简答题

1、 李白性格中的与自然的亲和力对他的创作有影响?2、李白乐府有何创新?3、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三、 论述题: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玄宗 肃宗 全盛 衰落 漫游山水 求仙访道

2、 道家 功成身退 主导思想

3、 平叛定乱 忧国忧

4、 歌行体 主观情感 感情奔放 浪漫主义

二、 简答题

1、李白身上表现出来的与自然的亲和力是他自由性格的生发点,他由此而向往山水,求仙访道,企图从自然和神仙中得到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逍遥人生境界,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因此,他在诗中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写,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视独立的人格精神的追求,以仙人的洒脱逍遥表现对现实世俗的蔑弃与反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托梦游以驰骋想象,通过对神仙世界奇幻瑰丽的描写,反衬现实世界的黑暗龌龊,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李白的乐府诗大量运用乐府古题,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原系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其声哀切”,李白以次来表现纤夫应征,在炎夏酷暑拖船运石的苦况和内心的悲酸:“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类作品均系缘事而发,表达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用古题写己意,偏重于主观抒情。如《将进酒》,《乐府诗集》说其旧题是“以饮酒放歌为言”,李白据此发挥,将及时行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恣情狂饮写得激情澎湃,虽不无岁月蹉跎的感伤,但将“天生我才必有用”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表现得酣畅淋漓。

3、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三、 论述题

李白一生作品很多,这些作品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面 貌,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理想追求。

(1)、抒写高远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坚定顽强的信心。 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均渴望建功力业,李白的功业心尤其典型。他怀这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怀着“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虽然他没有拿出具体的治国方案,但他自许很高,既不屑于做一个皓首穷经的儒生,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想凭自己的才能和社会声誉直取卿相,然后“功成身退”。因此,他常常通过歌颂古代政治家的际遇和建树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如《古风五十九》之十(“齐有倜傥生”)借鲁仲连却秦救赵事,赞其“为人,排难解纷,功成无取”的豪迈气概与高洁志行,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李白的理想与追求虽然在现实中不断遭到挫折,但他始终没有丧失信心、放弃追求,所以他的诗里总是激荡着一股坚定乐观的豪迈精神。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是李白天宝三年被排斥离开长安时的创作。诗人以情感的起伏不止、急遽变化来显示思想的痛苦与

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对朝廷的昏暗、仕途的艰难满怀不满;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态度,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对理想的挚着追求,又使他对前途仍抱热望。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表现出心境的苦闷与激动。五、六两句运用比兴写产生这种心境的根源,落到“行路难”的题面:欲度黄河坚冰塞川,将登太行大雪封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世路坎坷,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艰难。七、八句由现实境况联想古人际遇以自慰自勉,上一句用吕尚磻溪垂钓遇周文王的故实,说明人生的际遇变幻莫测;下一句用伊尹将被商汤王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经过的典故,表示自己对前途仍抱希望。九至十二句,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社会中,诗以急促的短句倾泻内心的苦闷、彷徨与愤懑,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最后两句借用南朝人宗悫自叙志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在历史的联想中寄寓着失望后仍怀着的希望,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2)、李白从其政治理想出发,对阻碍唐代社会进步的种种腐朽黑暗的现象和事物,予以深刻的揭露大胆的批判。 天宝年间李唐王朝虽然尚处于强盛的顶峰,却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朝政开始由开明转向腐败。李白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痛切的感受。如《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即以唐玄宗宠信宦官,荒于嬉戏,腐败昏庸为题材,通过描写宦官、斗鸡者恃宠骄恣、飞扬跋扈,抨击了是非颠倒、善恶不辨的污浊现实。前八句用讽刺夸张的笔墨勾画出“中贵人”与斗鸡者的不可一世,诗人通过典型场景的铺叙,一写中贵人的出行尘土高扬,状其仪从之众;二写甲宅连云,言其富贵豪奢。写斗鸡者则突出其冠服车盖的辉赫,“鼻息干虹霓”的凌人盛气,再以行人的“怵惕”与之对比深化主题。有时还直指最高统治者,如《古风》四十六斥责玄宗“斗鸡金宫里,蹴踘瑶台边”;批判“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十五)的不合理现象。

安史之乱以后李白的笔触转向了对安史之乱倒行逆施罪恶的批判,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如《古风》十九(“西上莲花山“),此诗大约作于安史叛军攻陷洛阳以后。诗人通过游历仙界和俯视人间的对比,既反映出独善于兼济的矛盾,更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深情。诗以主要篇幅铺写幻游的神仙境界,神奇美妙、优雅高洁,以之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污浊现实的憎恶。诗人正要偕仙人“驾鹤凌紫冥”时,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念与挚爱,又无限留恋人间,当他“俯视洛阳川”看到的是“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野,豺狼尽冠缨”的战乱惨象,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的愤恨。诗人继承了屈原《离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仙界与人间的对比深化了对祖国和人民关注的主题。直到晚年李白仍“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打算入李光弼幕,参加防御安史残余势力南侵的斗争。

(3)、表现壮志受挫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苦闷彷徨、愤激不平与希望追求。 李白这类作品抒情色彩浓郁,形式以歌行体为主。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借饯别以写己怀,写他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压抑下的苦闷和激愤不平。诗以两个类同散文的十一字排句发端构成鲜明对照,将“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突现出来,一吐胸中的抑郁。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距李白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已十年了。十年三千六百日,每一日都作

为“昨日之日”在苦闷彷徨中、狂饮漫游中蹉跎虚掷;那么,“今日之日”又将怎样呢?高傲自负、不曲己于人的李白还将不被世容,还会遇到无数个“昨日之日”的同样命运,所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三、四两句忽作转折,写即席所间的“长空万里送秋雁”的壮美景色及由此而发的“酣高楼”的逸兴豪情。五至八句紧承“酣高楼”渲染主客双方的意兴,重在自己。写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末四句突然从幻想折回现实,直写胸中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强烈的不平和愤懑,不仅减弱李白不可一世的自命不凡,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更加慷慨激昂。诗人将失意的悲哀表现得如此的气势凌厉,于悲中见豪,这正是李白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诗人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有时激化为决绝的态度,表现为鄙弃功名、鄙弃世俗、蔑视权贵、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以布衣而平交王侯的自由放逸精神,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即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酣恣。

(4)、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现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梦中往往游名山”。因此,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篇。这些诗有的境界壮阔,有的清新明朗。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其二)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坐看敬亭山》)

这些作品,写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审美感悟,和大自然亲近的无限情思。他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与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跨专业考研好帮手:考研专业课视频课件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19 15:39 只看该作者 -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反映现实 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 想象

复习与思考 1、李白怎样在诗歌里表现其主观情感的? 2、李白诗歌的想象有何特点?

作业与练习

一、 填空题

1、在盛唐诗人中, 是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他广泛地学习、继承并发展了《诗》、《骚》、汉魏乐府以及文人创作的艺术成果,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雄奇、 、真率、 的风格。

2、李白作诗侧重抒写 和 ,很少对 和 作细致描写。

3、 的气质, 的人格,形成李白诗歌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4、李白诗歌的想象不只是 ,而且变幻莫测, 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 。

二、简答题

1、李白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点? 2、李白绝句有何个性特点?

三、论述题 结合李白诗歌创作,试论述李白诗歌成就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李白 飘逸 自然

2、 豪迈气概 激昂情怀 客观物象 具体事件

3、 洒脱不羁 傲世独立

4、 丰富 发想无端 狂放精神

二、简答题

1、 李白作诗气魄宏大,想象丰富。因此他的诗里颇多气吞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明月、沧海、雪山、高山、大河等,都是他常常吟诵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由此构成富有李白特色的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诗里还有清新优美的意象,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秋山、月影、江水、白露等明净的景物构成了清丽秀美的意象,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壮美与优美构成了李白诗歌意象的两种基本类型。

清新自然、爽朗明快而又豪气逼人是李白诗歌语言的基本风格。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都是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清丽秀美且韵味深长的诗句。

2、李白的绝句有很高的成就。由于绝句体制短小、贵在简练含蓄,能在极短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意蕴。因此,李白的五绝,表现出语言简洁、自然、明快;情思蕴藉含蓄,意味深长的特点;而七绝以描写山水自然和送别为多,李白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故其诗境界清新自然、内蕴潇洒俊逸并且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合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李白的绝句是他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自然天成,开口成韵。所以,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三、论述题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李白诗歌中所反映的对现实政治、国家命运的热切关注,对黑暗腐败、不合理现实的揭露批判,是相当出的。如《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揭露宦官与斗鸡者依仗皇帝的宠信飞扬跋扈;《古风》十五(“燕昭延郭隗”)借咏史抨击现实政治的贤愚倒置:“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还在诗歌中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侵扰,唐王朝的肆意拓边、穷兵黩武以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如《战城南》结尾写道:“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夜草,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通过战争的残酷描写,深刻揭露了非正义战争造成的罪恶。《北风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一个愁肠百结的妻子在阴冷苦寒的天气里对远戍长城的丈夫的担忧与思念。诗的后半用惊心动魄的诗句描写妻子在丈夫为国捐躯后的悲愤、绝望与痛苦:“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枝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直接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教少,但如《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对纤夫、田家的生活有所反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又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描写了唐时的冶炼工场与冶炼工人的工作,表现出李白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

总之,李白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一定的广度,也有相当的深度。

2、李白诗歌在展示封建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灵,表现其性格方面,开辟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境界。

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就是说,庄屈两家思想本有距离,但李白诗歌却将它们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他既热情地关注现实和国家的命运,渴望通过参加政治活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蔑视王侯权贵,不肯屈己于人。因此,他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其夺人的特点。如《上立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以大鹏自喻,表现他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这种自负自信、大言炎炎,正如他在《江上吟》中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形成了李白诗歌喷发式的抒情方式。这种李白式的抒情,如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如《行路难》(其一),写志士失意,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与节奏的变换,追摹情绪激动时情感喷发奔涌时的起伏跌宕:“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无不飞腾想象,大胆夸张,从不同侧面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尽管李白所歌唱的内容是悲剧性的,却始终表露的是一种英雄气概,显示的是一种豪迈风格。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

3、李白发展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屈原以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但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重在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己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表现自己炽热激烈的内心情感,即使是描写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于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部分加以突出表现,以展现他向往雄奇不凡事物以及冲破羁绊的独特个性。因此,为着表现这种强烈的自我主观情感,李白往往借助想象、神话、传说或带有强烈抒情的议论来表现。李白诗歌的想象不只是丰富,而且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以打破时空的局限,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境的瑰丽与美好,映衬出现实的黑暗与污浊,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有的诗,李白借助神话驰骋想象,贯以奔放的气势,通过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寄托自己豪迈开阔的胸襟、傲岸奇伟的人格个性。如《蜀道难》的开头就融远古传说和神话于一炉,且运用夸张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的主旋律。再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无一不是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相关联的是独特的意象以显示其强烈的个性。大鹏、明月、美酒、仙人是李白常常吟诵的题材,由此构成的意象也最有李白的特色。李白最感兴趣的是月亮,月亮常常在他的诗里出现,如《陪侍郎族叔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是一个水、月、白云连为一体的明净秀美的世界,宛如神仙境界,诗人徜徉其间,奇想联翩,令人神往。我们说,李白诗歌既有胸奇壮伟的意象,也有清丽秀美的意象。

4、清新明快、真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常常是极度夸张和明丽爽朗的和谐结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则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李白是一个英气勃勃而狂放不羁的诗人,作起诗来往往不屑于细致的雕琢与对偶的安排,用着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与线条,冲破格律的束缚去写心中的感情和印象。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都是脱口而出、不加雕饰而又豪气逼人的诗句。李白深受民歌的影响,其作品具有清新明快、真率自然生动活泼的特点,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他有的诗还带有淳朴清新的民间气息与民歌情调,如《越女词五首》其二:“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5、李白对诗体建设的贡献。 李白以乐府歌行一类古体诗震动诗坛,这类作品写景雄伟壮阔、气势奔放;感情激充沛、热烈丰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以及生命的激情都在这类作品中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兼融并蓄的伟大气魄,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近体诗也有很大成就,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一联对偶工整,气象宏丽。李白绝句,后人或称为有唐第一人,或称为与王昌龄并驾联珠。但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长于七绝,只有李白兼长五、七绝并至极境。其五绝蕴藉含而意味深长,七绝明朗精炼而明白如话。如〈〈劳劳亭〉〉:“天下伤心处,送客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前两句不说天下伤心是离别,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越过了送别事、送别人写送别地点,立意高妙、直中见曲。后两句由折柳赠别的联想而发奇想,借春风有请来写离别苦。诗人因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这是春风故意不吹绿柳条,而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是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话语极为明白晓畅,景物也很简单,情思也是心灵一闪的感悟,含义却委屈深长。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友人此行的去向;后两句本应接写离别情思,但离思千头万绪又不是两句十四字说得清楚的。于是诗人干脆不作正面叙说,而从虚处落笔写自己送别时见到的景象。引领凝望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一种广袤深沉的美感。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就是盛唐艺术的魅力,正如李泽厚所说:“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又是这样的美妙神奇,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美的历程〉〉)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跨专业考研好帮手:考研专业课视频课件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19 15:40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关键词 忠君意识 忧国忧民 诗圣

作业与练习

一、填空体 1、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 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是在唐王朝鼎盛阶段度过的,深受 的熏陶,在他的身上表现出盛唐士人的 和 ;他的后半生历经离乱,对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刻真切的体验,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为由盛唐过渡到中唐的 的诗人享有“ ”的声誉,他的诗被称为 “ ”。

2、杜甫的一生大致可化分为 、 、 、 四个时期。

3、杜甫主要是接受了 ,并表现出浓厚的“忠君”意识,以 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

4、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 ,是 的化身。

二、简答题 1、《望岳》作于杜甫的什么时候?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继往开来 盛唐文化 狂放精神 开阔胸襟 集大成 诗圣 诗史

2、 读书与壮游 困守长安 陷贼与为官 漂泊西南

3、 儒家思想 社稷 偶像 儒家文化理想人格

二、简答题 1、《望岳》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杜甫科举不第。但在唐代,科举并不是士人仕进唯一之路,因此杜甫并不怎么在意,次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到了齐赵而作此诗。

诗人通过“望岳”,描写了泰山雄伟、壮阔的气象,抒发了诗人油然而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岳豪情,表现了他象泰山一样的开阔心胸、豪迈气概,积极向上的精神。

2、杜甫主要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并表现出浓厚的“忠君”意识,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葵藿倾太阳”和“穷年忧黎元”在他的思想中是一致的。因此,在他的诗里,一方面是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现象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诗句。在民族危亡系于一发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的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思想的核心内容。这种思想,由于时代的动乱与个人生活的困苦坎坷而逐步加深;也由于诗人逐步走向社会底层,由官宦子弟成为一个真正的“穷儒”而不断加深。这,就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的

1、掌握杜诗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

2、理解《兵车行》、《石壕吏》、《春望》、《闻官军收复河

南河北》、《春夜喜雨》、《又呈吴郎》等诗的思想情感内容。

学习提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要联系作品的学习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认识其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新题乐府 诗史

复习与思考

1、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 杜甫新题乐府有何特点?

3、 杜甫诗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

作业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杜甫新题乐府

二、填空题

1、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 、 、 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无处不浸透了诗人诗人的真情实感。

2、 ,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

3、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集中揭露这场叛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著名组诗是 。

4、藉记事以抒情,将 和 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诗具有“ ”的性质。

三、论述题

试述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所谓杜甫“新题乐府”,指的是杜甫继承《诗经》、《离骚》重比兴的爱国忧民传统和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所创立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自立新题、独创格调的新乐府诗。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二、填空题

1、 玄宗 肃宗 代宗

2、 以时事入诗

3、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 记事 叙事 诗史

三、论述题

杜甫诗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深刻的现实主义。杜甫很少浪漫幻想,而是实实在在地关注现实,解剖现实的弊端。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也是自己的一部传记。他的诗“善陈时事”,“世号诗史”;他的喜怒哀乐紧紧围绕着现实的政治,诗人的生活和内心的表达与时代的、社会的写真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命运、遭遇和国家的人民的命运、遭遇交织在一起,“慨世还是慨身”。

1、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从天宝到大历年间的政治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他的诗清晰地揭示了盛唐后期在繁荣昌盛的表层下隐藏的严重社会政治危机,如《兵车行》即是揭露盛唐时期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的新题乐府诗,诗人虽然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记事描写手法,但字里

行间却表现出诗人鲜明、强烈的同情心。诗分三段,前六句一段,摹写送别惨状,是记事。中间二十句是第二段,通过记叙被征发戍卒的诉苦,真实地反映了统治者的开边黩武使得广大下层人民田园荒芜、妻离子散的罪恶。征夫虽言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信知生男恶”以下是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慨深化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主题,“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黯淡的色调、凄厉的悲声、阴森的景象构成了极其悲惨的画面。此诗记事和记言相结合,因时立题,记叙时事,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也是这样,采用客观的记实描写,将感情藏在背后,让形象本身说话。诗中如实记录了“丽人”的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以及杨国忠的炙手可热,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一个腐朽的侧面,“无一讥刺语,描摹处语语讥刺;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这场使唐代社会一蹶不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大动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三吏”、“三别”。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在邺城包围了安庆绪,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退守河阳。唐王朝为了补充军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时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径潼关目睹其状,便写下了这组诗章。如《石壕吏》通过“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叙,真实记述了官府的横暴与人民的苦难,表现出诗人悯时伤乱的仁者之心。开头四句写“有吏夜捉人”引起的惊扰以下情节皆由此生发。中间十六句记叙老妇人对吏役的哭诉,写这一家的悲惨遭遇。最后四句是事件的结束和诗人的感慨。这首诗所写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在安史之乱中的悲惨遭遇,却涵盖了当时的时代悲剧,正如仇兆鳌《杜诗详注》 所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残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

2、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炽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杜甫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达到了顶峰,《春望》就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唐肃宗至德二年作者身陷在被安史叛军攻占的长安,见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这历尽劫难、繁华消尽的都城,触目伤怀、有感而作。诗中,国破之感与家离之恨交织在一起,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把感时伤别的感情抒写得那么深沉,见花流泪、闻鸟惊心;把愁绪抒发得那么充分,不仅愁使发白,而且愁摧发落、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诗人这一年只四十六岁,这样写不只是艺术夸张,也是真情实感的艺术创造)。在艺术上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显露与含蓄的辨证关系,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发、不胜簪,无不是直接道破,不能算是含蓄,但全诗读起来却又极尽含蓄、耐人寻味,这是因为在平直道出的词语背后都隐有深意深情。

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叙事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甫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蒲起龙语)。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春,作者时在四川梓州。先一年七月唐军再度收复洛阳,先后平定忭、郑、相、魏、渭等河南州郡,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相继归降,河北州郡悉平,延续了

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杜甫闻讯,惊喜欲狂,乃作此诗。诗人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了初闻平叛喜讯漫卷诗书的狂态、青春做伴还乡的幻想。起句点题叙事:“剑外忽传收蓟北”,直接叙述喜讯。以下七句是一连串狂喜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叙,诗的构思也随情感的奔流而推移,从狂态的动作(“却看”、“漫卷”、“放歌”、“纵酒”),到到狂态的愿望、狂态的悬想(“青春作伴”、“还乡”;“即从”、“便下”)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洋溢着火热的爱国激情。

3、杜甫的诗歌不只是写重大的社会主题,举凡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念友怀乡、交游赠酬、咏史吊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具风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真挚感情的一种表露。《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不仅格律严格、对偶工整,而且浑融流转、情韵优美,纪晓岚称之为“通体精妙”。诗写春雨应时之喜。首联写感雨而喜,因其为当春好雨;次联写听雨而喜,微风细雨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前四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雨形象写得生机勃勃,同时赞美了它应时润物、无声言息的美德。三联写看雨而喜,好雨不只知时润物,而且善解人意,要下够下透。末联写想象雨后景象的可喜。诗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描写春雨,表明他对农时和农民的关心。再如《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

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

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代宗大历二年秋,杜甫把原住的草堂让给亲戚吴郎住。这座草堂的西邻住着一个孤身的寡妇,诗人在这里居住时,任她到堂前扑枣充饥。吴郎搬来后便插上篱笆,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劝说吴郎不要插篱。事情虽小、感情深沉,结尾由小即大、由远及近,从寡妇的孤苦联想到人民的贫困、国家的战乱,表现出诗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上引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周围的人(妻儿、朋友、邻居等),周围的事和物,都充满真挚的爱。正因为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的诗篇才充满了火热而真挚的情感,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杜甫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爱国爱民情感才显得特别具体、、、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考研英语、考研政治、考研数学 公共课图书热卖中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小 发表于 2006-1-19 15:40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写实手法 沉郁顿挫 集大成

复习与思考

1、 杜甫写实手法有何特点?

2、 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是什么?

7# 大 中

3、 如何理解杜诗的集大成?

作业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沉郁顿挫 拗体

二、填空题

1、从审美艺术表现来看,杜诗的特点是 ,要求 的严格统一。

2、杜诗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那些反映当时重大社会现实主题的 ,而且也表现在 、自传诗和 里。

3、所谓“沉郁”,首先是内容的 ,其次是对现实有深邃的识见,主观上有深沉真挚的感情,概言之,具有 的时代特征。

三、简答题 杜诗的语言有何特色?杜诗的集大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论述题 论述杜诗的时代特点及其写实手法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 境雄浑,感情深沉。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具有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的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即杜诗的潜气内转、波澜老成。

拗体 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化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拗律”。拗体在杜诗的绝句里出现较多,尤以七绝为甚。

二、填空题

1、 讲求形式 形式和内容

2、 长篇叙事诗 家事诗 纪行诗

3、 博大精深 忧愤深广

三、简答题

1、在广泛地学习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铸伟词,是杜诗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杜甫在炼字炼句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堪称古典诗歌语言的典范。它的特色首先是凝炼概括,以少数的字句概括巨大的内容。如《石壕吏》开头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每一句都交代了出场的人物及其行动,特别是第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也自然带了出来(即诗人自己),而用一“投”字更表现出兵荒马乱中,一个单身行客急于找到歇宿仓促情景,就比用宿字准确、形象得多。其次杜甫诗善于运用动词和副字。如《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着一“垂”字写夜色笼夜之广,用一“涌”字切大江奔流之壮。又如《水楹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鱼儿在蒙蒙细雨的水面上吞吐着水泡,燕子在雨停后的微风中轻盈地飞翔,十分传神。杜甫还十分注意吸收采用民间俗语,不仅增强了诗歌真实性和亲切感,还有助突出人物性格,如:《新安吏》中写被抓的壮丁:“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再如《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杜诗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词。

四、论述题

深入地观察现实,并对现实作集中的客观的真实描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基本的特征。这种写实的方法在杜甫那些反映社会现实重大主题的叙事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唐肃宗至德元年秋,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了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缘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悲痛欲绝,遂作此诗。诗中真实地反映出在战乱中人们都有的物是人非、不胜沧桑的感受,这也是杜甫对乱离的切身体会。

杜甫的写实手法也充分表现在他创作的家事诗、自传诗、纪行诗里。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未休兵”则“断人行”;“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因家愁而使国恨具体化,一一落到实处。

杜诗的写实在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中也很突出,这主要反映在纪行诗里。杜甫的纪行诗常以意绪为先,在对自然山水的摹写中,有着时代的风云和自己的影子,使山水和草木也有着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他的这类诗不仅有盛唐诗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特别注重对自然的深细观察,用字的精确传神,以求细致的表现某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气氛。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诗作于西南漂泊期间,前四句写“旅夜”情景一二句是近景,景中寓情:写自己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无依,象江中孤舟一样漂泊落寞。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正反衬出诗人暮年漂泊的景况。后四句“书怀”。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我的文章好呢?作官倒应是老病退休。这是反语,立意含蓄,表现出心中的不平,也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即景自况,以抒悲怀:自己飘然一身,就象广阔的天地间一只漂零的沙鸥。

以叙事手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写实表现手法。

UID317369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阅读权限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04-7-15 最后登录2006-8-3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考研英语、考研政治、考研数学 公共课图书热卖中

leoster 实习版主

世界之石

帖子688 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 性别男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1-19 15:41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其讽喻诗创作 关键词 新乐府运动 讽喻诗 复习与思考

1、 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2、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哪些社会问题?

作业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新乐府

二、填空题 1、从唐德宗贞元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 开元、天宝之后的 诗歌创作高峰。

2、 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6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