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3-08-30 19: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金朋云

内容摘要:20世纪,人类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在重视科学理性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或对之重视不够造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人类的发展进步关系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中国应以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为世界提供有价值的人文资源,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内涵也决定其有这个能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价值 科学理性

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就在人类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类道德滑坡,人自身感到孤独、无聊、空虚、无所寄托等。这些问题在20世纪后半期出现并变得集中、尖锐,进入21世纪后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1]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人类自身乃至生存将成为一句空话。

面对这些问题,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能由此另辟蹊径。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这条道路也确实是有希望的。

一、现代人类面临的几个问题

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人自身感到无聊、空虚 这些,都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总体上来分类,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的身与心之间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一心追求物质财富,为物所累,身为物役,心为形役,狂热崇拜商品、金钱,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功利性、浅薄性、狭隘化、市场化都销蚀肢解着人类,人失去了自我,造成了人的极端痛苦,无聊,无寄托,无归依感,不知人生有何意义,整个时代感受着一种“精神荒原”的哀伤,于是自杀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人不知活着为何物,人自己不想活了的问题。西方社会“迷惘的一代”、“堕落的一代”便是此种问题的产物。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之间的问题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彻底被物化,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友好的关系被击碎,代之以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让人看了寒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并把其作为人类21世纪的教育任务。“关心”这个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的品质到了21世纪竟成了世界性的教育任务。 现代人由于金钱的物化,变得十分实际,社会、国家意识淡漠,对社会事务、国家事

务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爱国热情,缺乏对社会的爱护。

“代沟”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家庭中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问题,老年人的赡养和精神孤独问题,而这些都是物化社会使现代家庭逐渐解体造成的。天伦之乐已成为遥远而不可企及的梦想。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根源于西方哲学的科学理性的指导,其特征表现在:人类视自己为宇宙的特殊存在,以人为中心,以自然存在为对象,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目的是满足物欲。

随着近现代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一方面人类的物质欲望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满足,另一方面这种物质欲望的满足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度膨胀,推动着人类无限度地开发耗费自然资源,因而工业化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随之渐渐凸现:环境生态恶化、能源匮乏、气候恶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何以生存?

(四)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20世纪,人类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其他小规模的战争更是多如牛毛。不说别的,仅因为宗教问题爆发的战争就多达14000多次。刚进入21世纪,美国就迫不及待地与伊拉克打了一仗,世界上战争的硝烟似乎就没有断过,战争的阴影在人们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核武器的毁灭性的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因为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由于人类的发展而显得越来越有限。竞争会不会引发战争,会不会因之而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能毁灭地球几十到几百次的各国的核武器会不会因之而像噩梦一样光临我们?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存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科学理性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态度,它相信人的理性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满足人的物欲。也就是说,科学理性可以促进人类物质世界的发展,而人文精神则关注世界发展的主体——人本身,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是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发生的,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因之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正是科学理性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人类才毫无顾忌在用一只翅膀单飞起来。然而鸟儿用一只翅膀能飞多远呢?即便是那只翅膀看起来特别有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单飞,才会引起上面的问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担任台湾教育部长的李焕发表文章说:“在崇拜科技和迷信科技的浪潮中,人文科学受到相对的冷淡漠视是值得深思、反省和检讨的。”1920年史学家萨顿也提出了“科学必须人性化”。台湾教育界已提出“要开创一个人文与科技互相辉映与相辅相成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各国基本上都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科学理性由于上个世纪 “落后就

要挨打”的战争教训而成为各国的共识。而人文精神呢,却因为短暂的物质成就而被忽视或重视不够。西方那些由于科学理性而及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问题比较严重,而那些步入现代化进程较晚、本身有人文传统的国家问题还不太突出,但已初露端倪。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向

首先,本文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是丰富而又全面的,不仅包括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墨家、释家等多种文化,而且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这里指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等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还包括了先辈们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而努力吸收的外来文化,譬如中国文化中的印度文化成份。

再次,这里要努力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强劲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种吐故纳新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抛弃与时代不符的东西,只留下其精髓传承下去。

总之,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文化积淀、文化认同、文化融通、文化互补、文化转承、文化演变、文化转型之后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东西。而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

文化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基本思想。它具有巨大的连续性,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这种基本思想是和一个民族同在的,伴随着民族存在而存在。但这种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文化自身的产物,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其基本思想历来也众说不一,但有三点大家基本上是认同的。

(1)“内圣外王”的个体修养目标和修养途径。中国人历来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是贯穿整个人生道路的重要内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2]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入世精神。主张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而这也正是修身的目的;主张在家庭、学校及世俗生活中不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极高明而道中庸”;[3]主张在内心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2)贵和持中的处世立人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中”与“和”和精彩论述。 “中”就是恰到好处,不过也不不及,是在一个很玄妙的位置。“和为贵”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 “和”指的是讲平和,讲和谐,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反对国与国之间动武。“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8]

(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宋代把这种观点称为“天人合一”。这种观点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地万物的变化,不能和自然对立。“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0]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瞩目

(一)实例

近年来,世界上悄然兴起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所注目,例子很多,这里公举几例,以备参考。

(1)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11]

(2)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他说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所必需的”,“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该作为世界性的理性去理解。”[12]

(3)美国俄亥俄州春田市威顿伯格大学宾.尤教授说:“日本在世界独占鳌头,韩国、新加坡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欣欣向荣就足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作为重建世界的原动力。”

例子很多,不再赘举,总之,中国传统文受到世界关注已成为不争之事实。这并不是偶然的,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

(二)原因

20世纪,在世界经济一片疲软的情况下,利用中国儒家文化而奇迹般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理所当然的受到了世界的注目,而研究“四小龙”的崛起原因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注目也是必然的。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亚洲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尽管亚洲发生了金融危机,但从最近东亚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引人注目的发展来看,这一地区的整个状况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成功使关于亚洲文化在成功与政治确认上发挥作用的新理论产生了 这一成功的取得部分地、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应归功于亚洲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方面受关注的原因。

人与自然是人所面对的两大对象,也是文化实践的两大主题,科学理性的弘扬弥补了人文文化对自然研究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理性思维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文化则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是对科学理性在现实发展中对人自身关注不够的有益补充。然而在现实中二者却往往呈现相互分离和对立的趋势。到了21世纪,二者的矛盾表现得更明显,乃至于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前面我们通过探讨现代问题出现的原因发现,人类社会由于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已危机四伏。正如西方一些学者对现代化所反思的那样:

“科学技术成就已把我们和这个星球带入了前途黯淡、危机四伏的境地。而许多危机威胁地球文明的继续存在,也许还威胁地球自身的生命。其中,人口迅猛增长,自然资源急速耗尽,核战争对我们的明显危害,以及我们重医药社会的遗传退化将不可避免在导致人类自我的毁灭,如果我们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或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自由日益受到控制而衰竭,将导致一种心智活动停滞的状态。现代人对自身所处的危急形势进行严肃反省,将使我们得出结论:谋求新的精神境界是当代一切有责

任的人的任务。”[13]

走到了绝路,当然就要寻找生存的出路。为此西方的各个派别都进行了探索,最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看似各异,但在实质上却是一致的:要使西方摆脱困境,惟一的出路就是恢复精神向度和历史意识。”[14]

恰恰,中国传统文化是审美的,伦理的,非功利的,要寻求精神内在的愉悦,而这一方面也正是西方所欠缺的。“西方人风驰电掣地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未曾从容享受。”[15]对比起来,“虽然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受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16]因此,西方的欠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也使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所关注成为历史的必然。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交往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也必然会加剧。世界是个大家庭,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在环境危机、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等重重问题交相存在的21世纪,中国应以什么贡献世界呢?

粱漱溟先生说:“除非过去数千来的中国人都白活了,如果还有其他的贡献,那就是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17]“中国人就是以其人生态度献给世界,而为人和平奠定其基础。”[18]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而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就是因为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没有同步发展造成的。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在21世纪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使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相互协调发展。

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出于对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就开始了自觉地探索两种文化的结合及其可能途径的工作。1986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著名学者在意大利威尼斯集会,并发表《威尼斯宣言》,他们预示:“科学与世界上各种不同传统之间这种相互取长补短的新的交流打开了人类的界限,甚至打开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这场科学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应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贡献出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是有这种能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讶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乏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地域和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上文提到的现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有着丰富的论述。

关于人的身与心之间。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对人的精神、性灵的重视以及着眼于保持人的精神文明、提高人的性灵而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0]。孔子说:“为仁由己。”[21]孔子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2]告诫人们为学首先要学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儒家的早期经典《大学》更是提出了一整套以“三纲八条目”为核心的产生道德修养体系。儒

家强调人人内心具有一种价值的自觉能力,“人之初,性本善”,[23]可以通过自我向内求取一种内心的和谐,从而和宇宙相对应和谐。

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24]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人与人之间还会有对抗吗?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儒家文化在整体上是占主流的,儒家主张“出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修身”的目的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父子有亲”应该作为人类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人类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生的孤寂感,特别是人到了老年之后,自我活动能力变差之时,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应该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参考方法,中国家庭的天伦之乐一直为西方人所羡慕。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观点以《周易大纲》最明确、最深刻。“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万物,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另一方面要依据自然界的规律对万物加以调整,使其符合人的愿望,对天地万物的变化加以范围。宋代理学将这一观点称之为“天人合一”。

关于国与国之间。儒家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孔子尝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5]这是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对外邦动武,这也是儒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态度。孔子在齐鲁夹谷之会上曾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26]坚决反对外来侵扰。这些,也许是现代酷好战争的国家应该立即学习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就在我们全面向西方看齐的时候,那些比中国提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却把求解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我们要学习的,恰是困惑西方人的东西,而我们要抛弃的,又恰是西方要汲取的。这说明,正如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相辅相成,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也是相依相存的,西方缺乏的是人文精神,而中国匮乏的则是科学理性。

进入21世纪,科学理性得到了各国的共识,基本上都步入了现代化,而人文方面却相对重视不够。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中国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科学理性,另一方面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为世界贡献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共举的新的发展模式,也即“外之既不后于世纪之世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之复古,别立新宗。”[27]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应凭借自身传统文化中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世界解决困惑现代人的一些问题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粱漱溟先生曾写过一篇《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呢?》的文章,也许这就是中国应贡献的,而这也可能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所在。

注释:

[1][12]《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佐对话录》,国际文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90页,第425―426页

[2]《大学》

[3][5]《中庸》

[4]《论语 为政》

[6]《论语 学而》

[7]《孟子 公孙丑上》

[8][9]《道德经》

[10][19]《周易 乾卦》

[11]参阅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载《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13]孙志文:《现代人的停焦虑的希望》第4页,三联书店,1994年9月,第1版

[14]《错误的类比与借代: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国市场》,载《星座学术文丛》编委会之《再叩永恒之门》第13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2月第1版

[15][16]粱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粱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第47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17]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132页,学林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18]粱漱溟:《中国以什么贡献给世界呢?》,载《粱漱溟全集》,第6卷,第458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0]《周易 坤卦》

[21]《论语 颜渊》

[22]《论语 宪问》

[23]《三字经》

[24]《论语 雍也》

[25]《论语 季氏》

[26]《左传》

[27]鲁迅:《文化偏见论》,载《鲁迅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参考书目:

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与未来教育》,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王德军:《传统与现代的二难选择――善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考》,载《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t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