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参考材料整理

更新时间:2024-02-20 11:0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参考材料整理

2014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笔记(思路版)

【教育学模块】

教育学及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

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关系: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是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动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因此,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3)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 、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三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

文化与教育

四、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弗洛伊德)

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 .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

2. 阶段性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

3. 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 互补性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5. 个别差异性 (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概念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1957年颁布的。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篇二:2016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

2016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根据大纲整理)

1、主要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说理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

2、内容比例:时事政治约占10﹪,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约占15﹪,教育学约占35﹪,心理学约占4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教育学模块】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

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另提出“班级授课制”;(3)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了解,大纲删去此内容)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弗洛伊德)

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 .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

2. 阶段性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

3. 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 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5. 个别差异性 (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

(3)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

(1)教育目的及其作用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了解: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我国教育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产生于欧洲;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相对稳定稳定

制度化教育:比较正规。兴起的标志:清朝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两全”“两重”

1999年,《决定》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

我国当前教育时迁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

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

(1)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劳动特点

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知己朋友”,研究者角色(学习者)(14年新增)教师职业最大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教师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

(3)教师的专业发展

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强化创新精神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1、树立终身性学习。2、注重实效性学习。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学习。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学生及其特点

学生的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向师性、依赖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

a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c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 学生是责权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良好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5)发扬民主教育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①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即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②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1)课程及影响课程的因素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的固有属性: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从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的实施计划: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从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需求)

(2)课程设计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篇三:1。。。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参考材料整理

2014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笔记(思路版)

【教育学模块】

教育学及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

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

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关系: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是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动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因此,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3)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 、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三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

文化与教育

四、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弗洛伊德)

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 )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 .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

2. 阶段性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

3. 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 互补性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5. 个别差异性 (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概念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1957年颁布的。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时代特征)

(3)素质教育的组成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

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 改变教育观念2 转变学生观3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1、公民意识;5、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2、价值观念;6、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3、社会责任感; 7、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一: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发展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产生于欧洲;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相对稳定稳定

制度化教育:比较正规。兴起的标志:清朝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两全”“两重”

1999年,《决定》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

我国当前教育时迁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

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特点(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教师劳动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 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1、对待事业:衷于人民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1 语言表达能力6学习能力

2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7观察学生的能力

3教学能力 8创新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5研究能力 10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1 高尚的师德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愉悦的情感 4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专业发展:

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其核心是: 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到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教型教师的过程

专业发展的内容: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 专业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3 专业能力的提高 4 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非关注”阶段

2 “虚拟关注”阶段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3 “关注生存”阶段(新任教师)

4 “任务关注”阶段

5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师范教育 2 入职培训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 5其他( 讲座,报告,专业培训,交流活动)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 加强教师教育 2 制定法律法规 3 提供经济保障

2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r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