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1

更新时间:2023-12-13 07:0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

摘要 中学语文课本里蕴含者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科学美,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如何凭借课文挖掘美,继而这种谈论了依托课堂创造教学之美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发现美 创造美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有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穿凿美的已经,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 一、 凭借课文,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说过:“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作者独步月下而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的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中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

社会美是指这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有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形象;《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以上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就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大力渲染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设置典型环境,写太阳的炽热、路面的发烫、光线的刺眼,牲口的喘气,狗吐舌头,柳树的无精打采,可谓把热写得无以复加,同时为后边人们盼望风雨做铺垫,暴雨随狂风扑面而至,躲闪不及,路上行人一忽风不见,而就在这样天气下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为了生计而奔波,人物塑造成功于环境描写的精致。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我们感受了散文的意境美,带领我们一起走入自由轻灵的空间。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犹如一把犀利的匕首把丑陋事物揭露得体无完肤,激起我们的爱憎好恶之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我们在诗歌的王国中陶醉,迷恋。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石拱桥的构造特点、长度、宽度时准确性、严谨性让我们感受到说明文的准确美。

总之,我们在读作品时透过语言文字可以感受到艺术美。 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

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寓审美情趣。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抖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精神铸造在他付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一个纯朴善良、坚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恶人横行、管理昏庸、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从而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守财奴》里的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对发展仿生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使人们深深体会的哦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海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达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 依托课堂,创造美。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的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一) 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夏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

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美育效果自然就不在话 下了。 (二) 内容的新奇美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的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当然,创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美,并不是可以天马行空般的随意翻新,而应以教学原则为基础,创新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 (三) 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二三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经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郭沫若说:“宇宙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着。”为此,我们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讲、议议、读读、练练,张弛相间、完整有序、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四) 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

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五) 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的特点好多,但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它是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方法 。亦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者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潜会越来越深入,语文课堂必将是美的艺术,美的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q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