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写景抒情特点浅析

更新时间:2023-09-20 07:50:02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汉语言文学四班 杜娟 学号:1211031005

“楚辞”写景抒情特点浅析

——以《离骚》为例

【摘要】 中国文学随着岁月迁流,风习变异,其创作手法与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似乎只要谈到文学中写景与抒情的技巧,追溯到《诗经》、楚辞总是不可避免的。楚辞虽是在继承《诗经》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对其进行了扬弃与创新,形成了具有楚地地方特色的文学文化。楚辞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典范,是浪漫主义的摇篮,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永恒的丰碑,是学者专家们津津乐道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其写景与抒情的手法是历代文人模仿的典范,其中有什么特点让它的意义如此深远?当初,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首创者为屈原,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自然是楚辞中的闪耀之处,是其典型代表。本论文通过对《离骚》的赏析与探索,对其写景与抒情的方法及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 《离骚》 景物 抒情 情景结合 象征 比兴 【引言】 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的南方产生了一种新诗体,成为又一座崛起的文学高峰——楚辞。当时,中原文化以典重质实为基本精神,而楚文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其写景与抒情都极具文学价值。这里,就选取楚辞中的不朽杰作——《离骚》来分析其写景抒情的特点。

一、不朽之作——《离骚》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离骚》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离骚》的主题就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斗争。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也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

这篇体制宏伟、富有深度的政治抒情长诗,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起了光照千古、衣被百代的作用,而且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它对与后人了解屈原的思想斗争和斗争经历,以及楚国当时的政治现实也都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其中相

当出彩的写景抒情描写,自是必然值得我们细细赏析的。

二、富有奇幻色彩与生命色彩的景物描写

《离骚》中景物诸多,奇光异景令人为之惊叹,那么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何如此出众呢?

1、夸张而奇幻的想象。

诗人笔下的景物似乎一点不单调,而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凤凰翼其承旂,高翱翔之翼翼。”“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真所谓“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与风雷结伴,共凤鸟翱翔,忽东忽西,变幻无穷。这些夸张而奇幻的景物,令读者任想象张开翅膀,飞腾九霄。我们能看见的并非荒凉、毫无生气的景物,而是奇光异景、浪漫脱俗之景物。这样奇幻的景物描写,给我们带来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幻的意境,让我们不得不赞叹这瑰丽的文采。

2、香花美草连类兴发的象征体系

文中有大量的香花香草、春兰秋菊等景物,这些景物的选择和描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描摹,而是带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以香花美草援譬设喻,是《离骚》,也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景物特征,已形成一个喻义稳定的自然意象体系。王逸《楚辞章句》中:“《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龙莺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离骚》中的自然意象已自成完整体系,喻义也相对统一而稳定。香花美草等类似景物全部成了有生命之物,参与了整个作品有机体的活动。

然而,把《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仅仅看作比喻是不够的,应当把它们视作兴象,其主要表现功能是连类兴发,其主要内涵是隐喻意义、象征意义,而且这些隐喻象征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在《离骚》的前半部分中,诗人所描述的种种香花美草,就有多方面的隐喻意义:有时隐喻高尚品格,有时隐喻杰出才能,有时稳喻先王正道,有时隐喻栋梁之才,有时隐喻改革成果,有时隐喻美政功德。特别是诗人在这些香花美草前面加上动词,从而构成一系列主体行为,其隐喻意义也就指向屈原一生的种种作为。显然,只有通过连类生发走进这些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的象征空间,才能理解诗人反复描述香花美草的真正用意,也才能把这些穿插呈现、看似游离的花草语句,与其前后的叙事句、抒情句连成不可割裂的整体。

这样的想象与象征体系的手法使得景物通灵性、有情感、有生命,使文章的整体感与抒情效果增强,这对我国文学的写景叙物描写影响十分深远。

三、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

《离骚》中主要表达了两种情感:一是对奸佞小人的评判愤恨;二是对君主

亲近小人而不接纳自己的美政理想的哀怨痛苦,从而表达出崇高的爱国情感。

1、 铺排叙述,直抒胸臆

在表达对群小的愤恨之情时,作者毫不留情,声色俱厉,直抒心中愤恨之情:“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众女妒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对于君王的埋怨,作者则是铺排叙述现实与历史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担忧与痛苦:“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宭步。”“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自己的爱国热情与决心更是直抒胸臆:“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就似而其犹未悔。”

2、比喻象征,形象深刻的抒情

在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用了不少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余既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形象地表达出奸佞小人的不堪;又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深刻地表达出了自己愿无怨无悔地辅佐君主。

这种直抒与象征表达的结合,使文章感情表达得淋漓而形象,能让读者哀其悲,怒其恨。

四.情景交融,万古不磨

《离骚》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艺术成果,在离骚的创作实践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重大开拓,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唯一,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这就突破了《诗经》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诸如诗人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等等,都莫不如此。它们或配忠贞、或

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某种象征,或蕴含艺术趣味的某种意象。

《离骚》中有许多主体行为和相关社会人事,不是采用直接描述的方法来展现,而是含容在隐喻象征意象之中让人思而得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隐喻象征本身也就是在叙事、抒情。例如。紧接在“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后面,有八句是专写种花养草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埃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显然不是写自身的修养,而是写他被楚王疏远而“离别”时的痛心。这种花养草中隐喻着多少社会人事,隐蕴着多么深切的真情;而从它避开笨重的现实直描和情感直抒来说,手法又是多么轻灵,笔墨又是多么滋润。《离骚》中的一切关于花草的抒写,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作如是观。

司马迁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正是指比兴和象征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离骚》能“千古不磨,百读不厌。千载以下之人犹能为感动者。”更是实开后世诗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先河。

《离骚》之所以千古不朽,当然还因为其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结构形式、双生叠韵的语言艺术等艺术方法的突破与创新。但景物及抒情的描写与表达无疑也是《离骚》的亮点之一,尤其是其比兴手法的运用、托物寓情的表现是后世文学中的典范与光辉。 《离骚》与楚辞的伟大艺术成就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并继承发扬。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中国文学史上群星闪烁,可叹楚辞流传百年,犹无比璀璨,灼灼其华。 【参考文献】

[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2] 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3]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4] 金开诚,《<楚辞>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