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24-04-19 1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2005年的五年间,渝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 综 合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渝中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五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0.9%)高0.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333美元,继续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过五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五年来,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190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00万元,增加了49295万元,平均每年净增额达到985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区级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21.7%的速度增长。

二、商 贸 业

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五年来,渝中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5年实现580.2亿元,以平均每两年增加百亿元的进程连上几个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2001年突破1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160.6亿元,五年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1%。

商圈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五大商圈”建设,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全区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为200.11亿元,其中亿元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62.5亿元,占全区市场成交额的81.2%。以西部第一街为中心的解放碑商圈,汇聚了重百、新世纪、美美百货、和平药房等大型商场以及各种业态的精品名店,2005年实现商贸销售总额208.0亿元,比2000年增长70.5%,五年内年均增长11.3%。朝天门商圈以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核心,积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实现商贸销售总额126.6亿元,比2000年增长56.6%,五年内年均增长9.4%。其中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2004年成交额突破百亿大关(101.6亿元),使“西部市场规模最大的工业品批发市场”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市场物价趋于稳定。五年来,全区市场物价小幅波动,价格总水平趋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005年为100.8%,2005年与2000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6.5%,年均上涨1.3%。

三、金融和中介服务业

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十五”期间,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步伐加快,全市金融资源进一步集聚渝中区。2005年末,有商业银行市级机构18家,政策性银行市级分行2家,市级保险分公司19家,中国民生银行、大地财产保险等一大批金融单位先后在渝中区设立了市级分行、分公司,渝中区作为全市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区2005年渝中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154.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长27.1%,占全市同指标的比重达到24.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6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22.9%,占全市同指标的比重为10.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40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平均每年增长23.6%,占全市同指标的比重达到37.2%。五年来,渝中区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不断拓展,2005年全区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达11.55亿元,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为2.35亿元。

2

中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渝中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中介服务业,推动了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步伐,全区中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统计,渝中区内各类中介服务业法人单位超过1100家,从业人员2.7万人。2005年,全区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302家,注册资金总额达5.5亿元;据统计,2005年中介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0.5%,资产规模比上年增长11.5%。

四、解放碑中央商务区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设持续推进。五年来,渝中区把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精心组织规划论证,促成解放碑CBD建设纳入了市政府确定的《重庆中央商务区规划方案》。五年间,渝中区努力推进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设,先后有重庆世界贸易中心等一批设计现代的商务楼盘相继落成,截止2005年末,解放碑CBD商务楼宇面积达到140余万平方米,其商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解放碑CBD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广东美的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解放碑中央商务区。2005年,解放碑CBD新入驻企业441家,比上年增长54.7%,注册总资本达13.6亿元。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调整步伐加快。五年来,渝中区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一批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相继迁出渝中区,都市楼宇工业逐步发展,半岛都市工业园区正式启动,红旗、山城等都市工业楼宇顺利挂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区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43.2%,年均增长7.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827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8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到1021万元,比2000年减亏8906万元。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0.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良好。五年来,渝中区建筑企业抓住重庆市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的发展机遇,全区建筑业取得良好发展势头。初步

3

统计,2005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3亿元,比2000年增长91.2%,五年内年均增长13.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832.2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5倍,全年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22.1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9倍。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来,渝中区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一大批建设投资项目竣工并投入了使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5.1亿元,创渝中区历史新高。“十五”期间,渝中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24.3%。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渝中区加大交通、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渝澳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了上清寺转盘公路立交、长江一路改造、石板坡——中兴路改造、大坪循环道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轻轨二号线实现全线贯通,其中较场口——动物园线顺利建成通车,全区横跨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化交通运行体系初步建立;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嘉华大桥均已开工建设,主城电网改造、气源工程、污水截流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十五”期间,渝中区改造道路58条,整治背街小巷23条,累计改造车行道23.4万平方米、人行道8.8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成效显著。五年来,渝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57.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7%,五年累计开发竣工房屋面积464.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面积239.3万平方米。重庆时代广场、海客瀛洲、国贸中心、纽约·纽约大厦、巴渝世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务、住宅楼盘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全区房地产销售市场持续活跃,五年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280.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占到74.6%;加大对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2005年末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为86.9万平方米,比2000年减少了28.9万平方米。

七、旅游和对外开放

4

旅游业实现大发展。五年来,渝中区以发展都市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加速了旅游景点建设,先后建成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湖广会馆等一批新的旅游文化景点,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开工。积极发展旅游商品市场,不断提高旅游业经营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旅游聚散辐射功能,由朝天门广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人民广场组成的“都市广场游”、“两江游”等都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都市旅游形象逐步提升,全区旅游业实现了大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5.89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1%;接待旅游者总人数1124.2万人次,是2000年的2倍,年均增长15.1%。

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渝中区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英国BP化工公司、美国麦当劳公司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渝中区投资兴业。五年来,渝中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268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616万美元,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36.3%。在稳定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加强同国内其他省市的协作与合作,利用内资实现了较快发展,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9.5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5.6%;外贸出口额2005年为1.46亿美元。

八、科技和信息产业

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渝中区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区科技三项费用从2000年的43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935万元,“十五”期间区科技三项费用累计达到7591万元。2005年渝中区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407项,合同成交额12073万元,全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2个。不断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重庆中科普传媒股份公司、西南信息产业集团、重庆爱立信科技公司等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现代流通供应链管理服务中间系统平台研制”、“医用无线内窥镜系统”、“大规模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网上发布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渝中

5

区荣获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广泛深入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五年来,全区累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1098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12.1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普展览433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35万人次。全区科普志愿者人数超过3000人。

信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五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城区信息化建设,着力培育科技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5年全区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11.7%,五年内年均增长13.1%。一批信息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区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2家。五年来,围绕“数字渝中”建设目标,建成了党政办公信息网与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和教育城域网,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旅游等行业的推广应用。2002年渝中区被国家和重庆市分别列为全国、市级信息化试点区。据统计,2005年全区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移动电话152部,固定电话99 部,电视机152部,家用电脑57台。

九、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五年来,随着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全区教育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区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从2000年的789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5089万元,增幅达到91.0%,年均增速达到13.8%。2005年全区有普通高校2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39所。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规模从2000年的61176人扩大到2005年的65020人,专任教师从2000年的4115人增加到2005年的4485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求精中学、29中学等一批“品牌”学校建设实现新突破,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实施了教育援助工程,确定了8所中小学为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五年来,渝中区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完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开馆,市少年宫主体改建工程顺利完工;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突出,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人民广场群众交

6

谊舞活动等文化品牌获得广大市民普遍认同。2005年渝中区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个,公共图书馆3个;全区完成各类文艺展演活动81场。文物保护与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七星岗抗建堂居委会等一批社区建成了示范图书室。

十、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渝中区有各类卫生机构401个,其中医院21个、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达8154人。“十五”期间,全区逐步完善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积极实施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工程,渝中区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成功抗御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等疫情的传播。强化食品市场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进展良好,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免疫规划,全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100%。

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十五”期间,渝中区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五年举办各种区级体育运动会69次;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实施,成功举办渝中区首届体育大会;渝中区长滨体育休闲长廊生态健身园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在全市率先实现健身设施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社区全覆盖。全面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区中、小学推行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9.3%。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五年来,渝中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区户籍人口59.94万人,比2000年增加1.7万人,增长2.9%,年均增长0.6%。“十五”期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连续五年的负增长,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1‰。全区常住人口2005年为69.2万人,比2000年增加2.7万人,增长4.1%,年均增长0.8%。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7%。

7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渝中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渝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3%。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9.9%。从消费结构看,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下降到36.1%,比2000年(39.3%)减少3.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已连续6年保持在40%以下,这表明渝中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跨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阶段。五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危陋房综合改造工程,新建了一批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5.4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25.4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五年来,渝中区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五年来,全区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2005年登记失业率为3.45%。五年来,全区累计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5400个,指导帮助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2005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3万人。五年全区累计发放低保金157.66万人次,共计2.03亿元。截止2005年末,全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户数为13042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4657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面达到100%。

十二、环境

拆迁整治力度加大。五年来,渝中区利用AAPP会议和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在渝召开的契机,着力实施了百子巷等一批危旧房片区整治开发,对石板坡、洪学巷等地区和主干道沿线、轻轨沿线危旧房片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共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80余万平方米,整治房屋外立

8

面38.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居民29150户,整治改造危旧房2800户。五年来,全区共拆除违法建筑66万平方米,取缔占道市场121个,减少占道面积9.23万平方米。实施了天灯堡社、红岩村等七个村社的征地工作,新增城市建设用地91.3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五年来,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临江门环境综合整治、“好吃街”景观改造、解放碑步行街民族路延伸段、较场口城市阳台等20项重点形象景观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园林绿化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五年来,全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4.48万平方米,2005年,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66平方米。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05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3%,城市垃圾袋装化率由2000年的50%提高到95%,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处理率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89.7%。重庆新华化工厂、重庆电池厂等6户污染企业搬迁治理工作全面完成。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2005年渝中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比例为75.1%,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按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调整(见附件1、附件2)。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5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