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照海处 流水高山境——读《曾国藩传》有感

更新时间:2024-05-29 1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倚天照海处 流水高山境

——读《曾国藩传》有感

近年来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学者型官员。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胡哲敷认为,“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表现出来的‘儒雅风流人物’,当首推曾国藩一人”。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盛赞,“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

他是中国人眼中的“古今第一完人”。

他是美国人眼中的“远东华盛顿”。

后人在写有关于他的文字时,涉及了 “政治”、“军事”、“人格修炼”“家庭教育”等等关键词。然而愚以为,“人格修炼”乃是他一切成败得失的“关键词的关键词”。

有常乃第一美德

苏东坡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根据古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及记载的关于他的轶事来看,曾国藩在前者上并不占优势,资质并非出众。幸而,他在后者有自己的态度和作为。

“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这是曾国藩于“作字”这一小事上习得的金科玉律。他将此运用于他的自我修为,一以贯之。

他信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早年即为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作为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即是细致而微、从一而终的自我修为。他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座右铭自勉。心怀的既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又何必拘泥、贪恋于高高官厚禄?每晚临睡前,他还会不分大小的记录自己当天所为之事,然后扪心自问: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临终前一晚。

在追求自身的修养之外,他的家庭教育也是独树一帜,成效显著。

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他提到了四个方面的修为: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2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而同为成功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诸葛亮同样有流传后世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局限于单一的向内探求,看重自身的才学与德行的双重修养。而曾国藩的《诫子书》,包含了向内、向外两个向度,既强调内在的自我修为,也重视处世时的恭敬之态、仁爱之心。而这两点,于后世我们的个人修养,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想与教育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反观当下,搭乘着高铁加速发展的社会,随之加快的生活节奏,繁复的社会万象,或多或少蛊惑着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灵魂渐渐跟不上浮躁的躯体。有多少人能如曾子每日三问?有多少人能自主地把“人格修炼”作为一门人生必修课?有多少人把自我修为变成一种习惯?

坦诚地说,至少我不是,但我会努力,向曾国藩看齐,重视并完善自己的内在修为,力求将“内外兼修”贯穿生命始终。

宁牵黄犬,逐狡兔 古有李斯竭忠为秦,然而受到陷害,临刑之前,他悲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

3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逐狡兔,岂可得乎!”便父子相对大哭。

历史上因贪富贵而取祸的官员不胜其数。

曾国藩偏偏特立独行。他认为“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他身居高位,却坚持着如“牵黄犬,逐狡兔“一样平淡的生活。

于交往方面,他坚持,“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于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 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诸如此类的思想都是身居高位者对于钱财之物难能可贵的淡漠。

权力方面亦然。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

早在几千年前,司马迁就看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又能不能守住内心的净土,即使身在都市,也做到心如止水?恰如林徽因所言:“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4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不得不说,自近代以来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应该是解其精髓一二的——升官最快,政绩最好,保管最好。否则,他是无法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偌大的江湖中,能优容自如,最大化地无伤于尘世的斧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国藩功成名就后,趋炎附势者多了起来。对此,曾国藩倒是淡然处之,但他的一个手下却每每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一下那些溜须拍马之人。这天,机会来了,这个手下在批阅信件时,将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批阅后意味深长地说:“人各有各的生存方式,有人就靠这样做来生存。你如此批阅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将来得了势,可能会想办法置你于死地。”

中势者的中庸,在于吃准人性、看透一切,自然而然地处世,无往而不利地生活,不会无端地为自己设置藩篱、埋设地雷。

至于“独居守心”,即可概括为“慎独”二字。

《礼记·中庸》有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清朝金缨在《格言联璧·持躬》中表明,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这一点于“自我修为”那部分是一致的,故不再赘述。

然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曾国藩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为自保,曾国藩那般“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的以柔克刚的太极式的手法,是极其实用而有效的。

5 /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