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4-26 18: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2011年6月5日 0:26 顶(0) 转发(0) 评论(0)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孟老师推荐给同学们的几首古诗背过了吗?试一下。

生: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留别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多读背一些古诗美文,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谁能猜猜那么多古诗,孟老师为什么会把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推荐给大家?

生:这些诗都是与送别有关的。

师:这些诗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同是送别诗。刚才同学们背得很对,可诵读时好像缺了点什么,看来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师:这4首诗中哪一首你最熟悉?

1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是因为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脍炙人口 飞檐凌空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2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

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3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4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5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争取能读好。

学生练读。

师:谁想读读李白的话?

学生读出了感情。

师:咱们再来读读孟浩然的话,作为李白的兄长和老师孟浩然是怎么

6

做的?

生:孟浩然也不愿分离,还去劝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师:你能当一当孟浩然来劝一劝李白吗?

生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为什么两个好朋友,虽然远在天涯却像近在咫尺,是两人的什么在一起?

生:是他们的心在一起。

师: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你体会到了二人的情感。现在,同桌两人读一读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读出他们分别时的深情告白。

学生分角色练读。

师:谁还想来当诗人,读读两人惜别时的对话呢?这次咱要找一对心有灵犀的好朋友。

7

两位学生分角色读,读出了离别时的伤感。

师:你俩还真是一对好友,读得真是动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刚才文中的情感读出来了,再来读一读古诗,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试一试。

学生渐渐读出了古诗中的感情。

(二)读行为。

师:离别总是忧伤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

出示第四自然段。把文中的“伫立”改成了“站立”,把“凝视”改成了“看”。

师:咱们来读读这一情景,再来看看书上的描写,意思差不多吗?哪一段写得好?

生:用伫立和凝视的写得好。伫立是长时间的站在那里,凝视是非常专心地看着。

师:那这长久的伫立和凝视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8

生:体现出李白非常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可见准确的用词可以更好的表现出诗人对好朋友的一片深情。自己练一练这时的场景,看谁能把李白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已经读出了依依不舍的语气。

四、联系生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李白真舍不的好朋友走呀。同学们,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离别的感受吗? 生:有。

师:这种感受怎样?

生:心中很难受。

师:在古代和现在又有不同,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有时是一年甚至几年见不着面。孟浩然此去可以说是遥遥无期。两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9

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着渐去渐远的小船,思绪涌动,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生:他们曾经一同谈理想;他们曾经一同谈诗文。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谁还想说?

生:他们曾经一同谈古论今;他们曾经一同吟诗作对。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师:是呀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自己写一写吧。

生:孟浩然,你此去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相见,愿你一路顺风!

10

师:你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祝福。

生:孟浩然,我真想和你一起去,真不想让你走。

师: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不舍,对再相见的期盼。谁能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呢?

学生读出了不舍和期盼。

师:是呀,诗人有着太多的感受,这些都随着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咱们一起来读出此时的情景。

学生读得饱含真情。

师:此时李白的心中有离别的不舍,有分别的无奈,有对再相见的期盼??这么多情感都一起涌向心头,李白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激动。

师:是的。面对此情此景,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出了

11

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咱们一起再来读这首古诗。

学生饱含深情再读古诗,读出了诗中的情感。

师:李白在真情涌动时,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这就叫做“情动而辞发”。写文章时只要是自己真情的流露,一定能打动别人。

五、深入质疑,理解古诗

师:学到这,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老师有。自古至今,长江是水运交通的重要航道,又被称作黄金水岸,此地又是天下名胜的黄鹤楼,那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怎么说是“孤帆---”呢?

生:孤帆不是指长江黄金水岸上只有那一只船,而是在他的眼中心里只惦念着这一只船。

12

师:对,你们能读出这种惦念吗? 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还读出了什么?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

生:李白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伤感??

师:“孤”字淋漓尽致的地表达了李对故友的眷恋和孤寞的心情。谁能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你真的动情了,我听出了李白的孤独和伤感。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含蓄深厚。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只有好朋友才会如此动情。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整篇课文,一同感受这对好朋友的深厚友情吧。

(教师板书:友情)

六、拓展延伸

13

师:有人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与友人的离别而惆怅。这含蓄深厚的古诗向我们倾诉着一种人间真情---友情。

出示名人名言。

师读:达尔文: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著巴金曾说过: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师:友情是人生中最不可少的,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84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

毛立业,男,1975年9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

14

大学,研究生学历,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校长助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小语会理事,海南省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曾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童话体作文研究”的实验工作。2007年12月,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5月,在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撰写的《小学生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学语言朴实、幽默,擅“组块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参赛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 鹤 楼 送 别

一 课 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

15

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17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

18

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19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20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21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2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23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5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26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27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28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29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30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31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32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33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

34

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35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简 单 就 好

周日,有幸观摩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苏州许嫣娜老师的亲和,东北孙世梅老师的深情,新疆鱼利明老师的诙谐,河南陈丽羽老师的灵动,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都令人为之叹服。其中,对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的课堂犹有感触。

毛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样一篇清新、流畅的美文,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毛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份意境诠释的淋淋尽致。

36

整节课不见繁琐的分析,听不到支离破碎的讲解,更看不到穷追不舍的提问,而是用“依依惜别”——指导学生读文,“依依惜别”——鼓励孩子说话,这两个教学环节贯穿课堂。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仅此一句,毛老师没有草草处理,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们读书,巧妙的点拨,唤起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们感悟,最终使他们用声音诠释着对文字的理解,就这样不漏痕迹,渐渐地,孩子们品出了文章的味道,而且,越品味越浓!

在说课的时候,毛老师的一句话更是引起了我的同感 “不是简单的问题就不是有效的课堂”。是啊,课堂,本该真实;教学,本该简单。往往急功近利,标新立异把老师们弄得不知所措,课堂越来越花哨,越讲越糊涂,尤其是语文教学忘记了“认祖归宗”,像毛老师创设的课堂教学,虽简单亦精彩!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

37

感。上课伊始,一段悠扬的《烟花三月》歌曲把我们带入了美好的情景之中,接下来便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落俗套的提问方式。整堂课逻辑清晰、收放自如、高潮迭起,结构完整,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尤其让人欣赏的是毛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他与学生建立起一个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师生双方互相沟通、理解,使评价成为一种双方活生生的“人”的交流。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毛老师的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关注,开发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整整一堂课几乎听不到“你真棒”、“你真好”、“你非常不错”、“声音再洪亮些”等模式化、形式化的语言,而是面带微笑,用真诚、和蔼、清晰的话语给予客观、公正、真实、委婉、自然而又到位的评价,艺术化地激励学生的成功与进步,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尊重,体验到老师真诚的生命之爱。我想,有些学生一定能从毛老师的评价中找到自我,找到目标,找到自信!现摘录一些例子以供欣赏:

当学生读古诗读得特别好时,毛老师评价到:“你已经具备了诗人的气质!” 为了奖励学生读得不错并想让其领读时,毛老师说:“用你的声音将同学们带入课文中。”男生与女生分角色读得好时,毛老师评价到:“女生读的像李清照,男生读的像李白。”有一位女生读的抑扬顿挫,毛老师高兴地说:“我给你发金话筒奖!”当学生理解了诗意,把感情投入进去时,毛老师深情地说:“读的多像李白和孟浩然当时的对话啊!让学生模仿课文编故事,毛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

38

好好写,说不定也能编入教材。”

整堂课就是这样诙谐、幽默,毛老师用自己的崇高的敬业之心善待学生,用多元的理念关注与悦纳学生,显示了毛老师的聪明睿智,更可见其台下之功!

总的来说,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是读出来得。毛老师的这节课采用“诗文对照”的教学模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一直是书声琅琅,教师范读、同桌互读、自由读、赛读.......前后共把课文读了九遍。读的一字一板,读的诗情荡漾,读出了诗文的韵味、节奏、层次来;读出了诗文的画面,读出了诗文的故事。真是好一个“读”字了得!

二、语文教学要要抓住课文的主线,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眼”。毛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后,让学生通过读诗——找意——画出诗意来理解课文,始终围绕着古诗这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同时不着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的指导。

三、语文课堂是一个美的课堂。在毛老师的这节课里,处处显示了其教学的睿智。美的音乐,美的古诗,美的画面,美的朗读,还有毛老师对学生美美的鼓励,这些都给了大家一个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

39

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全面的教学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就如我们学校的李会利老师,她讲课总是那么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古诗佳句随手拈来,这与她平时酷爱读书、古诗词积累丰富分不开的。正如毛老师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简析时说的一句话:“语文课教学——设计需要理念,完成需要底蕴。”

语言训练的无痕境界

有人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效果是最差的。因此,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带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百花园里,把语言训练的痕迹隐藏在自然流淌的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之中,隐藏在学生不知不觉地和课文、和作者感同身受的情感的“场”里面。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毛立业老师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让学生读词语,学生读得一字一顿,有板有眼。这时,毛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两列词语说:“我读左边的词语,你们读右边的,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欣赏到了一段由教师的引领而产生的美妙“对话”。毛老师一个韵味十足的“烟雾迷蒙”,带出学生意味深长的“繁花似锦”;教师万千柔情的“杨柳依依”,又带出学生遐想无限的“沙鸥点点”;一个急转直下的“俯临长江”,带出气势磅礴的“飞檐凌空”;一个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又让学生流出无尽怅惘的“浩浩荡

40

荡”??听师生读词语,像是听两位诗人在对话,彼此倾诉,一唱一和,有滋有味,余音袅袅。这一组词读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一幅画,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词语的含义也在这别具匠心的“读”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41

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 黄鹤楼送别 作者:zq0918 日期:2010-12-26 20:38:00 0

推荐全国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 下午: 第八节课

课题:五上《黄鹤楼送别》 执教者:王杨梅

学校: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实验小学 会场:审计学院会场 记录者:童话剧

学生来自:南湖一小五(1) 师生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老师摘录了一些词语; 生:读词语:烟雾迷蒙~

1师: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一组词语就是一组美景,谁能读出一副画面来? 生:读

师;如果都像你这样边读边想,画面就读出来了。 生:读

2师;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烟花三月,在这航和楼谁送别谁呢? 生;李白送别孟浩然

师:主人公是浪漫多情的李白,一位是沉着冷静的孟浩然。一首脍炙人口誉满天下的诗从这里流传开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读出了诗的节奏,还想读出是的意思吗?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读,因为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讲读的要求:默读,边读边画相对应的句子和词。 生:画、读

师:这位同学掌握了默读的方法而且有一定的速度真好。

生:三月,繁花似锦,孟浩然为??送行。对应的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还有一句呢: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嗯要注意诗中的标点符号。 生:读

师:谁再来读?就这样读读画画,不就明白了吗? 生;读这段话。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为我们描画了这样一副画面: 生:读白帆??(一段)

3师:事业好,文也好,没有一个字提高了离别,,没有一个词提到了不舍,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那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依依惜别

4师:你发现了文章的眼睛。板书:依依惜别这个词出现在文章中的哪一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读这一自然段?

42

生:读“黄鹤楼俯临长江,飞燕凌空??” 5师;今天他们还是在赏风景吗? 生;为孟浩然践行。

6师:从第二自然段的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在赏风景?

生:他们都有一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他们都不远说出这句话,都怕打断他们之间的 生;都不说话,怕说出来伤感。 7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不说话,舍不得李白远行。

师:谁都不去触动心底那份情,有意地去赏风景,都不说话。 8师:离别再近,为什么这样,友情却要这样,无心却要看景? 生:怕流泪

生:只要一讲话,就停不下来了。舍不得对方。 师:是不舍别,不忍别就是——生读:依依惜别。 师:再读。谁能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藏在心底的,又何止只有这份离别之情呢?有人说言为心声,只有走进人物的语言才能读懂人物的心声。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 生:读

9师;这样的离别之言又包含了李白的哪些情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样的离别之言,用心去体会体会。 生;读、圈

师:你有独处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 生:对孟浩然尊敬的情感。

10师:从哪些地方传达了这样的感受? 生:老师和兄长的称乎

11师:还从哪里可以读出?

生:誉满天下,读出来的,是在夸孟浩然的诗篇。 生:一连串的您看出来的 师:多有心的发现啊

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不是意识之情,而是长久以来的。 12师:知道什么叫孟夫子吗? 生:古代很有学问的学者

师;那孔子就可以叫做——生:“孔夫子” 13师:那李白敬仰他什么呢? 生:李白写诗的时候,??

师;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如竹,洁身自好。庄重高雅——王士元,如?? 生;读

14师:是,这如高山般的 敬仰,还敬仰他的什么? 生:敬仰他的诗篇。

15师: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篇? 生:《春晓》齐备

师:想这样认认口中传送的诗篇就是——生:脍炙人口 师:那就让我们来读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敬仰之情吧。

43

生:读

16师:一个满读出了 满满情啊,这个无比令人敬仰,如此的老师,如此朋友,局要依依作别了,李白心中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今日你要前往扬州,我在此孤独一人,希望您早点回来

17师;他读懂了文字没有描述的东西。谁能将李白这份孤独,这份伤感,这份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伤感,其实孟夫子的 内心又何其不是非常地伤感呢。 生;读

18师:你们又读出来一份什么情? 生:朋友情,师生情 生:兄弟情 生:离别情 生离别情 生:敬仰情

19师:敬仰情师生情兄弟情,这哪里是一对朋友的离别啊? 生:兄弟的离别 生:知音的离别

师: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言为心声,谁来倾诉这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声?放音乐 生:分角色 朗读。

师:这如歌如泣的一场倾诉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副画面: 生:李白一个人站在江边。 20师:仅仅是简单地站吗? 生:凝望着江中一叶小舟。

21师;凝望课文中有一个很像的词? 生:凝视。

22师;凝视必然是有一个焦点,这个焦点是 什么? 生;是孟浩然的小船。

师:在李白的眼里只剩下了,一艘小船的影子。 生:读

23师:在这久久地凝视,舅舅地站立中,李白会想写什么呢? 生:虽然离别了,但是我一直会把你记在我的心中。 生:你虽然走了,但我仍然记着你。

师:像这种不管有多远,心永远在一起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没有音乐,你心中的感情是最好的渲染。 生:读

师:请坐,是的,李白心中的离别如这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出示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光令 生:齐读

24师;学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简简单单地28个字吗? 生;含着李白一番依依惜别之情

44

生:敬仰之情

师:是的,都包含在这28个字之内。 生读。

师:无论多少个千年过去,我们都会铭记这千古绝唱的名句。 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执教者: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实验小学 王杨梅 地点:审计学院 录入:芳草茵茵

班级:南湖一小五(1)班

时间: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摘录一些词语,谁来读? 生:烟雾迷蒙、杨柳依依、

师:我们读词语,不仅要读准了,还要读出理解,读出它的画面来。 生:再读:烟雾迷蒙、杨柳依依??

师:都能像“杨柳依依”边读边想,放慢词的节奏,画面就出来了 生:生再读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烟花三月,就是在这样一个杨柳依依的三月,谁送别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

师:一位是浪漫多情的李白,一位是沉着冷静的孟浩然。一首脍炙人口誉满天下的诗从这里流传开来。一起读。 生:一起读全诗

师:读出了诗的节奏,还想读出诗的意思吗?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读,因为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读到与诗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用手划了出来。

生:生默读课本。(老师点评:这位同学掌握了默读的方法而且有一定的速度真好。) 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三月,繁花似锦,孟浩然为??送行”对应的诗句中“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就这样读读画画,画画读读,诗不就读明白了?原来“故人西辞黄鹤楼”就是“三月,繁花似锦,孟浩然为??送行”生读文中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描绘得是这样的场面: 全诗中没有提到一个“别”字。但是全诗却流露出深深的情感,文中哪个词语体现这样的情感。

生:依依惜别

师:很好。你发现了文章的眼睛。这个词在哪个自然段?谁来读读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他们还是在赏风景吗? 生:不是

45

师:从哪里可以读出他们不是在赏风景。 生:为孟浩然践行。

师:哪些文字让知道他们并不说话?

生:他们都有一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他们都不远说出这句话,都怕打断他们之间的 师:是这样的动作。还有想说的吗? 生:舍不得。

师:从哪有看到不是赏风景,而是舍不得对方的。 生:读“??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不说话,舍不得李白远行。 师:特别喜欢你说的“有意”。你再读。 生:读

师:离别在即,他们为什么会有景不去赏,有情不去说? 生:怕流泪

师:是不忍分别,是舍不得分别。 生:依依惜别。

师:谁能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生:生读

师:藏在心底的仅仅是离别之情。有人说,言为心声。读这样一句话。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 生:读

师:这样的离别之言,又包含李白怎样的情感呢?读到有让你发现的词语,你用笔划一划,用心去读吧! 生:读,划

师:你又读出了李白怎样的情感? 生:尊敬的情感

师:一个敬仰,多么直率的表白 生:“敬仰”“誉满天下”“敬重”

师:对孟浩然的敬仰不是意识之情,而是长久以来的。 生:六个“您“

师:还有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这份敬重。 生:“一直“

师:知道什么夫子吗? 生:古代很有学问的学者

师:李白号称“诗仙“,怎么会敬仰孟浩然呢? 生:教导他写诗 师:有一份师生情

师:有人这样说孟浩然。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如竹,洁身自好。庄重高雅——王士元,如??

师:是这样的敬仰,如高山般。除了敬仰他的人品,还敬仰他的什么? 生:诗篇。<<春晓>> 师:全背吗? 生:背诵

师:像这样人人都会背诵有诗篇就是“脍灸人口”, 那就让我们来读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敬仰之情吧。 生:生读

46

师:一个満,读出 了满满的情,这个无比令人敬仰,如此的老师,如此朋友,局要依依作别了,李白心中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今日你要前往扬州,我在此孤独一人,希望您早点回来 生:我想李白一定会这样说:??

师:你读懂了文字没有描述的东西。谁能将李白这份孤独,这份伤感,这份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伤感,何况孟夫子内心又何其不是非常地伤感呢。 生:再读

师:还读出了一份什么情

生:朋友情、师生情、兄弟情、离别情、敬仰情 师:这哪里是一对普通朋友的离别呀?你觉得 生:这是一对兄弟的离别,亲兄弟的离别

师: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言为心声,谁来倾诉这两位大师人的心声。 生:配乐朗读

师:多么深情的依依惜别。一场深情话别,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仅仅是站吗?是怎样的站。 生:凝视

师:凝视是怎样的看? 生:盯着一个地方看。

师:既然是凝视,视线一定有一个焦点,这个焦点是谁? 生:是孟浩然的小船

师:在李白的眼里只剩下了,一艘小船的影子。就是这样来的。在这久久的凝视,李白会想些什么?

生:虽然离别了,但是我一直会把你记在我的心中。 生:你虽然走了,但我仍然记着你。

师:像这种不管相隔多远,心永远在一起就是— 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师:什么都不说了,我们一起读出来 生:生读全诗

师:没有音乐,你自己的感情就是最好的渲染 生:生再读诗

师:是呀,李白让心中的离愁别,都化为这一首<<黄鹤楼送别>> 生:读诗

师: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28个字 生:生读。

师:无论多少个千年过去,我们都会铭记这千古绝唱的名句。 师:一千多年过去,静静地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你读: 生:读诗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