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地产泡沫历史为鉴

更新时间:2023-07-24 12: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第 344 期

宏观纵览 周刊 2010 年 第 23 期 本期焦点 刊中刊 《领导专递》打印文档 抄送上报

以日本地产泡沫历史为鉴一周看点: 财经数字 权威视点 政策要闻

宏观中国 中国经济应寻求软着陆 工资改革的决心和路径应尽快明确 中国进入温和可控通胀时代 贸易好转 出口降速风险仍在 走出收入分配三大认识误区

海外观察全球 货币政策格局 趋于复杂 美国经济或现“阻尼震荡” 通缩减赤 两难考验日本政府智慧 世界杯将促进南非经济二次飞跃 西班牙经济复苏之路坎坷

行业聚焦 楼市 走出“混沌” 还看执行 国际油价下跌国内需求疲弱 中国进口天然气气价酝酿改革 汽车“以旧换新”延长 中国服务业:下一个朝阳产业

区域动态4 千 万平米公租 房的重庆逻 辑 成都“工业集中区”乱象调查 山西煤改:一个没讲完的故事 南宁被征地农民转型亟待破解 河南“生态省”规划启动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登临宏观 一览众山

宏观纵览 周刊

本期焦点

以日本地产泡沫历史为鉴编者按: 当前,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市 场认为中国可能无法承受起类似 2008 到 2009 年的房地产价格调整, 尤其是受欧 洲债务危机影响而发生的外部动荡的背景下。 对此,日本央行近期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在经历了 2008 年市场泡沫调整 后,2009 年至今,在货币超发效应下涌现出新的地产投资泡沫,但整体中国经 济具备的从快速增长走向稳步增长的潜力,以及继续城市化的动力,让中国可能 再现“日本 1970 年代”的质素。那么,中国当前需要自信的面对房地产泡沫的 调整,并且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将市场泡沫挤压至合理水平,同时,根据货币催 生型的房地产泡沫灾难的警示,中国更需防止货币效应。 对于当前中国和 1970 年代日本的不同之处,日本央行的报告着重告诫,中 国地方政府在财政制度压力下,共同做大土地和地产泡沫的现象,意味着中国未 来的地产泡沫程度,也许会继续加深,并且甚于日本当年。

国家统计局 1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 5 月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 售价格同比上涨 12.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 9.2%。诸如万科、保利这 样的地产公司,在 5 月份里也拿下了 12 块土地。显然,在当前价格稳固,且经 过政策密集调控后,认为房地产泡沫调控政策可能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 关于调控的分歧, 很大程度上在于, 市场认为中国可能无法承受起类似 2008 到 2009 年的房地产价格调整,尤其是受欧洲债

务危机影响而发生的外部动荡的 背景下。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央行近期的一份报告,把中国现阶段的房地产泡沫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和经济状况与上世纪日本 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前期的地产泡沫,以及 80 年代 后期到 90 年代的泡沫作了比较,得出了中国当前的地产泡沫和经济胜似日本 70 年代泡沫和经济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还 是整体的人口城市化比例抑或国民和企业负债程度, 中国当前的状况都更像日本 的 1970 年代。 1970 年代日本也出现了地价和房价迅速上升、出现泡沫化的问题,并且在 当时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的宏观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日本经 济当时仍然具备相当高的增长潜力, 以及继续城市化和国民负债率相对健康等因 素下,经过外部冲击后的宏观经济自然恢复上涨,地产价格不久后也重拾升势。 据日本央行报告判断,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和 1970 年代日本的众多相似性, 如果中国经济经过一次新的房地产泡沫深度调整,比如类似 2008 年在外部环境 打击下的回调,中国同样有能力实现日本在调整之后的经济增长恢复,这里面也 包括调整之后房价再次稳步上升。但是,日本在 1980 年代后期的房地产泡沫, 则是在没有生产力增长支撑、国民城市化水平已经非常高的情况下,由货币效应 催生的投资泡沫,它在 1990 年代破裂之后,泡沫本身和国民经济遭遇的水退和 回调之身,让日本国民 10 多年都生活在其阴影之中。 确实,中国在经历了 2008 年市场泡沫调整后,2009 年到 2010 年至今,在 货币超发效应下涌现出新的地产投资泡沫, 但整体中国经济具备的从快速增长走 向稳步增长的潜力, 以及继续城市化的动力, 让中国可能再现“日本 1970 年代” 的质素。那么,中国当前需要自信的面对房地产泡沫的调整,并且保持政策的连 贯性,将市场泡沫挤压至合理水平,然后房地产市场和中国经济也就可以重新走 上稳定增长。同时,根据货币催生型的房地产泡沫灾难的警示,中国更需防止货 币效应。 对于当前中国和 1970 年代日本的不同之处,日本央行的报告着重告诫,中 国地方政府在财政制度压力下,共同做大土地和地产泡沫的现象,在日本的当时 是没有的。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地产泡沫程度,也许会继续加深,并且甚于日本 当年。日本央行的研究人员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全球的经济影响非 常大,所以外界会对中国政府接下来的地产政策谨慎关注。而对于中国政府体系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而言,

只要中央政府有实质的决心、 摆脱利益集团的干扰, 房价泡沫会被挤下来, 中国经济也会走上稳步上升轨道。

返回目录

财经数字5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3.1% PPI 同比上涨 7.1%

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3.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 7.1%。从环比数据来看,5 月份 CPI 环比下降 0.1%,PPI 环比上涨 0.6%。1-5 月 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5%。 5 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7.1%,1-5 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 涨 5.9%。 CPI 将在年中达到 2010 年高点,之后开始回落,2010 年下半年通胀压力明 显减轻,全年 CPI 上涨 3%的目标有可能实现。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来源:证券之星)

5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 18.7%

5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455 亿元,同比增长 18.7%,比上年同月加 快 3.5 个百分点,比 4 月份加快 0.2 个百分点。1-5 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60339 亿元,同比增长 18.2%,比上年同期加快 3.2 个百分点,比 1-4 月加快 0.1 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5 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0818 亿元, 同比增长 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637 亿元,增长 15.8%。 (来源:新华网)

5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15.8% 销售额降 25%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1-5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02 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 22.5%,增幅 比 1-4 月回落 10.3 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 19.9%,办公楼增 长 74.5%,商业营业用房增长 45.7%。1-5 月,商品房销售额 1.58 万亿元,同比 增长 38.4%, 增幅比 1-4 月回落 17.0 个百分点。 其中, 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 33.6%, 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 112.5%和 64.4%。5 月份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 6777 万平方米,比上月减少 1274 万平方米,下降 15.8%;商品房销售额 3335 亿 元,比上月减少 1113 亿元,下降 25.0%。 (来源:经济观察网)

5 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 16.5%

我国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5%,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 7.6 个百分点,比 4 月份回落 1.3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1 至 5 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上年同期加快 12.2 个百分点,比 1 至 4 月份回落 0.6 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 5 月份,重工业增长 17.8%,轻工业增长 13.6%。 5 月份,我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 97.6%,比上年同月提高 0.3 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 7628 亿元,同比增长 31.7%。 (来源:新华网)

返回目录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权威视点林毅

夫: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没有二次探底的 风险,尽管其他经济体有这样的风险。他分析,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国内需求开始上升,通胀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虽然资产泡沫是有的,但相信政府 会进行这方面的调整。至于外部环境,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林毅 夫表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伙伴,对中国肯定有影响,包括出口和投资都会 受到影响。但中国政府有很大的财政政策空间,一旦欧洲经济进一步萎缩,政府 可采取进一步加强基建等措施,抵消外部影响。世行公布最新的中国经济增速预 测为 9.5%,比之前预测的 9%提升了 0.5 个百分点,预测 2011 年的增速则下调 0.5 个百分点至 8.5%。 (林毅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

李稻葵:适当调高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暂不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 由于今年中国的物价形势比较严峻,货币政策应该适当调整,建议适当提高存款 利率,而贷款利率可以暂时不调整。 “经过最近的调研,我发现各个地方贷款竞 争很激烈,银行之间也会自行进行调整。 ”李稻葵说, “存款利率应适当调整,给 百姓一个信号。 ”此外,李稻葵认为,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有新的格局, 未来房地产市场投资很重要的部分是地方政府房地产投资。 “地方政府会拿出相 当的财力直接从事保障性、政策性住房投资,这个投资同样会拉动地方经济。只 不过未来(地方政府)融资方式不一样,以前是通过拿地(融资) ,现在是地方 政府通过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去融资,去建立地方房地产发展基金。 ”李稻葵表 示。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王庆:经济恢复前景比预期乐观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虽然受欧洲市场拖累,全球经 济恢复速度较慢,但这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不 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将会全面紧缩。因此,他认为市场无需怀疑中国等新兴市场 出现复苏,尤其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比预期更乐观。此前,不少市场人士担忧 欧洲债务危机会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并且间接影响中国经济。对此,王庆认为, 结构性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周期性因素总体向好,尤其是亚洲地区表现不俗,在 出口、 汽车销售、 房地产销售上的业绩增长都发挥着带动全球复苏的效应。 不过, 他也指出,债务危机可能会对欧洲银

行系统有一定影响,但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规 模不能相提并论。针对中国经济走势,王庆认为,外部形势正在好转,而内部政 策的不确定性在逐步减少,总体宏观经济走势向好。他表示,从资本市场上看, 有二次探底的迹象,但这不足以反映经济基本面。在外围市场经济复苏强劲的势 头下,国内货币政策调控下,软着陆可能性较大。 他指出,从投资上看,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关键在于银行贷款,虽然 目前看似紧缩,但随着加息可能性及再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机率减少,货币 政策在年底有望重回宽松。 (王庆: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摩根大通:一线城市房价可能下降 10%—30%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不断出台的调控政策, 摩根大通调整了对中国 经济的预期。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已调低了对今年地产 股的盈利预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下滑的程度可能在 10%-30% 左右。李晶认为,今年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交易量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滑,二线城 市下滑的程度有限。 今年先是成交量下降, 然后下半年价格也会下滑。 总体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房价下滑的幅度可能在 10%-30%左右,二三线 城市价格下滑幅度可能是 5%-10%左右。成交量方面,今年比去年会下滑 30%左 右。基于这些原因,她说: “我们今年调低了一下房地产股票的盈利预期,大概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调低了 9%-11%左右,这就表明未来的数月房地产的股票可能还受一些下行的压 力。 ” 李晶还表示,现在销售面积有所下降,意味着今年 3、4 季度动工面积有所 下滑,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进而对钢铁、铝、铜等大宗商品造成压力。 她还认为,短期之内在全国推出物业税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是政府可能先搞一 些试点,像上海、重庆这些城市,可能慢慢推出物业税主要是征收高端豪宅,然 后可能是第三套房、第二套房慢慢地征收,但是因为比较复杂,不可能在立法之 前就能征收。 (李晶: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

返回目录

政策要闻七部门发文加快发展公租房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 《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 意见》12 日正式对外发布,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根据《指导意见》 ,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 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 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指导意见》 指出, 各地要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予以重点保障,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对 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给予税收优惠,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 金,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政策执行。 (来源:新华网)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国务院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2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 主体功能区规划》 ,决定取消和下放 184 项行政审批项目。 会议审议通过的 《规划》 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 发原则。 会议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 府,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2001 年以来,国务院已先后四批取消和调整行 政审批项目。为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会议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取消和下 放 184 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 113 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 71 项。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国第一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出台环境保护部日前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五 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 年)》(以下 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的实施将 有效指导各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进一步改善中国城市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水平。 《规划》以解决水质不达标及重污染水源地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了八项 建设任务, 《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进一步强化城市饮用水安全保 障工作责任制,根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拟定本辖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及 年度实施计划,建立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规划项目和建设资金, 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来源:环保部网站)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国务院要求清理地方债中国政府网 13 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 题的通知》 。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 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通知要求,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担保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各地区、各部门 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加强融资平台公司 管理工作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本地区、本 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来源:新华网)

新能源车补企业不补个人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 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 深圳、杭州、合肥等 5 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 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 ,将发动机排量在 1.6 升及以下、 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 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 汽车)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中央财政对消费者购 买节能汽车按每辆 3000 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由生产企业在销售时直接 兑付给消费者。 (来源:羊城晚报)

返回目录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宏观中国中国经济应寻求软着陆编者按: 只有先引导经济实现软着陆,才能让经济处于一个可期的稳定环境中,有利 于市场做出判断并进行恰当的投资。 否则,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走钢丝的局面, 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刺激增长,同时又要防止通胀与金融安全,这完全是不可能 的任务,将不确定的风险推给了所有的市场主体,引起恐慌,并刺激更多的短期 经济活动,更加破坏市场的稳定。

6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5 月份宏观数据,CPI 和 PPI 数据分别为 3.1%和 7.1%,CPI 增幅创下 19 个月新高。与此同时,央行发布数据显示,5 月新增人民 币贷款 6394 亿元,同比少增 275 亿元,比 4 月减少 1346 亿元。5 月末,广义货 币(M2)余额 66.3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比上月低 0.5 个百分点,M2 增速连续 6 月回落。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通胀压力,尽管货币政策正在紧 缩。 就在 5 月份数据公布前的一段时间, 有关中国经济可能陷入通缩或者二次探 底的言论开始流行,较为中性的观点则强调两难,即一方面要防通胀,一方面又 要防经济下滑。这是因为在过去的 2 个月,中国经济面临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 性。具体表现为外部面临欧洲主权危机引起全球通缩的可能,而在内部,房地产 调控与整顿地方融资平台让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投资, 面临熄 火危险。 而这种担忧传导到股市, 受坏账增加疑虑以及新房交易量增幅下降影响, 银行股与地产股阴跌不止,拖累大盘下泻 600 余点。因此,在整个五月,受伤的 资本市场一直在寻找下跌的理由,这让所谓“通缩论”抬头,并期

望政府放弃调 控政策。 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通缩,而是通胀压力始终高悬。要知道,以住 房和汽车消费下降来论证通缩是无厘头的行为, 因为通货紧缩指的是市场上流通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货币减少,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到物价下跌,形成通货紧缩。而中 国住房的交易量下降,并非人们收入减少所致,而是调控造成的预期影响购买行 为,尤其即使不是由调控导致下降,那也是因为资产价格膨胀的原因而非通缩。 汽车销售量的逐月萎缩也非购买力下降,而是市场饱和度所起的作用。事实上, 中国流通货币在去年以来并未减少而是增多,尤其是民间剩余资本四处投机,成 为一些农产品、中草药、收藏品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而更直白的现象是,中国爆发全国性的加薪潮,这是因为通胀导致的生活成 本增加,迫使工人提出更高的薪酬要求,这也是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 原因,甚至一些地区开始征招年龄较大的工人。作为通胀的产物,加薪潮表明, 中国存在通胀压力而非通缩危险。 所谓通缩, 不过是资本市场投机者梦幻的拯救, 尽管中国经济确实面临最纠结的局面,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济会出现二次探 底的可能,因为政府的政策至今仍然较为宽松,除了抑制资产泡沫的局部政策之 外。 目前,市场担忧的是政策退出与二次探底的关系,事实上,这些忧虑在中国 并不存在。因为,世界已经从全球金融危机后分裂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遭受危 机的欧美国家去杠杆化后,民间经济并未复苏,而政府面临赤字危机,财政紧缩 是必然选择,这可能会导致欧美经济出现所谓的二次探底;而新兴市场国家,在 危机中并未被华尔街的衍生品所感染,但是却实行了积极的货币与财政刺激政 策,因此,他们今天大部分面临通胀压力。 在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等国加息后,巴西央行 9 日上调利率 75 个基点 至 10.25%。这是该行自金融危机后连续第二次升息。新西兰央行 10 日也宣布, 将官方现金利率从 2.5%上调 25 个基点至 2.75%。 这是该行自 2008 年 7 月迄今的 首次加息行动。为应对危机,中国向市场注入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流动性,尽管 CPI 数据温和,事实上,人们的感受已经深陷通胀,因此,中国根本不应该考虑 二次探底的问题,而是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面临加息的选择。 为什么中国显得选择两难,畏首畏尾呢?这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有 关,即中国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的压力。事实上,中国自 2006 年以来就一直在 稳定增长(就业) 、经济转型与抑制通胀三角关

系中维持均衡,而且始终将增长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放在首位,并且不惜以发生所谓的“结构性通胀”为代价。尤其是在危机之中, 以天量的信贷投放与财政投资完成保八任务,埋下通胀隐患。转型也需要一个稳 定增长环境作为挪移的空间,而且如资源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都会提高中 国的生产成本,增加成本性通胀压力。因此,防通胀实际上处在政策队伍之尾。 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通胀压力、难见成效的转型以及依靠货币推动的增长 经过几年的运转,现在三者之间的均衡很容易被打破。这意味着,一味维持增长 的做法已经走到尽头,即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潜力不大,需要尽快转型,否则会 积累更多的信贷压力、地方债务、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通胀也会爆发。因此, 中国所担忧的并非二次探底, 而是传统发展空间的削弱以及转型带来的阶段性混 乱。 首先, 转型需要淘汰落后产能、 抑制低效的重复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地产泡 沫,这会削弱投资的拉动力,而外需若有不振,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动力不足。其 次,调整收入分配改革,增加百姓收入才能扩大消费。而增加工人初次分配的收 入,比如目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加薪潮,也会让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面临倒 闭风险。但是,在此阶段,新兴产业并没有成长壮大,民间投资也因行业壁垒和 产能过剩而活力不足。转型让未来经济增长陷入困惑,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 此,才有担忧所谓的“通缩”“二次探底” 、 。 实际上,在增长、转型与通胀之间,现在中国最现实的抉择是令经济增长实 现“软着陆” ,即通过抑制通胀,降低货币推动增长的能力,防止经济泡沫化。 也就是说,高增长不应该放在政策目标的首位了,而应该是降低增长目标,这样 才有空间抑制通胀, 并鼓励转型。 否则, 以货币继续推动高增长, 必然引爆通胀, 并抑制转型力量而鼓励投机性活动。 只有先引导经济实现软着陆,才能让经济处于一个可期的稳定环境中,有利 于市场做出判断并进行恰当的投资。 否则,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走钢丝的局面, 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刺激增长,同时又要防止通胀与金融安全,这完全是不可能 的任务,将不确定的风险推给了所有的市场主体,引起恐慌,并刺激更多的短期 经济活动,更加破坏市场的稳定。因此,中国经济在区域投资计划与振兴新兴产 业的双重保护下,应该逐步降低增长速度,并加快转型的步伐,让市场有一个明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确的未来和希望。

返回目录

工资

改革的决心和路径应尽快明确编者按: 公众迫切需要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看到具体明确的改革时间表 和清晰可行的改革路径。减税加薪、打破垄断、同工同酬,历来被视为提高普通 劳工收入的法宝。而“更为基础的公民权利” ,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和 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二是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土地、 房屋财产权利上平等的“国民待遇” ;三是工人与资本所有者平等谈判的权利。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权利托底, “减税加薪”的结果推之不易,各省市提高最低工 资标准,也可能无足轻重。

针对近期沿海多个省份先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6 月 12 日指出,廉价劳动力“并非现阶段中国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提高劳动工资 符合中国整体经济与产业趋势,应让更多产业工人与社会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 果” 。 与此同时, “十二五”规划中负责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制定小组正在征集意 见,下半年将制定一份完整的收入分配改革“十二五”规划。若一切进展顺利, 2011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该规划将交由两会代表表决。届时,一直被认为缺 少统一进程规划的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将明确方向和时间进程。 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已是不需讨论的问题。如果继续压低劳动力成本,必然意味着全球制造业所产生 的污染继续往中国集中;同时原材料和终端产品“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 也必然导致商务部发言人所说的 “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 , 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结局。如是,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将长期受到“输入型 通胀”和“内生型通胀”的双重挤压。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持久,对中国的长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久环境和资源破坏就越深。 因此,公众迫切需要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看到具体明确的改革 时间表和清晰可行的改革路径。 减税加薪、打破垄断、同工同酬,历来被视为提高普通劳工收入的法宝。这 一切目前还不太乐观。仅就目前正在修改的《工资条例》而言,其核心政策之一 的“同工同酬” ,就可能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打破“大锅饭” ;而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人士表示,当前国企的体制还是无法适应;8%的垄断企 业职工,常年拿着 55%至 60%的全国工资总额,更是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至于“减税加薪” ,理想虽好,但近几年公众连续听到的都是加税的消息: 物业税、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 媒体报

道的“十二五”规划拟提出的“聚焦资产性收入” ,也不是如何从产 权上“托底” ,逐步保障农民获得应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性收入,其意似乎更 在于“掐尖”“大家普遍反映,目前应该在税收等领域,控制资产性收入,比如 , 通过房产税控制炒房团的暴利等” 。其增税而非减税的意图,似乎更明显。 即使真的拿出“减税”的勇气和力度,如果没有更为基础的职工权利托底, 为企业减掉的税能否变为员工工资,也成了巨大的问号。而“更为基础的公民权 利” ,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和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保 障体系;二是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土地、房屋财产权利上平等的“国民待遇” ;三 是工人与资本所有者平等谈判的权利。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权利托底, “减税加薪”的结果推之不易,各省市提高最 低工资标准,也可能无足轻重。如北京市人保局日前发布 2010 年最低工资标准 调整方案,自 7 月 1 日起,北京最低工资标准将从每月 800 元上调至 960 元,涨 幅达 20%,比常年平均增长比例高出近一倍。但世界银行普查报告显示,考虑每 人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及养育孩子的需要, 在中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费用是 每人每月 1684 元。两相对比,差距依然很大,工资改革迫在眉睫。

返回目录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中国进入温和可控通胀时代编者按: 前 5 个月宏观经济的数据虽然总体不错, 但数据背后的隐忧和叠加因素依然 存在,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何演化,更是成为未来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而物价形势虽然总体温和,但资产价格泡沫依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隐患。在温 和通胀的年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显然没有数据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愉快。

6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5 月份宏观经济的主要数据,除了大家最为 关注的 CPI 上涨 3.1%,创年内新高之外,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总体表现基本良 好。 回到 CPI,3.1%意味着一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突破了年初政府制定的 将物价控制在 3%以内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物价上涨也突破了公认的 通胀的警戒线。在笔者看来,尽管 CPI“双突破” ,但是否意味着未来物价的走 势将更为严峻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一数据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这一数据 有没有持续性。从影响因素看,5 月份 CPI 突破 3%的警戒线,除了去年的基数比 较低之外,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而随着蔬菜价格的回落,未来价格 走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加之考虑到我国的通胀因素里面,输入性的通胀一直成 为影响我国物价的主

要原因, 但受欧元危机的影响,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跌势, 短期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尽管如此,3.1%也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但通胀本身不仅温和, 而且可控,未来通胀预期压力在 CPI 突破 3%之后反而减缓了。当然,在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下,3.1%应该不会是今年 CPI 的最高点,但在未来的数月,如果宏 观经济态势没有大的变化,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基本不存在,统计局说今年将物 价控制在 3%以内的可能是存在的,但即使控制在 3.5%,也是个漂亮数字。 除了物价之外,大家更关注的是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势。比如,加息的政策窗 口。在笔者看来,前 5 个月的宏观数据事实上已经奠定了宏观经济的良好基础, 就增长而言,今年基本无忧,现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依然是外部环境。在经济总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体向好,通胀温和可控,外在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宏观政策应该以静制动,未 来数月,将成为政策的“静默期” ,估计不会有加息政策的出台,财政政策也将 保持相应的连续性,在欧元危机的态势基本明朗之后,宏观政策才会发出明确的 信号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下半年的政策走势的基调依然不明朗。相对于上半年的 复杂态势,下半年政策的选项相对简单很多。首先,物价的压力大大缓解,政策 的选择可以不再受物价的左右;其次,从 70 个大中城市的 5 月份房价走势看, 同比上涨 12.4%,比四月份环比上涨 0.2%,在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下,房价依旧 坚挺,未来政策层面依旧要保持调控的力度;其三,今年被称为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的元年,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旋律至少从上半年看,鲜有亮点, 在上半年经济增长已经奠定了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在结构调整方面,能否迈出更 大的步伐都值得期待,而至于是否加息,其实已不重要。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前 5 个月宏观经济的数据虽然总体不错,但数据背后 的隐忧和叠加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何演化,更是成为未 来的一大不确定因素。而物价形势虽然总体温和,但资产价格泡沫依然成为中国 经济的最大隐患。在温和通胀的年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显然没有数据表现出 来的那么轻松愉快。

返回目录

贸易好转编者按:

出口降速风险仍在

纵然最近数月的贸易数据显示外需出现好转但其可察度和可信度有待观察。 当前横亘在贸易领域的旧荆棘依旧未除,新的风险隐患却似有扩散之势。宏观调 控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切实通过市场疏导手段(如矫正偏低的利率汇率风险) , 否则即

便贸易形势趋势性好转,但却会带来更为复杂的风险隐患。

贸易“突如其来”的好转,给市场以超预期的镜像。6 月 10 日,海关统计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数据显示,进出口分别增长 1122 亿美元和 1317 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48.3% 和 48.5%,贸易顺差达 195.3 亿美元。 5 月贸易显著好转,与去年基数较低有关,同时也与欧元快速贬值有关,欧 元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对欧贸易额出现汇兑换算性增长。但综合判研,最近数月 贸易的好转难以佐证外需出现趋势性好转, 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给贸易带来新的 风险敞口变数。 外需市场非稳态的多变态势和当前中国外需市场过度集中之现实, 暴露了当 前过度集中的贸易敞口风险。海关数据显示,前 5 个月中国与欧美的双边贸易总 值分别达 1775 亿美元和 1387 亿美元, 美欧市场依旧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地。 当前这种外需市场结构布局, 加剧了中国贸易的风险敞口和不利于贸易条件 的改善。其一,持续升级的欧债危机,欧盟诸国开始削减财政赤字并逐渐改变目 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重负,正使该市场需求容量萎缩。中国同欧盟诸多小国在 多个产业生态存在趋同效应,今后欧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的回归将 加剧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同业态竞争格局。可以预见,今后中欧间贸易摩擦可能 要高于中美。其二,当前美国经济无就业复苏问题依旧突出,加之奥巴马政府的 出口倍增计划、欧元持续贬值对美国出口的冲击等因素,也使得中美贸易未来也 将进入更为突出的多事之秋。 与此同时, 当前国内出现了诸多自变量因素也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 首先, 要素资源价格管制下的廉价优势正在发生改变。 由于中国国内要素资源的自给率 较低,对外依存上升,继续通过要素价格管制低价变相提高出口价格竞争力将使 福利净外流损益显性化。这是难以为继的。当前要素资源廉价供给的制度红利正 在消失。 以工业用地为例, 某种程度上, 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廉价工业用地, 根源于住宅、 商业用地所形成的较高级差地租——不论是对工业用地的三通一平 还是廉价甚至零使用费供给,都变相成为了住宅和商业用地的成本。因此,随着 房产新政的不断升级,房价开始走弱,地方债务陡增,这种商品住宅用地补贴工 业用地的格局也将难以为继。 其二, 工人工资的上涨增加了用工成本。 最近随着本田、 富士康等提高工资,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以及各地开始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特别是真实高通胀正在降低货币消费购买力,

工资上涨潮将不可避免。 虽然制造业工资的上涨对贸易部门的实际压力并不大— —提高工资对企业某种程度上是经营成本从物质低效使用向用工成本的调整。 但 这次工资上涨压力实际上是真实高通胀的倒逼, 而非企业简单的企业内部成本结 构调整,是巴萨效应在贸易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传导性表现(之前巴萨效应 因收入分配所带来的购买力分布高度集中而更多地反映于资产市场) ,是人民币 偏离真实均衡值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因此,对企业来说是无法自控的不可抗力。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贸易所带来的新风险隐患正在扩散至金融市场甚 至整个经济。最近市场流动性偏紧相当突出,最新发行的 5 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 招标遇冷,7 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涨 7.2 个基点。在当前央行基础货币发行量 并没显著下降、真实贸易顺差超预期增长下,市场反而出现持续的流动性黑洞。 结合最新贸易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意愿结售汇制度下,很可能部分 贸易顺差因为负利率并没有盘旋在正轨金融渠道, 而是以金融脱媒的形式进入了 民间市场进行配置,体现了较大的流窜性炒作风险。综合最近珠三角等地出现明 显的美元需求旺,映照前 5 个月加工贸易部门 2688 亿美元的出口获取罕见的高 达 1100 亿美元的顺差(收益率之高甚为罕见)等现象,是否意味着脱离正规金 融渠道的民间结售汇业正在快速显现。果真如此,那么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黑洞可 以得以部分诠释, 毕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脱媒正在考验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 功能,更增加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乃至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纵然最近数月的贸易数据显示外需出现好转但其可察度和可信度有待 观察。当前横亘在贸易领域的旧荆棘依旧未除,新的风险隐患却似有扩散之势。 宏观调控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切实通过市场疏导手段(如矫正偏低的利率汇率风 险) ,否则即便贸易形势趋势性好转,但却会带来更为复杂的风险隐患。

返回目录

走出收入分配三大认识误区编者按:

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宏观纵览 周刊

关于收入分配有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一谈收入差距就谈到腐败、灰色 收入等等,并且认为社会保障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良药。第二个误区是,人们 总是盯着收入差距的水平。第三个误区是,一些人觉得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全 球化、市场化和产业集聚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

近来关于收入分配的讨论很多,很多观点似是而非。我们不妨从一些有关收 入分配的认识误区谈起。 第一个误区是,一谈收

入差距就谈到腐败、灰色收入等等,并且认为社会保 障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良药。当然, 不能否认治理腐败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 控制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两个方面却不是问题的关键。以社会保障为 例, 东亚的韩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并不健全, 收入差距却不大。 现在,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虽然可以缓解收入差距的危害,但更重要的 是,不要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与身份挂钩,否则,它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 平。人们常常希望通过政府做得更多来抵消市场的扭曲,以为加强政府的干预可 以缓解收入差距,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其实,收入差距形成因素中很多都直接或 间接地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如果要缓解收入差距,恰恰应该建设一个公平竞争 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不该管的领域内少做点事,让市场发挥更多调控作用。 第二个误区是, 人们总是盯着收入差距的水平。收入差距的水平本身不是问 题, 收入差距对一个社会造成危害有很多机制, 有些是跟收入差距水平有关系的, 比如说,收入差距太大,会抑制消费的增长。但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还 要看收入的流动性,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了。什么是收入流动性?简单说来,就 是穷人变成富人的机会。 “美国梦”的本质就是收入流动性高。我们现在的收入 流动性也是挺高的,但有研究发现,收入流动性正在下降,越来越多获取收入的 渠道都跟一些你难以改变的东西有关, 比如说家庭背景这些身份把普通人获取更 高收入的渠道限制住了。 第三个误区是, 一些人觉得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全球化、 市场化和产业集 聚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 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但如果只看东部,东部的省和更详尽的信息 请关注中宏数据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