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与教权

更新时间:2023-10-07 04: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权与教权

导入:“上帝把宝剑给了国王,把圣彼得的钥匙给了教皇”,宝剑和钥匙分别象征什么? 反应了欧洲中世纪始终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世俗的王权与宗教神权。而这两种权力的交叉,又会上演怎样的恩怨情仇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14课 王权与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随着克洛维受洗,成为第一个皈依罗马教会的日耳曼首领,罗马教会成为法兰克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克洛维为什么要皈依基督教呢?

答:当时的日耳曼人对于这片罗马帝国的故土来说仍然是外族入侵,国王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这些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很快的就勾结在了一起。

在克洛维死后,墨洛温王朝的大权逐渐落在了宫相查理·马特的手中,他死后大权又落在了他的儿子——矮子丕平的手中,丕平虽然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还是不甘心屈尊国王之下,开始觊觎国王的宝座,于是在751年写信给教皇:“是徒具国王虚名的人统治好,还是掌握实权的人统治好?”这其实就是关于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暗语,教皇也明白了他的意图,回复也自然令丕平满意。在获得了教会的支持后,丕平终于废黜了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国王,自立为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为了更巩固自己和教皇的关系,丕平两次率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底人,在756年迫使伦巴底人把罗马及拉文纳总督区的一块土地割让给教皇,这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现在梵蒂冈城国就是教皇国的延续,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千人),这次行动史称“丕平献土”。

在丕平的儿子查理即位后,加洛林王朝达到顶峰,法兰克王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公元800年,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做祈祷仪式的时候,教皇突然拿出一顶皇冠戴在了查理的头上,宣布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查理的帝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此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合作,互相利用,蜜月期。

但查理大帝死后,帝国被他的孙子一分为三,称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部法兰克王国,这也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疆域基础。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那教权和王权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卡诺莎觐见

在进入11世纪后,王权日益的衰微,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的王权不再强大反而衰微呢?

答:采邑改革后,土地层层分封,国王只掌握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土,对于底下的小封建主们已经没有约束力,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整个欧洲限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最能体现当时情形的一句话就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教会则趁着世俗王权的衰弱,逐渐的发展壮大了,把它的触手伸到了干涉世俗事务中来,并且竭力阻止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如神职人员的任命等等。竭力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超越一切世俗国家的神权统治体系。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P62)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问: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答:反应了教权来自上帝,教权至上,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原因:西欧封建国家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下,王权衰微,而教权则可以运用宗教力量,统一教徒,并利用各封建主之间的矛盾分化世俗权力。

而此时的德皇亨利四世正在努力的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王权的力量,而格列高利七世的这一敕令可以说是直接向王权宣战了,亨利也不甘示弱,在1076年宣布废黜教皇,教皇也针锋相对的颁布破门令:剥夺亨利教籍和帝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并且煽动大贵族乘机制造事端。亨利四世马上陷于内外交困中,不得已向教皇屈服,在1077年,他亲自赶往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穿着单衣,赤脚在雪中伫立,请求教皇的原谅,就这么在鹅毛大雪中站了三天,教皇出来一看,外面多一雪人,把雪抖开一看原来是亨利,终于也心软了,让亨利亲吻了自己的靴子,恢复了亨利的教籍。这就是“卡诺莎觐见”。

我们再来看此时王权和教权的关系,亨利四世如此卑躬屈膝才求得了教皇的原谅,说明此时的教权已经完全拜托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且已经逐渐凌驾与王权之上了。

但是亨利和格列高利的斗争没有结束,1084年,亨利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进军罗马,格列高利七世仓皇出逃,客死异乡。但尽管如此,王权的持续衰弱已经不可逆转,教权不断增强,在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权臻于鼎盛,教皇基本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教权>王权

三、阿维尼翁之囚

教皇的权威在13世纪达到顶峰,势必盛极而衰,一次事件使得教皇和教会的权威骤然下降,这就是“十字军东征”。1291年,随着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的最终失败,教会的威信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权力得到了加强,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为了维持军队开支,开始向教会征税,这直接损害了教会的利益,激起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强烈不满。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也效法格列高利七世发布通谕,声称教皇权力应该凌驾世俗权力之上,任何人唯有服从教皇才能得救。

问:这则通谕反映教皇怎样的态度?

答:教权至上。是中世纪鼓吹教权至上的最著名的通谕,卜尼法斯八世几乎复制了格列高利的举措,但是,前几个世纪中所能接受的东西,这时却不再合人心意。

腓力四世忍无可忍,软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不堪其辱,愤懑而亡。当时有人评论他说:“他爬上教皇的宝座像只狐狸,他统治时像一头狮子,最后死时像一条狗。” 之后在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被迫把教廷迁到法国南部小镇阿维尼翁,直到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才把教廷重新迁回罗马。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教皇称作“阿维尼翁之囚”。

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教权今非昔比,已经无力恢复几个世纪前的威望与权力,教皇无力再干预西欧各国事务,各地的教会也都基本依附于世俗权力,王权开始

凌驾于教权之上。

王权>教权

之后的教权更为衰落,对欧洲世俗事务的影响几乎为零,教皇国的领土也不断减小,直到成为现在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教权和王权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贯穿在整个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随着各自力量的变化,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但最后为什么王权能最终战胜教权呢?(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采邑制度的层层分封造成王室力量的衰微,在13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各封建国家得到了经济支持,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加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俗权力逐渐占据上风,教权逐渐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