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航空史略

更新时间:2023-12-08 07: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航空史略

陈晋 首语

日前受前辈和学友督促鼓舞,给予史料,曾编写《回忆广东空军》一文。刊出后,承蒙海内外学友热诚提示宝贵意见和错漏不足之处,尤以地勤人员和阵亡殉职战友名录为然,除表示歉意和谢意外,特作此补充,并以答复学友和其遗族的询问,现忆如下述:一、广东航空之组成与沿革。二、东征北伐时期之贡献。三、航空学校建立与发展。四、西南政委会之演变。五、抗日空战之概况。六、抗日阵亡与殉职者名录。七、后语。

广东航空之组织与沿革

航空事业之发展,首倡于欧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显示出不少作用。欧美各国不遗余力将航空事业发展壮大。孙中山先生在进行中国革命过程中,以卓绝远大的目光,深感航空业对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21年,致廖仲恺先生所撰著“建国方略”国防计划文内共六十项,其中有关发展航空的建设有九项。在这个年代倡导“航空救国”、号召全国人民重视、发展航空事业,大力培育航空人材,此举深得海内外华侨、有识人士的赞许和响应。

1909年,有华侨子弟冯如先生,在美国西岸学成航空技术,并携自制飞机一架回国,在广州市郊作飞行表演,开阔了人们的眼界。1913年初,美国华侨建立中华飞机制造公司,造成第一架飞机,由谭根带回祖国。1914年6月间,华侨子弟林福元、得侨胞赞助,购备“寇狄斯CURTISS”飞机一架。同年,陈桂攀亦携飞机一架回粤,先后献给孙中山,一时成为美谈。广东人民对飞机增加了兴趣和向往。

1915年孙命驻美洲国民党总支部部长林森(子超,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创办航空训练机构,校址在红木城(REDWOODCITY)名叫美洲飞行学校。校长黄伯耀,聘美籍人员为教师,科别分为飞机工程、机械修护,学生有:叶少毅、吴东华、张惠长、陈庆云、谭南方、陈乾、李光辉、孙龙光、杨仙逸、蔡斯渡等。1917年毕业,先后携带飞机4架回粤。1914年至1915年间,孙中山先生又在日本西京八幡八日市亲自督促周应时、夏重民主持成立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一所,聘日人坂本三郎、立花寿一、星野米藏三人负责教练①。留日华侨青年参加学习有30名:冯超俊(前南京市长)、陈庆云、陈泽景(兄弟)、刘秀谋、李文耀、韩鲲、陈正敷、马栋廷、梁焕廷、胡汉贤、马少汉、曾甦、刘民瞻等。使用飞机为美制“士丁时”,英制“旋风号”。其后,捐献飞机3架,命名为中华革命党飞机队。孙中山选送陈庆云、陈泽景赴美国深造。与此同时,又委派旅日侨胞伍平一(澄宇台山县人,同盟会会员,曾任孙先生侍从秘书),在菲律宾马尼拉筹设航空学校。1919年至1920年,四邑人蔡全湘、陈宽、陈昌、陈海等侨胞赞助,在三藩市组织图强飞机公司。当时美政府不许华人教练飞行,乃以公司名义作掩护,设立训练机构,聘请美籍人员为教师,初购备飞机2架,因陈昌、陈海试飞失事,昌死、海伤。参加训练的有:陈应权、余东华、张惠长、黄光锐、蔡斯渡、陈卓林、吴顾之、林伟成、胡锦雅、李逢煊。当时,黄光锐、吴东华、李逢煊已领有美国发给的飞行执照,仍参加深造。学机械科的有:黄璇、邓亮、蔡钳(航空工程)。1917年至1918年间,孙中山派侨胞子弟杨仙逸赴美宣传航空,购买飞机,安排海外青年学习航空技术,经上海时,携带黄秉衡、聂开一,经檀香山时,携带杨官宇、邓亮、黄璇等参加图强训练机构

学习。与此同时,又派胡汉贤往加拿大宣传航空,并设训练机构,侨胞子弟有:黄家远、林安等。1919年杨仙逸学成归国,同时先后有:张惠长、黄光锐、蔡斯渡、陈应权、余东华、蔡荣、吴东华、黄秉衡、聂开一、吴固之、林伟成、陈庆云、胡锦雅、杨官宇、李逢煊、蔡钳、黄璇、邓亮等回粤。并携侨胞捐献购备飞机12架,名叫(TINNY“替利”)双翼机械型和飞机器材一批,献给孙中山。这批器材为日后自制飞机材料。 陈晋

1920年,孙中山先生成立航空局,首委朱卓文为局长,同时组成飞机第一、第二队,张惠长、陈应权分任队长。1922年至1923年间,改任杨仙逸为航空局长。以东山旧皮革厂址和红屋大沙头为基地,并于东山沙河浦建立飞机修配厂。自己设计,以短短9个月时间,制造出两翼飞机一架。孙中山先生以宋庆龄书名命名为“洛氏文”型号,由黄光锐试飞,成功后,宋夫人乘坐遨游广州市上空,成为中国自制飞机第一架。在这个期间,从加拿大、日本、美国学成航空技术的人员,先后回粤参加广东空军行列者有:陈庆云、周宝衡、陈秀、胡汉贤、关荣、陈友胜、马瑞麟、张爱同、丁纪徐、黄毓沛、黄毓铨、卢九、邓粤铭、叶汝芬、吴建文、周柏成、陈卓林,携飞机一架献给孙中山。

1923年孙中山先生率师出发惠州讨伐陈炯明,杨仙逸随往。是年9月,杨与长洲要塞司令苏松山、谢铁良、飞机师吴顾之、马瑞麟等同在惠州梅湖试验水雷失事遇难,杨等光荣殉职。航空局长一职先后由陈友仁、张治中(张当时任党代表)继任。后陈友仁随孙中山北上,张治中返回黄埔军校。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苏联派顾问鲍罗庭、李糜两将军来粤协助建设广东空军,李糜代理航空局长,同年组成航空学校,办过第一、第二期,校长初由李糜兼任,后由黄秉衡、黄光锐充任(另详述航空学校组成与发展)。1926年,国民革命总部将航空局缩编为航空处,由林伟成任处长,林因购买飞机有受贿嫌疑去职,该正副处长,由张惠长、陈庆云分任。飞机队改为第一队,正副队长由黄光锐、胡锦雅分任。第二队正副队长由杨官宇、陈友胜分任。航空学校校长为周宝衡,教育长为黄毓沛,飞行主任为丁纪徐。1927年春,鲍罗庭建议,选派航空技术人员前往苏联学习,当时有丁纪徐、黄光锐、周宝衡、梅龙安、刘植炎、毛邦初,张廷孟、黄毓沛、黄毓铨、杨官宇等十余人,李怀学木工、陈兆机学无线电、马季鲁学机械,梁庆铨、杨标等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尹时中学政治。与此同时,还组织购机委员会,派陈济棠领队,林伟成、林翼中等,以考察为名义赴苏联,一行共20余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宁汉”分裂,苏联骤然停止出售飞机给中国,在苏联学习的人员,于同年11月,经许多波折,先后返粤复职。1928年,蒋介石扣留李济深于南京汤山,陈济棠任第八路总指挥,兼特派员公署专员,而航空处处长,航空学校校长仍旧留任。飞机第一队仍由黄光锐负责,第二队由杨官宇负责。此时,广东航空人员在兴旺形势下,人们多另谋出路。各省前来聘用,早期有陈神护、张子璇、李仲唐往云南省教练飞行并担任英文翻译。其后,黄社旺往东北张作霖部,充航空队长。黄秉衡、聂开一往南京政府。林伟成、李卓林往广西省建设空军。为日后我国航空事业全面开花结果打下基础。

东征北伐时期的贡献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皇朝后,袁世凯称帝,及至各省封建军阀割据称雄,勾结帝国主义,互争地盘,混战频频,民不聊生,国势危急。孙中山率师讨袁,派飞机协助友军作战,如

1920年,讨伐莫荣新桂系、黄秉衡等,驾水用飞机轰炸逆部。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观音山,陈逆失败后,逃往东江。1923年9月,孙中山亲自督师讨伐,杨仙逸率机队,吴顾之、马瑞麟等参战。当时,广东革命政府的局势动荡,危机四伏。北洋军阀从江西、湖南进犯粤境。南面邓本殷进兵四邑。西面桂系沈鸿英,东下已过肇庆。同时,省恒还有桂系残余散兵游勇。广东空军派出飞机参战,最大战果有“三黄”轰炸沈逆部队(“三黄”是指黄光锐、黄秉衡、黄晶三战士),迫使沈鸿英全军溃退广西,最后被消灭。使广东局势渐趋安定。当时是使用澳门购备之“阿婆机型”(GRANDMOTHOR)水用飞机。又如1926年至1927年,北伐后期,在湖南衡阳组成北伐军总部航空处,在杭州组成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空军司令部。这支孙中山先生孕育成长的广东空军发挥了巨大威力,收到平乱的效果。

航空学校之建立与发展

航空学校乃孙中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创设航空训练机构,亦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该校成立于1924年,初名为广东军事学校、曾数易校名,最后均称为广东航空学校。校址初设东山旧皮革厂,后迁至大沙头,扩充后迁移广州北郊三元里(现在之民航机场)。校长初为德籍“亚尔太”兼任教练、德籍“冯葛兰”主教飞行,德籍“赫斯”主教机械。总务由在学学生分担。第一期学生由黄埔军官学校选送,有王勋(叔铭)、刘云、李岳杨、郭一予、袁滌清、王凤仪、冯洵、万少鼎等8人(这个人数是由台湾空军档案而来的,也许是可靠)。初用寇狄斯机型四架,是初级飞行,未有教理论学科。苏联李糜将军,任航空局长时,1925年,又从黄埔军校,第二第三入伍生队选送一批,称为航校第二期,分科为飞行、侦察、机械。同年,因讨伐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然后入学有20人。1926年,参加12月飞行毕业者仅有:毛邦初、张廷孟、余世沛、李乾元(朝籍)、常乾坤、龙文光、李玉英(女)等七人,其余因故未参加毕业者有:王体明、朱吴城、李清源、徐介藩、朱元荣、何仁杰、张圣哲(朝籍)、车廷信、刘铁仙(朝籍)、余震一、陈善贤、黄从善、陈藻、萧锦篪(学无线电)、陈兆基、马季鲁、丁祥松、林卩乏甫、王昌裕、李辉匀、王远尧等二十人,另朱卓文女儿朱慕飞,由中山大学转来。教官是黄光锐、关荣、周宝衡,军事科熊式辉等。1927年1月,经考核后选送部分学员赴苏联学习。厥后,该校务中断逾半年。杨仙逸殉职后,1925年张治中接任航空局长兼任校长,不久,该局改为航空处,林伟成任处长,黄秉衡任校长,后由黄光锐代校长。1927年2月,林伟成率李槐、黎国培、梁庆铨和第二期部分学员赴苏学习。并负责购机,航空处长由陈卓林代理。1927年6月,张惠长奉李济深命返粤,接长航校,陈庆云任教育长,进行整顿。在未就绪期间,张发奎、黄琪翔部侵入广州,王季子接任航校校长并招收学生30人。同年张、黄失败后,张惠长复任校长时,把日前招收之学生30名全部注销,并在社会公开招考第三期飞行学生100名。由于航空员重视体质与学识,要求标准较高。经过政治、文化、体检,只取录合格者35名,其后,张惠长升任航空处长,委周宝衡继任航校校长,重新登报招考航三期乙班学生65名(日前取录之35名称为甲班),先考学科,后严格体检,放榜取录。当时报考人数六百七十余人,取录65名补充为100名数。与此同时,招考以高小毕业机械科学生50名(飞行科学历要高中毕业以上、十八岁),亦是经过学科,体检手续,考取放榜。航空科分学科术科。学科有:飞行理论、航空工程机械学、气象学、无线电学、地图学、政治学、音乐等。初级飞行有:感觉飞行、平直飞行、航线飞行;大、中、小转弯,“8”字大小盘旋、失速螺旋盘转、烟麻文转、反方向急转、左右侧滑降,高着陆等。中高级训练在飞机队见习进行。分有空中特技无线电收发、空中缠斗、空中和地面拖靶目标射击、地面固定、活动影枪对飞机射击、陆空通讯、炮火校正、实弹射击、轰炸实习、跳伞、空中测绘、仪器驾驶(盲目飞行)、编队飞行长途飞(罗盘地形)、机械实习(拆装)等。机械科:除参照航空科部分有关项目外,侧重内燃机学、力学、器械实习、

飞机修护、保管等,学期为两年。教育长黄毓沛,飞行主任丁纪徐,教官周宝衡校长兼,黄光锐、关荣、谭寿、张爱同、胡锦雅、杨官宇、黄毓铨、刘植炎、邓粤铭、周柏成、张云(中山大学气象教授)陈兆机、吴建文、林福元、郑惠康、杨标、梁庆铨、吴势、航空工程蔡钳,学生队长:陈秉衡、陈嘉炳、周雁宾、林淳源先后充任。第三期甲班于1929年4月毕业有:陶佐德、谢莽等(名单另纸以下同)。见习员7人。乙班于1928年10月入学,1930年3月9日毕业的有:刘炯光、陈晋等(名单另纸)。见习员:刘锦涛、李湘石、刘沛然、郑师龄等4人。因“易长”风潮离校之学生,后奉准返校继续补课,而设立特别班。毕业者有:颜劲松、周一平等30名(名单另纸)。机械班亦于1929年10月入学,计有:蒙涓云、云逢钦等50名,亦因“易长”风潮罢课,不听劝告,被张惠长将全班撤销。其后,陈其伟、黄国聪、吴声泉、陈万荣等入本校四期,在飞机队改学飞行技术和机械业务。1929年11月,继续招考航空科第四期,入校人数计有:100名,其中厦门民用航空学校转来学生13名,亦因“易长”风潮罢课离校。该期留校学生有:王干、王柏如等51名(名单另纸),1931年毕业分配各机队服务。特别班计有:张锡富、敖培等39名,后来有转入下届学习,有部分转入杭州笕桥航校,亦有转入其他工作。

1930年1月20日,兼校长张惠长,返回南京航空署,杨官宇主理校务。航空处军事科长刘植炎兼教育长,教官有:周柏诚、罗德香、容章灏、吴元沛、卢九、梁庆铨、陈傑(暹罗籍)、郑厚邦、黄溢和、张云、蔡钳、刘植炎、吴建文。机械实习有:吴势、余炳扬、杨标等。航校创办以来,此时设备比较完善。学术两科亦较正规,成绩显著。日后为广东空军之骨干力量培养新鲜血液。1930年10月,招考航空科第五期,学生60名,有:张岱山、胡佐龙等(名单另纸)。学术两科概如上届,教官略有增调,该期于1932年毕业。同年,招考第六期航空科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甲班62名,广西第四集团军委讬代训编为乙班30名,本省燕塘陆军学校,选送学员30名。四川省选送13名,编为丙班。合共132名,先后入学。1933年,甲班毕业,乙班因广西建设空军急需与甲班同时结业,送回广西,而丙班则于1935年秋毕业。1934年夏,第七期甲班学生47名入校,1936年3月毕业。1935年乙班学生70名入学,同年秋,第八期学生62名到校入伍。1936年7月18日,广东空军因反对陈济棠发动内战,集体北飞,投效南京中央政府,该乙班和第八期学生编入杭州笕桥航校学习至毕业。

1932年间,陈济棠撤销空军总司令部,缩编为第一集团军空军司令部,委黄光锐为司令,黄派胡汉贤充任航空学校校长。是年6月27日就职,教育长蒋孝棠,飞行主任由吴汝鎏、胡祖庆先后充任。教官有:蒋孝棠、邓显刚、陈晋、邓伯强、谭仲云、梁庆铨、容兆明、陈枢、梅锦超、郑师龄、李艺忠、王柏如、谢志诚、刘国桢、罗德香、邓梓超、黄溢和、刘锦涛、吴宗枟、余仲奎、张云、陈兆机、刘耀寰、赵仕刚、周一麈、谭光表。机械实习:周琳、向日葵、杨标、彭富、周衡,先后担任部分学科和兼职。

航空学校各期学生姓名一览

第一期:王叔铭(王勋)、刘云、李岳杨、郭一予、袁滌清、王凤仪、冯洵、万少鼎毕业者。(来自台湾空军档案)

第二期:毛邦初、张廷孟、余世沛、李乾元、常乾坤、龙文光、李月英(女)毕业者。

第三期甲班:陶佐德、钟恩盛、丘文粦、胡其选、何经渭、杨国桂、赵强、何惠吾、曹

醒仁、詹道宇、曾泽棠、邓显刚、施政光、郭汉庭、刘益国、蒋其炎、周骥、蒋孝棠、陈兆新、郑厚邦、张谟、胡祖庆、邓梓超、潘福基、曾傅流、段其新、陈锡鸿、林惠昆、宁明阶、吴汝鎏、谢莽、庄迪华、伍兴鉴、杨华烔(中途退学)赵甫明。见习员:吴建文、敖伦、梁庆铨、陈秉衡、薛辑輖、黄溢和、黄志良、杨永安。

三期乙班:刘炯光、陈晋、李凌云、郭良弼、邓伯强、陈其光、伍子鸿、陈有琇、杨一白、梁达文、郑梓桐、李可斌、卢誉衡、朱宏飞、徐光甫、陈与荷、徐燕谋、黄伟贤、程岳惠、叶炳、赵百顺、袁宗祺、罗德香、周莲如、黄庆骝、刘薇馨、容章炳、李一飞、容仲伟、容章灏、林深源、张剑、朱达光(印度籍进步青年)。司徒霭、周炳明、林佐。见习员:刘锦涛、刘沛然、李湘石、郑师龄。特别班:颜劲松、周一平、黄世焰、陈乾生、郑心正、彭汉荣、徐子坚、杨锡潮、何元瑜、莫梦华、陈顺南、邝世光、李承兰、王惠明、胡润枢、童梓瑞、王俭、陆佐、谭伯勤、刘国权、魏世英、张为皋、张羽、吴国梁、汤学文、陈嘉秀、梁国朋、罗谦德、陈荣耀(因病未回校)。机械班:吴宗杜(吴声泉)、陈其伟、黄国聪、陈兰荣以上几人后改学飞行。蒙涓云、敖卓一、敖春湖等共50人其他忆不起来。

第四期:王干、王柏如、吴金龙、吴德辟、李森芹、林振亚、陈宏加、陈植亭、陈蔚文、孙烈五、张吉辉、张国安、曾仁南、廖作缪、关熙、谢志诚、钟润祥、谭其汉、何守荣、何启昭、韦翘生、梁启昌、王泗芳、王耀庭、吴金福、李吉星、沈铭生、范少平、陈培恒、陈诗傑、陆允熙、徐淑良、张君正,许佐材、杨伟廉、刘国桢、薛春义、谢汉登、谭世昌、左泽淦、胡存心、梁季崇、罗福耀、何冠雄、梁广尧、张梓祥、杨振华、邹良弼、顾彭年、黄鸿楷、万应芬。特别班:张锡富、敖培、魏德、龙荣萱、陈庆柏、李飞、翁欧、余铁克、詹峰、郭诗东、何百清、郭玉麟、余正平、张季良、彭庆昌、叶禧年、杨兆藩、李福遇、陈英永(应昌)、黄国聪、吴声泉、吕家谦、雷瑞林、黄之裔、王有才、谭苏景、敖春湖、黄锦彪、梁天烈、何思远、区华德、廖剑伟、周民初、叶作禧、许星泉、柳少蓝、毛国樑、唐尧勋、李德标、郑中兴、戴乃洪、敖拔潮、黄剑白、冯汉树等。共一百名,其中有转下期,有转入杭州笕桥航校,有在飞机队见习,有入民航学习,有转教育和其他行业。

第五期:张岱山、黄瑞稳、彭伟义、陈略、黄荣想、李泽平、胡质殊、杨庆义、孔自立、谢人凤、杨季达、刘兰清、杨兹祺、黄朝威、卢心愉、许宝诚、李蕴文、吕仲恒、潘梦欣、刘敬光、傅福珏、胡其逸、余光德、周秉真、郑祖植、潘国琰、陈恒恭、廖升平、周飞熊、许耀明、余庆源、杨华焯、曾邦柱、彭恒性、朱念慈、曾作燎、萧秉翰、黄磋志、梁冠英、罗裕权、苏植蕃、张有名、梁炳登、刘啸天、李明根、陈锡龄、王有光、郭宣勇、姚章、李翼东、关燕荪、郑德、许昭明,杨耀森、胡佐龙共56名。

第六期(甲班):杜庆刚、李云龙、廖穆科、李德标、黎廷宣、邓正熙、蔡志昌、陈振兴、梁子裘、余平想、潘作霖、孔昭麟、岑译鎏、黄炳朗、黄居谷、钟锦棠、陈万荣、黄锡豪、陈传熙、刘志英、谭卓励、马维栋、黄志刚、明忠义、林擎岱、朱均球、方惠之、戴乃洪、区端章、黎文海、胡经武、陈崇文、麦焕球、罗英哲、黄公略、陈珊、谢超群、何蔚文、严镇川、萧翔、萧棣信、黄广勋、刘保生、黄成章、简民兴、明善端、郭外峰、叶炳琪、张维、杨敬、叶子云、封仕强、郑中兴、冯兆青、丘戈、唐傑生、梁持旺、聂盛友、潘泽光、周昌森、黄厥昌、黄特共62名。

乙班:邓华高、杨永禄、张瑞篪、罗承业、符家兴、庄甲民、白学鉴、张三民、徐子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