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重点2013

更新时间:2024-04-29 0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南衡阳

南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013

1 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 2 自噬(autophagy)

3 核浓缩(karyopyknosis)

4 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s) 5 残体(residual body) 6 脂褐素(lipofuscin) 7 肥大(hypertrophy) 8 增生(hyperplasia) 9 萎缩(atrophy) 10 化生(metaplasia) 11 变性(degeneration)

12 细胞水样变性( hydropic degeneration) 13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14 脂质小体(liposome) 15 虎斑心

16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of myocardium) 17 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 18 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19 粘液水肿(myxedema) 20 坏死(necrosis)

21 嗜酸性坏死(acidophilic necrosis) 22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 23 坏疽(gangrene)

24 干酪样坏死(caseation necrosis) 25 凋亡(apoptosis) 26 自溶(autolysis)

27 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 amyloidosis) 28 机化(organization) 29 溃疡(ulcer) 30 空洞(cavity)

1 遗传性缺陷可引起某些疾病的家族性发病的倾向。(1.5分)这种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易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称为遗传易感性。(1.5分)

2 当细胞内部分细胞器和/或胞浆衰老退变、损伤以及改建时,(1分) 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区将之包绕,形成自噬泡,(1分)接着溶酶体或高尔基氏器成分与之融合形成自体吞噬溶酶体,然后溶酶体酶将之消化。(1分)

3 核浓缩指在细胞衰亡和损伤过程中,染色质在核浆内聚集成致密、浓染、大小不等的团块,(1分)继而整个细胞核收缩变小,最后仅留下一致密团块。(1分)这种浓缩的核最后还可再崩解为若干碎片(继发性核碎裂)而逐渐消失。(1分)

4 髓鞘样结构是严重损伤的线粒体或细胞膜等膜性结构(1分)呈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而成。(2分)

1

湖南衡阳

5 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消化大多数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但不能消化某些脂质,残留的含未消化碎屑的溶酶体可被直接排出细胞或形成长期存留在细胞内或排出细胞外的残体(2分)如长寿细胞的脂褐色素(1分)。

6 为一种黄褐色细颗粒状色素,(1分)其成分50%为脂质,余为蛋白质和其他物质,(1分)在细胞内不能被溶酶体酶消化所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即细胞不能溶解的细胞器残骸,脂质过氧化的生物膜残质体,又称为消耗性色素。(1分)

7 肥大指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1分)肥大的细胞线粒体总体积增大,细胞的合成功能升高,同时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蛋白体增多,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多。(1分)此外细胞核的DNA含量增加,导致核增大和多倍体化,核形不规则。(1分)

8 增生是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1.5分)增生细胞的各种功能物质如细胞器和核蛋白等并不或仅轻微增多。(0.5分)通常为可复性的。(1分)

9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1分)通常由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造成,有时也可因细胞数目减少引起。(1分)常见的有肌肉、骨骼、中枢神经及生殖器官的萎缩。(1分)

10 化生是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1分)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形成(1分),一般只能转化为性质相似的而不能转化为性质不同的细胞。(1分)

11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1分)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1分)一般是可复性改变,严重时发展为坏死。(1分) 12 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严重的细胞水肿,(2分)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透明、淡染。(1分)有时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

13 气球样变指水肿的细胞体积增大,(1分)胞浆基质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1分)胞核也常被波及增大,染色变淡,从而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1分)属于细胞水肿的一种表现 。

14 正常情况下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而发生脂肪变性,(1分)此时电镜下可见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1分)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称为脂质小体。(1分)

15 虎斑心见于严重缺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性,(1分)在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2分)

16 肥胖者有时不仅心外膜脂肪组织明显增多,而且在心肌间质特别是在肌束间脂肪组织亦显著增多,(2分)常以右心室,特别是心尖区明显,严重时可影响心功能。(1分)

17 由血管壁玻璃样变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病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细动脉。(1分)细动脉持续痉挛,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形成无结构均匀红染的物质,且内膜下基底膜样物质增多,这些改变使细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此即细动脉硬化症(2分),可引起肾及脑的缺血。

18 纤维素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1分)病变部位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强嗜酸

2

湖南衡阳

性红染,状似纤维素,并且有时呈纤维素染色,故称纤维素样变性,其实是一种组织坏死的表现,又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1.5分)主要见于急性风湿病和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0.5分) 19 粘液水肿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能促进透明质酸酶活性的甲状腺素分泌减少,(1分)致透明质酸(类粘液的主要成分之一)降解减弱,大量潴积于组织内,(1分)导致全身皮肤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基质中有较多的类粘液及水分潴留,而形成粘液水肿。(1分)?/td>

20 坏死是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2分)坏死的组织、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1分)

21 有时单个实质细胞(如肝细胞)坏死后,(1分)胞浆水分逐渐丧失,核浓缩后消失,胞体固缩,胞浆强嗜酸性红染,形成嗜酸性小体,称为嗜酸性坏死,又称固缩坏死。(2分)

22 凝固性坏死指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2分)其特点是坏死组织的水分减少,而结构轮廓依然较长时间地保存。(1分)

23 大块组织坏死后,由于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1.5分)坏死组织经腐败菌分解产生硫化氢,后者与血红蛋白中分解出来的铁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形态改变,称为坏疽。(1分)主要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0.5分)

24 这种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1分)坏死组织崩解较彻底,因而镜下组织结构的轮廓不复存在。只见一片红染无定形的颗粒状物。(1分)同时坏死组织含较多的脂质略带黄色,加之脂质阻抑了溶酶体酶的溶蛋白作用,故肉眼呈奶制品干酪的外观。(1分)

25 由细胞的遗传素质所决定的单个或小灶性细胞的死亡,(1分)可以是生理性,亦可以是病理性,(0.5分)镜下凋亡细胞胞浆强嗜酸性,核深染呈碎片状。这些碎片常由膜包绕称为凋亡小体(Apopotic body)(1分)可被邻近吞噬细胞摄入并分解。(0.5分)

26 自溶指细胞代谢停止,溶酶体破裂,(1分)使各种仍有活性的酶在酸性环境中更为活跃。(1分)进一步破坏各种细胞结构,使大分子变为小分子。(1分) 27 指组织中有淀粉样物质的沉积。(0.5分)这种淀粉样物质是一种结合粘多糖的蛋白质。(0.5分)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淀粉样轻链,淀粉样物质相关非免疫球蛋白及其它。但这些物质的共同点在于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加硫酸则变为蓝色,与淀粉遇碘时的反应相似,故称之为淀粉样物质(amyloid)。(1分) HE切片呈淡红色, 电镜下为纤细丝状,常浸润于细胞间或沉积于小血管基膜下,或沿网状纤维支架分布。(1分)

28 机化指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如血栓等)的过程(2分),最终形成瘢痕组织。(1分)

29 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1分)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2分)

30 肺、肾等内脏部位的坏死组织,经液化分离后,(1分)沿天然腔道排出,(1分)局部留下的空腔,称为空洞。(1分) 1 修复(repair)

2 再生(regeneration)

3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

3

湖南衡阳

4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5 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 6 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 7 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 8 生长因子 (cell growth factors). 9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10 瘢痕组织(scar tissue) 11 瘢痕疙瘩(keloid)

12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13 痂下愈合(healing under scab)

14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2分)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1分) 2再生即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3分)(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

3不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不断随细胞周期循环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替代衰老或破坏的同类细胞(1分),此类细胞包括皮肤粘膜的被覆上皮,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1分)等再生能力特别强。(1分) 4 稳定细胞是指一类在生理情况下增埴现象不明显,似乎在细胞增殖周期处于静止期(G0)(1分),受到刺激后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而且有些间叶细胞有很强的分化能力,(1分)这类细胞包括肝、 胰、 延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软骨母细胞、平滑肌细胞等。(1分)

5永久性细胞是指出生后即离开细胞周期,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1.5分)如:神经元、横纹肌及心肌细胞,(0.5分)再生能力很弱,受损后一般不能再生,主要通过疤痕修复。(1分)

6接触抑制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如细胞增生汇合成一片,相互接触,则生长停止的现象。(2分)是短距离调控细胞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分) 7创伤性神经瘤是由于断离两端相隔太远(超过2.5cm) ,或因截肢失去远断,使近端再生的神经轴突未能向远端髓鞘内伸展而和所属的神经鞘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互相混杂纠缠所形成的瘤状物,(2分) 可引起顽固性疼痛。(0.5分)又称为截肢神经瘤,其性质并非真性肿瘤。(0.5分)

8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1分)能特异性的与某些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某些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刺激细胞增埴。(2分) 9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2分)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1分)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10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母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1.5分)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1.5分)

11 瘢痕组织中胶原形成过多,成为大而不规则的硬块称为瘢痕疙瘩(2分),易见于烧伤或反复受异物等刺激的伤口,一般认为与体质有关。(1分)

4

湖南衡阳

12 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1分)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1.5分),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0.5分)

13 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1分)在痂下进行愈合过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称为痂下愈合。(2分) 14 细胞外基质是填充于细胞间的物质,除水、电解质外主要含有多种胶原、粘连糖蛋白(如: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及蛋白多糖(如: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等大分子物质。(1分)这些物质在细胞外形成网络状结构,与细胞密切接触,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骨架乃至细胞核相联系,(1分)提供微循环中的信息,对细胞生长、分化、粘附运动都起重要作用。(1分)

3 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与作用。

4 试说明创伤一期和二期愈合的主要异同。

3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触之易出血。(2分)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2分)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1分)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及淋巴细胞。(1分) 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①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1分);②抗感染及保护创面;(1分)③填补伤口及其它组织缺损。(1分)但若肉芽组织生长过度则形成瘢痕疙瘩,可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或因血供缺乏产生迟缓性肉芽,影响创口愈合。(1分)

4两种愈合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均有出血、炎症等伤口早期反应、伤口收缩及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2分)但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对合严密的伤口,(1分)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1分)故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相比有以下不同 ①由于坏死组织多,或伴感染,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后,再生才能开始;(2分) ②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多量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将伤口填平;(2分) ③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2分) 1 充血 (hyperaemia): 2 淤血 (congestion):

3 肺褐色硬化 (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 4 槟榔肝 (nutmeg liver):

5 含铁结节 ( siderotic nodules ):

6 无细胞性硬化 ( acellular sclerosis ): 7 血栓形成 ( thrombosis ): 8 血栓 ( thrombus ):

9 透明血栓 ( hyaline thrombus ): 10 栓塞 ( embolism ): 11 梗死 ( infarct ):

12 心衰细胞 ( heart failure cell ):

5

湖南衡阳

13 水肿 ( edema ):

14 减压病 ( decompression sickness ): 15 血栓栓塞 ( thromboembolism ):

1 (3分) 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2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3分)

3长期肺淤血可导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1分)使肺质地变硬,且同时伴有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积,使肺组织呈现棕褐色,(2分)这种改变称为肺褐色硬化。 4慢性肝淤血时,(1分)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以致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2分)称为槟榔肝。 5慢性脾淤血时,(1分)当游离的含铁血黄素与钙盐,铁盐结合在结缔组织中灶性沉积,(2分)可形式含铁结节。

6长期淤血的组织器官由于缺氧,组织中氧化不全产物堆积,可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死。(1.5分)由于长期淤血,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原有的嗜银纤维可以融合变成胶原纤维,而使器官变硬,称为无细胞性硬化。(1.5分)

7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1分)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2分) 8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3分) 9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1分)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1分)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分) 10 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1.5分)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官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1.5分)

11 由于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3分)

12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2分)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1分)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3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3分)

14 由高压环境急速转入低压环境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减压病。(2分)其原因为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1分) 15 由血栓引起的栓塞。(3分) 1 变质 (alteration) 2 渗出 (exudation) 3 窦道 (sinus)

4 化脓 (suppuration) 5 趋化作用 (chemotaxis)

6 炎性息肉 (inflammatory polyp)

7 假膜性炎 (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8 炎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9 脓肿 (abscess)

10 蜂窝织炎 (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11 绒毛心 (cor villosum) 12 溃疡 (ulcer) 13 瘘管 (fistula)

6

湖南衡阳

14 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 15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16 肉芽肿性炎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17 脓毒血症 (pyemia)

18 化脓性炎 (purulent inflammation)

1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3分)

2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3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4 在化脓性炎症病灶中,坏死组织被中性白细胞所释放的或由组织崩解所产生的溶蛋白酶(2分)所溶解、液化的过程(1分)称化脓。

5 白细胞游出血管后,(1分)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2分)称为趋化作用。

6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1分)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增生,(1分)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1分)称为炎性息肉。

7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1分)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2分)即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8 各种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3分) 9 化脓性炎症呈局限性分布,(1.5分)并伴有脓腔形成者,(1.5分)称为脓肿。 10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分)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1分)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1分)称为蜂窝织炎。

11 心包的纤维素性炎,(1分)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导致渗出在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在心脏表面,(2分)称为绒毛心。

12 由于皮肤或粘膜坏死、崩解脱落,(1.5分)可形成局部缺损,(1.5分)称为溃疡。

13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开口于自然管道,(1分)形成两端开口的排脓通道,(1分)称为瘘管。

14 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1.5分)在炎症过程中起主要介导作用的化学物质,(1.5分)称为炎症介质。

15 炎性增生的组织形成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1分)肉眼和X线上与真性肿瘤很相似,(1分)称为炎性假瘤。它有多种细胞成分增生,并伴有纤维化,常发生于眼眶、肺。(1分)

16 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增生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3分)

17 化脓菌进入血液后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1分)引起寒战、高热、皮肤粘膜出血点等全身中毒症状,(1分)并在机体多个脏器内形成多个脓肿,(1分)称为脓毒血症。

18 以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1.5分)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者,(1.5分)称为化脓性炎。 1 肿瘤(tumer,neoplasm) 2 肿瘤的实质 3 异型性(atypia)

7

湖南衡阳

4 间变(anaplasia) 5 转移(metastasis) 6 肿瘤的分级(grading) 7 肿瘤的分期(staging)

8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9 恶病质(cachexia) 10 癌(carcinoma) 11 肉瘤(sarcoma)

12 癌肉瘤(carcinosarcoma) 13 角化珠(keratin pearl) 14 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 15 实性癌(solid carcinoma) 16 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 17 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18 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 19 黑色素瘤(melanoma) 20 畸胎瘤(teratoma) 21 交界瘤

22 癌基因(enegocno)

23 抑癌基因(antioncogene) 1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1分),导致异常增生(1分)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1分)。 2 是肿瘤细胞的总称(1分),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1分)和组织来源(1分)。 3 肿瘤细胞无论在细胞形态(1分)和组织结构上(1分),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分)。

4 指恶性肿瘤细胞(1.5分)缺乏分化(1.5分)。

5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1.5分),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0.5分),形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转移(1分)。

6 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的高低(1分)、异型性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2分)。

7 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1分)、有无淋巴道、血道转移或其它远处转移等确定肿瘤发展的病程的早晚(2分)。

8 由于肿瘤的某些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机体某些系统发生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1.5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1.5分)。

9 恶性肿瘤晚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1分)患者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2分)。

10 上皮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11 间叶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12 一种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1.5分)又有肉瘤的结构(1.5分)。 13 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1.5分)出现的层状角化物(1.5分)。

14 含粘液较多的一种腺癌(1.5分),其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湿润,半透明如胶冻状(1.5分)。

15 属低分化腺癌(1.5分),恶性程度较高,癌巢呈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1.5

8

湖南衡阳

分)。

16 若实性癌癌巢小而少(1.5分),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1.5分)。 17 若实性癌癌巢较大较多(1.5分),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软如脑髓,称为髓样癌(1.5分)。

18 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1分),表现为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1分),核分裂增多,但多为正常核分裂相,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1分)。

19 是一种黑色素细胞来源(1.5分)的可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1.5分)。 20 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的肿瘤(1.5分),往往含有三个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1.5分)。

21 指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一类肿瘤(2分),具恶变倾向(1分)。 22 癌基因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和病毒中的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具有高度进化保守性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胚胎发育、分化增殖和细胞分化调控。(1.5分) 简言之:正常时存在于细胞中能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无活性形式为原癌基因,激活后为癌基因。

23 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细胞增生和肿瘤性转化。(1.5分) 1 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AS) 2 脂纹(fatty streak)

3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5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6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7 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8 原发性固缩肾(primary contracted kidney) 9 动脉硬化(arterosclerosis)

10 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calcification) 11 动脉瘤(aneurysm) 12 风湿病(rheumatism)

13 Aschoff 小体(Aschoff body) 14 Aschoff 细胞(Aschoff cell)

15 疣状赘生物(verrucous vegetation) 16 疣状心内膜炎(verrucous endocarditis) 17 McCallum斑(McCallum patch) 18 绒毛心(cor villosum)

19 环形红斑(erythema annulare) 20 小舞蹈症(chorea minor)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22 Osler结节(Osler nodules)

23 心瓣膜病(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 24 瓣膜狭窄(valvular stenosis)

25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26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27 室壁瘤(ventricural aneurysm)

9

湖南衡阳

28 心肌硬化(cardiac myosclerosis) 29 心肌病(cardiomyopathy) 30 心肌炎(myocarditis)

1 动脉粥样硬化症:指动脉内膜有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1分),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粥糜样含脂病灶的形成和动脉壁的硬化(2分)。

2 脂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1分)形成的微隆起于动脉内膜面的淡黄色斑点与条纹(2分)。 3 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病变时(1分)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面的灰黄色斑块(2分)。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肾动脉粥样硬化时(1分),受累动脉狭窄,供血区萎缩或梗死,梗死机化形成凹陷性疤痕(1分),多个疤痕形成使肾体积缩小,变硬(1分)。

5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1分),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及心、肾、脑等重要脏器(1分),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分)。

6 细动脉硬化:良性高血压时(1分)细动脉玻璃样变性(1分)使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管腔变小(1分)。

7 向心性肥大:在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时(1分),肥大的心脏心腔不扩张,甚至缩小(2分)。

8 原发性固缩肾:良性高血压病时(1分)肾细小动脉硬化(1分)引起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状(1分)。

9 动脉硬化:指一组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的疾病(1.5分),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1.5分)。

10 动脉中膜钙化:原因不明的动脉变质性疾病(1分),特点为动脉中膜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2分)。

11 动脉瘤: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3分)。

12 风湿病: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分),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并形成特征性风湿小体(2分)。

13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1分),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1分),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1分)。 14 Aschoff细胞:风湿小体内的主要细胞成分(1分),体积较大,圆或多边形,胞浆丰富,略嗜碱性,核大,单或多核,圆或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并呈细丝状向外放射,似毛虫状或枭眼状(2分)。

15 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内膜炎时(1分)出现在瓣膜闭锁缘上白色血栓(1分),灰白半透明单行排列直径约1–2mm(1分)。

16 疣状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典型病变(1分),在瓣膜的闭锁缘上(1分)出现串珠状排列的疣状赘生物(1分)。

17 McCallum斑:风湿性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内膜下病变机化(1分),在局部内膜上形成粗糙增厚和皱缩的斑块(1分),常见于左心房后壁(1分)。

18 绒毛心: 心包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时(1分),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波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绒毛心(1分),多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1分)。 19 环形红斑:风湿病时(1分)皮肤的渗出性病变(1分),为环形或半环形淡红色斑(1分)。

20 小舞蹈症:风湿病时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统受累较重(2分),以致患儿出

10

湖南衡阳

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多见于小女孩(1分)。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5分),在心瓣膜表面形成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赘生物(1.5分)。

22 Osler结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分)皮下小动脉发生血管炎(1分),出现在指(趾)尖端掌面紫色或红色米粒大小的有明显压痛的小结节(1分)。 23 心瓣膜病:心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1分),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1分),导致瓣膜功能的异常,进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全身血液循环障碍(1分)。

24 瓣膜狭窄:心瓣膜病时(1分),瓣膜口在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造成血流通过障碍(2分)。

25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所致心肌供血不足(1分)而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1分),绝大部分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1分)。 26 心肌梗死:由于绝对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1分)伴持续性心肌缺血(1分)引起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1分)。

27 室壁瘤:心肌梗死的合并症(1分),可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愈合期或急性期(1分),疤痕组织或坏死组织在心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1分)。 28 心肌硬化:心肌长期慢性缺血(1分),造成心肌萎缩和渐进性坏死消失,纤维组织增生,致广泛心肌纤维化而使心肌变硬(2分)。

29 心肌病:指一组原因未明的(1分)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2分)。 30 心肌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1.5分)或弥漫性炎症(1.5分) 1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2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3 红色肝样变期(red hepatization) 4 灰色肝样变期(gray hepatization) 5 肺肉质变(carnification)

6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或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7 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8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 9 肺气肿(emphysema)

10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centrilobular emphysema) 11 全小叶型肺气肿(panaeinar emphysemia) 12 支气管扩张症(brochiectasis) 13 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 14 矽肺(silicosis)

15 矽结节(silicotic nodule)

16 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oma) 17 早期肺癌(early lung cancer) 18 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19 燕麦细胞癌(oat cell carcinoma)

20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1 是呼吸道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的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3分)。

2 是一种以纤维素性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肺急性炎症(2分),病变累及肺段、整个大叶,有时可累及2–3个大叶(1分)。

11

湖南衡阳

3 大叶性肺炎第二期(1分),因为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与渗出及出血,使肺质地变实,色暗红,如肝脏(2分)。

4 大叶性肺炎第三期(1分),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使肺质地变实如肝,颜色灰白,故称之(2分)。

5 大叶性肺炎并发(1分)。如果渗出的白细胞过少,蛋白水解酶不足,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完全溶解和吸收,则会导致机化,使局部肺组织呈现红褐色,质韧,似肌肉(2分)。

6 是细支气管及其所属或临近肺泡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2分),病变范围相当于一个小叶(1分)。

7 是指主要发生于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周围、小叶间隔等肺部间质的炎症(3分)。

8 即间质性肺炎(1分),主要由支原体及病毒引起,由于其病变及临床表现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等典型的细菌性肺炎不同,故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2分)。

9 是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3分)。

10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小叶的中心区,病变的ⅠⅡ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过度充气、囊状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病变较轻或仍保持正常(3分)。 11 整个小叶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弥漫性小囊状扩张,病变均匀分布于肺小叶(3分)。

12 是指肺内支气管发生的持久的不可复性的扩张和变形(3分)。 13 是指由慢性肺部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导致右心室肥大与扩张的一类心脏病(3分)。

14 是由于长期吸入硅石粉尘而引起的一种职业病(1分)。病变特点是在肺内形成矽结节及间质弥漫纤维化(2分)。

15 矽肺时所发生的病变,早期由吞噬了硅尘的巨噬细胞组成,又称为细胞性结节,以后逐渐纤维化并玻璃样变(1.5分)。镜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圆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1.5分)。

16 鼻咽癌的一种(1分),细胞大,胞界不清呈合体状,核大而圆,呈空泡状,核仁清楚(1分)。肿瘤及其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1分)。 17 临床及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但无淋巴结及其它脏器转移(2分),病理上分为管内型、管壁浸润型及管壁周围型(1分)。 18 是指临床及X线无阳性发现,而痰及支气管分泌物的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手术标本经病理学检查常为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淋巴结和其它脏器转移少见(3分)。

19 属未分化癌。细胞小,胞浆少,核浓染,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似燕麦(2分)。属APUD系统肿瘤,可产生多种多肽激素,产生异位激素综合征(1分)。

20 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1分)。来源于末梢细支气管粘膜上皮,肉眼可为弥漫型或结节型。镜下特点是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泡支架保存(2分)。

1 假小叶(pseudolobule)

2 结肠多发性息肉病(polyposis coli)

3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 glass hepatocyte)

12

湖南衡阳

4 克鲁根勃氏瘤 (Krukenberg tumour) 5 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

6 小肝癌(small heptocellular carcinoma ) 7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8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9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10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11 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 12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13 印戒细胞癌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 14 胆石症(cholelithiasis)

1 肝硬变时,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1分)肝小叶正常结构被破坏。(1分)肝实质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集团,(1分)称为假小叶。

2 为一种显性遗传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1分)好发生青年,肉眼可见在肠粘膜上散在约黄豆大小的小息肉群,一般无蒂,数目可达几十个;(1分)镜下由增生的肠粘膜腺体构成,上皮分化良好。(1分)

3 HE切片中肝细胞整个胞浆或胞浆的一部分呈淡红色、细颗粒样结构的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1.5分)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细颗粒电镜下为增生扩大的滑面内质网,内充满丝球样颗粒(HBsAg)。(1.5分)多见于慢性带毒者。

4 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播种于双侧卵巢表面,(1.5分)形成转移性粘液腺癌称为克鲁根勃氏瘤(Krukenberg瘤)。(1.5分)

5 肝硬化是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脏结构改建,(2分)肝脏变形和变硬。(1分) 6 小肝癌即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1.5分)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1.5分)

7 肠上皮化生是指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主要是胃窦部)(1.5分)被有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的上皮所取代,(1.5分)与小肠上皮相类似。

8 浸润性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弥漫性浸润使胃壁增厚,可达2–3cm,(1.5分)质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消失,尤如皮革制成之囊袋样,恶性度较高。(1.5分)

9 嗜酸性小体为单个肝细胞的凋亡,肝细胞胞浆失水皱缩,胞体变小,核碎裂或消失,(1.5分)整个肝细胞变成一个深红色的圆形小体。(1.5分) 10 肝细胞因水分增多而肿胀,(1.5分)变圆,胞浆透亮,细胞体积超过正常一倍以上者为气球样变性。(1.5分)

11 汇管区的炎症向相邻小叶的界板扩展,(1.5分)使局部肝细胞坏死崩解,界板破坏伴有炎细胞浸润,称碎片样坏死。(1.5分) 12 小叶中央和汇管区、一个小叶中央和另一个小叶中央、汇管区和汇管区的坏死灶间(1.5分)相互融合沟通所形成坏死带,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等。(1.5分) 13 腺癌的一种,多见于胃肠道,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成片或呈小巢状排列,胞内积聚了大量粘液,(1.5分)胞核被挤于细胞的一侧,形成印戒样。(1.5

13

湖南衡阳

分)

14 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2分)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称胆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称胆囊结石。(1分)

1 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 2 子宫颈腺囊肿(Nabothian cyst) 3 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 4 侵蚀性水泡状胎块(invasive mole) 5 克鲁根勃瘤(krukenberg tumour) 6 粉刺癌(Comedocarcinoma)

7 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8 乳头湿疹样癌(Paget’s disease) 9 腺肌病(adenomyosis)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11 考尔--爱克斯诺小体(Call–Exner body) 12 Meig’s综合征(Meig’s syndrome)

13 宫颈早期浸润癌(early 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 14 Arias–Stella反应(Arias–stella reaction) 15 施-李综合征(Stein–Leventhal syndrome) 16 副乳腺(accessory mammary gland) 17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18 扁平湿疣(condyloma latum) 19 Behcet 病(Behcet’s disease) 20 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

1 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在受到某些因素作用时易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1分)根据累及范围,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累及全层发展为原位癌。由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目前常把这个过程的病变统称为宫颈上皮内肿瘤。(2分)

2 Nabothian 囊肿系宫颈腺易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压迫,或腺体受炎症刺激致粘液分泌增多,腺体上皮鳞化,腺体导管阻塞而发生腺体内粘液滞留腺体扩大所致(1分)。小囊肿内衬上皮变薄,腔内含胶冻状粘液(1分)。直径数毫米至1厘米,称为子宫颈腺囊肿,多见于慢性宫颈炎。(1分)

3 正常胎盘被一群肿胀伴囊性扩张的葡萄状水泡所代替,(1分)每一个水泡代表一个水肿的绒毛,绒毛间质高度水肿,血管消失,表面的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并有一定的异型性。(1.5分)水泡状胎块有完全性和部分性之分。(0.5分)

4 侵蚀性水泡状胎块的水肿绒毛和滋养细胞有较强的侵袭行为(1分),其特征为水泡状组织侵入子宫肌壁或深肌层,引起组织破坏(0.5分),并常侵袭和破坏静脉壁形成出血性结节,(0.5分)引起大出血(0.5分)并可转移至邻近或远处器官。(0.5分)

5 Krukenberg瘤是来自胃肠道的卵巢转移癌(1分),最具特征性的是常来自胃肠道的粘液细胞癌,常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卵巢弥漫性增大,(1分)镜检可见不同分化的印戒细胞弥漫浸润。(1分)

14

湖南衡阳

6 属于导管内癌主要在乳腺导管内生长,不侵犯导管基膜。(2分)切面管腔内有牙膏状、灰白色坏死物,犹如脸部粉刺,又称粉刺癌。常发生于较大导管。(1分)

7 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终末导管,(1分)癌细胞松散排列,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相少,未穿破基底膜,小叶结构仍保存,即为小叶原位癌。(1分)常为多中心发生,双侧性多见,体积很小不产生局部症状,难以发现。(1分)

8 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发生于乳头和乳晕皮肤的表皮层内, 常同时累及皮肤附件。(1分)形态上有两个特点:①乳头和乳晕皮肤呈湿疹样变化;(1分)②表皮内有散在或巢状排列的癌细胞(Paget’s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浆丰富淡染。 该病与原位癌性质相同。(1分)

9 子宫肌壁内出现距子宫内膜基底层2毫米以下的肌层中(1分)出现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呈岛状分布(1.5分),其周围平滑肌增生,(0.5分)称子宫腺肌病。

10 子宫外组织和器官内出现宫腔内膜结构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分)绝大多数发生在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等盆腔组织。(1分)

11 卵巢性索来源的肿瘤中,(0.5分)瘤细胞排列成群围成菊形团或小腺泡,中央有一小管腔,内含有均质红染的蛋白质及少量的细胞核碎屑,这种结构称为考尔──爱克斯诺小体。(2分)多见于粒层细胞瘤。(0.5分)** 12 卵巢纤维瘤为良性瘤,(0.5分)约3––12%病例可伴有腹水和胸水,即Meig’s综合征。(2分)切除肿瘤后,胸水和腹水随之消失。(0.5分) 13 上皮内癌细胞突破了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1分)浸润深度一般在上皮层之下不超过3–5mm,(1分)在间质中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称为宫颈早期浸润癌,又称镜下浸润癌或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1分)

14 Arias–Stella反应是妊娠期在子宫内膜腺体在滋养层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肥大,呈高度分泌状态,(1分)有时伴增生,核大、深染,(1分)易与子宫内膜癌相混淆。该反应可见于正常妊娠及与妊娠有关的病变。(1分)

15 Stein–Leventhal综合征即多囊卵巢综合征,(0.5分)首先由Stein及Leventhal 于1935年提出并描述。为月经调节机理失常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0.5分)包括:多毛、肥胖、月经稀少、闭经、伴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2分)

16 副乳腺指正常乳腺外,在“乳线”的其他部位形成乳腺组织残留,多见于腋窝部,一侧或双侧,偶可发生在女阴部。本病又称多乳腺症。(3分) 17 尖锐湿疣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型及11型感染有关,(0.5分)常累及阴唇和会阴,呈多发性疣状斑状或结节菜花状突起。(0.5分)镜下见鳞形上皮呈乳头状瘤样增生,细长尖乳头,表面鳞状上皮角化不全,棘层细胞增生。上皮内出现大空泡细胞或称“挖空细胞”(koilocytotic cell)核大而且大小不一,深染,核周空晕,在空晕内可见胞浆细丝,(1.5分)电镜下可见核内病毒颗粒(0.5分)。

18 扁平湿疣为第二期梅毒的病变。在外阴和肛周由于表皮增生隆起形成暗红色突起的平坦斑块。(1分)镜下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症及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伴表皮增生和角化不全。(1.5分)

15

湖南衡阳

用特殊染色法(如Levaditi)可找到梅毒螺旋体。(0.5分)

19 Behcet病时,女阴有多发性溃疡,深浅不一,(1分)同时口腔粘膜和舌粘膜都可有溃疡,(1分)伴眼组织炎症。(1分)

20 卵巢甲状腺肿是发生在卵巢的以甲状腺组织为主的畸胎瘤。(2分)有约15% 的病人可有毒性甲状腺肿的症状。(1分)

1 陷窝细胞 (lacunar cell)

2 R–S细胞 (Reed–Sternberg cell) 3 绿色瘤 (chloroma)

4 类白血病反应 ( leukemoid reaction) 5 嗜酸性肉芽肿 (eosinophilic granuloma) 6 组织细胞增生症X (histiocytosis X) 7 毛细胞白血病 (hairy cell leukemia ) 8 Ph1染色体 (Ph1 chromosome) 9 何杰金细胞 (Hodgkin cell) 10 满天星现象 ( starry sky )

1 多见于结节硬化型何杰金病。瘤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淡染。(1.5分)福尔马林固定后胞浆收缩与周围细胞之间形成透明空隙,好似细胞位于陷窝内。(1.5分)

2 何杰金病的诊断性细胞。(1分)体积大;胞浆丰富,双色或嗜酸性;核大,双核或多核;核内有一大而嗜酸性的核仁,周围有一透明晕。(2分) 3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1分)大量瘤细胞在骨组织、骨膜下或软组织中浸润形成的局限性包块。(2分)

4 由于严重的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等,造成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高,并有幼稚细胞出现,称为类白血 病反应。(3分)

5 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年,(1分)主要为骨组织内大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细胞分化成熟,其间并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数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态好似炎性肉芽肿。(2分)

6 包括Letter–Siwe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和嗜酸性肉芽肿三种疾病,它们都有Langerhans细胞增生,故也称为Langer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3分)

7 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其白血病细胞胞浆形成细长突起,形似绒毛,在电镜下清晰可见,一般光镜下也可见到,故称为毛细胞性白血病。(3分) 8 指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至9号染色体长臂。(2分)CML病人中约90%伴有此种染色体异常。(1分)

9 何杰金病中的肿瘤成分中除典型R–S细胞外,还有一些肿瘤细胞,形态与R–S 胞相似,但只有一个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2分)这种细胞可能是R–S细胞的变异型,不能作为何杰金病的诊断依据。(1分)

10 Burkitt 淋巴瘤中,(1分)单一性的瘤细胞之间散在多数吞噬各种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2分)形成所谓的满天星现象。 1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

2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 3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16

湖南衡阳

4 蚤咬肾(flea–bitten kidney) 5 新月体(crescent)

6 Heymann 肾炎(Heymann glomerulonephritis) 7 脂性肾病(lipoid nephrosis)

8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9 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hypocomplementemic glomerulonephritis) 10 致密沉积物病(dense deposit disease) 11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或称 Berger’s病 (Berger’s disease) 12 颗粒性固缩肾(granular contracted kidney) 13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14 尿毒症(uremia)

15 肾自截(auto–nephrectomy) 16 肾盂积水(hydronephrosis)

17 Hunner’s溃疡(Hunner’s ulceration) 18 C3肾炎因子(C3 nephritis factor) 19 系膜插入(mesangial interposition)

20 弥漫性肾皮质坏死(diffuse cortical necrosis) 21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

22 Alport 综合征(Alport’s syndrome 23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24 腺性膀胱炎(glandular cystitis)

25 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 26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27 终末期肾(end stage kidney)

1 一种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2分)。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1分).

2 Goodpasture综合症,又称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由于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的抗原,当肺受到原发性损伤后,使肺泡基底膜发生改变, 成为自身抗原,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起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害.(2分)在发病机理上,肾脏的病变属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 免疫荧光法显示为线型荧光.病理变化主要为新月体性肾炎。(1分) 3 起病急,突然出现的血尿、蛋白尿、水肿 、少尿、氮质血症、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2分)病理基础为降低肾小球滤过率.(1分)

4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肉眼观,(1分)两肾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有时见粟粒状出血点故称“蚤咬肾”。(2分)

5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体积增大,增生成多层并有巨噬细胞浸润,(1分)在肾球囊内形成新月形小体或环状体。(1分)早期为细胞性新月体,以后在增生的细胞之间发生纤维化,逐渐演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和纤维性新月体。(1分)

6 是实验大鼠的一种肾炎,用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免疫大鼠后,大鼠体内产生抗肾小管刷状缘的抗体并引起肾小球肾炎。(1分)其抗原位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表面,是一种糖蛋白,由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与肾小管刷状缘有共同的抗原性,故与抗肾小管刷状缘所引起的抗体呈交叉反应,在肾小球内形成原免疫复合物,(1分)免疫荧光为不连续颗粒状荧光,电镜中在肾小球毛

17

湖南衡阳

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下有多数小堆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与人类膜性肾炎病变相似。(1分)

7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故称为脂性肾病,(1分)电镜下发现肾小球唯一改变为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或消失,又称足突病(foot process disease),(1分)或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高度选择性蛋白尿为特征。儿童多见,对皮质激素敏感。(1分)

8 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侧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1分)继而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弥漫、均匀一致增厚为主要特征,(1分)常伴有大量的蛋白尿。(0.5分)肾小球常无明显炎症病变。(0.5分)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的常见类型。

9 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0.5分)肾小球毛细血 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系膜增生(1.5分),镜下可见整个毛细血管襻呈现以扩大的系膜区为中心的分叶状,又称为分叶状肾炎。(0.5分)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血清补体降低,故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0.5分)

10 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Ⅱ型,(0.5分)电镜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心部位见均质、 高电子致密沉积物粗大呈带状,又称为“致密物沉积病”,(2分)这种沉积物也可见于肾球囊和肾小管基底膜。(0.5分)

11 首先由Berger(1968)报道,又称Berger’s病。其特征为弥漫性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1.5分)伴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0.5分)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伴轻度蛋白尿,少数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症。(1分)

12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两侧肾单位弥漫性损害造成的纤维化和疤痕收缩,(1分) 和残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交错并存,(1分)引起肾脏体积缩小及表面细颗粒状,质地变硬,称为“颗粒状固缩肾”。(0.5分)也可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脏病变中。(0.5分)

13 一种由细菌引起的,(1分)主要累及肾小管、肾盂、肾盏粘膜和肾间质(1分)的化脓性炎症。(1分)

14 严重肾功能障碍, 代谢产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过度潴留,使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硷平衡紊乱,机体内环境相对紊乱,引起自身中毒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分)。表现为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1分)。除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外,还有肾脏损伤引起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此外病人还有继发性胃肠道、神经、皮肤、肌肉、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异常。(1分) 15 肾结核后期可见全肾广泛钙化,混有干酪样物质,外包一薄层肾皮质组织,(1分) 结核杆菌不能随尿液流入膀胱,膀胱的继发病灶反而好转,愈合,症状消失,(1分)这种情况称为“肾自截”。这并不意味发生了“自愈”,肾内的病灶仍然潜在,仍有存活的病原菌。(1分

16 由于尿路阻塞(1分)使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1分)肾盏、肾盂扩张, 肾实质受压萎缩,(1分)称为肾盂积水。

17 膀胱的Hunner’s溃疡,或称慢性间质性膀胱炎,(0.5分) 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膀胱壁纤维性增厚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和表面溃疡。(1.5分)主要发生于妇女,引起极度的排尿困难。(1分)

18 Ⅱ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补体系统异常,(1分)在血清中有C3肾炎因子,可通过旁路活化C3,造成C3在肾小球基底膜中沉积,引起基底膜损伤。(1分)故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基底膜中沉积的主

18

湖南衡阳

要是C3,而非免疫球蛋白。(1分)

19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1分) 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插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和基底膜间,(1分)使基底膜呈“双轨”状,(1分)称为系膜插入。

20 弥漫性肾皮质坏死常见于孕妇胎盘早期剥离或为败血性休克的并发症。(1分) 由于全身性低血压或肾小球入球动脉内发生DIC,(1分)使肾皮质严重而广泛缺血, 发生弥漫性坏死。(1分)

21 多囊肾是肾脏的先天性畸形,(1分) 是由于生肾组织内层所发生的肾单位没有与集合管接通(1分),使尿液潴留在肾单位内,扩张成多数囊泡。(1分)

22 Alport综合征又称遗传性慢性肾炎。(1分)患者除肾炎变化外, 还有神经性耳聋和视力缺陷,故又称耳-眼-肾综合征。(1分)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有皱褶形成,血管腔闭塞,肾间质中有较多泡沫细胞浸润。(1分)

23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是来源于肾胚基的恶性肿瘤。(1分)多见于1-4岁儿童。本瘤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肉瘤性梭形细胞,可分化出肌肉、软骨及骨的成分;(1分)另一种是能分化成肾小管样和肾小球样结构的肿瘤性上皮成分。(1分)

24 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的慢性增生性炎。(0.5分)在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下, 膀胱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灶性增生,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1分),巢内发生腺上皮化生,形成腺样结构。(1分)化生的腺上皮可分泌粘液,粘液的积聚使腺腔扩张成囊,又称囊性膀胱炎。(0.5分) 25 长期尿毒症患者血钙减少,(0.5分)可引起甲状旁腺机能亢进,(1分)使骨组织普遍脱钙,(1分)其行态与骨软化和囊状纤维性骨炎相似。(0.5分)

26 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性浮肿、高脂血症和脂质尿为特征的综合症,(2分)病理基础为基膜理化性状改变所致的通透性增加。(1分)

27 弥漫性硬化性肾炎进入晚期(1分),肾脏所有组织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 间质和血管的改变与因血管(如高血压肾)和间质病变(如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的肾硬化难以鉴别,其表现均为大量肾单位毁损、(1分)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血管内膜纤维化及玻璃样变,(1分)这种肾脏常称为终末期肾。

1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2 非毒性甲状腺肿(nontoxic goiter) 3 毒性甲状腺肿(toxic goiter)

4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cytic thyroiditis) 5 纤维性甲状腺炎(fibrous thyrouditis) 6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 7 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 8 APUD瘤(APUDoma)

9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10 克汀病(cretinism) 11 粘液水肿(myxedema)

19

湖南衡阳

12 12.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13 颅咽管瘤(cranoipharyngioma)

1 垂体腺瘤 是垂体前叶腺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1分),肿瘤外观柔软、灰白色或微红,多数有包膜,瘤细胞大小不等,圆形或多角形,排列成团块或条索状、片状或乳头状(1分),根据HE染色分为嫌色细胞瘤,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1分)。

2 非毒性甲状腺肿又称为单纯性甲状腺肿(1分),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使TSH分泌增多引起的甲状腺肿大(2分)。

3 毒性甲状腺肿 是具有甲状腺毒症的甲状腺肿(1分),是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组织所引起的综合征,因大约有1/3病人伴有眼球突出,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2分)。

4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为桥本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病(1分),患者甲状腺肿大,功能减退,甲状腺实质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滤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2分)。

5 纤维性甲状腺炎又称为Riedel甲状腺肿(1分),由于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玻璃样变性(1分),造成甲状腺滤泡明显破坏、萎缩(1分)。

6 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称为肉芽肿性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1分)。其组织学特点是形成类似结核结节样的肉芽肿,肉芽肿的中心为不规则的胶质碎块伴异物巨细胞反应,周围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2分)。

7 髓样癌是从滤泡旁细胞发生的癌,能分泌降钙素等多种激素物质(2分)。瘤细胞为圆形、多角形、梭形小细胞,排列成簇状、条索状,可见滤泡形成,间质中常有淀粉样物质或钙盐沉积(1分)。 8 APUD瘤 APUD系统是由来源于神经嵴的,能从细胞外摄取胺前体(1.5分),并在细胞内脱羧产生胺和多肽激素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组成,从此系统发生的肿瘤称为APUD瘤(1.5分)。

9 糖尿病 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2分),以持续性血糖增高和出现糖尿为主要特征(1分)。

10 克汀病 又称为呆小症是新生儿或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1分),主要原因是缺碘,在胎儿时期,母亲通过胎盘提供的甲状腺素不足,而胎儿甲状腺出生后本身不能合成足够的激素。主要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骨形成及成熟障碍形成侏儒(2分)。

11 粘液水肿 是少年及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1分),由于患者基础代谢显著低下,各器官功能降低,组织间隙中氨基酸、多糖分解减退大量沉积而引起粘液水肿(2分)。

12 肢端肥大症 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使生长激素介质增多,促进DNA、RNA及蛋白的合成,青春期后骨骺已闭合,则引起肢端肥大症,(2分)表现为头颅骨增厚,下颌骨、眶上嵴及颧骨增大突出,鼻、唇舍由于软组织增生而增厚变大,皮肤粗糙增厚,呈现特有的面容,手足宽而粗厚,手指足趾粗钝,内脏器官也肥大。(1分)

13 颅咽管瘤是胚胎期颅咽囊残留上皮发生的肿瘤(2分),位于蝶鞍内或蝶鞍外沿颅咽管的各个部位,肿瘤大小不一,实性或囊性,镜下结构与造釉细胞瘤相似(1分)。

20

湖南衡阳

1 轴索反应(axonal reaction) 2 微空泡化(microvaculation)

3 细胞均质性变(homogenizing change) 4 神经元固缩(neuronal shrinkage) 5 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6 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7 内格里小体(Negri bodies)

8 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 9 胶质细胞结节(glial nodule)

10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satellitosis) 11 脑水肿(brain edema) 12 脑积水(hydrocephalus) 13 腔隙状坏死(Lacunae)

14 弥漫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15 沃-弗综合征(Waterhausen–Friederichsen’s syndrome) 16 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17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19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 扣带回疝(cingulate gyrus herniation) 21 海马钩回疝(hippocampal herniation)

22 小脑扁桃体疝(cerebellar tonsils herniation) 23 脑软化灶(softer lesion)

24 脑震荡(concussion of the brain) 25 恐水病(hydrophobia) 26 菊形团(rosettes)

27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28 鬼影细胞(ghost cell)

29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ian–Barre syndrome) 3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1 切断实验动物的轴索后,神经元胞体内出现典型的中央性尼氏体溶解故又称轴索反应或chromatolysis,(2分)但最常见的病因并不是轴突的机械性损伤, 而是长期的缺血和淤血,某些病毒感染以及维生素缺乏病亦可引起此病变。(1分)

2 神经元缺血变化最早期的表现,(1分)在核周部出现微小空泡。胞体大小正常,核轻度皱缩。(1分)电镜下,微小空泡(直径2um大小)系肿胀的线粒体, 有些可能是内质网和其他细胞器扩张(1分)。

3 神经元长时间缺血而发生缺血性坏死,(1分)胞浆呈一致性无结构嗜伊红染色,胞核由浓缩至碎裂,呈颗粒、碎片状,最终完全溶解消失,(2分)被称为细胞均质性变。

4 见于神经系统一些慢性变性疾病,表现为胞体进行性缩小,胞核浓缩变形,核仁不明显,胞浆嗜碱性(1分),进一步发展细胞失去微结构,缩小的神经元浓染呈蓝色,其顶端树突扭曲(1分),最终胞体可完全消失。 又称为神经元单纯性萎缩( neuronal simple atrophy)。(1分)

21

湖南衡阳

5 中枢或周围神经的轴索被切断后,轴索与神经元胞体分离,断端远侧段和近侧段一部分的轴索及所属髓鞘逐渐发生变性、崩解和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称为华勒变性。(3分)

6 此病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大脑变性疾病,多发生于60岁以前故称为早老性痴呆。(1分)表现为弥漫性脑萎缩。(1分)组织学特点有老年斑, 神经原纤维缠结,颗粒空泡变性,出现Hirauo小体。(1分) 7 一种神经细胞胞浆内包含体,为圆形、卵圆形的嗜酸性小体,大小为5–10um, 单个或多个,有内部结构(空泡和嗜碱性颗粒)。(1分)多见于海马的锥体细胞内,小脑Purkinje细胞和大脑锥体细胞内,(1分) 该小体中含有病毒核壳体,电镜下可见到病毒颗粒。见于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狂犬病,是狂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1分)

8 当神经元坏死时,(1分)小胶质细胞及偶有中性白细胞侵入其胞体或突起,(1分)对死亡的神经元进行吞噬的现象,(1分)称之为噬神经细胞现象,在急性脑脊髓炎中最常见。

9 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时,特别是病毒性感染,小胶质细胞呈弥漫性或灶性增生,形成胶质细胞结节,常有10–20个小胶质细胞聚集在一起。(3分) 10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核浓缩、溶解、消失(1分)。周围为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神经原胞体,后者常被5 个以上的胶质细胞围绕,是对神经细胞变性的一种反应。(2分)

11 脑组织中液体过多贮积,是引起颅内高压的重要原因(1分)。肉眼见脑体积增大,脑回增宽,脑沟狭窄;(1分)镜下可见脑组织疏松,细胞和血管周间隙变大,尤以白质变化明显。常见有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两种。(1分)

12 为脑脊液量增多伴脑室扩张。(1分)主要原因是脑脊液循环道路的阻塞。(0.5分)病理变化表现为脑室扩张,脑室周围白质因脑脊液的积聚形成间质性水肿,脑组织受压、萎缩。(1.5分)

13 高血压基础上引起的小出血或深部细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均可引起脑的腔隙状坏死,(1分)形成直径小于1.5cm的囊性病变,常见于基底核、内囊、丘脑、 桥脑基底部与大脑白质,可呈多发性(1.5分)。除非发生在特殊的功能区,一般无临床症状。(0.5分)

14 多见于车祸颅脑损伤后即出现深昏迷和植物状态,(1分)肉眼上脑组织无明显变化,(0.5分)镜下可见:轴突广泛肿胀,继之髓鞘变性,以大脑白质,胼胝体和脑干部位最明显,并继续发展为灶性出血和胶质细胞增生。(1.5分)

15 暴发型流脑败血症型又称沃–弗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DIC,而脑膜的炎症病变轻微(1分)。具有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短期内即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及皮肤大块紫癜。内脏也由于微循环障碍发生严重的出血,特别是双肾上腺皮质的大片出血。(2分)

16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0.5分)病变主要发生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1分)因多见于儿童(1–6岁),临床上常伴有肢体驰缓性麻痹,称为小儿麻痹症、瘫痪, 或称为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1.5分)

17 由神经束膜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称神经纤维瘤。(1.5分)多发性于皮下的周围神经,常为多发,(1分)亦可单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为神经

22

湖南衡阳

纤维瘤病(Von Recklinghausen’disease)。(0.5分)

18 临床以运动减少、 肌张力强直和震颤,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与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为主要症状。 又称为震颤性麻痹(paralysis agitans)。多见于50–80岁(1分)。肉眼特点为黑质和蓝斑脱色。(0.5分)镜下表现为黑质致密区中含黑色素的神经元严重缺失,残余细胞也常发生变性,胞浆中出现玻璃样同心形包涵体(Lewy体)。(1分)类似病变也可出现于蓝斑、迷走神经背核、丘脑下部、中缝核、交感神经节等。后期可有脑室扩大。按病因分为二大类;一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另一类为继发性震颤麻痹,常在病毒性脑炎、动脉粥样硬化、颅脑外伤、中毒等疾病后发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 syndrome)。(0.5分)

19 严重的肝脏疾患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肝性昏迷),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扑击样震颤,终止昏迷为主要表现(1分)。脑部病理改变,最特征的为Alzheimer Ⅱ型星形细胞增生,神经细胞无明显改变。(1分)病变主要累及于大脑皮质深层,豆状核、丘脑、黑质、小脑皮质、红核、齿状核和桥核。(1分) 20 又称大脑镰下疝,当一侧大脑半球肿大或受到肿物压迫,特别是颞叶和顶叶出血或发生肿瘤时,中线向对侧移位,同时扣带回下部常从大脑镰的游离缘下方向对侧膨出,即形成扣带回疝(2分),疝出的扣带回受大脑镰下缘的压迫形成沟迹,受压处脑组织出血、坏死,此时第三脑室变窄成为新月形。(1分) 21 又称小脑天幕疝.当小脑幕以上的脑组织体积增大或受到肿物压迫时,颞叶的海马钩回可经小脑幕孔向下膨出而形成海马钩回疝,(1分)压迫同侧动眼神经,临床上表现为同侧瞳孔一过性缩小,续之散大、固定、及动眼神经所支配的眼球外直肌瘫痪,同侧眼上视与内视障碍。(1分)此外,中脑及脑干受压后移导致意识丧失,导水管变窄,脑脊液受阻,颅内高压。由于海马钩回疝入小脑幕孔将中脑推向对侧,小脑幕边缘既薄又坚,常使中脑脚底压成较深压迹(Kernohan切迹),严重者引起病侧偏瘫,有时出现去大脑强直。压迫脑血管可出现出血或梗死。(1分) 22 又称为枕骨大孔疝,当颅内压增高或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时,小脑扁桃体膨出疝入枕骨大孔而形成小脑扁桃体疝。(1.5分)此时小脑扁桃体常成圆锥形,小脑腹侧面出现枕骨大孔压痕,延脑受压,严重时引起患者呼吸变慢甚至骤停,接着心脏停搏而猝死(1分),在颅内压很高的情况下行腰椎穿剌而放出脑脊液时,也可出现这种现象。(0.5分)

23 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及其轴突,髓鞘,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的局灶性坏死液化,(1.5分)形成染色较浅,质地疏松的筛网状病灶,称为软化灶。(1.5分)

24 因损伤或猛烈打击头部所致的短暂性眩晕、意识丧失、恶心、脉搏微弱,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1.5分),头部的旋转角度是最常见的诱发原因(1分),无解剖学改变。(0.5分)

25 又称狂犬病(rabies)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感染多因病犬咬伤,病毒经病犬的唾液从伤口进入体内,沿周围神经上行到中枢神经,在神经细胞内繁殖(1分),逐渐发展为恐水、怕风、畏光,看到水或听到水声、风声时,能引起反射性咽喉痉挛,病人惊恐异常,愤怒咆哮,甚至自伤,(1分)以后进入麻痹期,出现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1分) 26 神经系统肿瘤中,肿瘤细胞向心性排列呈腺管状或花环状,中为空心

23

湖南衡阳

腔,形态模拟原始神经管的特点称菊形团,(2分)若瘤细胞围绕血管由细长的胞浆突起与血管壁相连,呈放射状,在血管周围形成一无核区,称为假菊形团或称sucker–foot’s 结构。(1分)

27 本病发生于病毒感染或疫苗注射后,表现为发热、呕吐、嗜睡、昏迷。(1分)病变特点为静脉周围脱髓鞘,伴炎性水肿,和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1.5分)目前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0.5分) 28 缺血、缺氧、严重的急性中毒或感染可引起神经原死亡,其核固缩 ,胞体缩小变形,胞浆Nissl小体消失,呈深伊红色,称为红色神经细胞。(1.5分)如细胞坏死后酶性分解过程继续发展,可导致细胞溶解与消失,隐约可见轮廓的死亡细胞,称此为鬼影细胞。(1.5分)

29 又称多神经根炎 ( polyradiculoneuritis) 或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acute idiopathic polyneuritis)病变主要在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为炎性脱髓鞘病变(1.5分), 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进行性上升性麻痹和四肢瘫软伴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1分)脑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多数可恢复,少数病情严重者,由呼吸肌麻痹而死亡。(0.5分) 30 又称为Wilson 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0.5分) 主要病症为①肝硬变,②脑变性改变,以豆状核最为明显,③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环),(1.5分)临床半数有家族史,青年发病,病程长短不一,主要有锥体外路受累的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自主运动,震颤和肌强直。(1分)

1 结核结节(tubercle)

2 原发综合症(primary complex)

3 无反应性结核(anergy tuberculosis) 4 结核球(tuberculoma) 5 冷脓肿(cold abscess) 6 关节鼠(joint bodies) 7 麻风球(glouse leprouss) 8 伤寒小节(typhoid node) 9 树胶肿(gumma)

10 鹅口疮(mycolic stomatitis) 11 神经脓肿(nerve abscess) 12 蜡样变性(waxy degeneration) 13 下疳(chancre) 14 玫瑰疹(roserash)

15 中毒性菌痢(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16 髓样肿胀(medullary swelling) 17 硫黄颗粒(sulphur granule) 18 Hutchinson齿

19 分叶肝(hepar lobatum) 20 假膜(pseudomembrane) 显微镜下,由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加上外围局部积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1分)。典型的结核结节 中央还有干酪样坏死(1分)。

2 原发综合症(primary complex):是原发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1分),

24

湖南衡阳

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构成(1分),在X线片上呈哑铃状阴影(1分)。

3 无反应性结核(anergy tuberculosis):是指在机体抵抗力极差或用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时,发生严重的结核败血症,患者常迅速死亡(1分)。尸检时,在各器官内见无数小病灶,灶内含很多结核菌,灶周几乎无细胞反应(2分)。

4 结核球(tuberculoma):又称结核瘤,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2分)。多为一个,有时多个,常位于肺上叶(1分)。

5 冷脓肿(cold abscess):干酪样坏死型骨结核时(1分),坏死物质液化后可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局部并无红、热、痛,故又有冷脓肿之称(2分)。 6 关节鼠(joint bodies):发生关节结核时(1分),有的病例在关节腔内,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游离的纤维素凝块长期相互撞击可形成白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关节鼠(2分 )。

7 麻风球(glouse lepross):瘤型麻风患者病灶内有多量的泡沫细胞,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有多量的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团,形成所谓的麻风球(3分)。

8 伤寒小节(typhoid node):是伤寒病的特征性病变,伤寒杆菌感染后局部形成大量的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积聚成团,形成小结,称为伤寒小节或伤寒肉芽肿(3分)。

9 树胶肿(gumma):是梅毒的基本病变之一,类似于结核的肉芽肿,该肉芽肿韧而有弹性,质如树胶,故称树胶肿(1分)。显微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弹力纤维染色尚可见到组织内原有的血管壁轮廓,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则较少(2分)。

10 鹅口疮(mycolic stomatitis):口腔粘膜的念珠菌病称为鹅口疮(3分)。 11 神经脓肿(nerve abscess):麻风病侵及周围神经,神经变粗(1分),显微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侵润,并且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物质液化后形成所谓的“神经脓肿”(2分)。

12 蜡样变性(waxy degeneration):伤寒患者的隔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凝固性坏死,这种凝固性坏死也称腊样变性(3分)。

13 下疳(chancre):一期梅毒(1分),在梅毒螺旋体侵入的局部发生充血、水泡,水泡不久溃破,形成质硬、基底洁净、边缘隆起的溃疡,称为下疳(1分),因其基质硬,又称硬性下疳(1分)。 14 玫瑰疹(roserash):为伤寒病的皮肤病变(1分),在病程的第7~13天,皮肤出现淡红色的小丘疹,称为玫瑰疹(1分),以胸、腹部及背部为多,对伤寒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1分)。

15 中毒性菌痢(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菌痢的一种,特征是起病急骤,肠道病变和症状不明显(1分),但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1分),发病后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肠道通常为卡他性炎改变,有时呈滤泡性肠炎的变化(1分)。

16 髓样肿胀(medullary swelling):伤寒第一期肠道病变(1分),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1分)。其中以集合淋巴小结肿胀最为突出,表面形似脑回样隆起,故称为髓样肿胀(1分)。

17 硫黄颗粒(sulphur granule):放线菌病的病变为慢性化脓性炎症,形成

25

湖南衡阳

很多小脓肿,有时肉眼可见脓液中有细小的黄色颗粒,直径约1~2mm,称为“硫磺颗粒”(2分),显微镜下由可见其分支的菌丝交织而成(1分)。 18 Hutchinson齿:发生于2岁以上幼儿的梅毒,为晚发性先天性梅毒(1分),临床特征除间质性角膜炎、马刀胫和马鞍鼻外,由于牙发育障碍,中切牙小而尖,又由于牙釉质发育不全,中切牙切缘呈镰刀状缺陷,称为Hutchinson齿(2分)。 19 分叶肝(hepar lobatum):第三期梅毒累及肝脏(1分),肝的树胶肿可使肝呈结节状肿大,树胶肿的干酪样坏死吸收和纤维化时,随着疤痕的收缩,肝变为分叶状,称分叶肝(2分)。

20 假膜(pseudomembrane):急性菌痢时,肠粘膜表层坏死,同时渗出物中出现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凝结成膜状物,称为假膜(3分)。

26

湖南衡阳

很多小脓肿,有时肉眼可见脓液中有细小的黄色颗粒,直径约1~2mm,称为“硫磺颗粒”(2分),显微镜下由可见其分支的菌丝交织而成(1分)。 18 Hutchinson齿:发生于2岁以上幼儿的梅毒,为晚发性先天性梅毒(1分),临床特征除间质性角膜炎、马刀胫和马鞍鼻外,由于牙发育障碍,中切牙小而尖,又由于牙釉质发育不全,中切牙切缘呈镰刀状缺陷,称为Hutchinson齿(2分)。 19 分叶肝(hepar lobatum):第三期梅毒累及肝脏(1分),肝的树胶肿可使肝呈结节状肿大,树胶肿的干酪样坏死吸收和纤维化时,随着疤痕的收缩,肝变为分叶状,称分叶肝(2分)。

20 假膜(pseudomembrane):急性菌痢时,肠粘膜表层坏死,同时渗出物中出现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凝结成膜状物,称为假膜(3分)。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4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