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

更新时间:2024-05-15 2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式英语研究综述

汉语国教育 卫香F21414027

中式英语研究综述

汉语国教育 卫香F21414027

摘 要:中式英语研究是外语研究的新领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题材及体裁单一化、缺乏创新性等缺憾。因此, 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综述各家之论点, 希望为今后的中式英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注

1、这里所说的中式英语不包括为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而创的“中国英语”,如 t e n major relationships ,( 十大关系)、the four modernizations , ( 四个现代化)??

2、本文的资料来源为中国知网,以1980—2015以来的论文为研究基础。 关键词:中式英语、定义、原因、综述

一、引言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英语开始进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式英语现象也渐渐出现学者面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研究中式英语的著作也陆续出现。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该如何定义中式英语,以及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其中也包括了对中式英语的态度等问题。本文尝试对近年(1980—2015)来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做一次总结,主要总结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出现原因。

二、中式英语研究现状

1、各家学者对中式英语的定义

1.1、葛传梁先生在1980年曾对中式英语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Chinese English 应该是在语法和用词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错而意明白, 可是明显地从汉语思维产生而英语民族的人们并不这么说的那种英语。”

“我认为对于具体情况应该作具体分析。 t e n major relationships,( 十大关系)、the four moderniaztions , ( 四个现代化)、和“ ht e n e w l o n g m a r e h ” ( 新长征) 都是指中国所特有的英语, 可以说是C hi n a E n g l ihs, 但不能算作C hi n e

s e E n g l is h或C hi n igihs。”

1.2、“中资伪劣英语”说

1994年学者苗地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资伪劣英语。“中资伪劣英语, 指由于水平和能力的限钊, 出于无各, 在组词、造句和表达中将汉语的规则、形式牵强针会地嫁接于英语表达中所形成为语言形式”。

1.3、“错误英语”说

1995年学者姜雅云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 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 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

1.4、“畸形英语”说

1997年学者毛华奋将其看做是一种“畸形英语”。“中式英语在汉译英中表现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 其所以是畸形英语总离不开估屈葺牙、措词不当、语法欠通或者不合英语文化习惯。”

学者杨期存《在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也曾说道:“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出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语言形式。”

1.5、“中式英语或汉语英语”说

?1999年学者樊新志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上发表《试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认为:“中式英语或者叫汉语英语, 是学生受汉语思维或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而写出的英语词语, 子或篇章。有许多中式英语是从汉语逐字翻译或硬译而来的。在语法上, 中式英语可能不错, 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与标准英语的习惯用法不符。”

?学者程小蔷在《辩证对待中式英语》中也指出“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

1.6、“英语变体”说

?学者王优2007年时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 年发表文章认为:“21 世纪的英语已不再仅仅属于内圆国家, 它也是全世界所有英语使用者的英语,它是世界的财产。如果现在还声称英语仅仅是内圆国家的语言无疑是错误和荒谬的。世界很多地存在英语变体, 这些变体已经开始受到承认和接受, 这同样也应适用于中式英语。”

?学者陈毅平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独特的英语变体, 在拼写、语音、语法和语用上都存在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点。”

1.7、“中介语”说

?学者李光霞认为中式英语实际上是一种中介语。她从中介语理论出发,指出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所致的母语语言规则干扰和母语社会文化因素干扰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学者吴洁在《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认为“中式英语就是一种典型的中介

语。”

1.8、“语言事实”说 学者张春认为:“一般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认为,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一个贬义词,但从正确的语言和语言学习观来看,\中式英语\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含有某种令人不快的意思。就本质而言,\中式英语\并无褒贬色彩,因为它仅仅反映了一个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客观事实。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可以理解的\中式英语\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9、“汉语世界观的载体形式的转换”说 学者付宁认为:“中式英语是英语语言系统拒斥的语用形式,但其存在又不可忽视。从语言世界观来看, 它是汉英交会必然产生的现象, 其本质是汉语世界观的载体形式的转换。”

1.10、“言语创新”说 学者张武认为:“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受其固有的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强势语的汉语言语模式的影响, 中式英语的形成自有其深刻的认知根源。那么, 让汉语模式影响下的英语,在没有构成言语障碍和言语歧义的情景下, 成为言语事实凝结在英语里吧。这些中式英语应该被视为言语创新, 而不应当是言语错误。”

1.11、“语言混合体”说

学者徐珂珂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混合体是有两面性的,不可以用单一的态度来对待。”

2、中式英语形成原因

2.1、汉语的负迁移

2.1.1、汉语思维的迁移

?从葛传梁先生在1980年曾对中式英语下定义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是汉语思维的影响。

?宋培德先生在《决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途径的探索》也曾这样说道“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用英文写作, 但实际上是先用中文概念去思考的, 然后将思考到的中文概念译成英文再写出采, 事实上这中间有一个翻译转化过程。由于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 他们往往用中文概念去套英文, 于是常常出现中式英语。如想要表达“ 他的职业是教师” 这概念时, 未经训练的人, 十之八、九会写成: “ H is p r of e s s io n 15 a et a hc er. ” 殊不知这句话形式上是英文, 实际上却是中文。”

?学者杨静林、曾祥敏“认为在对外汉英口译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影响或对出现的新词汇和新提法敏感不够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口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

④学者董广坤在《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中式英语”》提出:““中式英语”的产生既有浅层原因,即语言能力,也有深层次的原因,即哲学和世界观方面的差异,而后者则是根本性的原因。“中式英语”中的绝大部分是汉民族的语言世界观在学习英语过程所起的迁移作用的产物。

⑤王筠、高晓岚从中国传统哲学下的语言观看“中国英语”、“中式英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冲击,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使用时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排斥和异化,产生了中式英语”。

⑥王菲菲则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系统分析了中式思维对学习英语的影响。认为“中式思维模式包括: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本体性思维和顺向思维,它对汉英口译中中式英语的影响表现在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上。在词语层面上,形象思维造成包括多余的名词、动词和修饰语在内的冗繁词汇现象;综合性思维造成同义堆积现象。在句子层面上,形象思维导致名词肿胀现象;综合性思维导致缺少逻辑连词或使用不当现象;本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导致垂悬修饰语现象;综合性思维导致平行结构误用现象;顺向思维导致短语或从句的位置不当现象。”

2.1.2汉语表达方式规则的迁移:中式英语由于受汉语表达方式和汉语规则的影响,大多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因而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对纯正英语的扭曲。其实受习惯性的华语表达的影响是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出现的不规范的英语。

?学者苗地曾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资伪劣英语。“中资伪劣英语, 指由于水平和能力的限钊, 出于无各, 在组词、造句和表达中将汉语的规则、形式牵强针会地嫁接于英语表达中所形成为语言形式”。根据她的观点她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汉语规则的套用。

?学者王道发指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

2.1.3汉语文化的迁移

?尹小芳认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 母语及母语文化既会产生正迁移, 也会产生负迁移。正迁移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负迁移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正确对待中式英语现象, 有利于增强英语者的自信心, 从而真正推动英语的学习。”

?学者叶莉以生物进化理论为指导,从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自然选择方面讨论了中国英语与英语的关系。指出:“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语言文化结合而发生遗传变异的结果。中国英语继承了规范英语基因,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有计划地研究和推广中国英语。”

2.1.4汉语语音的迁移

《得体中式英语在中国文化传递中的价值研究》 丁金珠2011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式英文风靡西方媒体》 晓天 2012 应用写作

《辩证对待中式英语》 程小蔷 201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中式英语又何妨》 石之2013 中国青年 《中式英语的逆袭》 信文 2013 课堂内外

《中式英语社会身份解读》 徐丽丽 2014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中式英语在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付斯敏 2015 校园英语 结论

1、在中式英语研究中,辩证对待中式英语的文章数量极少;

2、在2000年以前,除去1994年时苗地在延安学报发表的《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的文章,几乎没有文章提到应辩证对待中式英语;

3、辩证对待英语的学者大部分是从中式英语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方面出发,谈中式英语中的优点,如2011时丁金珠 发表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的《得体中式英语在中国文化传递中的价值研究》。

四、结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式英语研究发展迅速,参与者也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中式英语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关注。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对中式英语的定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学术发展及创新的度来说, 中式英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加强口语领域的中式英语研究。中式英语不仅表现在翻译和写作方面,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式英语则更大程度上会表现在口语语音方面,而我国学者对中式英语语音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 ?加强对得体的中式英语研究。转变对中式英语的刻板印象,客观看待中式英语。学者今后在研究中式英语时,不应仅仅将其看作是错误的英语表达形式,而是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得体的中式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丰富英语的表达。 ?加强对中式英语影响的研究。某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定影响。中式英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必定会为中外文化带来影响,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

④加强研究视角的开拓。目前我国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国内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情况,而极少研究其他华语地区人们学习英语所产生的中式英语,并将二者进行对比。

⑤多角度探究中式英语目前我国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大多从产生原因角度中式英语探究中式英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不少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深度的力作不多。 ⑥加强对中式英语的历时研究。中式英语现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中式英语的共时认识中,极少从时间维度考察中式英语。学者应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来研究中式英语在这几十年内的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传梁. 读了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以后想到的[J]. 外国语, 1980年第6期 [2] 苗地. 对“中式英语”不应责难过激 [J]. 延安学报,1994年第1期

[3] 姜雅云.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J]. 大学英语 ,1995 年第5期 [4] 毛华奋. 中译英与“ 中式英语”[J]. 台州师专学, 1997年第5期

[5] 樊新志. 试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 [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9 年第3 期

[6] 王优. 兼容并蓄: 论对待中式英语的新态度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 [7] 李光霞. 中式英语与中介语 [J]. 河南机电离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

[8] 张春. 科学语言和语言学习观视野下的“中式英语” [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 [9] 陈毅平.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J]. 武汉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10]吴洁. 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 [J]. 科技信息, 2011年第33期

[11] 程小蔷. 辩证对待中式英语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

[12] 董广坤. 从生物进化论看中国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13] 王筠、高晓岚. 从中国传统哲学下的语言观看“中国英语”、“中式英语”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14] 叶莉. 中国图式对中式英语的影响 [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15] 杨期存. 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 [J]. 外语论坛, 2014年第5期 [16] 罗飞. 概念整合理论与中式英语 [J]. 文学界, 2012年第2期

[17] 李俊霞.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 [D]. 硕士2004年东华大学 [18] 付宁. 中式英语的哲学溯源 [J]. 山西师大学报, 2007年第S1期

[19] 张武. 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创新—“中式英语”的合理性刍议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20] 徐珂珂.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中式英语 [D]. 硕士东北林业大学2013

[21] 宋培德. 决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途径的探索 [J]. 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22] 王道发. 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J]. 《成人高教学刊》, 2003年第2期 [23] 杨静林、曾祥敏. 口译教学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应对之策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

[24] 查爱霞. 普通话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双语学习 [J]. 大学英语 2007年第5期 [25] 林林. 英语教改的现实取向 [J]. 《中等医学教育》杂志, 2007年第5期

[26] 尹小芳.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 [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年第1 期 [27] 李俊霞.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式英语的主要成因 [D]. 硕士东华大学2004

[28] 吴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的成因 [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3 期 [29] 马庆林、季建芬. 英式英语与中式英语节奏模式的对比 [J]. 西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30] 杨玲. 补缺假说视角下语境与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第35期

[31] 徐珂珂.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中式英语 [D]. 硕士东北林业大学 2013

[32] 许慧文.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汉英口译策略 [D]. 硕士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3] 张武. 语言习得中的模仿与创新—“中式英语”的合理性刍议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34] 王俊英、 单兴缘. 从心理词汇理论看中式英语成因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第9 期[35] 王俊英.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式英语成因 [D]. 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36] 王菲菲. 从中式思维模式探究汉英口译中的中式英语 [D]. 硕士2014

[37] 付臻、郭其桢、罗雪. 中介语石化视角下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及规避 [J]. 城市学刊, 2015年第6期

[38] 杨期存. 认知活跃区视角下中式英语的语义分析 [J]. 外语论坛, 2014年第5期

[39] 吴洁. 浅析中式英语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启示—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 [J]. 科技信息, 2011年第33期

[40] 李静莹. 句法认知图式差异与中式英语的成因 [J]. 英语广场, 2014年第1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3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