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3-11-03 22:34:01 阅读量:2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宏观:
12
1、什么总产出既等于总收入又等于总支出?
答:总产出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仅指最终产品和劳务),也就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指各个经济部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总和,像我们长期以来所说的工农业总产值。总出产一定等于总收入。如果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价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的,因此要分别支付给这些生产要素作为报酬,形成总收入,即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这里我们把利润看成是商品卖价扣除成本之后的余额。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
总产出一定等于总支出。从整个社会来看,总产出总是等于社会各个方面购买这些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比如,一辆汽车卖10万元,消费者购买时要支付10万元,恰好等于相关生产要素创造出的新价值,即产出。所有的社会最终产品都是如此,因而就全社来看,总产出一定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怎样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又被称为宏观统计恒等式,它是指从事后核算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投资和储蓄在总量上是相等的。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我们对投资和储蓄所做的定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需求角度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来代表,即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Y=C+I,这里,我们把投资定义为总产出中未被消费的产品,企业生产出来而未销售出去的产品,作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 ;国民收入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Y=C+S ,这里,我们把储蓄定义为总收入中未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就是所购买的或所销售的总产量,总供给就是所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两者是恒等的。这样就有恒等式:C+S=Y=C+I,化简为S=I 。这一恒等式的意义为: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投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按照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储蓄和投资的统计结果一定相等,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但是,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还应当注意,恒等式中所讲的投资等于储蓄,是从整个经济体系核算而言的,不是针对个人、企业或某个部门来说的。
在三部门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S+(T-G),其中,(T-G)可以看成政府的储蓄(它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它的意义是,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之和恒等于投资。
在四部门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S+(T-G)+(M-X),其中, (M-X)可以看成是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它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它的意义是,四部门经济中的总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及国外的储蓄)与投资相等。 13
2. 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约的悖论”?试解释。 2. 答:
要点: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2、评述乘数理论发生作用的条件
(1)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的发挥出来。(2)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3)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2.试用图形分析两部门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AE
(1)如图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支出,45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收入=支出
(2)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可知,在两部门经济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i,得到消费投资曲线C+I,这条曲线就是总支出曲线。
(3)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B点就决定了在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为y0。
(4)当y0左边:Y<C+I, 表示存货投资小于零,此时会扩大生产来满足居民的需求。相反在y0右边:Y>C+I, 表示存货投资大于零,此时会缩减生产。直到回到均衡点y0为止 o y0 y C+I B 45度线 3、试用图形分析三部门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AE n0 B i+g s+t O
(1)如图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支出,45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收入=支出
(2)三部门中,加入了政府后,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就变为了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和即c+i+g,而从总收入的角度看,就变为了消费、储蓄和税收之和,即c+s+t。因为收入等于支出时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故c+i+g=c+s+t,消去c就得i+g=s+t
(3)从已知可以看出i+g是一个常数n0,所以总支出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储蓄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加一定量税t,仍然向右上方倾斜,两条曲线的交点B点就是均衡点。
(4)当y0左边:s+t<i+g, 即收入小于支出(需求),此时为了满足需求就会扩大生产。相反在y0右边: s+t>i+g, 即收入大于支出(需求),此时就会减少生产。直到回到均衡点y0为止
14
六、论述题
结合IS — LM 曲线,论述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因素 答题要点: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息率,所有引起 IS 曲线和 LM 曲线变动的因素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y0 y 影响 IS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投资、政府购买、储蓄(消费)、税收。如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减少(从而消费增加)、税收减少,则 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若 LM 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增加,均衡利息率提高。相反,如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减少、储蓄增加(从而消费减少)、税收增加,则 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若 LM 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影响 LM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如果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增加,则 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假定 IS 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变,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息率下降。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则 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 IS 曲线位置不变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此外, IS 曲线和 LM 曲线同时变动也会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变动的结果要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 曲线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15 16 六、论述题
1.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1. 答:
(1)政府减税,会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为了使利率维持在原水平不变,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相同幅度,从而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均衡点为IS和 LM新的交点。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不变,这些减税使IS曲线向右移,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显然有所区别,在(1)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而在(2)情况下,在减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这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虽然也增加了,但只增较少部分。 17
六、论述题
试论述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向右上斜的?政府政策对经济产出是否有效? 六、论述题
答:在凯恩斯极端的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因为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还没有变化。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会迅速扩大,因而产出可迅速扩大,即产出对物价的敏感度无穷大。相反,物价对产出的敏感度无穷小,即价格水平不随产量发生变化,也即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出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按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按照古典主义理论,即价格是完全灵活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因为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的变化。当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因而总产出也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即总供给
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需求管理无法影响经济的供给方面;当考虑名义工资刚性时,可以推导出向上斜的供给曲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有一定的效力的,即此时政府政策也影响经济的供给方。
1、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即总产出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因此,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总需求——总需求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IS——LM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2、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1)实际资产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跨期替代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开放替代效应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同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6、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垂直状和向上倾斜的不同形状的假定前提是什么?
答: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赖以建立的假定前提是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这一假定前提的基本内容是: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变动。当劳动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提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在达到充分就业时就成为垂直的一条曲线。其赖以成立的假设条件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






正在阅读:
论述题11-03
2018单位行政工作总结范文与2018卫生局个人总结范文汇编 doc11-29
基于单片机的函数发生器论文04-22
考前必看精美作文语段50例01-22
供应链复习大纲 11-01
大学物理习题3.doc11-13
国旗下校长讲话稿学会感恩04-02
家乡的环境小学生三年级作文06-12
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工作方案05-25
-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全套学习学案
- 水处理一级反渗透加还原剂亚硫酸氢钠后为什么ORP会升高
-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董家口 - 图文
- 荣盛酒店经营管理公司录用通知及入职承诺书II
- 第二讲 大学英语四级快速阅读技巧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015年委托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企业专用版本)
- 214071收款办法
- 苏轼对《文选》选文的评价
- 《诊断学基础B》1-8作业
- 广东省东莞市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 海南电网公司VIS推广应用管理办法
- 红星照耀中国习题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之生字词整理
- 局域网组建与应用—王向东
- 税务稽查内部管理文书样式
- 环保社会实践调查表
- 九年级思品第一单元复习
- 2016年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试卷
- 毕业设计-青岛港董家口港区防波堤设计
- 撞背锻炼方法与益处
-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