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01

更新时间:2023-08-27 19: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训练内容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训练重点 ] 1.学会挖掘心灵的触发点。 2.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

训练解析 1.学会挖掘心灵的触发点 初学写作的人,尤其是学生,总是感叹肚里无货,写不出 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 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庞大素材库,可惜我们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是作家最重要的心灵资质之一,它对于 写作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达到点石成金的地步。无论材料是否单 调平淡,触发点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任何材料增色生辉。 比如,我们在初中时经常写这样的题目, 《最有意义的一课》 《难 忘的一课》等等,但真正写好的却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很单调 的题目,材料多数也很平淡,然而,法国作家都德却写出了《最 后一课》这一名篇,这除了普鲁士入侵这样的大环境外,作家 内心独特的感受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用心感受生 活,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对于写作有重要意义。

怎样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呢?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人为地、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培养自己有动于衷,常 动于衷。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人的心灵往往粗糙,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 努力使心灵丰富、细腻起来。请看: 忽然,歌声和琴声似乎一下子都停住了。一个苍凉而又委 婉的男中音,轻轻地飘了过来,颤抖和缠绵的歌声里包含着一 种剑一样锋利的撕裂人胸膛的痛苦,一种蓄积深重的、压得人 透不过气来的忧患。你迷茫了,你垂下了头,你眼花了,你好 像看到了大队的送葬行列,腰身上系着白带子的人哭喊着: “啊!我的友人!啊!我的友人!” (王蒙《歌神》)

你看,一个声音在作者心里却产生出这么多联想:有颤抖, 有痛苦,还有缠绵,更有沉重的压抑,接着是一个让人悲哀的 场面。所有这些,只有一个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才能体会 并把它们表达出来,最终达到感人的效果。

由此可见,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个微 笑、一阵和风、一次偶然事件,都会使有心人对生活产生丰富 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出对生活的丰富而 真切的感受来。请看: 我打开纱窗,不由得呆住了:一片粉色的云霞,静静地浮 在晨曦中,微带着潮湿的颜色,仿佛一只蝶儿,拖着湿漉漉的 翅膀,在宣纸上划过一条淡淡的痕迹 (朱珂《朝霞似火》) 这极平常的动作一推开窗 ——应该说你我他都做过,可有 多少人能像作者这样

对窗外之景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呢?其实, 只要你留心,生活处处有美景,时时有真情。

(2)调动生活情感。 “妈妈,你看!”一个童音,“流星。 ” 我因这个稚嫩的声音而鼓足了勇气,又向大地望了一眼, 一个小男孩微微低头,闭合双眼,两只小手合放在胸前:“爸 爸,你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等到下次月季花开的时候,一定 能!” 我的眼睛又一次模糊了,不是别的,是泪。 (马岚《流星日记》)

为什么“我”会流泪?因为“我”被“小男孩”的真情所 感动,产生了共鸣,这就是善感的力量,也是创作的源泉之一。 一个创作者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 用憎来表现假恶丑。歌颂和弘扬正义,批判和摒弃邪恶,是每 一个有良心的作者所应该做到的。

(3)要抓独特感受。 在我们的感觉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遗传的共同的感受。 因为从古到今,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 使我们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大多数的感觉。比如:看到红色, 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帘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 处诉;看到大海是壮观,看到小溪是低婉,看到月上柳梢头, 会想到伊人在何方 生活中应努力让自己的感受独特,使你 的文章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比方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 墨一样,也许有人说像夜一样。这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 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又非常细 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细想想,真的形象极了。

请看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 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 也,天上人间。 这种感受是任何其他帝王所不曾拥有的,因为他们没有李 煜那种经历。只有李煜真正体会到了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沦 为阶下囚的滋味,这种滋味是他的独特感受。生活中这种稍纵 即逝的灵感,李煜体会到了,捕捉住了,并且把它表现出来了。

2.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 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进 一步认识,也是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如果说用心感受生 活是培养我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的话,那么深入思考生活,就 是培养我们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生活本身很复杂,因此,对发 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必要进行思考。写作过程的思考,就包 括感受和理解两方面。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谈到作家需要敏 锐地观察事物、深入思考生活时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表 达的一切东西,而且还要全神贯注地思考。”动动脑筋思

考生 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 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怎样才能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1)反复思考,不断深入。 对生活的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 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过:“感性认识 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 思想。”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可见,只有在视觉、听觉、嗅 觉等的基础上加上大脑的作用,才能既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又认识事物之间的区别;既把握事物的共性,又把握事物的个 性,并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内蕴,进而开掘出事物的本 质。只有反复地思考、推敲,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 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寻找到最佳的立 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很多优秀作品的写作经过,便是很好的例证。冰心一次乘 船从日本回国时,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只木屐,很有感触,动 笔写时却不知该怎么写。后来,海面上那只木屐的情景时时在 她的脑海中浮现。多年后,在一个座谈会上谈到东京生活,回 忆起失眠时常听到木屐的声音时,忽然想到鲁迅《故乡》中的 那句名言,她的思路豁然开朗了:把日本劳动者坚定的斗争脚 步同木屐联系起来,同鲁迅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成了路”联系起来,终于写出了情深意挚的佳作 ——《一只木 屐》 。

(2)要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点。 这是要求写作者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平凡的生活中哪怕 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也能迅速捕捉到,并由此及彼,用已掌握 的经验认识客观事物。记一件事,要抓住它,沿着它自身的内 涵,一层层地追问,反复思考开掘,寻找出深层的本质的东西, 或者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要在事件所显示的多方面的意义中 找出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青年去 打酱油,另一青年从背后猛拍一掌,他顿时闪出要打架的念头, 并提起了拳头。但当他转身时,那位青年人却说:“对不起, 我认错人了。”

于是绷紧的神经松弛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平息了。这件小 事的思想意义可沿着下面的思路逐步深化下去:一时冲动,后 患无穷;礼貌道德是缓解冲动的良药 ——谅解可以融化心灵的 冰块。最后层面才是“精髓”,只有它决定着事件的主要性质。 写一个人,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对事件意义的发 掘,不仅要写人物做了什么,而且要写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能这样做,

发掘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动机;不仅要发掘 事件的意义,还要从多方面的意义中刻意寻求最根本、最动人、 最深刻的那一点,以此来告诫自己,启迪他人。

【例文 1】 妈妈,对不起 妈妈生病了,我知道她的病是因我而起。 昨晚,妈妈腰痛的老毛病犯了,要我帮她晾衣服。可我因 为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小说,竟然发起脾气来,我怪她耽误了我 的学习。妈妈沉默了,转身走了,可现在,她却病倒在床。 其实,我让妈妈失望的又何止这一次呢。妈妈身体一向不 好,有一回我自告奋勇陪她去散步,路上遇到一个同学,我就 把妈妈落在旁边,自己玩去了,结果是妈妈一个人回的家;还 有一回,妈妈没有及时给我送伞,我大大地发了一顿脾气,却 没有注意妈妈因为生病而发紫的嘴唇 一直,一直都是我对 不起妈妈。

书桌上,放着一封今天妈妈给我的信。 “晓晓:昨天的事 是妈妈不对,不该叫你在学习的时候帮妈妈做家务,你已经上 高中了,妈知道,你学习紧张,十分辛苦,平日妈妈叫你注意 身体,你一定要听,因为只有搞好了身体,才有精神学习。晓 晓,你要明白,妈妈有时讲些气话或是骂了你,但还是疼你、 爱你的。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希望你也要体谅一下 妈妈的苦衷和难处,这辈子你我能做成母女,是一种缘分,为 什 么不好好 珍惜呢 ?让我们 就从现 在开始 ,来 珍惜这份 缘 分 ”

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为什么事情总要到发生以后才会 感到后悔呢?可这一次,我又怎么能够原谅自己?这太多太多 的爱意,我又怎么能还清?从小,我就有挑食的习惯,妈妈特 地买了几本烹调的书,认真地学做新的口味,尽量让我吃得可 口些。我的体质一直都不好,一次又一次地晕倒,都是妈妈气 喘吁吁地背我上医院。临近考试,我总复习得很晚,妈妈会端 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看着我喝下去。妈妈自己省吃俭用, 却高兴花大把的钱为我买名著,订阅我喜欢的杂志 妈妈那 样地疼我、爱我,那样毫无怨言地为我做任何事,可我,却一 直自私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未为她考虑过什么,特别是 昨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3ji.html

Top